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郑芝龙和他的小儿子站在北京菜市口,面对刽子手举起的屠刀,准会想起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料罗湾的那场大海战,那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郑芝龙,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604年4月16日),郑成功之父。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实行海禁政策,所谓“片板不得入海”。就像禁酒令能够给造私酒和贩卖含酒精饮料带来丰厚的利润一样,海禁政策也让海上走私贸易猖獗,走私犯和海盗大发横财,富可敌国。
郑芝龙就是一个大海盗。他所在的17世纪正是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而中国的明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民间商人,竟然建立起一支水师,其舰队之庞大,足以震慑东南沿海,在郑和船队退出南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成为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要当官,杀人放火受诏安。
从1626年开始,掌握海上霸权的郑芝龙,玩起了梁山好汉宋公明的套路。他开始对福建沿海城镇展开一系列攻击行动,就像他的前辈一样,每次行动都不侵掠百姓,抓获的明军将领,好吃好喝伺候,然后放回。
这是明摆着向朝廷表忠心啊。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熊文灿代表朝廷对郑芝龙进行招抚,授予总兵官一职。
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作为明朝海军的一部分,守卫着大明王朝的海疆,随时打击海盗、倭寇和荷兰人的进攻。
十七世纪的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是,荷兰人却不能统治环中国海。
按说明朝官方从海洋退缩,不具备海上扩张能力,甚至也没有防守反击的能力,东方海域应该是权力真空才对,但是郑芝龙的海上武装力量却填补了这一空白,荷兰船只一在中国海露面,就被郑芝龙截获,为此,荷兰人恼羞成怒,发誓要与郑芝龙决一死战。
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1633年7月6日),大明王朝水师与荷兰人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域料罗湾展开一场大海战,这次海战又称崇祯明荷海战、金门海战、明朝荷兰料罗湾大海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比较大的海战之一。
双方激战三个月,从战争过程来看,虽然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并不是铁板一块,毕竟还有郑芝龙的海上武装,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马车夫相比,毫不逊色。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200年后的大清国,面对英国的船坚炮利,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明朝方面先后投入了战舰150艘,其中有50艘炮舰,士兵几万人;荷兰方面派遣9艘带加农炮的盖伦帆船,加上海盗刘香的50艘海盗船,组成联合舰队。
明朝水师由郑芝龙为前锋,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刘香海盗的联军。
料罗湾海战是行将就木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进行的一场大海战,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
海战后,荷兰方面得到了郑芝龙的承诺,保证稳定供货。自此之后,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郑芝龙)方面维持稳定的贸易行为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那时候的中国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不像后来的满清,不知对话为何物。
以郑芝龙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海上王国,其武装力量足以与满清周旋,假以时日,胜负尚未可知。
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仿佛老天让你亡,就不得不亡。在郑芝龙完全有能力与清军抗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投降,尽管儿子郑成功一再反对,他还是走向了不归路,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
假设崇祯当时选择南迁,或者先安排太子到南京,整合明军和农民军残部,再加上郑芝龙的海上力量,哪里有满清的天下?
历史不允许假设,后人只能是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或者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905年北京菜市口,一位将要被“凌迟”的河西土匪,拍摄到了一张很少见的旧相片,画面中的囚犯光着膀子,被绑在一块木头柱子上,在行刑之前,他回头看向身边的一位国外摄影记者,眼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畏惧。
在封建时代,任何惩罚都比不上凌迟,凌迟之刑,对罪犯的震慑力更强,不是被千刀万剐,“死无全尸”,这就涉及到了华夏特有的生死观念。
清末,一名法国人将凌迟的场景拍摄成了一张照片,并用一张明信片送回了中国,这件事在欧洲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在西方社会的心目中,清朝是一个野蛮、残酷、落后的国家。
1901年,在北京菜市口,满清大臣启秀被处决前留下了一张罕见的老照片。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齐修是绝对的战争斗士,是他的手书写了宣战。
通过徐彤·伊康的推荐,他进入了一所军事学校,并成为了一名军事部长。
1901年,启秀在八国联军中被日军俘虏,被八国联军所谓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清政府见此,立即撤去了齐秀的所有官职,交由八国联军处置。可见清政府是如此昏昏沉沉无能,自己的大臣被洋人判了死刑,却一句话都不敢说?
