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苍白!我七十岁了深感亲情苍白。兄妹情,儿女情,养老能靠上吗?特别是不能自理了,出现意外了,很难!或者说想都别想。我五十八岁开始,在辽宁,四川,重庆等地养老院找朋友,抱团养老,历时九年行不通。又在山西长治集体抱团养老找朋友,也不行。现在我义务组织居家抱团养老点,愿拿出全部资产共建共享养老互助会,找朋友一起打造养老命运共同体,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养老百难,希望人生最后一缕阳光能照亮爱心老人的心房!
无意间走到了重庆顶级的养老院 泰康之家渝园,在泰康购买保险,(目前只有五款产品可享受养老资格)总保费合计200万,才有资格入住。入住前押金20万,也可以充值10万-100万,可以享受折扣。交完以上的钱,每个月再是3000-14000的房费,根据入住人数、户型大小来,另外伙食费1800元/月/人。看了房间,基本都是单间配套和一室一厅,我想说就算硬件条件再好,也难免无尽的凄凉,人老了要是没有子女或者遇到不孝子女,没有家人的陪伴,真的很惨,钱拿来有什么用哦……
【养老事业化还是应该产业化!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邻居的父亲在重庆某养老院里生活。这是当地政府全资修建的高档养老机构,服务、条件都很好,就好似生活在公园里。
但是不知为何,当地政府不自己经营,却被承包给一家外地企业。据说这家企业专门从事养老产业,在全国承包或自有经营了好几十家养老院。搞得风生水起,效益很不错。
据邻居讲,父亲在养老院虽然每月几千元的费用,但过得还不错,只是养老院方面总是隔三差五的找明目收取费用。感觉养老院里圈套颇多。他很担心那些孤寡或儿女没在身边的老人,随时会成为养老院收割的“韭菜”,却没有能力维护权益!
山水后话:随着那些生育独生子女的一代老人们逐渐老去,以及“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淡化,社会养老已成定局。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是解决老人们养老的民生大计!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国家也为此投入不少。
自从医疗事业、教育事业、住房事业全部产业化后,让国人们对“产业化”这个名词真的心有余悸!如果人人需要的“养老事业”也搞成为了“养老产业”。那将会是又一场普通老百姓的无奈与悲哀!
山水预言,如果未来我们的养老事业不能秉承民生至上、以公为主的理念,而让资本进入把持。中国老百姓面临的将是又一座大山的压榨!
#重庆头条#
(关注山水就是关注民生福祉)
听说去了敬老院的回来都哭了……
这是重庆某镇敬老院,住在这里的老人大多是没有子女的,有一些甚至连远房亲戚都没有,,,
现在国家有保障,这群老人在这里饿不着,冻不着……他们会围着你看,会围着你说话,他们会一起坐在门口,看来来往往的车,你和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得到回应,在这些老人的眼睛里,看到很多故事,他们也曾历经红尘,风光过,平凡过,如今风烛残年,却孤影于世……
很难想象,有一天,昔日好友不在,亲人也不在,只剩下孤独的自己,周围的环境既熟悉又陌生,这种孤独太让人难受了……有时候上次来看到的老人,这次却不见了,,,
有人说,心脏停跳,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当世界再没有人在记得你时,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生老病死是常态,我们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只是须臾数年 我们接受不到也放不下...好难受!
人老了都会孤独,就算有子女,不住敬老院,跟着自己子女,也一样孤独,你说的话年轻人不想听,觉得你话多,自己有很多事忙,能保证吃穿不愁,觉得和家人在一起有个家,生病会照料,精神上的孤独是一样的……
人老了的话,没有儿女的人,大部分都是这种感觉吧,自己仿佛看到未来的自己[捂脸]人生只有晚年凄凉……
独生子女的老人,晚年好像也好不到哪去吧?
