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草胡同
———
明清时期灯草花灯市场
灯草胡同的大宅院众多,很多清朝的一品大官,宰相军机大臣们住这里,这是一条不简单的一条胡同,仅挂牌保护的四合院就有33处。
老胡同像一条古船,踏上去会有一种安全感。不论市声是多么嘈杂,走进胡同,浮躁的心便很快沉静下来。
#我的秋日漫游指南# #分享我的日常# #生活日记# #秋日生活打卡季# #北京头条#
北京人胡同彳亍行,这条胡同这些名人都住过,到底是哪条胡同?
灯草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灯草胡同。据传,此地接近灯市,因售卖灯草(灯芯)而得名。
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四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礼士胡同,西止东四南大街,南与演乐胡同相通,北与礼士胡同相通。全长487米,宽5米。
从演乐胡同西口出来,转身进了灯草胡同。胡同口都有标示牌上面有简单介绍,胡同中的40号院,原来住过章乃器(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银行家,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而梅兰芳,孟小冬还有后来的廖耀湘曾经居住过灯草胡同5号院,一名骑共享单车的男子在回头观望,好气派的一座四合院!
胡同48号院在50-60年代万里委员长住这里。
北京人胡同彳亍行,礼士胡同大惊叹!原来电视剧大宅门的外景地在这里拍摄的?
礼士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边通演乐胡同,灯草胡同,前边有前拐棒胡同。
明清时代,这里是贩卖驴骡的市场,叫“驴市胡同”,后依字谐音改雅名“礼士胡同”。
礼士胡同有不少四合院,走到胡同中段,突然看到一座大型的院落,气派十足,周围摆满了花,墙上都刻有精美的砖雕,这就是礼士胡同129号。该宅原是清末武昌知府宾俊的宅邸,后其子卖给一米商,此后又为一律师所有。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经作为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后为中国青年报社社址。现为单位办公使用。
电视剧《大宅门》就是在此处拍的外景。
灯草胡同5号离我家院门隔着5个院门,现在是四九城内较为知名的四合院式的四合宾馆。解放后这里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的驻地。在这之前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东城住宅;抗战胜利后成为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廖耀湘寓所。
我今天讲的事与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的孙爷爷和怹的胜利20轿车有关。那时我是5-6岁,已经开始跟我妈妈去大街上的粮店买粮食,我背着粮食袋、我妈抱着粮食袋。我记得很多次在胡同口遇到孙爷爷外出坐车回来,每次孙爷爷都是叫司机等车,让我妈把粮食放在车里、让我并排与怹坐在后座上,等到我家门口,怹让司机把粮食袋放在我家院子门口,让我站在院门口别动,等着我妈妈回来。致公党中央院子里有柿子树,每年过霜降,孙爷爷都会给我送来4-5个柿子。
我至今不知道孙爷爷叫什么,也不知道怹是致公党中央的主席还是副主席,那时的人都很善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情味儿很浓。我直至现在也忘不掉孙爷爷怹老人家。
明珠串成朝阜路 之六 东四(下)
这次说说东四南大街。
东四牌楼建于明代,拆除牌楼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事情。我的记忆中还有小时候曾在东四南大街现在的公共汽车站附近等着上有轨电车的情景,有没有牌楼则全无印象了。这次发的照片中,有一张拍摄于现在的南大街路口地铁站旁边,那是在地面上刻划的东四牌楼,并附加了许多说明文字,其中的一段为:东四地处北京东城区中心地段,是内城朝阳门内第一个大路口,这里在元代就已形成繁华商业区,元大都城建立以后,此地叫做“旧枢密院角市”,属明照坊。
东四南大街和北大街一样,两侧也有许多胡同,也是重点保护区。总会有人拿南大街与北大街做一番比较,究竟那一片胡同更有逛头。这纯粹是没事找事,两边真要比起来,最起码应该是“背着抱着一边沉”。
如果非要说东四北大街更美,那我绝不认同,在我看来,仅仅从胡同名称上比较,单纯的数目字就已经输给了趣味横生的胡同名。灯市口附近算起,东四南大街东侧从南向北挨着个儿数有:史家胡同、内务部街(勾栏胡同)、本司胡同、东花厅胡同、西花厅胡同、演乐胡同、灯草胡同、礼士胡同(驴市胡同)、前炒面胡同、前拐棒胡同。听着这些名字,你就会感到这里边有故事。
