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宣武门二手房(宣武门西大街二手房宣武门)

民国年间的一张房契显示:民国十六年,宣武门内西大街有一个叫李桂森的人,他要出售一套四合院,这座宅院共有瓦房十八间,是前清的一座官邸,房屋雕梁画栋,建筑精美,李桂森的要价是两千五百大洋。同一时期,这个价格与一辆低档汽车相当,当时,汽车非常稀少,在汽车保有量最多的上海租界中,也只有9000辆,这些汽车的售价在2000到6000大洋之间。以此来比较,那时一辆低档汽车的价格赶得上一线大城市顶级地段中的一套豪宅,那时有车的人可以送孩子去美国上学,但有豪宅的不一定能做到。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封建时期1626年,京城宣武门地区发生了一场灾难。某天早上,突然发生了地震,天像晚上一样黑。从城门到刑部街,成千上万的房屋和成千上万的人被砸碎。头、胳膊、腿、耳朵、鼻子等等一个接一个地从空中掉了下来。

北京的胡同多,胡同里的故事也多。今到宣武门一带参观沈家本故居未果,却发现达智桥胡同里的破旧房屋隐藏的忠臣故事。

#北京头条#我们家就住在北京二环路以里,距天安门大约有四五里的路程,离前门箭楼子和正阳门也就二三里地,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做“门见门三里”,也就是说从宣武门到前门三里地,从前门在再到崇文门也是三里地。

四九城原来没有和平门,过去凡是到南城去的都得走宣武门或前门,尤其是春节厂甸,极为不方便。在一九二四年由冯玉祥督办,就在宣武门和前门中间开了一道门,最早这道门叫“新华门”,因和中南海的新华门重名,所以就改为和平门,但和平门内外的大街还是用老门的名字“南、北新华街”。

从和平门沿南新华街一直往南就是琉璃厂,琉璃厂离我们家也就是二百多米~~前、后孙公园。

原来不分前、后孙公园,都叫孙公园,是明末崇祯年进士孙承泽(1593—1676)在前门外购得一块空地,建起房屋和戏台。明朝灭亡后,因满汉分居,满人不能出城所以此地逐渐萧条,到清光绪年间大太监李莲英的弟弟把此处买下并重修了戏楼,因李连英是安徽人所以李莲英的弟把此处改为“安徽会馆”,从此安徽会馆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慢慢地这一片就盖起了数排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同时在前、后孙公园周围又建起了多个会馆。

我们家住的就是山西邑县会馆名字叫“朝邑会馆”,整个儿大院儿分三进六院,大门口儿是回事房(传达室)、会客室,回事房有独门一小院,南北两间房。过大门前院一排南房三间,西厢房两间二门里正房四间是两间的大开间儿,六七步台阶儿,正房供着孔子牌位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从正房前往东是东跨院儿再往后穿过道就是后跨院,后跨院东厢是回廊,院儿里北房三间,北房的东头儿是茅房,过去管上厕所就叫“登东”。从东跨院再往里去就是后院儿了。整个儿会馆大大小小子共有四十多间房院儿里人口最多时住了十八家七八十口子人。在过道里西墙上有六七块碑筑在墙里,碑上记载着会馆历次修缮时山西同乡所捐助的银两,碑头刻有“皇清”二字,可惜的是文革时期被砸毁了

前孙公园除了多家会馆外还有许多名人的故居,在解放初期我们家住在不远处的小富仓胡同,与京剧名家李盛藻住一个院,这条胡同里还有京剧名家袁世海的故居,相声、快板儿名家高凤山和他的师父高德明、高德亮兄弟俩的老宅。袁世凯大儿子袁克定的孙子袁仲田一家住在把胡同东口儿,袁仲田一家文革时期被扫地出门,五六百米的大院子被改为了学校,改革开放后听说全家去了香港。在胡同中间有原粮食部副部长谢新鹤的住宅,他旁边儿是“红军院”,里面住着十多位老红军,逢年过节大解放军车往里送东西。在部长院儿对过是五六年成立的北京市工商联,现在前院儿是居委会借用。