最终启秀在北京菜市口被八国联军揭发。临走前,启秀没有屈服。他在八国联军中没有下跪,被八国联军的膝盖骨打断。真是个硬汉。
八国联军将启秀带上所谓的军事法庭圣像,以“战犯”的身份判处斩首。
#历史# #人物#
历史老照片:
清朝末年,北京菜市口,一个犯人被判处凌迟之刑,他被五花大绑的捆绑在一根立木之上,周围几名衙役则在维持秩序,而一旁的刽子手则在磨刀霍霍。
至于放在前面的箩筐,自然是盛放被片下来的肉的。而周围则围满了围观的群众,他们对此仿佛见怪不怪,只是觉得吸引人而已。
看到这里你也会明白鲁迅先生笔下的旁观者心态。
1896年2月17日,慈禧太后身边的得用小太监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他神色平静,整理好了衣冠,坦然地朝皇宫拜了9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3个头,自言自语道:“如此,足矣了!”
等了许久的刽子手举起手中的鬼头刀,刀落之时,寇连才身首异处。在中国古代,宦官的形象一般都不怎么好,然而寇连才却是一个例外。
由于他的行为符合时人对“义士”的期待,因此,就连梁启超先生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他为“烈宦”。
那么,寇连才到底做了什么,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呢?寇连才的经历十分传奇,他原本是个娶妻生子的正常人。
然而,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为他的一个行动而瞬间毁灭。这个行动便是挥刀自宫。
寇连才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还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寇连才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长大,拥有几十公顷的土地。
在寇连才居住的村子里,有一名侍卫,武功十分娴熟,有许多武林失传已久的招数。
这个村子以孩子居多,寇连才正是其中之一。
孩子总是对外界充满好奇,寇连才对这个什么都会的大哥哥很是崇拜。
然而,村里的邻居却看不下去了。
有人对寇连才的父亲说道:“让你的孩子学武有什么意义?难道你也想让你儿子当宫廷侍卫吗?” ?寇连才的父亲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寇连才送到私塾读书。
虽然寇连才因此读了几年书,然而寇父的本心,不过是怕儿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压根没想过真正培养他。
因为寇连才的父亲没想到他能考上,所以他对寇连才并不严格,寇连才也没有认真学习。
在父亲心中,娶妻生子才是最重要的。
寇连才长大后,父母给他娶了个媳妇,婚后,寇连才和媳妇生了两子一女。
然而这样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前面我们说过,寇连才家有几十亩地,在村里算是小地主了。
不过,村里也有大地主想要吞并寇家的地方。寇家和别人打官司失败,土地归了别人,一家人自此衣食无着。
寇连才的妻儿嗷嗷待哺,别无选择,只能去京城谋生。
这一去,他就遇见了一个人。此人号称“梳子王”是专门伺候慈禧的太监。
寇连才一看,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入宫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把心一横,就将自己变成了太监。
寇连才比较幸运,进宫不久,就成为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
慈禧太后特别注意她的头发。据说她宠信李莲英的一大原因,便是他会梳头。
寇连才步李莲英后尘,也给慈禧梳头。后来,慈禧见寇连才忠心耿耿,便交给他一项秘密任务——监视光绪帝的起居。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慈禧将会为她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慈禧太后派寇连才监视光绪,没想到让寇连才结识珍妃的师父文廷式,为自己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清朝吸取了明朝太监之乱的教训,对太监的监控十分严格。
.
