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大学租房(北京大学租房贵吗)

大掌柜的开心事:有一个女的,她在北京,一个月工资8900,租房4000,杂七杂八算下来,一个月能剩200。

有趣的是,上上个月她养了一只猫……

现在每个月借钱给猫买猫粮……

据说她妈妈准备从老家坐车过来宰猫……

北京已经这样了,租房上学区

温义飞的急救财经2021百大人气创作者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学区房会消失?房价怎么办,看完清清楚楚

09:00

买房的不是房奴,租房的才是房奴!

北京师范大学@董藩 教授的发言火了,他认为真正的房奴是租房人,“你被迫租房,被迫把你的钱给你的房主,帮助房主还贷款,你还赚不到增值。”说实话,租房最麻烦的不仅是没有安全感,而是不断搬家费劲。没有房子想结婚,丈母娘也不同意,对此你怎么看?你赞同吗?

【1076万大学毕业生将涌入社会!#北大院长呼吁免去毕业生租房押金# :房租一月一付】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直播中表示,稳就业、特别是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今年全社会所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难题。他向租房企业发出呼吁,其一,建议租房企业尽快加入住房存量改造的队伍,挖掘市场供给潜力。其二,号召租房企业免去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租房押金,并采用租金月付的支付方式,实现“租房房租的月付”,降低毕业生负担。网页链接

有一次,高晓松在穷困潦倒时,去问朴树求借150000元,朴树回复2个字:账号。后来朴树没钱,于是就去追债。

朴树给高晓松发了两个字短信,高晓松一看,再也不好意思赖账。

出生于1973年的朴树,父亲是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母亲是国家计算机工程师。所以他从小就不愁钱。直到大学退学,朴树才知道自己需要赚钱养活自己。

直到1999年,他的专辑《我去2000》爆红,他才渐渐有了赚钱的概念。2002年8月,朴树正在宴会上吃饭,突然听到一个女孩问:“请问你是朴树吗?”

朴树点点头,回答是。这时,女孩赶紧自我介绍说:“你好,我叫吴晓敏,我特别喜欢你的那些花。”之后两人聊了很久,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因为接触久了,彼此有了感情,也就顺利走到了一起。

2003年,朴树发行新专辑《人生如夏花》,销量突破50万。他凭借这张专辑获得了许多奖项。此时,他经常参加商演,所以他的收入一直不错。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他的好朋友高的电话。

高在电话那头说,“我最近创业失败。我能向你借15万元应急吗?”朴树干脆说:“账号。”高那边也习惯了朴树的说话方式。他马上把账号发了过来。

朴树得到消息后,到银行给高转了15万元。

2005年,朴树低调与妻子吴晓敏结婚,因为不想外界过多干涉他的生活,所以没有公开。吴晓敏选择保持沉默。

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吴晓敏解释说,“其实我结婚的时候,可以炒作一下,但是我特别舍不得。其实我只是希望小浦把他的音乐做好,我把我的戏拍好,两个人简单的过日子。”

然而,2005年底,朴树选择淡出娱乐圈,因为他对外界的过度关注感到恼火。吴晓敏选择尊重丈夫的决定,但她仍然继续拍摄。退休之初,朴树特别依赖他的儿媳妇吴晓敏,她经常偷吴晓敏的衣服。

他后来解释说,“因为我媳妇的衣服比我的好看。”吴晓敏哭笑不得。她开始学着打扮朴树。这期间朴树还在想着自己做音乐,但是做音乐是要花钱的,往往是百万起步。

但这期间,朴树基本没有收入,一切都靠媳妇。有个朋友曾经这样形容朴树:“很难想象一个成名这么多年的歌手会为租房子发愁。”可见朴树的困境真的很大。后来朴树实在缺钱,就想到了高,谁知对方现在生意不错。

他直接给高发了一条短信,上面写着“还钱”。高有点不好意思,但他已经习惯了溥淑的说话方式。他赶紧给朴树打电话,说:“把你的银行卡账号发给我。”于是朴树把账户信息发给高,对方很快转了15万。

