9月24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教育局就静宁县网民反映“自家孩子在德顺小学入学被拒”的问题进行了答复。
网友
尊敬的领导:
我是静宁县的一名普通百姓,暑假结束我家孩子要报名上小学,我们静宁德顺小学路线方便也是我们全家人的理想小学,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好多孩子人家都托关系报在了德顺小学,但是我和我媳妇找不上关系去德顺小学咨询过几次人家的态度都很坚决不让报,现在都开学几周了我家孩子还在家里作为家长能眼睁睁的看着吗?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吗?如果领导能看到的话希望帮帮我们让孩子尽早进入学校上学,谢谢领导!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教育局
网民您好:
9月16日您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反映“自家孩子在德顺小学入学被拒”的问题,经县教育局核查,现答复如下:
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您家孩子户口在东关,房产在静观茗苑,均属于东关小学片区,请您携带户口本等证件到东关小学报到入学。
感谢并希望您一如既往的支持和监督我们的工作。
(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家在兰州,最初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是我的出生地,城关区“贡元巷”,70年代时城关区好像称为东风区,我记得我出生医院是东风区医院。贡元巷被老武都路一分为二,我家住南巷,是老四合院,大门临巷口,常年开着,二道门进来有照壁,旱厕,饮用水都要去二百米外静宁路十字水站担回来。我们院住了四家,大概连孩子算有二十个人。隔壁院是派出所,四五岁的时候进去溜了一圈,也是个四合院,比我们院大一些。一进门就见一个小伙子光着上身抱着东屋的红色廊柱,再仔细看,是被铐在上面的,他用一双凶狠的眼睛瞪着我,吓得我忙退了出来。两个院之间总是停着一辆绿色的跨子(跨斗摩托车),巷里的孩子们总是像一群麻雀似的拥在上面,为这没少挨警察的训斥。我们院对面就是高高的老城墙,城墙下有个大门总是关着,偶尔开时,见几个人拿着扫帚认真的清扫巷道,后来知道里面关的是犯人的,好像是政治犯。
巷子往南走到头连着曹家厅,以前住的人比较杂,后来的自行车交易市场就在这条街,我记得还有卖解放军军帽、军裤的,八十年代初,不时能见到十七八的小伙子抢了摊贩的军帽就跑。贡元巷得名是因为清朝时坐落于巷内的贡院,曾是兰州府六属生员参加科考、岁考的场所。现在人们熟悉贡元巷,是因为南北两巷各有一家老兰州油茶店,味道都不错,不过只有上午营业。
1992年政府拆迁,我们属于原地解决住房,原来的院子是私有住房,拆迁后变成公房了,虽然返还的是楼房,房子却很小,到现在还没有给办房产证,也没人管这事,老、破、小,基本属于三不管楼院。1998年,我们就搬出来了,老房子基本用于出租,一月也就租个千把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