例如早年受慈禧太后宠爱的大太监安德海就公然插手政治。
安德海假借为皇帝制作龙袍的幌子前往北京,被山东巡抚丁宝祯杀死。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接触政坛,成为慈禧太后的代言人。
寇连才走红后,慈禧太后也派他参与宫内的一些内政,比如派他到光绪帝身边,打着为光绪做梳子太监的幌子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
此时,中日甲午海战结束后不久,清朝输给了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举国蒙羞。
光绪帝身为天子,却终日长吁短叹。他开始联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大家觉得再继续墨守成规,只有死路一条,唯一的出路就是变法。
慈禧太后派寇连才到光绪身边,就是为了观察他的行动。
结果,寇连才在私塾里待了几年,光绪能和他的臣子和身边的人一起了解天下大势。
慈禧也许忘了,寇连才入宫之前是一位武术家。
大多数武者都拥有一腔热血。
当他听说清朝被日本打败时,又听说老太后因循守旧,不肯革新变法,便产生了对慈禧的不满情绪。
于是,他开始在光绪与慈禧之间充当双面间谍,在光绪面前,他据实报告,而在慈禧面前,他却替光绪帝遮遮掩掩。
日子久了,慈禧难免察觉,她痛恨寇连才的背叛,因而下旨将他处死。
寇连才虽死,但他这一辈子,活出了自我,也活得足够精彩。
参考资料:
《晚清忠烈太监寇连才 》邹殿伟
很多城市从前都有菜市口,但就数北京的最有名,因为这里杀头如杀菜,就像这两张照片,真实反映了晚清北京菜市口刑场的情况。
晚清的死刑犯人,会审时间一般在秋天,冬至前处斩,叫“秋决”或“出大差”。
那么,晚清犯人去菜市口“出大差”的流程是怎样的呢?
处斩前夜,狱吏会对犯人说:“您大喜啦,官司今天完了!”
随后,就送上一顿“辞阳饭”:酱肘子一包,大饼一斤。
行刑当日,破锣开道,走出宣武门外,有一家“破碗居”,犯人可在这里吃酒,烈性白酒和黄酒两掺,一碗下去就醉了,押解的兵卒马上将空碗摔碎。
刑场设在鹤年堂药店对面,药店提前一天会接到通知:搭席棚,备酒食,勿外传,日后付款。
虽然不让外传,但毕竟是闹市定点公开行刑,所以总是观者如堵。
据记载,1900年7月15日,义和团闹得正凶,这一天,菜市口砍了78人,“菜市口两旁铺户门外,无首之尸堆满,大半皆乡间愚民,临刑时呼儿唤女,觅子寻妻,嚎痛之声,惨不忍言”。
虽然行刑场景很悲惨,但犯人就斩之后,血迹随之被黄土掩盖。当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菜市口又成为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闹市。
#老照片# #历史##北京#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欢迎关注@旧闻社 为您讲述历史老照片里的人和故事。
清末,北京菜市口,斩首。
围观的不少。
1855年,在北京菜市口,太平天国的先锋将军林凤祥,被周围官差把持着,处以凌迟。这种刑罚极其残忍,将受刑的犯人捆绑在木柱上之后,行刑的人会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的割去,而且会有刀数规定,不同的罪行被刀割的数量也不同,直到达到要求而亡。
作为十大酷刑之一,犯人除了遭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在心理上更是会遭受巨大的折磨。1853年,林凤祥与李开芳领军北伐,极大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孤立无援惨遭逮捕,被咸丰帝下令凌迟处死。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2年,北京菜市口刑场上,一名囚徒被绑到架子上正准备接受凌迟之刑前的情景。这名囚徒是北京城里大户人家的仆人,因为受不了主人的毒打和虐待,将主人家的小儿子用锄头挖死了,然后被判处凌迟处死。凌迟俗称割、剐、寸磔,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凌迟本意为:“缓缓的山丘”。用于死刑名称,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坐标:北京
菜市口,白纸坊东街。。。
#图文原创# #北京街景#
#原创图文# #北京头条#