15万虽然周转了,但根本不够做一张专辑。

说起借钱,娱乐圈有很多故事。

一天,岳云鹏接到学校里一个最好的朋友打来的“求救”电话:

哥们,我妈病了,借我点钱吧。

岳云鹏二话没说,借给他10000元。

后来,在他连续支付了5000元后,他向岳云鹏求助。

“老兄,这次你一定要帮我。”

“这次你想借多少?”朋友胜过岳云鹏。

"30000。"这一次,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但是借钱容易,还钱难。

过了很久,也没见朋友还我钱。

在他的再三催促下,这哥们还了8000块钱。

然而,这次交了8000元后,他又开口了。

“哥们,这次借我5万。”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扶危不扶懒。

这一次,岳云鹏终于不傻了。

再好的关系也经不起这样的借用。再加上,岳云鹏发现他根本没有工作,每天都在打牌,他对这样的朋友极其失望。一气之下,他对这哥们说:

兄弟,这是给你的一万块。这辈子都别想了。

记得三毛曾经说过,不要跟朋友要钱,因为借钱是对友情的极大考验。

钱是个好东西。有时候你借出去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对你的信任。

难怪有人说借钱得人心,还钱得人心。

但是,娱乐圈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高穷困潦倒时,他向朴树借钱。

朴树回了两个字:账号。

因为有了这笔钱,高度过了难关。

当朴树无法与见面,过不去的时候,他还是给高发了一条消息,只有两个字:

还钱。

假装礼貌才是借钱还钱的正道。

帮你是爱,不帮你是义务。

请珍惜愿意借钱给你的朋友。按时还钱不仅是诚信,更是一个人人品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对此你怎么看!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我认为真正的房奴是租房人,“你被迫租房,被迫把你的钱给你的房主,帮助房主还贷款,你还赚不到增值。语不惊人死不休,哈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租房的人都是房奴呢?说话尺度越来越大了!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太早买房#

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近日表示,“我见到年轻人,我也会劝年轻人说你们不要去买房子,没有一个国家说30岁就自己去买房子的,劝了也没用,特别像男生。”另外,他也提出建议,认为政府应当建立长租房,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居住可能。 “如果年轻人可以住长租房,住房焦虑或许可以得到缓解。” 此前,姚洋曾表示虽然自己没做过研究,但中国房价这么高,很大因素是丈母娘给的压力。

你觉得年轻人应该尽早买房吗?

回厦门吧!//@宋朝阿顺:“怎么办啊!!”儿子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在北京一所985高校任教,年薪20万左右,有北京户口,但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现在有一个去深圳的机会,一所双非院校给的待遇很诱人,直接给副教授年薪40万,安家费50万元,学校提供周转用房,但一想到深圳的房价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现在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一位家长的发文。有人说,北京深圳房价差不多。深圳的高校正在大力发展中,上升机会多,北京都是老校,人才济济,上升较慢。有人说,北京985这种学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如果不是长签工作不稳定。也有人说,买不买房无所谓,反正有户口了。在北京户口比房子重要。更何况深圳工资也不是很高也有网友出主意,找个北京本地有房子的女孩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个人认为还是留在北京吧,反正北京和深圳的房价也都差不多。留在北京至少有一个北京户口,北京户口和深圳户口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清楚。有网友说,为什么非要买房?一辈子租房不香吗?这个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但我认为可以考虑北京郊区的房子。买不起上千万的房子,那就考虑几百万的吧。听说郊区的房子两三万一平的也有,先买个郊区的房子作为过渡。这个方法应该可行吧?大家说说,如果留在北京的话,房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北京还是深圳?(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