#2021城事# #在头条看世界# #我的2021#
【39 岁网络技术员入住养老院】
年仅 39 岁的古先生两个月前入住了重庆的一家养老院。入住后,他早上 6 点起床,晚上 9 点睡觉,每天晒太阳,锻炼身体,和婆婆爷爷们一起追剧、摆龙门阵。
古先生原为一名网络技术员,前年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单身的他选择了养老院调养康复。
网友:「对那些身体不好,长期需要人照顾,但是没有亲人能帮忙的,养老院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养老院服务也参差不齐,万一去到个不好的……」
#如果是你,你想入住的养老院是什么样子的# 重庆丰都县海上海福人养老院,是丰都首家星级养老院!是丰都首家江景洋房养老院!是丰都首家有地暖的养老院!服务情亲化!设备现代化!价格亲民化!管理规范化!活动多样化!欢迎你们的到来!
#39岁入住养老院?网友:值得睡#
日前,重庆一家养老院入住了一位最年轻的住户,年仅39岁的古先生。入住后,他朝6晚9,胖了一圈,每天晒晒太阳,锻炼下身体,和婆婆爷爷们一起追剧、摆龙门阵, 重回开朗。
古先生原本是一名网络技术员,2019年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单身的他选择了养老院调养康复。经常给婆婆爷爷传授手机使用技能,让他倍受欢迎。
相比较最新火爆的拼多多两名员工的接连猝死,古先生是何其幸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工作变成了996,007,而且会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工作状态,甚至有人调侃,找对象一定要找互联网大厂的,挣钱多,又没时间花,既能享受单身生活的幸福又能有源源不断的钱,一举两得,虽是调侃却也道尽了打工人的心酸。
中国科学院《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中国70%有过劳死风险,76%亚健康,20%患有慢性病,且死亡率超过80%,触目惊心的数据。
生活需要我们奋斗,但不是全部,拿出一点点时间给自己和家人。昨天我发了一张晒太阳和孩子一起嗑瓜子的照片引来了无数朋友的羡慕。他们中很多人很久没有悠悠闲闲地喝一杯茶,漫无目的地坐着发发呆了,很多人不知道上一次休息日是哪天,生活在不断地催促着我们前进,房子,车子,存款……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身上。
那么从今天开始,拿出一点点时间来分给自己,钱虽好但终究不及命重要。
养鹿镇的敬老院
孤、寡、老、残的家。
国家每月给家里的人准备了850元。250元发到个人,用作零花钱。600元用于一日三餐的伙食开销。
凭良心说,政府做得不错!
我想,以后会越来越好。
(重庆,云阳县,养鹿镇,中山村)
重庆少女被关洞中8年成野人,解救六年后嫁人——在重庆忠县,李淑娥是个妇孺皆知的名人。她原来是村里的妇女主任,2003年起在乡敬老院担任义务管理员。
她义务照顾了30多位孤寡老人,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老好儿女等荣誉称号。
李淑娥做过的好事说也说不完。其中最让人们称道的,是她含辛茹苦地抚养了一位“野人”少女的事迹。
那是2001年4月20日上午,一名乡干部到深山中的村子去办事,走在山路上发现一个草棚猪圈里关着一个小孩儿。他正要进去看个究竟。这时,背后一个长头发、长胡子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石头和棍子朝他扑来……
原来,这个男人叫周成银。他性格暴躁,经常打老婆。女儿周君惠3岁那年,老婆跟他离了婚。法院本来判决孩子归妻子抚养,可他不同意。女儿8岁时被他领上山,一起住进猪圈里,已经有8年没人见到他们了……
第二天,乡里派了5名村干部和村民上山解救周君惠。可是没想到,周成银挥舞着一个棍子,根本就无法靠近。后来,县领导指示公安局派人解救,被关在猪圈里长达8年的周君惠才获自由。
只见她穿的衣服又湿又烂,头发上粘满枯草,走路走不动,站也站不稳,没有表情,也不说话,虽然已经是16岁的大姑娘了,但体重还不到35公斤,智商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经过鉴定,周成银患有偏执性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当时,李淑娥除了要种七八口人的地,还要照顾两个五保户。她的三个孩子也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经济比较紧张。但她打定主意抚养周君惠,丈夫了解她的性格,也只好同意。