1898年9月28日,下午4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烈日当空,晒得围观群众有些不耐烦,他们焦急地等待着今天的“主角们”登场,终于,6个戴着枷锁的人缓缓走了上来,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
在处决谭嗣同等人时,慈禧太后却下了一道残忍的命令:必须要用钝刀。如此残忍的做法,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官方记载,但历史却留下了见证者,把戊戌六君子受刑的场景口口相传。
据当时在场的武术家胡致廷回忆:
当时所用的无刃大将军刀,落在谭嗣同的脖子上,无异于锯头,比斩首痛苦千百倍;其它五君子身受数刀而死,而谭嗣同足足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
谭嗣同等人被斩首过程中,有一幕可能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周围有大量的围观民众。如果你以为百姓在为六君子的不幸遭遇而哭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大家都来看热闹,有的百姓拿着菜帮子扔向六人,朝着六君子纷纷叫骂,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更有人大喊:杀得好。
当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拿着馒头准备蘸血吃。不过与普通馒头不同的是,他们拿着的都是红馒头。 另外,在谭嗣同等人押往刑场路上,沿途老百姓竟然向他们扔臭鸡蛋、烂菜叶等,痛骂他们“卖国”。
在他们眼里,这六个人不好好读书,出来搞什么变法,祸乱朝纲,理应当斩。
鲁迅先生曾一语点破其中道理,“先觉的人,历来都是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
所以,在处刑戊戌六君子时,他们与围观的百姓思想觉悟有很大的差别。戊戌六君子是作为已经觉醒的人,他们想用自己的热血去觉醒他人,而围观的百姓则是饱受封建压迫,思想已经麻木的未觉醒者。
其实,百姓是无知的,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腐败不堪的清廷。
1900年,北京菜市口,一名犯人被处斩
咱们都知道,过去年代对杀人越货者执行死刑,都是处以斩刑,杀头。
在北京是拉到菜市口问斩。
为什么要在菜市口执行死刑?
这是要杀一儆百,起到一个警示作用。
这张照片是执行死刑时最细节的画面。
只见四个衙役一起将犯人按在地上,最前边的一个人用手拽着犯人的辫子,将他的头死死地固定住,这时候只要监斩官一声令下,顷刻间犯人就会人头落地。
看热闹的人很多,咱们仔细看照片,从照片的影子可以看见,刽子手已将罪犯的脖子和头斩掉,地上有血迹。犯人的辫子被一个衙役拽着。
这是1900年,北京菜市口,一名犯人被处斩的瞬间。
【图说历史】这是1900年北京菜市口围观行刑的老百姓。右上角,是刽子手在行刑,但围观群众有一半以上在看摄影师拍照。那时的民众麻木,更好奇。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2月17日,曾得到慈禧和光绪帝赏识的太监寇连材,被斩首在了北京菜市口刑场。
像这样的场景,北京老百姓早已见怪不怪,一天不知道被砍了几个人。可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寇连材不是一般人,也不是犯人,就在几天前,他做了一件非常有骨气的事情。
寇连材并不是打小就进宫做太监,之所以后来成了太监,一切都是生活所迫。
本来,寇连材是住在北京城周边的农民,早年读过一些书,长大后成了家,有了3个孩子,生活还算过得去。
可是,因为一场土地纠纷,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们家的田地与一个地主家的田地相连,而在边界问题上,地主家一直盛气凌人,慢慢吞噬他们家的土地。寇连材的父亲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比地主打了官司。
哪曾想,他们家打输了,不仅赔了所有的田地,连寇连材父亲的老命也搭了进去,老人家被活活气死了。
在当时,就想美国人拍的《大地》一样,中国人以土地为根本,没了土地,人压根就没办法活下去。
家里的田没了,父亲也没了,整个家的重担转移到寇连材一个人的身上,让他无法喘息过来。
为了吃一口饭,寇连材想尽了办法,可每条路都走不通。最后,他走了一条“断子绝孙”的路——进宫当太监。