前孙公园,在这儿不算老辈我住了七十多年,现在儿子、儿媳、孙女还住在这里。我们家在这个胡同里住了一百多年了,老爷子要是在的话也一百一十八岁了(1904)。时间转瞬这条胡晃荡晃荡也五六百岁了,五几年老太太在这儿扫的盲,我们家哥儿四个在这上的小学(后孙公园小学)、中学(北京43中),儿子也是在这儿上的小学。现在北京二环路以里到处是腾退,不知道哪天把你给“腾”走了。唉,骑着毛驴儿吃烧鸡,这把“骨头”走哪就扔哪儿吧。

杨昌济先生在北京的旧居

杨昌济在北京的旧居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旧门牌6豆腐池9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455平方米,有房屋16间半,包括街门一间,建筑面积237平方米。街门为如意门,建在“巽”位;外院有南房三间、北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两间;里院有北房四间,灰顶平台房半间。

杨昌济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居住在此(1917—1920年)。杨昌济先生夫妇及女儿杨开慧住外院,其子杨开智住里院。外院北房为居室,一明两暗,中间明间为堂屋,杨昌济夫妇住东里间,其女儿杨开慧住西里间,南房隔成两明一暗,西边的两间为明间,作为客厅,东边的一间为暗间,供客人临时居住。毛泽东第一次来京时,与蔡和森曾在南房的暗间住了约一个多月的时间。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居住分散,不便开展活动,便在当时北京大学(现北大红楼)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现改吉安左巷八号)租了三间房,会员们集居在此。1918年杨昌济先生把毛泽东介绍给李大钊,使毛泽东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其间,毛泽东常常拜访和求教杨昌济先生,他和邓中夏等进步同学,每逢星期天,必到豆腐池杨寓共谈新思潮和国际国内大事。李大钊同志有时也参加他们的星期讨论会,杨开慧也经常旁听,从此她和毛泽东建立了真挚的感情,走上革命道路。

杨昌济(1871—1920),哲学家,教育家,字怀忠,号华生,晚年号板仓老人,湖南长沙人。杨昌济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跟随父亲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邑庠生,即秀才。后曾多次赴乡试,皆未中举人,功名止于秀才。光绪二十四年,杨昌济在岳麓书院读书时,积极投身湖南维新运动,参加南学会和不缠足会等;戊戌变法失败后,隐居在乡村,以教书为业。光绪二十九年,杨昌济入弘文学校速成师范科,后转入普通科,结业后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杨昌济又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专修哲学,191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法国考察教育。1912年春,杨昌济回国,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商业学校、第一中等学校任教。1917年,章士钊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向校长蔡元培举荐杨昌济,杨昌济应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哲学教授,讲授伦理学。1919年,杨昌济与同人发起组织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有《治生篇》、《劝学篇》、《伦理学之根本问题》、《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等》。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49岁。

杨昌济先生在临终之时,给自己的好朋友、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写信,力荐毛泽东与蔡和森。信中写道:“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先生为国举贤,不遗余力。

杨昌济先生病逝之时,毛泽东因“驱张运动”正在北京,尽力帮助料理后事。1月25日上午8时,杨昌济先生追悼会在宣武门外法源寺举行。2月中旬,杨昌济先生的灵柩在其夫人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等人的护送下,离开北京,返回湖南长沙板仓。

1986年,豆腐池胡同15号作为“杨昌济故居”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谢绝参观。

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公元1626年5月30日),端午节次日上午9时,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厂周边区域发生的离奇爆炸事件,爆炸范围的半径达750米,面积达1.77平方公里,造成2万余人的重大死伤。后人估算,此次爆炸威力约为1至2万吨当量的TNT,相当于广岛原爆的威力。

凡记载了王恭厂大爆炸的古籍均提及了传达数百里远的巨响和震荡,天色昏黑如夜,以及灵芝状烟云冲天等疑似由强烈地震、龙卷风、陨石所引发的多种离奇现象,单纯火药爆炸不足以解释。加上事件发生后,爆炸区域内与附近的死伤者皆有衣服被卷去而致全身赤裸、一丝不挂的怪状,更为此灾变蒙上了一层超自然的神秘色彩,而王恭厂大爆炸之成因至今未明。

对于王恭厂灾变的成因,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说是火药自爆,亦有认为是由地震、火药及可燃气体静电引爆同时作用者。至于天然气引爆说、陨石坠落说、隐火山地球内核喷发说[、甚至外星人入侵等假说更多。但由于王恭厂灾变的记载中有众多怪异现象,在相信这些记载皆为真实的前提下,均不可能由其中单一之因素造成,故每一种观点都无法使人完全信服。