宋朝阿顺

“怎么办啊!!”儿子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在北京一所985高校任教,年薪20万左右,有北京户口,但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现在有一个去深圳的机会,一所双非院校给的待遇很诱人,直接给副教授年薪40万,安家费50万元,学校提供周转用房,但一想到深圳的房价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现在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是一位家长的发文。有人说,北京深圳房价差不多。深圳的高校正在大力发展中,上升机会多,北京都是老校,人才济济,上升较慢。有人说,北京985这种学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如果不是长签工作不稳定。也有人说,买不买房无所谓,反正有户口了。在北京户口比房子重要。更何况深圳工资也不是很高也有网友出主意,找个北京本地有房子的女孩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个人认为还是留在北京吧,反正北京和深圳的房价也都差不多。留在北京至少有一个北京户口,北京户口和深圳户口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清楚。有网友说,为什么非要买房?一辈子租房不香吗?这个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但我认为可以考虑北京郊区的房子。买不起上千万的房子,那就考虑几百万的吧。听说郊区的房子两三万一平的也有,先买个郊区的房子作为过渡。这个方法应该可行吧?

大家说说,如果留在北京的话,房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北京还是深圳?(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

“怎么办啊!!”儿子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在北京一所985高校任教,年薪20万左右,有北京户口,但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现在有一个去深圳的机会,一所双非院校给的待遇很诱人,直接给副教授年薪40万,安家费50万元,学校提供周转用房,但一想到深圳的房价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现在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是一位家长的发文。

有人说,北京深圳房价差不多。深圳的高校正在大力发展中,上升机会多,北京都是老校,人才济济,上升较慢。

有人说,北京985这种学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如果不是长签工作不稳定。

也有人说,买不买房无所谓,反正有户口了。在北京户口比房子重要。更何况深圳工资也不是很高

也有网友出主意,找个北京本地有房子的女孩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个人认为还是留在北京吧,反正北京和深圳的房价也都差不多。留在北京至少有一个北京户口,北京户口和深圳户口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清楚。

有网友说,为什么非要买房?一辈子租房不香吗?这个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但我认为可以考虑北京郊区的房子。买不起上千万的房子,那就考虑几百万的吧。听说郊区的房子两三万一平的也有,先买个郊区的房子作为过渡。这个方法应该可行吧?

大家说说,如果留在北京的话,房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北京还是深圳?

(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太早买房#

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近日表示,“我见到年轻人,我也会劝年轻人说你们不要去买房子,没有一个国家说30岁就自己去买房子的,劝了也没用,特别像男生。”另外,他也提出建议,认为政府应当建立长租房,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居住可能。 “如果年轻人可以住长租房,住房焦虑或许可以得到缓解。” 此前,姚洋曾表示虽然自己没做过研究,但中国房价这么高,很大因素是丈母娘给的压力。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引发很多人的评论主要是反驳。

站在事不关己的立场如何看待这件事,其实有三个角度来验证:

首先就是网友反驳最直观的论点:一个有房的(教授)劝没房的(年轻人)别买房,不仅属于风凉话很风凉,而且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自己有没有房”决定脑袋和发布的论点,这是该观点引发反感的本能突显。

但是客观地旁观会引发一个主动联想:【有谁有资格劝年轻人别买房呢?】目前看来有房的肯定不合适说风凉话,那么没房的来规劝是否又会引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揶揄呢?所以,关于买房这种个人选择问题,不说是最合适也是“最安全”的。

其次,该北大教授在阐述其观点时候有点文不对题,通篇以“政府其实可以管控住开发商”来论证,但事实是买房成为年轻人的刚性需求,这压力来自于自身多种需求的叠加,包括归属感、包括结婚必须即丈母娘、包括保值增值甚至包括攀比需要!

就算如姚教授所言政府按照他的箴言管控住了开发商的拿地,那么只要市场需求不消失不减少(事实是在大城市还在增长)的背景下,减少供应只会进一步推高房价因为奇货可居,这一点教授在理论方面肯定懂。

其三,心平气和地看教授的全篇发言,除了论证有点李代桃僵,但拳拳之心还算(或者权当)真诚:一方面是教授该不该说,另一方面是受众要不要听?

北大教授说什么是教授的自由虽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中听(之前也有不少教授劝年轻人买房的截然不同观点),但今天在资讯足够丰富引发“正负对撞”的今天,受众已经基本不会听所谓的公众人士来决策自己的重要决策。

站在年轻人的立场,谁愿意“借债首付”谁愿意“每个月工资大半瞬间转账还了房贷”,而今天中国楼市的分化也进一步加剧年轻人的买房焦虑,因为“一线城市买不起但还得买,自己家乡买得起但买来干嘛?!”