在他人的引荐下,寇连材还真的做了太监。
刚来到紫禁城的时候,寇连材还不怎么起眼。后来,凭借拥有的一点才学,再加上会梳头,很快就得到了慈禧的赏识,留在慈禧身边做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去世,慈禧为了抓住至高无上的权力,将侄子兼外甥的光绪扶上皇位。
后来,光绪帝长大了一些,慈禧便让寇连材去伺候光绪。表面上说是伺候,其实就是将寇连材安插在光绪身边,观察光绪的一举一动。
然而,慈禧打错了算盘,寇连材并不是普通的太监,他有血性。
在光绪身边,寇连材学到了很多东西,与光绪同喜同忧。
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并签署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光绪帝羞愤,寇连材跟着也羞愤。
不久,梁启超、康有为等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积极支持,慈禧刚开始的时候支持,后来却在顽固派的影响下,慢慢地成了变法的阻力。
将一切看在眼里,寇连材越来越同情光绪,最后反戈,不再给慈禧提供光绪的情报,倒是成了光绪的人,为光绪做事。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2月,寇连材再也看不惯慈禧的行为,于是便写了一封带有错别字的奏折,亲自到慈禧那里去问个明白。
他这么做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因为,依照清朝法律规定,太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参与政治的,不然可能会被砍头。
知道自己可能有去无回了,所以,在给慈禧上奏折之前,寇连材便请了几天假回家,安顿好家里的孩子,之后才行动。
果不其然,当慈禧知道寇连材的来意之后,刚开始还以为他犯糊涂了,想给他个机会,让他回去冷静冷静。
然而,寇连材已经下定了决心,这让慈禧越来越难恼怒,一气之下,就让人把他打入了大牢。再后来,就被送到菜市场砍了头。
寇连材虽然是个太监,但却做了一件非常有骨气的事情。在爱国这件事上,就算是李连英这样的大太监,也是不能和他比的。
北京西城区陶然亭路东起太平街,西至菜市口南大街,全长1066米。在路口东头有一陶然亭路说明牌,之前我在头条发了,牌上的文字有问题,之前写的(地城)。本人觉得有问题,此次更改为(地域)了。让公众观看的东西应该审之又审,不要误导大家,又劳民伤财。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行刑时,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市井百姓,这些百姓麻木不仁,他们没有同情六君子的遭遇,相反,还有一些人欢呼雀跃,在叫好,这真是一种悲哀。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被杀时年仅三十三岁。
康广仁,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出生于1867年,被杀时年仅三十一岁。
林旭,字暾谷,号晚翠,福建福州人,维新派人士,出生于1875年,被杀时年仅二十三岁。
杨深秀,本名毓秀,字漪村,山西省闻喜县人,维新派人士,出生于1849年,被杀时四十九岁。
杨锐,字叔峤,四川绵竹人,维新变法的骨干之一,出生于公元1857年,被杀时四十一岁。
刘光第,字裴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维新派人士,出生于1859年,被杀时三十九岁。
维新变法失败后,六君子都被关进了牢狱,刑部左侍郎赵舒翘上奏慈禧太后,说道:“这六个人都是乱臣贼子,杀无赦,不用再通过刑部审问了。”
国子监司业贻谷(满洲镶黄旗人)也向慈禧太后进言:“这六个人不需要审问定罪,直接处死。”
慈禧太后也担心夜长梦多,时间长了事情会有变化,因为当时已经有大臣和一些外国使馆的洋人为六君子求情了。慈禧对维新派人士恨之入骨,便决定趁早将六君子斩首。
在被押往菜市口的路上,刘光第大声呼喊道:“我们还没有被提审,还没有被定罪,直接就要被斩首?朝廷怎么可以昏聩到这种地步!”
慈禧太后令协办大学士刚毅监斩,刘光第质问刚毅:“我们还没有被审问就被斩首,这是为什么?”
刚毅不说话,让刘光第下跪听旨,刘光第不跪,说道:“根据大清的祖制,即便是盗贼,在临刑时喊冤,也应该重审。即便我们死不足惜,但这是破坏了大清的律例啊!”