一般来说,王恭厂灾变的成因最为众人接受者有以下四种:

地震说

据史料记载,京畿仅明代就大小震百余起。虽官方未明确此灾变为地震所致,但灾变前后如“大震一声”、“殿震”、“震撼天地”、“时息地震”、“震后”等种种迹象与地震均有诸多相符之处。若王恭厂灾变,是因地震直接促发火药库而引起的,那么这次地震具有烈度大而震区面小的特点,比如震灾中心(宣武门内大街以西,刑部街以南)破坏力几乎达到摧毁性程度;然而在离震灾中心较近的建筑真如寺、承恩寺等均未受到多大破坏,这种情况是举世未见的;再者蘑菇状烟云,也不是地震出现的现象;又如“不论男女,尽皆裸体”,“寸丝不挂”,“褫衣物”的现象,也非地震的后果;至于灾变中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在地震史上恐怕也少有先例。

龙卷风说

龙卷风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特点,经常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就王恭厂事件的灾害范围及“僵尸重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之景看似为此风所致。而龙卷风袭击范围往往在灾区百米之外很平静,就是受灾区与非灾区界限分明,而地震就不明显。至于石驸马街大石狮飞出宣武门外,史实确有记载,并且王恭厂之北的数千斤重物——石狮子被甩到南城墙外,然而并未见城墙塌陷,故石狮子的远抛似为龙卷风的巨力造成。然而灾变前如“从西南方,有声如雷;鸡犬皆惊,振物有声;初九丑时,复巨声西来,门窗皆响;震声南至河西务,东至通州,北至密云”等征象,单以龙卷风之说也难以解释。

陨石说

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流星在空中爆炸后残留的烟迹,其爆炸处形似蘑菇云顶端,但整体形状与灵芝相似

文献中记载“有声如吼”,“见飙光一道,内有大光”,“忽大震一声,裂逾急霆”,“深坑数丈”,“烟云直上”,“巨石空中飞注如雨”,“烟尘障空,白昼晦冥”,“西安门一带皆霏落铁渣,如麸如米”的情形,与陨石冲向地球时和大气层摩擦形成的火花、火球、震动与响声和空中爆炸等现象相当吻合。此外陨石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和产生的冲击波也有使房屋“猝然倾倒”,“大树尽拔出土”,以及“大木飞至密云”,灾区数里“尽为齑粉”的可能(最好的例子是三个世纪后的通古斯大爆炸)。且后来经卫星光谱扫描图像的处理手段,可发现莲花池、马连道一带有环形暗斑,宣武门西南侧也有6至7个不等的异常半圆,亦可能是撞击事件的遗痕。

此假说可指出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的解释,因为陨石可能差不多到地面时就已经燃烧殆尽,陨石冲击的威力也可以使到“人畜、树木、砖石突然腾空而起”。至于大震一声可能可以解释为陨石冲击的震动。

火药焚爆说

由于王恭厂火药库正是灾变中心,故灾后就曾有人说: “王恭厂不戒自焚,致都城之扰。再加上王恭厂爆炸造成“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和巨大的伤亡现象,及王恭厂制造火药的特殊性,让很多人相信此事件是王恭厂黑火药引爆所致。据史料记载: “每五日,三大营共领火药三千余斤”。若这么多火药一旦发生焚爆,可能在瞬息间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流,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可下冲使地面成坑,向四周可使建物倾倒,上可携物飞空,甚至“大震一声,裂逾急霆”。

至于为何火药会爆炸,经后人推断可能是人为因素,即由生产、搬运不慎而摩擦引爆,甚至可能为后金派遣细作(即间谍)破坏;另外则可能是由于火药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能分解而产生自爆;另有学者认为灾难发生的5月正值干季,空气湿度低,火药制造时易生静电打火或摩擦打火。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头条创作挑战赛##打开眼界#

大作家张恨水36岁时爱上了16岁的女学生周淑云,在与周淑云结合后,张恨水坦白自己已有两房妻子,并不能与她们离婚,周淑云欣然应允。他3段婚姻养育了13个子女,原配妻子晚年却惨死于街头。

