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传承的家风#~
我的爱好之一是阅读和写作,这深受我们的家风影响!
那就谈谈我们的家风!我姥爷董秋芳是浙江绍兴人,他考入北京大学后,1926年起一直拿起笔写战斗的檄文,和段祺瑞政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作的正义斗争;我大伯父贾一波离休后积极致力于革命老区平山回忆录的撰写工作;我父亲贾瑞元离休后致力于写红色故事和文学的写作;我姐姐贾葆衡六年如一日写《移民梦》《加拿大华侨移民史》等书,致力于中加文化交流事业;我和女儿致力于少先队文学的创作中。
说起写作,不能不说说我们家人和北京大学的缘分,我姥爷董秋芳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与许钦文等组织“春光社”,邀请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作指导。董秋芳和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和李大钊、郁达夫、胡也频、丁玲、周建人、陶元庆、叶圣陶、楼适夷、许钦文、吴伯箫等老一辈革命作家曾经患难与共。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坚决站在鲁迅一边,在《京报》副刊、《语丝》上连续发表杂文,积极投入反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正义斗争。1929年3月回北京继续学业,大学毕业后去山东省立厦门高级中学教授国文,国学大师季羡林是其当时的学生,其间结识胡也频与丁玲。鲁迅先生出现生活困难的时候,多次和我姥爷董秋芳借钱,作为校长的董秋芳从来没有动用学校一分钱,都是从自己的薪金中拿出,自己和家人节衣缩食过日子(鲁迅日记中多次记载和董秋芳借钱的情况)。董秋芳的学生、国学大师季羡林,称董秋芳为“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董秋芳写的《争自由的波浪》的小引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1月14日写于厦门;《董秋芳译文选》是季羡林先生于2000年12月3日在北京大学写的序;后来我经过努力获得了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再续北大缘;华裔作家贾葆衡(笔者姐姐)于2019年3月19日在北京大学英语学院(我姥爷求学时所在院系)进行讲座:《千禧年前加华文学发展历史》。
我大伯父贾一波是河北平山人,河北保定师范毕业,1932年在平山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平山县委书记,建国后先后任局级干部和部级干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伯父给我留下印象是他夏天经常穿草鞋、卷裤腿,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
著名作家杨润身写的《贾一波什么也没有留下》的文章,是的他什么也没有留下,他没有存款,没有儿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革命事业,可是他却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早年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二弟贾瑞庆(1944年牺牲)、三弟贾立村、四弟贾瑞元、大妹贾荫竹、大妹夫王荫隆、二妹贾秀竹、二妹夫马常九都相继参加革命,可谓一门忠烈。
离休后他又积极指导和协助平山县党史办致力于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