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5年未交房 住建局:正加紧施工#孩子上学都耽误了!
10月23日,【河青帮忙】记者接到今日头条用户常先生反映,他在2016年时买了石家庄行唐县天韵家园二期的房子,到现在5年了,依然没有交房。目前房子已经建好,开发商一直以“路面没有硬化完毕”为由迟迟不交房。于是向【河青帮忙】求助。
常先生说,当时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就买了天韵家园二期的房子。当时已经盖到18层楼,说是2017年交房,没想到五年了,交房还是遥遥无期。房子拿不到,孩子上学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交房,以前没少和开发商交涉,对方承诺今年国庆交房,现在看这个说法又落空了。
根据记者的调查,前期确实因为开发商的问题(调整层高)延误了工期,现在正在加紧施工,估计多数工程是十一月中旬可以完工,路面硬化施工受扬尘管控的限制还需要一段时间。
遇到这种事情,对于常先生来说只能是干着急没办法。的确,当初是冲着解决孩子上学问题买的房,但是孩子开学年份早就过了,只能到附近村里暂时求学,由此造成的麻烦,真是一眼难尽。希望相关的开发商多多换位思考,还是不要给自己的低效找理由了,尽快把房子建好交给业主,让孩子们开心地就近入学,难道这样不香吗?
#石家庄身边事##石家庄爆料##石家庄资讯#
今日头条网友大家好,我在2016年时买了石家庄行唐县天韵家园二期的房子,到现在5年了,依然没有交房。目前房子已经建好,开发商一直以“路面没有硬化完毕”为由迟迟不交房。
2016年的时候我在北京工作,孩子跟着其父母在石家庄市行唐县老家,为了孩子以后能在县城享受更好的教育,就买了天韵家园二期的房子。买的时候房子已经盖到了18层,当时还去现场看了,说是2017年底就能交房。交首付后签订了购房协议,协议约定的是2017年底交房,谁知5年了,交房日期一拖再拖。
买房的时候儿子才3岁,现在闺女都4岁了,儿子现在都已经上二年级了,房子还是交不了,两个孩子只能先在村里就读。目前部分业主已经成功办理了商业贷款,常先生也已经提交了公积金贷款的相关资料。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迟迟交不了房。
为了交房他们找了开发商很多次,今年7月份,在住建局的推动下有了进展,与开发商协商好2021年10月1日前交房,当时开发商列出的未完工清单上剩下的工程不多,包括地下车库、绿化、路面硬化等几项,一开始的时候进度还可以,到9月份进度就慢下来了。
因为之前买房的时候协议上的层高是18层,现在我购买的3号楼的层高是26层,超出了原有的层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层高的原因一直不能交房。
成交价610万!近日,桥西区维明南大街恒大城一住宅被法拍,其面积315.07平米,评估价7437922元,起拍价5000000元,3778人围观竞拍,,最终3人报名,经过56轮出价才成交。
该房产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维明南大街266号恒大城10-1-310X室,有不动产权证书,所在楼层为31层(共32层),南北通透,5室3厅3卫,该小区2012年建成,小区现市场均价23659元/平。
该房产之前被行唐县人民法院查封,系因借/贷纠纷处置被执行人资产。
该房产位于石家庄市二环内,片区发展成熟,地铁三号线附近,交通便利,教育娱乐购物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小区众多,人气较高。
从该房产最终成交价看,其价格合19360元/平,比评估价23607元/平,每平米便宜了4237元,比起拍价15869元/平,每平米高出了3491元。
综合来看,相比较该小区的市场均价,最终成交价格还是实惠的,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看法吧!