张恨水20岁时,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第一房妻子,洞房之夜他才发现自己相中的女人,却被“掉了包”。媒人带着他和母亲去徐家牌楼相媳妇时,媒人指着漂亮的徐家小妹给他们母子俩看,两人都甚是满意,于是便和徐家定了亲。张恨水在新婚之夜掀开盖头时,发现新娘并不是漂亮的徐家小妹,而是嫁不出去的徐家大姐徐文淑。而这一切都是他母亲和媒人做的局。

被欺骗了的张恨水在新婚夜连夜出逃,后来他还是被找了回来,在母亲的歉意中接受了这个“丑媳妇”。但从此他对徐文书没有产生过任何感情,结婚之后没有圆房,他就去了北京,把新婚媳妇留在了老家。

8年后,张恨水在北京靠着稿费站稳了脚跟,那一年他从北京的贫民习艺所赎回了一个的16岁女孩胡招娣。胡昭娣长相俊秀,但出生贫寒,四五岁时便被拐卖到大户人家当丫鬟。张恨水将他赎回后不久,二人便结婚,并给她改名为胡秋霞。

与胡秋霞结婚后张恨水的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那段时间他也进入了创作的高潮期,《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等作品就是在那时写成的。胡秋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教胡秋霞识字念书,并且很快他们的大女儿便出生了。后来张恨水把母亲和徐文淑也接到了北京,一大家子住在宣武门东大街的一个四合院里。

张恨水的母亲很希望他能与徐文淑生个孩子,可徐文淑连生两子全部夭折。后来张恨水又与胡秋霞生了两个孩子,徐文淑便帮着带孩子。两房妻子也以姐妹相称,在文学界传为了佳话。

张恨水36岁时认识了16岁的女中学生周淑云,他们相识时是在一场赈灾演出上,那时周淑云在台上唱戏,张恨水瞬间就被这个唱腔优美的漂亮女孩吸引了,很快两人陷入了爱河。但张恨水也跟周淑云坦白了他的婚姻状况,他说他并不能和前两房妻子离婚,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文化,离开了他就无法生活了。

周淑云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开放,她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张恨水。这段婚姻圆了张恨水的才子佳人梦,但也伤了二房太太胡秋霞的心,她曾跑到周家大闹了一场,但最终还是为了孩子妥协了。结婚后,张恨水为周淑云改名为周南。

张恨水与周南过了一段甜蜜的夫妻生活后,抗战爆发了,他把一家人都送回了安徽老家,自己只身前往重庆办报。后来周南太过想念张恨水,便带着两个幼子去重庆找他了。他们在重庆待了八年,日子过得很清贫,一度到了吃糠咽菜的程度,但周南也从来没有过怨言。

1949年张恨水突发脑溢血,周南变卖了所有首饰和房子给丈夫治病,与徐文淑、胡秋霞一起照顾张恨水,直到他痊愈。7年后,周南得了乳腺癌撒手人寰,张恨水在悲痛之中为她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其中有一首这道:“深山日永绿松荫,聊发豪音我作琴,。只是一场春梦破,画像双瞳出泪痕。”

纵观张恨水的三段婚姻,她对第一任妻子徐文淑自始至终没有感情,但他在生活上也从来没有亏待过徐文淑。张恨水曾为徐文淑在家乡潜山置办了田地和房屋,并且每个月都给她汇生活费。徐文淑也曾感慨:“我嫁给了一棵摇钱树。”后来年过60的徐文淑,在安庆老家的街头中风而死,她无儿无女,死后的身后事由她一手带大的胡秋霞生的张小水安排的。

对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他也同样充满着歉意。自从娶了周南以后,他与胡秋霞的感情就已经结束了。但他依然以丈夫的责任养着她和孩子,哪怕生活再困难,每个月都会与他们母子下一次馆子。

而张恨水最后所有炙热的爱,都给了周南。周南的出现圆了他的才子佳人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的出现对于前两房妻子也是无情的,只能说他们彼此都真正的爱过。

张恨水的子女曾评价过他:“作为子女,我们不愿意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父亲更爱他的哪一个妻子,我们只能说父亲的人性是丰满的、仁慈的,充满了温情和善良。”

1861年9月的一天,在通往北京菜市口的大街上,一辆囚车缓缓而行,街道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追着这辆囚车,有吐口水的,有扔东西的,还有人在不住嘴地跟着叫骂。

这个关在囚车里将要被处死的人,就是曾深受咸丰皇帝信任的户部尚书、大学士肃顺。

肃顺是清室宗亲,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按照清朝律例,宗室子弟纵使犯了死罪,也不应该在闹市问斩,只是让他自尽便是。可是这次,慈禧太后却要将肃顺当众处斩,可见对他恨之深!