还有一点,我觉得更重要,从房地产的角度衡量,南大街也要优于北大街。如果选用灯市口原有的二郎庙那个完全变形的石狮子为中心点,用步行一刻钟的路程做半径,可以画出一个圈,这个圈几乎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初一直到现在最优城市资源配置地区。不妨列举如下一个很不完全的清单:禄米仓、东单菜市场、朝阳门菜市场、萃华楼、东来顺、隆福寺市场、东安市场、二中、育英学校、贝满女中、史家胡同小学、新鲜胡同小学、圣约瑟天主教堂(东堂)、东四清真寺、三官庙、北京人艺、吉祥剧院、福禄寿大戏院(红星影院)、大华电影院、明星影院、协和医院、同仁医院、锡拉胡同口腔医院、永安堂……。看看,这圈里边吃的用的玩得乐的艺术教育医疗乃至宗教信仰,不仅诸般具有,而且个个一流。就算是到宫里边去,离着进宫的东安门也不算远。就拿中心点附近的史家胡同来说,胡同里住了那么多近现代名人,除了庭院房子质量上乘,胡同幽静私密性强之外,绝对也与这极佳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东四北大街那边有个东四胡同博物馆,这边也有一个史家胡同博物馆,而且是北京城最早的同类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值得参观,有人夸张地形容,这一条胡同曾经吞吐过“半个中国”。
我之所以更推崇南大街这一片,还有一个原因,我自己对这块儿更熟悉,因为我的母校北京二中就在这片区域之中。上中学那会儿,内务部街这条胡同不知道走了多少趟。这条胡同里还有东四南大街这一大片住宅中最大的院落——5号院(现在的11号院),而这个院子因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度被全球的华人圈关注。
不多说了,否则真的太偏颇了。公平地说,南大街北大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长达数里地的独具北京风格的城市建筑博物馆。真心希望有朋友来这边打卡,北大街我没注意着,南大街可真的有许多打卡的地方,戳子就悬放在老建筑的大门口。
出赵家楼就是赵堂子,赵堂子胡同快到西口往北就是宝盖胡同。走到这里使我想到一位我妈的同事、住在宝盖胡同的金老师。(遗憾的是我已经忘记了怹的名字)
那是1974-1975年左右,那时我上小学4年级、我弟弟上小学3年级,我妈在昌平县回龙观中学教书,我妈妈怕我们两个男孩子白天在家没人管、不学好,就吃劳保在家两年。我妈的工资是56块钱,吃劳保只能开47.5块钱。如果学校把工资寄回家邮资就得5毛钱,为省下这5毛钱,金老师就把我妈的每月工资送到我家任务揽在自己身上。上世纪70年代的5毛钱可是能买不少东西的。
那时的金老师已经59岁马上要退休了。每月4号得从回龙观坐车到灯市东口,走到我家的灯草胡同,再出演乐胡同东口,沿着南小街儿往南走3站地,回到宝盖胡同的家。
5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有点驼背、留着学究胡子、戴着黑框眼镜、四季穿着蓝色中山装的金老师。
《京城寻“虎”记》~骑行是最简单的快乐
适逢农历壬寅年,
惊闻猛虎要出山。
约上骑友三五位,
一睹虎威觅踪源。
相约齐聚南河沿,
疾行北上不畏难。
伏虎当需细思量,
周密计划巧安排。
亮果厂前寻踪迹,
钱粮胡同设机关。
张自忠路布口袋,
静待大虫向里钻。
东四八条通七条,
出得七条进六条。
西行二里看月牙,
月牙弯钩对五条。
捉到五魁是大和,
东穿马路进苍南。
苍南直达东二环,
右转远眺朝阳门。
南行西折再向北,
逆水行舟有些累。
啃上几口前拐棒,
浑身是劲神百倍。
礼士胡同刘罗锅,
燃起灯草迎王师。
内务部街有衙门,
外国使馆在这里。
北京二中好学堂,
文科优势响当当。
向西下车走一段,
七字一竖方对齐。
史家胡同歇一歇,
仔细观瞧有稀奇。
路口标识挺气派,
文史介绍很丰富。
王爷学者这里住,
名人雅士也都在。
逆行百米遇干面,
干面胡同称干面。
提面来到金宝街,
金宝街里捡金宝。
怀揣金宝到协和,
马路对面东堂找。
东堂本叫东堂子,
东边就是赵家楼。
五四运动烽烟起,
革命学生了不起。
反帝反独反封建,
烈火焚烧赵家楼。
看完古迹接着走,
向北向东向南走。
建国门西南衣袍,
七拐八拐西总布。
西总布要出西口,
看见东单往西走。
王府井可真热闹,
绕过繁华咱不走。
慢些骑仔细的找,
小心煤渣扎了脚。
出东口再过马路,
向北来到灯市口。
灯市口它有来历,
上元之夜赏花灯。
看完花灯向西去,
景山学校有名气,
一条小巷通官院,
官院过后进报房。
报房胡同挺神秘,
原来报房叫豹房。
明朝武宗朱厚照,
嗜养宠物建豹房。
出报房要过马路,
东四路口向西走。
一座建筑很雄伟,
那是中国美术馆。
十大建筑留史册,
网红卡点别错过。
拍照留影不停手,
歇歇脚后往回走。
看到路口向南骑,
首都剧场看话剧。
商务书局育婴堂,
灯市西口进西街。
向前有个南口袋,
出了口袋上大街。
大街唤作晨光街,
向南看是南河沿。
九转回肠又转回,
靠边停车关软件。
上传轨迹很清晰,
一个虎字真漂亮。
骑友们会心的笑,
心满意足拍合照。
公元2022年,农历壬寅年。是年一月十六日,众骑友一行七人,不畏严寒骑行26公里,穿街走巷,千回百转,终于伏缚京城猛“虎”,得虎字以祈福。盼虎年,虎虎生风,一切顺意。
余心甚悅,书文以叙之,亦为后来之寻“虎”者,聊以借鉴。
天高云淡 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