李淑娥把她领到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她洗澡,换上新衣服。日常生活的常识,李淑娥一样一样地教。吃饭要教,上厕所要教,走路要教,洗脸、刷牙、梳头、洗衣服等等都要教。
教她走路,李淑娥动了一番脑筋,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直线,让她每天沿着直线练习走两个小时。两个月后,周君惠终于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了……
转眼四年过去了,当初的“野人”少女有了正常人的劳动能力,有了正常人的心智、思维和情感,可以说获得了一次重生。
“野人”少女周君惠渐渐变成了一个正常人,20岁的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来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李淑娥看中了一位小伙子。
他家里条件不错,尽管脖子有点歪,但会干建筑活,在外地打工每年都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不久,李淑娥就像出嫁自己的女儿一样,为周君惠操办了婚礼。
周君惠结婚后,成了一个贤妻。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的活她总是和公公婆婆抢着干,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周君惠没有忘记李淑娥,有空就来看望她,而且叫她“李妈妈”。
是啊,李淑娥简直就是周君惠的再生妈妈,是李淑娥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想想自己付出的艰辛,李淑娥非常满足。
作者:青尘
#故事##头条历史#
重庆市北碚区的川仪一厂生活区,儿时住过的地方。记得小时候这里热闹非凡,俨然一座小城,生活区里配套设施应有尽有。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这里已萧条不堪,就像一个养老院,几乎没有年轻人的身影,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老人继续坚守在这里,年起人代表着蓬勃朝气,没有年轻人的地方,注定要落寞。[微笑]
[玫瑰]地点:重庆北碚三花石
[玫瑰]器材:iphone 6s puls
[玫瑰]后期:snapseed#手机摄影圈##生活-啥都好#
#重庆头条#
重庆九龙坡中梁山花博园,从九龙坡中梁山尖刀山公园旁的公路,往歌乐山方向走约3公里就到。
中梁山花博园旁边,就是传说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中梁山荒废多年的别墅:霸下意城堡。别墅准备改造成养老院,今天在别墅里看到三头养的野猪,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梁山花博园,现在正在打造,花还没开,等花开的时候,再去最好。
#航拍大足# 大足城区北部,人民公园背后的棠香街道和平新村。
和平新村的建设更为现代化,大足的中心敬老院也紧邻新村的休闲广场。#大足#
(图片原创)
【#年轻人住养老院会成为趋势吗#】近日,#重庆39岁男子入住养老院#引发热议。39岁的古先生是网络技术员,患有膝关节炎症需要长期治疗调养,独居的他选择入住养老院。他表示入住养老院改变了自己以前上夜班作息不规律的习惯。有网友认为,年轻人亚健康状态较为普遍,入住养老院或许会成为趋势;也有网友表示,不会成为趋势。你认为年轻人住养老院会成为趋势吗? (都市热报)
姨妈建议39岁单身IT宅男入住养老院。2个月前,重庆一家养老院入住了一位39岁的IT技术男。据了解,39岁的古先生,因为在家中不慎摔倒,被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需要长时间休养才入住养老院的。
因为双亲早年就已离世,而自己一直是单身状态,所以请了一名护工照料自己,之后慢慢恢复能自主行走,又怕回家再次摔倒,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去亲戚家,又怕给人家添麻烦。
去养老院调养这个主意,是古先生姨妈提议的,当时一听就古先生内心非常抗拒,自己才39岁还算个年轻人,去养老院不是老年人才去的吗?
