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老家了,做完透析之后,赶了三个小时的车,回了昌江石碌镇。因为我们家要拆迁,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家是公租房,没有产权,搬迁之后也不知道会安排我们去哪里租房子住。
回家的感觉很好,虽然我们家很乱,金窝银窝真的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回到家看到外公看到我弟看到我妈,还有我们家的金毛狗,家庭氛围瞬间活跃了起来,想象不到的是,如果孩子们都不在家,家里面只有老人,那该多安静,所以每次我跟我弟回来之后,外公总是把电视声音放的很大,似乎是在告诉邻居们,我的孩子们回来了。
昨天突然看到自己2014年的一个日记本,还记得当时自己的恐慌,没想到两年之后自己就得了尿毒症,真的是世事无常,现在是2021年,谁又能保证我两年后会不会又出什么大事件呢,人活着真的要让自己活的无悔才行,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回家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44的平方,廉租房,一年2000的租金,如今都要变了,也不知道变得怎样,要努力啦!要给家里面置换新的家具,还要存钱给自己,年中的时候做手术,嗯,得先稳住自己啊,才是爱家人最好的回报呀
努力吧,好好享受在家的感觉[送心]
我在头条帮忙儋州站发布了一条其他求助: 记者您好:
我叫秦准,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保平村人。今年53岁,现住儋州市和庆镇和庆街60号。我反映的问题是。
我是孤儿,30多年前就外出打工了,然后结婚并有两孩子,不久之后妻子与我离婚,留下两个孩子。之后我带着两孩子到儋州市那大镇靠给人送货度日,在那大镇租房一住就是20多年,女儿几年前嫁人了,儿子前几年考上了一本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给我减轻负担,他主动报名参军去了,如今退役后复学,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辛勤劳作,但凡有一天不干活,那吃喝就会成为问题。我现在在和庆镇租房摆地摊做生意,如今电商竞争激烈,我的实体经济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了。
因为离开村里几十年,村里没有田地,我是农村户口,但农村又没有我的土地和住宅。前段时间咨询当地政府,能不能把我安置到儋州市和庆镇这边。像我这样没有土地也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我只想拥有一个住宅,但政府给我的回复是可以批给我住宅,但只能在户口所在地申请建房子,第一我没有钱建房子,老家也没有亲人。但在儋州这里我还能做点小生意过日子,回到村里我不但没钱建房,连生活来源都没有了,这是我反映的情况,是想让记者关注,我希望政府在儋州市安置一个住所,实在不行能安置一块宅基地也行,这是我的诉求,希望能得到媒体的帮助。@头条帮忙
《嘉兴船娘阿真和穆家洋房》陆大雄(摘录):
1999年10月的一天早晨,我从南湖边晨练回来,在壕股桥上,看到近十位民工正抡起大铁锤在拆除穆家洋房。
这时,晨练回家的章昌江、王丽娟夫妇也看到了此番情景。章昌江从1991年起任嘉兴市邮电局党委书记、局长,1998年9月邮政、电信分营后,他任嘉兴市电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又是嘉兴市邮协领导。
我是市邮协常务理事,见到共同关心的事,话就多了。他对我说:“我以为这幢洋房正在装修,怎么是拆除呢?”
接着他拿出手机:“王洪涛副市长,我在穆家洋房现场向你汇报,现在这座房子目前已拆掉一楼,如不阻止,马上就要拆光了。嘉兴邮电局在这洋房里做了十多年的局房,是否可办一个邮电博物馆?你现在在哪里?我马上来向你汇报。”
接着,章昌江走下桥来到拆迁工地,王丽娟和我也跟在他后面。章昌江找到了工地包工头,敬了一根香烟,说:“你们马上停工,我去向市长汇报。今后房子修复时,仍请你们来帮忙,拆下来的门窗不能运走,要保管好。”
接着章局长便直接打的去了市政府。
不久,市政府同意在穆家洋房原址建立“嘉兴邮电博物馆”,停止拆除,我被聘请参加邮电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筹建办要求:这是全国第一座市级邮电博物馆,在原址上建立,必须修旧如旧,按原貌修复。此房的产权归市政府,由嘉兴市电信局出资重新修缮并负责布展工作。
嘉兴市电信局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订立租房协议:规定租赁期限为20年(2001~2021年),房租每年6000元,房租每年支付。
筹备就绪,嘉兴邮电博物馆于2001年5月28日正式开馆。
由我撰写经领导审定的珍珠黑花岗岩铭文标志牌(90×60cm)嵌在穆家洋房北墙最醒目的地方,
铭文主要内容是:
穆家洋房主人穆湘瑶,字恕再。
上世纪20年代,穆氏为沪上有名官绅。
1929年来嘉兴,在盐仓街南湖畔造一别墅;后于今址又建造了这栋华屋,居临濠水,咫尺鸳湖。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嘉兴邮电发展的见证和发祥地,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因此,嘉兴市电信分公司出资对该邮电局旧址——穆家洋房重新修缮布置,建立以邮电为专题的“嘉兴邮电博物馆”。
希望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窗口,全面反映嘉兴邮电发展历程,展示邮电发展的成就和前景,激发人们建设嘉兴、宣传嘉兴的热情,并让它成为见证历史,增长知识,展望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兴故事#
#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