刚毅依旧什么也不说,刘光地再问,刚毅才回了一句:“我只是奉太后的旨意前来监斩,其他的事情我一概不知。”
杨锐劝刘光第:“跪吧,跪吧,遵旨就行了。”
刘光第这才跪下,坦然就义。
“戊戌六君子”死得悲壮,死得可惜,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想通过维新变法改变清朝软弱落后的现状,结果失败了。变法失败后,他们本来有机会像康有为那样出逃海外,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出逃,而是迎难而上,选择了面对。
谭嗣同在牢狱中写了一首绝命诗《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胸襟豪迈、视死如归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菜市口行刑之谜夏日澜风解密频道的视频
夏日澜风解密频道1630年,北京菜市口,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崇祯帝要求必须割够3357刀,一刀都不能少。
临刑前,袁崇焕哀叹道:“我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最终却因小人而死!”在场的百姓听后,无不对他破口大骂,乃至从他身上割下来的每一块肉,都被百姓争相出钱哄抢,当场吃掉。
一代名将为什么被崇祯帝千刀万剐?又遭百姓如此痛恨呢?!故事要从他督师辽东说起。
袁崇焕35岁时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经常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袁崇焕就虚心向他们请教边塞状况,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三年后,袁崇焕进京面圣,经过御史侯恂考察,发现他的确是一个人才,于是便向明熹宗举荐其在兵部任职。
不久后,广宁被后金攻陷,群臣惧怕,无人敢去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独自一个人前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报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众臣见袁崇焕有如此胆魄,于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师关外,并拨钱银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袁崇焕到任后,因有胆识很快得到上司王在晋的倚重,但袁崇焕却看不起王在晋,感觉他做事没有长远眼光,所以并不是都听王在晋的,在御敌策略上经常与王争辩,眼见自己的建议不被王采纳,便越级上书朝廷。
有一天,大学士孙承宗巡视边塞,召集众将官商讨重点防守的地方。王在晋主张守觉华,而袁崇焕主张守定远,各有各的理,孙承宗不知该如何决择,这时,袁崇焕坚定说道:“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定远!”
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承宗力排众议,最终采纳了袁的主张,并对袁更加器重,力荐袁崇焕督师辽东!袁崇焕也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功劳显著。
在得到孙承宗的大力支持后,袁崇焕重新制定规格,修筑新墙,很快就将宁远打造成了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并收回了辽河以西所有失地。此后长达四年的时间内,后金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然后好景不长,随着魏忠贤势力的崛起,孙承宗遭到罢免,魏忠贤遂派心腹高第接替其职,袁崇焕与高第意见不和,两人遂矛盾日深。
1626年,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免职,于是亲率20万大军西渡辽河、远袭宁远。高第拥兵自重,见死不救。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用手指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
努尔哈赤劝袁崇焕投降,遭到严拒。 努尔哈赤怒而攻城。袁崇焕立即让人摆出十门红衣大炮,对着后金军就是猛轰,后金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努尔哈也被大炮重伤,后金只得退兵。
不久,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袁崇焕遣使前往吊唁,并和后金议和,皇太极同意了请和,转而东征朝鲜。朝鲜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多路水军增援,遂解朝鲜之围。
那知皇太极虚晃一枪,领兵直抵锦州,将其包围。袁崇焕身先士卒,与刘应坤率将士登上城楼防守,将士齐用命。后金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只得撤兵,再次取得“宁锦大捷”。