最终权衡再三,古先生还是选择入住了养老院,不过入住后,古先生倒胖了一圈,每天早六晚九,与养老院的爹爹婆婆一起追剧,过的好不快活。
古先生因为自己的特殊原因住进了养老院,39岁就提前过上了养老生活,这似乎让我们闻到了一丝凡尔赛的味道。
按正常程序来说,古先生肯定是不够条件入住公立养老院的,所以他很可能是入住私人养老院,私人养老院一般价格不菲,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不会入住。
以前听说谁谁谁入住养老院了,大家都会对这个人充满同情,仿佛这个人是因为家里不幸,没有人照顾,不得以才选择到养老院去养老,不过这次古先生入住养老院似乎引起了全网的羡慕,大家都想多攒点钱,早日过上提前退休的日子。
目前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据2020中国发展报告预测,到2025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5%,可能超过2.1亿人。养老这个话题也是被多次热议,许多老人宁愿一个人在家过独居的生活也不愿进养老院,这些都说明我国养老体制的不完善,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
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我记得我爷爷六十多岁去世,去世当年还惦记着自己种的三亩地的油菜和小麦,后来爷爷走了由我爸他们几兄妹一起收割的。
这不是个案,是农村老年人的普遍生活写照,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留守老家,靠着种田自给自足,积攒多年的钱也不够一次生病手术的费用。他们的子女往往也为下一代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
在有经济实力的城市社区,我们是否能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社区成立各个规格不等的日托班。
老年人可以跟家人住一起,早上九点到日托班,护理工对老人进行血压等日常常规检测,中餐由日托班提供,下午五点从日托班回家,晚餐与家人一同用餐,既解决了老年人精神的孤独,又达到了健康科学养老的目的。
#重庆头条##39岁网络技术员入住养老院##养老中国#
要不是为了混社保,我才不得在这儿上班呢。多位在重庆主城超市上班的员工明确表示,超市工资太低,看重的就是买社保。
重庆主城的购物超市,号称城市养老院,都是一些大妈级的员工在这呆着,他们在这儿上班的目的,就是延长社保年限,争取买满15年。在超市当导购或者干收银工作,交了社保医保,到手2千元都没有。在重庆主城生活,2千元能干什么呢?恐怕只够一个人的生活费吧,租房不够,买房买车更不够。
有人算了一笔账,在重庆主城超市上班,不吃不喝一辈子才能勉强在重庆主城买套房子。月收入2千元,你能存钱吗?能存多少钱呢?
在超市上班的这些人,家里另外有人挣钱买房买车,他们,只要上班挣点零花钱只要把社保续上就完成任务了。超市上班,冬暖夏凉,拿最低的工资,干最多的活,受最大的冤气,这就是他们工作的描述。#重庆头条# #重庆身边事#
重庆学雷锋慈善志愿者在行动
12月2日,重庆市刘崇和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学雷锋总队,党员先锋队,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从年10月21日至今,积极主动配合社区、乡村开展疫情防控系列服务活动。
一、学雷锋志愿者典型事例
在刘崇和书记,副队长陈以忠、周军文、杨诩鹏、杨三、赵正恩、皮俊、郑宗友、刘建平、黄卫英、易重琼、刘栋、罗茜、、赵容、何芳芳、韩平、吴艳军的带领下,从11月21日以来,先后有2378名志愿者,分成16个小组,深入渝中区学田湾社区、新都巷社区、领事巷社区、竹园敬老院、南岸翠堤春晓社区、康德国会山社区、盘龙一小区、渝北春天花园居民小区,古路镇希望村,长安锦尚城小区,空港工业圆,绿茂社区,回兴伴仙社区,东和春天居民小区,阳光地中海小区,渝铁西苑,渝北春天花园小区,双龙湖社区,西城府社区,回兴伴仙社区,新意境小区,金都花园社区等。爱心社区志愿者们积极主动配合一线医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上门登记、清毒、清理垃圾、打扫卫生、维持秩序、测量体温,并向独居老、儿童、残疾人、烈军属、困难群众配送生活物资,义务维修家用电器,将“隔离在家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学雷锋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为广大群众义务30多天,共计68300多个小时,服务群众核酸检测79万多人次,免费发口罩12万多个,赠送18510多瓶,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烈军属、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困难群众免费送蔬菜3万多斤,及米、油、面等生活物资。