作为咸丰帝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顾命大臣,在与两宫太后的斗法中遭到惨败,肃顺在护送咸丰灵柩回京的路上,被慈禧下令拿下,然后被押送回京。

不用审判,大权在握的慈禧一人就可判他斩立决!

按清室规定,宗室人员犯了死罪,在宗人府令死刑犯自尽,不可押往莱市口斩首示众。但是,慈禧将他列为叛逆的例子,必须绑赴刑场,不斩首不解其心头之恨。

肃顺很受咸丰器重,他在当权时,非常尊重汉人大臣,象大家熟知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潘祖荫等人,都是被他提拔、重用的。可相比来说,他对满人就不客气了,一再说服咸丰皇帝减少八旗子弟的俸禄,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使得八旗子弟怨声载道。

所以,当肃顺被押送菜市口刑场时,许多八旗子弟追着他的囚车,一边吐口水一边骂。路边还有很多人,早早准备好了各种东西,等他过来时往囚车上扔,当肃顺到了刑场时,他已经被砸得面目全非,不可辨认。

即便如此,肃顺仍旧一路对慈禧太后大骂不止。

刽子手防止肃顺骂出更难听的话,行刑前割掉了肃顺的舌头。最终的行刑时刻来临了,刽子手让肃顺下跪,他宁死不从,最终被铁棍敲断了双腿才倒在地上受了刑。

清朝处决犯人,为何要选在菜市口呢?

菜市口刑场位于京城宣武门附近,是清朝的法定刑场。其实,在明朝时期,这里是一个蔬菜市场,叫“菜市街”,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到处都是菜摊、菜店。每天,菜市街人声鼎沸,吆喝声、买卖声此起彼伏。京城四九城的老百姓,都在菜市街买菜。

那个时候,法定的刑场并不在菜市街,而是在西四牌楼。

彼时,西四牌楼简称为“西市”,是一个店铺众多,车水马龙的热闹街市。人多了,杀人的效果更凸显出来了,为了杀一儆百,将这里作为了刑场,所以,砍头也有“弃市”的说法。

比如,明朝两位名将于谦和袁崇焕就是在西市被杀,在这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清到了朝,皇帝觉得西四牌楼离紫禁城太近了,有点儿讳气,于是将法定刑场从西四牌楼转移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那里人员流动也很密集,摊贩众多,可以达到当局期待的效果。

后来的谭嗣同等六君子,也是在这里被清廷处死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虽说是杀人的刑场,当时菜市街又叫绳匠胡同,因严嵩居住于此,又身为丞相(习惯上称明清时的阁臣为相),便叫丞相胡同,久之,便成了绳匠胡同。严嵩之后,也居住了不少达官贵人,比如丞相许维祯、陈元龙在此居住。清代同治帝的老师、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李鸿藻、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在这条街上居住。

清初康熙权臣徐乾学,也在这里居住,并留下一段非常可笑的故事:那些巴结他的学子们,为了让他听到勤奋好学的读书声,他们就在菜市口周边租赁房屋租住下来,每天寅时一到,等到徐乾学要入朝时,他就开始高声朗诵诗文,并且一定要达到让徐乾学听到的效果。这样持续朗诵几天之后,徐乾学一定会想办法物色此五更读书之人。徐乾学便与这凌晨朗诵之人面见、交流,收入门下,此学子便可飞黄腾达。

于是,就有了”五更读书声朗朗,绳匠胡同房租贵”之说。

《春游社琐谈》

张勋轶事

张勋,

字少轩,

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人,

少孤贫,

走九江,

依其同乡设货栈者某充搬运工。

适逢许振祎(字仙屏,奉新人,

以编修擢至河东河道总督)

