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阴路(山阴路上桂花初)

萧山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批复

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总用地面积72.82万平方米,核心保护范围为东北临现状萧杭路南侧传统风貌建筑外墙及七道码头边线,东南至萧绍路,西南接大运河遗产区界线,北邻山阴路,总用地面积17.97万平方米。

街区将依托大运河、浙赣铁路与沪杭甬铁路、萧绍公路交汇区域的独特区位,以TOD综合体为核心,集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等功能为一体,打造集中反映运河沿线具有萧山地方特色的综合交通枢纽型工业遗存集聚街区。

虹口区山阴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马路,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长度651米。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为公共租界1911年越界筑路而成;民国32年汪精卫政权收回租界后命名为山阴路。

山阴路虽然短短六百多米,却是历史文化名街,民国时期众多文坛巨匠、左翼文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居住在此,可谓是人文荟萃、精英辈出之地:

①大陆新村132弄9号—鲁迅故居,它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最后寓所。鲁迅于1933年4月11日携许广平及儿子周海婴迁入,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逝世,终年56岁。

鲁迅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形复原,屋前有小天井,底层前间是客厅,后间是餐室;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在这里先后写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和《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7本杂文集;翻译了《表》、《死魂灵》、《俄罗斯的童话》等4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引玉集》等中外版画;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三楼前间是海婴及保姆的卧室,后间是客房,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

②大陆新村3弄9号(今山阴路156弄29号)是茅盾住过的地方:1933年4月,茅盾化名沈明甫住在弄内29号,与鲁迅相邻、经常往来,两人共同研讨文坛情况,并肩以《申报.自由谈》为阵地,写下了大量抨击时政的杂文。

茅盾在这里住了两年,于1935年3月迁出。其间他创办了著名文艺刊物《文学》;写下了《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

1946年5月,茅盾夫妇从香港来沪,住进大陆新村1弄6号(今山阴路132弄6号)朋友欧阳翠家的二楼,与9号鲁迅故居仅相差二个门牌号码,但斯人已逝去十几年之久,再也无缘重聚了。

③与鲁迅相交甚密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寓所在千爱里3号(今山阴路2弄3号),这是建于1928年日本式样的三层联排花园洋房。

④东照里12号2楼(今山阴路133弄12号)—瞿秋白故居。

⑤山阴路恒盛里12号—七君子之首的沈钧儒在此居住过;而同一时期三位文学家方光焘、胡愈之和章克标,他们三人曾共同租住在恒盛里一幢三层楼房内…

⑥山阴路末端343弄是一条名叫“青砖”的弄堂,青庄3号是爱国人士、群众歌咏活动倡导者之一刘良模故居;而青庄1号是吴耀宗故居,二人当时同时生活于此。

⑦恒丰里弄底的90号二楼,曾经是1927年中共上海区委机关所在地,次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又是周恩来为首的军事指挥部联络点。

而当年日本友人中村恭、尾畸秀实…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来沪时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居住于山阴路,冥冥之中难道真有天意?他俩曾在抗战期间向我党所在地延安发送过许多重要绝密情报,贡献卓著…

百年山阴路,真可谓是有红色基因传统、人文荟聚之地!

#上海头条# #打卡山阴路#

山阴路~~心心念念的家(爷爷[心]奶奶曾经的住所)今重回旧地,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陌生,眼前仿佛一帧帧照片,一帧帧发黄退色的老照片。熟悉的老洋房,早已物还是人已非……回忆过往,思念的泪水瞬间打湿了眼眶[流泪][流泪]

《阔别一百天,魔都一日游》:(七)之042……

山阴路文化名人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知名的网红打卡目的地,位于虹口区山阴路两倒,值得前往一探究竟……

早上起得不算晚,出门直奔轻轨站;

大约步行两公里,乘坐轻轨三号线;

来到虹口足球场,换乘地铁八号线;

几站就到曲阜路,就到了四行仓库;

逛完再回曲阜路,乘坐地铁十二线;

几站就到提篮桥,出站就到下海庙;

走走逛逛两小时,乘坐公交九七五;

就到了和平公园,景区提升改造中;

再坐公交九六二,几站就到溧阳路……

我是孤独浪子,希望我的拍拍让您有所收获。

漫游神州33载,已经走遍天朝所有地市州盟;

打卡世界23年,成功飘过地球三极五洋七洲。

温馨提示:若有不妥之处,请多谅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87654/
1
上一篇国展二手房(国展房产楼盘)
下一篇 泰安房产中介(泰安房产中介费收费标准)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