作为宁锦之战的功臣,却被魏忠贤排挤,论功行赏时,最大的功臣反而成了魏忠贤,连他4岁的从孙都得到了嘉赏,而袁崇焕却遭到弹劾,只奖银30俩,袁崇焕愤懑不已,遂辞官回乡。
1627年,朱由检即位,先设计除去魏忠贤,又重新启用袁崇焕。朱由检召见袁崇焕询问治辽方略,袁崇焕放出狠话:“只要各部门配合,五年内必平辽东。”朱由检对此大加赞赏。要求所有人都要执行袁崇焕的命令。并赐其尚方宝剑。
崇祯二年,平辽总兵毛文龙因不听号令,慢待袁崇焕,被袁崇焕借阅兵之名,用尚方宝剑斩杀,袁崇焕私斩朝廷大员,引起了崇祯帝不满。
1629年,皇太极举十万精兵再次攻打山海关,前锋一度直逼京城,京师震动,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皇太极到达遵化时,袁崇焕本可以将他堵截,然而,袁崇焕却接连失误,最终导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
皇太极在京城近郊掠夺时,袁崇焕却只追不击。十几万人在北京周边转悠五天,一场仗也没打。巧的是,皇太极前脚刚离开京城,袁崇焕后脚就到了。
袁崇焕要求进城歇息,崇祯不允,后崇祯帝亲自赏赐御用酒菜犒劳袁,袁崇焕才指挥诸将奋力杀敌,终解京师之围。
后金撤退后,郊区百姓怒骂袁崇焕是叛徒,朝中大臣也认为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军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勾结。
崇祯帝对此也很怀疑,于是召袁问话:“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你擅杀毛文龙到底为何?”袁崇焕无法辩驳,于是被崇祯打入大牢。
半年后,山东御史弹劾袁崇焕向钱龙锡行贿几万两。魏忠贤遗党为给魏报仇,也趁机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大将毛文龙、边帅勾结内臣、涉嫌谋反等几大罪名定袁崇焕死罪。
崇祯三年,被关押八个月后,袁崇焕被处以桀刑,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袁崇焕有将帅之才,但私心严重,不过袁崇焕所做出的巨大功绩,却不能被历史抹杀。
“崇焕死,大明亡!” 14年后, 历史最终也证明了这一点!
1894年3月16日,一位小太监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他是慈禧太后身边重用的人,名叫董材服,在临刑前,他表情冷静,穿戴整齐,平静的面朝皇宫拜了10拜,也向他乡的父母连叩三头,并喃喃自语道:“知足无求了!”
这已经是快要临死的节奏了,为什么他还这么沉稳,不会是有人来救他吧?
肯定不是的,可能是他已经做好了杀头的准备。
董材服本是紫禁城附近的一位农民,小时仅上过几年学,家里人就很早给他布置好了婚事,后来还养育了三个孩子,生活勉强维持下去。
接下来真是彩云易散,董材服的父亲董务强,由于土地的边缘问题,就和地主阶级扯上了官司,结果不但输了全部土地,董务强也因此丧命。
失去了田地,也失去了父亲董务强,董材服就一个人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重担。
他得知进皇宫做太监能发财致富,于是就托人推荐进宫了。
大部分情况下,才进宫的人,做不了正规的太监。
由于董材服凭着一门高超的梳头手艺,并取得了慈禧太后的欣赏,不久之后就被调整到慈禧太后身边做事。
董材服不但梳头手艺精湛,而且又聪明,还稍懂文学常识,不久以后,就受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并且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劝势女人身边的大红人,随后也被提升为奏事处太监。
后来,年龄只有18岁的同治帝离世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控大权,就决定让自己的侄儿兼外甥的光绪帝坐上皇位,并派董材服去光绪帝的身边伺候他,实则是监控光绪帝。
董材服虽然学历不高,只是稍微懂点文学,但他却以理服人。
此时,清安才和国外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纷然上书要求变法维新,光绪帝也十分赞同。
光绪帝时常和可信的大臣们商量当时的局面形势,董材服经过他们的讨论,知道了由于慈禧太后的固不可彻,引发了清廷故步自封,遭到外国人的虐待。
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有血气的董材服也变得为国为民了。
董材服原本是慈禧太后派来监控光绪帝的,反倒成了光绪帝的线人,不仅不把光绪帝的动向向慈禧太后汇报,还把慈禧太后的所感所悟都告诉了光绪,于是就成了光绪身边的大红人。
然而,董材服在光绪身边呆的日子里,他明白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什么意思。他也明白了,太后掌控军费,是为了大兴土木为自己提供享受。
他的心也为之抖动,他的性格直率,在认知渐渐宽广之后,越来越不赞同慈禧太后的行为。
1894年的一个夜晚,慈禧太后准备休息时,忽然听到房内有人在大哭。她愤怒地掀开围帐,大声责骂道:“胆大包天!是谁在哭?”