这种楼市中的消费分化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大背景之下的无解命题,作为公众人物的宏观论调毫无意义且自找麻烦(当然如果是为了博眼球则另说),那些空洞的宏观论调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做学问的教授又不能(也没必要)去微观地针对每个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也没有必要去和公众人物较真,各人头上一片天,做好自己。

北大教授姚洋:年轻人别给自己买房压力,租房更加便宜划算

俗话说“成家立业”,这个概念其实隐含许多含义,除了家庭生活成面上的婚姻生活、稳定的事业之外,还有一个物质层面上的“成家”含义,字面意思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处。

这一观念在古代农业社会当中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集中,人们的经济来源是农耕,与住房基本上是“绑定”的,所以在当时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住房、工作、夫妻、子女等关系都是在一个空间当中进行的。

然而,陷入今的社会之中,人们的生活不再被限制在一个小空间内,相反,有时这一范围会十分巨大。比如当今一些十分辛苦的“北漂”,在北京工作,却只能在河北买房,工作要经历长时间通勤。

所以,有的年轻人就陷入了一种困境:如果想要轻松一些,就需要花费巨大支出在大城市买房,有可能连首付都是十分巨大的支出,同时还会成为“房奴”;否则就只能再远一些的地方买房,或者是换一个城市工作生活。

关于这样的现象,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也有自己的观点。

专家:买房不如租房

北京大学的姚洋教授担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对于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涉及到经济与制度的一些社会问题都有着独有的见解。

在当今的社会之中,对于年轻人而言,生活品质基本上是难以得到保障的。一方面工作时间会导致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享受衣食住行等领域;其次,一个十分重大的经济负担就是房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民所实际需要偿还的房贷总额为38.84万亿,加上利息22.66万亿,等于61.5万亿元;用这个数据除以1.05亿户家庭,平均每户家庭就要背负58.57万元的房贷;按常见贷款时长25年还清,平均每个月要还2000多块钱。

有的人可能就要说,两千多元相比于网上许多人所说的巨额房贷,也不算是太多吧。当然,从绝对数据上来看,两千多的房贷也许并不算多。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城市的收支和生活成本问题。

平均下来的两千,可能具体就是一千多和三千多。在某些城市,人均收入也许才三四千元,他们的房贷可能少一些,有一千块钱左右;同时,在一些大城市,即便人们的收入在一万元左右,那么要拿出三千左右的房贷,也就相当于是自己收入的三成,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基本的生活支出,尤其是有了子女的家庭,其实也是负担很大的。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房贷就成为了一个巨大负担来源。但这笔支出并非必须的,正如姚洋教授所说:如果选择一些比较高端的住处,周边各种生活区域一应俱全,餐饮、娱乐、健身都有,不但减少了必要支出,还能够提升生活品质,一举两得。

观念:房产是必须的吗?

既然人们都能够理解租房和买房的支出高下,同时也明白买房的必要性不是绝对的,那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争前恐后选择在大城市买房呢?甚至不乏一些家庭“掏空”两代人的积蓄,在大城市三世同堂?

这是因为,同样是在异乡生活,买房和租房的区别在于所有权。

如果是租房,那就意味着长时间的“寄人篱下”,房东之于自己而言,就相当于一个“上级”一般的存在。

很多年轻人一方面要在工作上接受上级和领导的命令,压力就比较大;如果在回到自己的居所时,还发现自己住的是属于他人的房子,那么毫无疑问会缺少归属感。这样的经历会导致情绪上的低落,难以保持好的生活状态。

其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们十分相信住房对于家庭的作用,加上安土重迁的观念,所以是否有自己的住房这一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尤其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当夫妻的子女出生之后,也会让自己的父母来帮忙照看子女。

如果此时房子还不是属于自己的,那么与房东的关系,加上婆媳关系、异地生活和照看孙辈

等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个家庭的生活压力剧增,甚至是增加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反之,如果房产是自己的,那么既可以为家人提供归属感,也更加有利于团结。