由原籍取道九江赴任,

住于货栈。

张容貌魁梧,

伺应周到,

颇为许赏识。

栈主即令随许之任,

以其既是同乡,

又兼年少,

得跑上房。

值某年腊底,

号房门上(即传达处亦名承启处)

令向同城衙门分送通书(即皇历)。

凡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送时宪书

(亦日历之别名),

例须给赏。

张敛赏在腰,

遂入赌场,

更鼓既敲,

倾囊输尽,

自揣无法销差,

乃泣请文案某求计,

因用许名义函荐与广西提督苏元春,

由行伍积功至把总都司。

随苏入觐时,

许亦在都,

张恐苏许相晤,

发其假冒八行之事,

即先行直造许邸请罪,

许笑而恕之,

并见苏面托。

后张参与法越之战,

保至参将。

苏后失事遣戍,

张随毅军驻奉天。

袁世凯练兵小站,

充管带。

义和团之役,

统巡防营,

擢副将,

护两宫西巡随扈,

回銮充乾清门宿卫,

授建昌镇总兵,

擢云南提督,

改甘肃提督,

皆未赴任,

调奉天行营翼长,

节制东三省防军,

赏穿黄马褂,

旋命署江南提督。

武昌起义,

苏州独立,

南京新军应之,

张与战于雨花台,

清廷命为江苏巡抚,

摄江南江北提督。

民国成立,

历充定武上将军、

江北镇抚使、

长江巡阅使、

江苏都督、

安徽督军。

黎元洪与段祺瑞交恶,

入都调停,

拥宣统复辟。

段起马厂之师以覆之,

逃入荷兰使馆,

旋赴天津作寓公。

张作霖以女许勋长子张梦潮,

屡向北京政府推荐出山,

不果,

年七十卒。

张贪财好色,

挥金如土,

娼优杂进,

妾侍成行,

有所谓小毛子王克琴,

皆其金屋中人。

当其自北京外放时,

负债累累,

不能成行,

由刑部主事兴国人萧熙,

某部主事奉新人荷生代为分别承担,

遂结为兄弟。

及其权势烜赫,

萧已早卒,

闵则健在。

复辟之举,

不听闵劝,

以致于败。

张之发妻曹氏,

出身虽微,

张不得志时,

能为人洗缝度日,

故始终敬礼。

张之身后,

南昌万绳轼为之清理财产、

房屋及不动产,

多数出售,

契约中人多由闵荷生署名。

子平家推闵八字,

云晚年财旺,

盖所入巨万云。

张署江南提督时,

债尚未清。

辛亥,

两江总督张人骏,

江宁将军铁良,

逃上海,

署布政使李瑞清怀印走,

藩库存银尚二十余万两。

勋悉据为私有,

遂为发家之始,

号称家财千万,

清理时实存七百余万。

平生好交结,

凡同乡中甲乙榜中人

(甲榜进士, 乙榜举人)

过徐州投刺者,

莫不设筵款待,

厚致赆仪。

又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置江西省馆、

南昌郡馆,

为同乡官绅憩息之所。

张虽未尝学问,

然喜阅《御批通鉴辑览》。

其困居荷兰使馆时,

余曾数往探问,

见其案头横列殿版楷字体本

《御批通鉴》,

原有圈点,

张更依样葫芦更加圈点,

盖又通读两遍矣。

其坚持复辟及始终不肯剪辫,

或亦受《御批通鉴》之毒素云。

伯弓

案:

裘文弨(1890—1976)字伯弓,江西新建人,系清乾隆名臣裘曰修嫡传之后人。伯弓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学家,书画鉴赏家。早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民国初年就职于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教书,胜利后回江西,解放后到北京,1956年应聘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东北人大改为吉林大学,在吉大图书馆特藏室做古籍鉴定工作,曾为多种善本书籍做跋,其工作成果得到了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吉林大学校长匡亚明的肯定。在此期间,应著名收藏张伯驹之约,任吉林省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其他四位委员是于省吾、罗继祖、单庆麟、阮鸿仪,几位学者常在张伯驹家聚会,谈今论古、吟诗作画、切搓学问。他们的诗作、文章汇集成册出版,名为《春游社琐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83173/
1
上一篇敏捷上城国际(敏捷上城国际别墅)
下一篇 泉州房产(泉州房产过户新政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