远远地看见有个太监跪在地上,慈禧连忙喊他回话,他却哭着说:国难当头,您不能只管自己享福,不顾国家稳固的基业啊!”
慈禧认为董材服只是一时糊涂,就训斥了他两句,就赶紧让他退下了。
然而,董材服没把太后的话放心上,于是就更加的使性子,认为哭闹不管用,他想了想,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决定采取另一招更高超的措施。
此事之前,他请假了几天,并和家人再见一面,也把所有的贵重东西留给家人。
回到宫后,董材服马上写了一份奏折,虽格式不对,也有错别字,但内容写得字字珠玑,几乎没人能比。
慈禧太后看完怒目切齿,直呼大叫:“该死的董材服,离经叛道!你一个太监凭什么对国家的事评头论足。”
太后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奴才太监竟能说出这些话。
董材服光明正大地说是我自己写的,跟别人没关系。太后咬定不是他写的,并叫他再口头叙述一番。
董材服直言不讳,果然自始至终地讲得一字不漏。
慈禧听完董材服叙述的奏折之后,不禁怒发冲冠,还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外加“私自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立即下令将董材服押去刑部,马上执行正法。
过了两天后,董材服被押至北京菜市场口的刑场处决。
临刑之前,他表情沉稳,穿戴整齐,朝宫殿拜了10拜,也向他乡的父母叩了三个头,平静地说:“如此足够了!”
董材服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为国为民,他因生活所逼,进宫为奴做太监,但他从不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惧权贵,刚正不阿,不忘国恨家仇,这份心系百姓、热爱祖国的精神,永远值得子子孙孙牢记。
城南旧事(二十一)历史上“三多”的铁门胡同#北京头条# #北京身边事#
铁门胡同位于今天的西城区菜市口大街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明朝时,这里有圈养虎、豹的铁栅栏,因此得名。清朝时,喂养老虎、豹子的地方被废除了,铁门演化巷名,清代时称铁门,民国时一直沿用此称。1965年改称为铁门胡同,同时将铁门坎并入。如今铁门胡同被某栋大楼分为南北两段。
历史上铁门胡同有三多:
一、酱菜铺多:铁门胡同以酱菜铺闻名。这里有很多酱菜铺,
其中以桂馨斋、兰馨斋比较知名,桂馨斋又称为“铁门酱菜”。
光绪年间,桂馨斋的口碑也就从市井传入了宫廷,得到了宫里御膳房的赏识,被赐一枚进宫腰牌、一顶白底红穗帽子及一件黑色马褂,凭此可入宫,为皇家送酱菜;他家制作的酱佛手,慈禧太后吃后赞不绝口,慈禧太后御赐当时的掌柜六品顶戴花翎,此成为酱菜行业中炫耀的资本。
从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桂馨斋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设了桂馨斋、桂馨栈、桂鑫东记三个分号,还在今南横街建起了一座规模的酱菜厂,员工规模超过百人。
二、井多:制酱用的。胡同里约有井七十二眼,堪称京城之最。这些井大多在室内,都是酱园制酱用的。
三、历史名人多:安徽宣城会馆,是清初诗人施愚山故居。施愚山(1619-1683年),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清顺治年间进士,康熙时举为博学鸿儒,是清初著名诗人,与宋琬齐名,素有“南施北宋”之称,有《学馀堂文集。诗集》行世。他是文学家蒲松龄的恩师。
安庆会馆,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曾居此。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来此,参加报界欢迎会。鲁迅也曾几次到此。该胡同还有民国时北京最早的文艺团体——笑社,社址在49号东跨院。著名作家张恨水曾在铁门胡同居住过。#我要上周刊##春季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