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哈尼族的传统节日:【红河非遗】跳起哈尼族“地鼓舞”,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 2、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都是隆重的节日
1、哈尼族的传统节日:【红河非遗】跳起哈尼族“地鼓舞”,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内涵,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地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哈尼族称为“独查撮”,广泛流传于红河县阿姆山脚下洛恩、架车乡管辖的哈尼山寨,是集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传统舞蹈。据洛恩乡台安村民间艺人杨元周、马三坡讲述,地鼓舞是洛恩一带哈尼族过六月年(苦扎扎)、祭龙(阿玛妥)时跳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地鼓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祖先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阿姆山上,在阿姆山上居住几年后,觉得阿姆山太高、风又大,特别到冬季天气十分寒冷,人畜发展比较缓慢,栽到地里的庄稼只见成长不见挂果,看到这种情况的哈尼族祖先开始叹气了:“人畜不发展,庄稼不会结,这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吗?”后来,哈尼族祖先又搬迁到本那河流域一带建村建寨,就开始挖梯田、创田地,到了春耕季节,一切的庄稼顺利栽种到田地里了,一开始庄稼长势很好,有望获得丰收。可是,到四、五、六月间,天气越来越热,看不见一天下雨,在烈日的暴晒下,梯田里的水晒干了,秧苗和庄稼就快要晒死。于是,祖先召集所有哈尼氏族,拖一头牛到村寨旁杀牛祭天祭神,祈求天神降雨,保佑人们有吃有穿。通过杀牛祭天和哭天叫地的祈求,感动了天神,天空开始乌云密布,雷声一阵接一阵响起,整个天空一片漆黑,这样连续三天三夜却不见一滴雨水,祖先着急了,抓起牛皮甩到一边,恰恰甩到一根大红椿树根桩上,接着几个男人拾起几根木棒跑到树根桩上挂的牛皮面前,把牛皮打得咚咚直响,牛皮敲得越响,天空的乌云越黑,渐渐地乌云把太阳遮住,天上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下雨了,哈尼族人高兴了,连续敲了牛皮三天三夜。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从此有了雨水,也有了粮食和瓜果。恰好杀牛祭天神,打牛皮的这一天正值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羊日(有的地方也有四月),为纪念这个日子,哈尼人把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羊日作为当地哈尼族的“苦扎扎”节。
(杨烨/摄)
现在,红河县洛恩一带哈尼族的“苦扎扎”祭龙都要跳地鼓舞,一般都是在磨秋场和神树丛中举行,一面牛皮大鼓横放在地面,四周有旁人围观和摆下宴席,舞者一人或两人,手持二尺长的棕巴掌作鼓棒击鼓起舞。地鼓的鼓皮,一定要用苦扎扎节杀的那一条牛皮,木料一定要用红椿树木料。跳地鼓舞的意思是:让天神和去逝的祖先在天之灵听到和看到人间的幸福吉祥、快乐和美好。告慰祖先她的子孙一代代相传下来了,同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哈尼族“地鼓舞”于2013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它是哈尼族民间舞蹈中最豪放的一种,“地鼓舞”舞蹈粗矿、音乐结构简单,它反映出了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勤劳勇敢、朴实、奔放、好客的热情,集中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丨李捷 李纹秀
图丨红河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丨李舒琪
审核丨马永虎
各位小伙伴,红河文旅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积极来稿哦!
2、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都是隆重的节日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祭母节阿玛施节又叫祭母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二月龙日举行哈尼族民间祭祀节日“阿玛施”是哈尼语音译,“玛”意译为“女性”、“母亲”、“雌性”及“大”“阿玛”,有的地方叫“伏玛”、“普玛”,意译为“神树”或“神树林”,所以有人把该节译作“祭母节”或“祭神树”流行于云南省广大哈尼族地区哈尼族虽信仰多神,但最崇敬神树,认为神树是哈尼人的保护神因此,在安村立寨的同时,要在村子上方选定一“神树林”,并把其中一棵最壮实的长青树当作“神树”平时严防牲畜进入这神圣的林地传说,远古时代,人鬼乃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过,鬼常作崇扰人,人告于天神,天神让其女儿变作神树,为人护寨,并教人每年于此日到鬼的住地敲锣打鼓,烧灰压草,以镇鬼邪历代相沿,因此成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祭母节
阿玛施节又叫祭母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二月龙日举行。哈尼族民间祭祀节日。“阿玛施”是哈尼语音译,“玛”意译为“女性”、“母亲”、“雌性”及“大”。“阿玛”,有的地方叫“伏玛”、“普玛”,意译为“神树”或“神树林”,所以有人把该节译作“祭母节”或“祭神树”。流行于云南省广大哈尼族地区。哈尼族虽信仰多神,但最崇敬神树,认为神树是哈尼人的保护神。因此,在安村立寨的同时,要在村子上方选定一“神树林”,并把其中一棵最壮实的长青树当作“神树”。平时严防牲畜进入这神圣的林地。传说,远古时代,人鬼乃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过,鬼常作崇扰人,人告于天神,天神让其女儿变作神树,为人护寨,并教人每年于此日到鬼的住地敲锣打鼓,烧灰压草,以镇鬼邪。历代相沿,因此成节。
祭竜节
祭竜节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节日,一年有两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三月竜是农业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不论十家八家,还是一户人家,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这棵树就是竜树。两次祭竜活动都要在这棵树下举行,据说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
黄饭节
云南元江哈尼族的“黄饭节”,是和生产节令相关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的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时,按照哈尼族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喷香的黄色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报春的布谷鸟虔诚的敬献。祭祀完毕,人们开始唱起动听的“春耕歌”,做农耕准备。村子里德高望众的老者还要观测天象,推测吉日,拔几丛秧苗栽进自家田里,意为“开秧门”。哈尼族山寨一年一度的春耕活动就此开始。传说这样做可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吉祥。
祭祀日
“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蚂蚱节
“捉蚂蚱节”。“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里玛主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长街宴
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十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本文关键词: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作文600,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又有何特殊风俗,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图片,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祭龙。这就是关于《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