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女子晒农村厨房走红#安徽安庆农村的一家厨房,既有烧柴火的灶台,也有烧燃气的燃气灶,一套环形的厨具,将传统的农村厨房格局与城市格局统一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儿:超大!
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城市人对农村的印象,就是房屋又矮又破,门前的道路又破又泥泞。但现在完全变了样,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变成了城市的后花园。
相比于城市生活压力,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学会一技之长,比如会一些农林牧渔业,完全可以回到农村进行种植和养殖业生产。没有必要都挤在城市里。
当然,很多人往城市发展,不只是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待遇。有些还是为了孩子考虑,让孩子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
另外提到安徽的这个农村大灶,不禁还让人想到了安徽宣城的“土特产"一一大澡锅!就是在一间小房里放一口很大的铁锅,然后在灶台里烧热水后,一个人就可以坐在铁锅里洗澡了。这个也是比较有趣的现象!
头条热榜
无为、铜城、安庆,特别是交通发达的地带,这些地方人“出手”比别的地方快[捂脸],当相互还在客套时他们已经出招了,当别人还顾着情面时他们已经翻脸了。奸滑狭隘。想占到这些地方人的便宜太难。这里只是说个印象,并不代表大多数人[呲牙]
《安庆印象》
安庆市:
皖江的源头,黄梅戏起源之地。说起黄梅戏首先想到的就是《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经典唱段,九十年代歌厅里的常备曲目。那婉转悠扬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响起,“树上鸟儿成双对……”。
安庆这里人杰地灵,是很多名人的出生地和故乡。其中就有我最敬仰的科学家邓稼先。
安庆还发生一场重大战役——“安庆保卫战”。以曾国藩为首的清军,和以陈玉成、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天国军,双方倾尽全力在此拼死一搏,几十万生灵惨遭涂炭,甚至,困死在城里的太平天国军队还有争食人肉的恐怖场面,还有清军屠城砍头数万的可怕画面。也正是这次战斗,决定太平天国最终灭亡下场。如今,城毁人亡皆成空,走在老四方城,能看到的历史痕迹已经不多,图一就是北城墙遗址,据说清军就是从这里炸开城墙,冲进安庆的。站在墙下,追思一百六十多年前,这里旌旗蔽日,烽火四起,狼烟遍地,喊杀震天,尸骨如山,血流成河。
如今的安庆市也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分老城和新城。老城房屋陈旧,道路狭窄,多六层老楼,窗户用铁条防护,很像监狱,人们困在其中。老城好像很萧条,我看到的豪华商场已经倒闭歇业,门口被涂着鲜艳色彩的马,让人不解其意。临街小铺面看上去生意还好,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里女人干活的特别多,男人很多聚在一起打牌抽烟。今天天气好,阳光明媚,几乎家家都把被褥拿出来晾晒,五颜六色煞是精彩。路过一宠物店,有很多小狗,多数都在外面,独有两只被关在笼子里,还就这两只不停狂吠。初见还为笼子里的狗抱不平,细想人不也一样吗?瞎说瞎动一样监狱伺候,于是也就坦然了。看到世界杯国家投注站,这不是赌博吗?怎么国家还坐庄赌博?可能我少见多怪。
新城,楼高路宽,绿化也很好,但和其他城市一样,千篇一律没什么可说的。
在老城逛的时候,内急找不到卫生间,见一健身房开放,请求解决。不想,前台小伙(还涂着口红)笑而拒绝,后来,经看车大哥指引在一装修单位二层解决。靠,大千世界人性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虽然安庆老城街道很干净,设施也还可以,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压迫感,让人不舒服。可能是当年的冤魂没有消散吧。
安庆很少有人戴口罩,没想到乞讨者居然带着口罩,可能是害怕得病没人管吧。
中午我们驾车从渡口坐渡轮连人带车过江,奔向新的目标。北方摆渡挺少的,有些新鲜感。
不知什么原因,合肥土著对安庆人评价不是太好。几次遇见合肥土著对我印象不错,听说我是桐城人都表现出吃惊的表情,然后说我不像桐城人,弄得我哭笑不得。
朋友说,记得五六岁的时候,爷爷家来了好多人,拉着板车,板车上码了两层大水缸。领头的是一个和爷爷年纪相仿的人,他们白天跳着缸走街串户的叫卖,特有的桐城音蛮好听的。晚上回我爷爷家,自己生火做饭,在堂屋打地铺休息。我爷爷奶奶心地善良,无有回报也对他们很客气。我记得我坐在爷爷腿上喝过那个老把式喂的一勺鸡蛋羹[呲牙][呲牙]
主要是太精明了,有部分人,把这个精明用在坏处,我家里人在内蒙古,当地人说到安徽就摇头,因为安庆几个人在当地卖手串佛珠骗了不少钱,内蒙古人单纯,哪能玩的过,所以对整个安徽都印象差了。只能说,部分老鼠屎带坏一锅粥,那几个坏的,毁了整合安庆的形象(个人理解和感悟)
美好生活,从规范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