#石家庄头条#
河北为何多小县?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小县,是指面积而非人口数量。河北省中南部县域面积普遍偏小,小县林立,小于500平方公里的有24个,而全国才有60多个,比例似乎是高了一点,但存在即合理, 本文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县小但历史悠久
燕赵之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英雄辈出。高邑县,面积才20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20万,是小县中的小县。但历史却不遑多让,西汉初年设县,称为鄗县(音号),东汉刘秀在此筑台(千秋台)称帝,改名高邑至今未变。比如大名县,在北宋时大名鼎鼎,是北宋的陪都,政治地位仅次于东京开封。又比如行唐县,据其县志记载,尧帝从他的封地唐(今定州市北唐城村)去平阳即位,南行经过此地,因此名为南行唐。春秋战国就开始建造南行唐城邑,北魏时去掉“南”字,定名为行唐县。还比如博野县,面积仅330平方,但历史也挺长,西汉就开始设县,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再比如馆陶县,面积也不大,但历史更悠久,自西汉初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馆陶之名,取自此地陶山生产的黑陶,属于史前的陶山文化。
二、县小但人文荟萃
魏晋以后,直至唐朝和五代,河北一带儒学盛行,文化教育走在前列,产生了很多名闻天下的文化世家。我们常说的“五姓七家”,即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当中有四个大氏族竟都集中在河北中南部,这些家族人才辈出,冠盖云集,影响控制了中国经济、文化、政治近千年。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氏族。纵观有唐一代,博陵崔氏出宰相16人,清河崔氏出宰相12人,赵郡李氏出了17位宰相,其余大官不可胜数。而范阳卢氏在正史中有记载的名人足有八百多人,六祖慧能也是卢氏子弟。北宋大儒程颢、程颐的祖籍就在博野县。唐太宗曾命大臣编撰《氏族志》,结果大臣们将清河崔氏列为第一等,皇族李氏反而排在其后,惹得李世民大为光火,责令重新排名。
三、县小但发达富庶
河北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西衔太行山,北接燕山,南近黄河,兼具河海之利,境内河流众多,土地较为肥沃,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因此自古是富庶之地,国家税赋的重要来源。魏晋之际,河北就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区,唐代则更为突出,“大河之北号富疆”,是唐中央政府重要赋税来源地之一。
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统领兵力达15万人,是唐朝边镇实力最强的。能够支撑如此强大的兵力,必须有强大的物力和财力,而富庶的河北可以支撑。安史之乱后,河北卢龙、魏博、成德三镇损失很大,但由于原本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三镇领导人积极招抚百姓,劝人耕桑,很快“转荒残为富贵”,甚至超过动乱前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河朔三镇中,从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来说,魏博无可置疑的是河朔三镇中最强的,而魏博镇基本范围就在河北中南部。河朔三镇税赋全部留给了自己,不再上交中央政府,朝廷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税赋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河朔三镇仅以区区自身之力,能够与中央政府拉锯抗衡而不被碾压消灭的重要原因。
有人认为河北多小县还有一个原因,河北省拱卫京师,统治者把它划分得细碎一些,一则有利于安插更多的亲信,二则小县力量小,即使叛乱也掀不了大风浪。貌似有道理,但禁不得认真推敲。如果统治者有此想法,首先应该把环绕京师的县划分细碎,变成小县,但京师周边恰恰都是大县。为拱卫京师安全,而把远离京师的冀中南划得稀碎,这对京师安全有什么影响呢?另外,无论现代还是古代,军队受中央的垂直领导,即便在郡县有驻军,也不会听从所在郡县领导的指挥调度,除非藩镇割据。因此,县域的大小对京师安全构不成威胁,没必要把大县划成小县。所以此说不足信。
一般而言,越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县域越小,冀中南就是如此。而越是人口稀疏的区域,县域越大,比如河北北部山区。这说明人口数量是决定县域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小县的去留,经人大代表提议,媒体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小县何去何从?仅以冀中南为例,文化积淀、人口密集、富庶丰足是小县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由于文化积淀深厚,各自都有引以为傲的历史,人为拉郎配合并后以谁为主?大家可能都不服气,貌合神离,难以形成合力。农村人口多在县城买房,读书、做生意,人口集中于县城,如果县城合并,也要在当地保留一套相当完整的编制,也不见得明显减少行政成本。而且现在县城的公共基础设施都已然建设成型,撤并行政机关,也不会减少成本费用,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实际上,1958年冀中南曾经搞过行政区划撤并,比如撤销柏乡县并入内邱县,撤销枣强、武邑、冀县并入衡水县,但1962年又予以恢复,复置柏乡县,枣强县和冀县也于当年恢复。
因此,不能简单的一撤了之,最为现实,也最为可行的措施是严格限定财政性定编,控制编制人数,保持精干高效,等到经济格局进一步发展成熟后,撤县设区,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