对于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而言,也许真的应该考虑买房和租房的选择了。我是一名咨询师,遇到心理、情感问题私信我,我和你聊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同事女儿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如今就业面临三个选择,一个是回到老家市政府办公厅,月薪5000元;一个是到央企省移动公司上班,年薪15万;一个是到华为公司上班,年薪30万,但压力大加班是常态。

不得不说,这三个工作各有利弊,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回到老家市政府办公厅,有编制,月薪5000元虽不高,但是其它福利待遇肯定不差,而且离家近,还省去了租房的钱,同时离父母近,互相也有一个照应,作为女孩子来说,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两个工作,虽然薪资要高不少,但是很不稳定,特别是疫情当下,随时都可能存在失业的风险,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面临着结婚生孩子的情况,到时想要重返职场,高强度加班会异常痛苦。总之,我的建议就是能进体制内就进体制内,不能进体制内就果断选择高薪的工作,当然,一切要看自己的选择。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一个工作呢?#头号周刊# #大有学问#

又选offer了~[捂脸][捂脸]

top2大学硕士,各地皆可以落户~

这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了~

北京经开区20万,学校不好,一居室公共产权房;

上海最好的中学,二人间宿舍,公积金是北京的一半,但学科不喜欢~

深圳排名十几的中学,最近降薪了,25万~一居室宿舍和公租房,可以一直居住~

还有北京,广州的互联网offer,北京的34万,可入户~广州氛围好~

依我看,稳定还是深圳的学校,福利待遇很不错清北的,可以进深中了,46万,各种福利!但要求博士![呲牙][呲牙]

#身边事#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认为,真正的房奴是租房人,因为你被迫租房,被迫替房主还房贷,还赚不到增值。

过去,常听人说,买房是房奴,因为,你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部分去还贷款,而且一还就是几十年,一生都在还房贷,这岂不是房奴?

到底谁是房奴,是房主,还是租房人?还是只要住房就都是房奴?

儿子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在北京一所985高校任教,年薪20万左右,也有北京户口,但是买不起房子。现在儿子有一个去深圳的机会,一所双非高校给的待遇很诱人,直接给副教授年薪40万左右,安家费50万元,学校提供周转用房,但一想到深圳的房价还是令人望而却步,如果去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城市,压力会小很多,但放弃深圳工作的机会又有些不舍,儿子面临两难选择,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这是一位家长发的文。

北大博士在北京985任教,年薪20万左右。对比北京的房价,这个收入的确是低了。

而深圳的一所双非高校给的待遇年薪40万左右,安家费50万元 。看起来挺诱人的,但是房价也让人血压升高啊!外地人想在大城市扎根,太难了吧!

大城市的房子买不起,去二线城市又不甘心,人生无论如何选择都有遗憾。

如果非要在北京和深圳之间做出选择 ,个人建议还是去北京吧。去北京,你和你的后代,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医疗资源,你所接触到的人脉也是一流的。

况且还有北京户口。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北京户口有多值钱你知道吗?对于下一代有多重要知道吗?

其实,骨子里我是不太喜欢深圳的。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总给我一种漂浮的,缺乏归属的感觉。

帝都的文化底蕴,却是深厚的,我更喜欢这种可以深深扎根的感觉。

你儿子在北京高校任教,如果是理工专业,应该有科研经费的吧?从长远来看,年薪不止20万左右吧?所以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得失。

暂时买不起房的话,还可以申请单位公租房 。或者将来买个40平的老破小,先过度一下。条件好了再去换个大点的。很多北漂的,不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或者将来找个北京本地的姑娘。本地的应该有房子吧?只要你够优秀,总会有姑娘不嫌弃你买不起房。不是所有女人都是拜金女,有人图你财,有人图你帅才,能让别人有所图,证明你优秀。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慢慢的,该有的都会有。

是留在北京还是去深圳?大家怎么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89201/
1
上一篇北京房屋出租网(北京租房网个人房源出租信息)
下一篇 昆明世纪城(昆明世纪城社区医院电话)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