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潜|郭树合走了
翻看着案头的《郭树合文集》思念与树合几十年交往的岁岁年年,树合笑咪咪的佛系音容像视频一样浮现在眼前。
树合是个好人,是个好新闻人,也是个好作者,是我们这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的好榜样。
郭树合,深州市唐奉镇沙洼村人,一九六二年十月生,整整六十周岁,前些天还发文说要正式退休了,一语成谶,真的是永远休息了。呜呼!
郭树合一九八二年毕业于衡水商业学校,曾在深县辛村公社丶县委宣传部丶护驾池乡丶木村乡深州市纪委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发表新闻稿件几千篇,获省市及国家级奖多次,获廉政文化奖多次,各样荣誉证书一箱子。散文丶诗歌丶故事丶文学评论文章经常发表各级各类报刊。还出版了《桃花情缘》《张占领回忆录》《五味人生》《郭树合文集》等著作。是深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丶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

树合与我的交往,从在宣传部工作时的八十年代开始,总是讨论一些新闻写作方面的话题,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博客丶微博丶微信等方便交流了,我们专门建立了群聊室,交流更多了,也让我更了解树合的好人品,更佩服树合的不辞辛苦写作精神,特别是近二年以来,树合基本上是每天一篇文章,各类媒体采编不断。我调侃他是“超生作家”,他总是佛系的一笑。
树合走了。但是他留下的文章永在!
树合走了。他的音容笑貌永在!
愿树合在天堂多写文章,让玉帝把瘟疫病魔早日抓走!合走了
作者简介:
王潜,民革深州支部原主委。退休公务员,文学爱好者。
#扬州头条#上头条巧遇“大侄子”
今年2月1日,新华中学的董老师向我推荐了微信上的“今日头条”。她手把手教我上头条,与我互相关注,接着又详细教我在头条上怎样发文、图片和视频。我和董老师分手后,回到家就选择话题上了“今日头条”。

在头条上发文,快捷方便。我是新手,一开始除了董老师和另外一位好友,没有其他粉丝。董老师叮嘱我要多发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可读性强的文章(必须是自己原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你,俗称“圈粉”。我想到了多年前我在扬州晚报博客网上发表的《当年,我是知青……》系列博文,现在正好修改一下,一天一篇发到“今日头条”上去。没想到每天果然有人阅读,第一篇就有3.6万展现,1379阅读,3评论。最多的一篇有6.3万展现,2263阅读,10评论。一个月下来,我的总粉丝数竟过了100。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位读者网名“手机用户176……”在我那篇《难忘房东二七妈》文后评论:还有人记的(应是“得”)我奶奶和父亲。我看到后非常惊喜,立即回复:你是二七妈的孙子?对方回答我:是的。
半个世纪前,我下放在邗江县施桥公社耿管大队苏家生产队,就住在当地农民二七家。二七和我同岁,二七妈就把我跟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爱护照应。我和二七相处得比亲兄弟还要亲。后来我被公社知青办调到了许方大队落户,但我与二七家一直有亲密的来往。下放近9年,知青上调我回到扬州。二七来扬州看我,我也下乡去苏家看望二七妈。后来由于各人都要忙自己的生活,我们的联系逐渐少了,我也很少去苏家了。好多年后,我遇到苏家乡亲,得悉二七妈和二七先后去世了,二七结婚后有一个儿子。

当年我与二七不是弟兄却赛似弟兄,他的儿子就是我的大侄子。我查了“手机用户176……”的手机号,是上海的手机号。按号码打了过去,却被告知:你所拨的号码是空号。有点失望!我通过微信,多方联系施桥的朋友,终于找到了二七儿子的手机号,并知道他的名字叫天明。我打了过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声音传来,我赶快自报身份与天明打招呼,以免误会。
他知道我就是在“今日头条”发回忆他奶奶和爸爸文章的叔叔,非常开心。天明说,他都没有看过我发在头条文章中的爸爸和奶奶合影。我告诉他,50多年前我在他奶奶家的印象至今还历历在目。天明在六圩的集装箱厂上班。他告诉我,苏家生产队已经被政府拆迁,老屋没有了。他们家在六圩重新安家。他的手机里不断传来机器轰鸣的声音。我知道他正在上班,长话短说,最后请他代问他母亲好!

天明约我有时间就去六圩玩,我满口答应:一定抽空去看望他们全家!
赭山非乍山
今天与赵大哥聊天,说到我前几天写的文章中把赭山写成了乍山,这是弄错了的。因为赵大哥(句章樵隐)对这一带的人文地理研究深透,他肯定是对的,但是我心目中一直没有这个赭山的概念,所以得探究一下。
百度以后,这座赭山确实是在原乍山公社后称为乍山乡、乍浦乡的境内,但它的地名却是称作赭山。我已年近古稀,且下乡、工作、生活曾离这座山很近,这些年以来提到这个地名的次数也不少,却从未有人说起赭山与乍山的不同之处,我写好那篇文章后还十分谨慎,请王介堂老师审阅,“乍山龙王堂的地名”请我的岳母、连襟审核。王介堂老师很可能没有看,而岳母和连襟一定是疏忽了。今天终于听说这里有问题,但还没有“吃透”其中的奧秘,以后还要请教一下更加深刻的内涵来。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不断问!
从一位叫做“四明访客”的新浪博客中转来三张照片,为此文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