二、学雷锋志愿者杨三、陈以忠易重琼、黄卫英、吴帮军、皮俊、王家慧带领860名学雷锋志愿者,从10月21日至今,坚持在渝中区、渝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度口区、长寿区,积极主动配合亍道社区、乡村开展抗疫防控服务活动。其中一位几名学雷锋志愿者,连续三十多天投入到抗疫防控志愿服务的战斗中。志愿者们穿着严实的防护服,到各检测核酸场所进行消杀,几十分钟就会让人感到头晕恶心。他们每次做完消毒服务后脱下防护服,已经全身湿透,从防护服里可以倒出汗水来。许多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还有邹亮、肖连池丶邱刚、陈春霞、蒋远田、李祖英、王家慧、申万潮、刘晓峰、陶家炳、张进、张向明、皮俊、白林丽、吴艳军、何芳芳、郑宗友、易思丞,每次在疫情防控中,都奋勇争先,哪户发现疫情都配合医务人员上门登记,核酸采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三、刘崇和书记、队长,先后连续动员16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到渝中区学田湾社区,新都巷社区、领事巷社区、桂花园敬老院院,古路镇希望村,渝北回兴社区,空港路社区,渝铁西苑,渝北春天花园社区,仙桃社区,长安锦尚城居民小区等渝渝北空港社区,石杨路社区,家坪珠江花园社区,滩子口广夏城社区,翠堤春晓社区等。开展抗疫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核酸检测、维持秩序`消毒、上门宣传登记,义务修理家用电器、并对部分情绪不稳定的群众作心里健康辅导,为广群众赠送口罩、药品、并为独居老、儿童、残疾人、烈军属配送生活物资等。刘崇和书记、队长在抗疫情志愿服务活动中,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随时随地把群众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他在抗疫防控志愿服务动员会上讲,保护好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大家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全心投入这场抗疫防控的斗争中,让广大群众放心、满意。他不分白天黑夜,忘我的工作,很少休息一下。累了就倒在屋檐下睡一下,饿了就随便吃盒方便面。一个多月来,他接到许多救电话,他的手响个不停,前几天,一位家住璧山普新六社的困难户罗大爷打电话说,他家没有吃的了,能否给我们家送点吃的来。刘队长二话没说,马上驱车前往罗大爷家,为老人家里送上大米、油、蔬菜、和慰问金等。老人念着激动眼泪说,我活了大背子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人呀,真是共产党培养教育得好啊!刘崇和这次连续为民义务服务时间260多个小时。
四、副总队长皮俊,杨诩鹏、白林丽、柏松林、易重琼、黄卫英郑宗友,他们一直坚持为广大群众义务做好事、善事,关爱困难群众和残疾人生活。特别是在今年10月22日以来,重庆疫情出现以来,他们先后在参加渝北区、渝中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到各个社区为民服务,核酸采集、消毒、维持秩序、心里健康咨询服务,向困难家庭和残疾人配送蔬菜、药品等生活物资。
并为社区、乡村遭受疫情影响产生消极情绪的人群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据了解,重庆市刘崇和爱心志愿者服务中心学雷锋总队、爱心社区党员先锋队,刘崇和慈善学雷锋大队,从2020年1月25日至今,一直坚持服务于抗疫防控第一线。先后出动36500多名学雷锋志愿者,配合社区、乡村开展抗疫防控志愿服务服务活动,并为困难群众,送米、油、蔬菜、口罩、药品、防护服、消毒液、等生活物资不计其数。
(刘水生、徐凤呜、赵容、罗琴)
39岁程序员入住养老院已出院, 一个程序员的“养老院”之旅....
今日,重庆市渝中区菜园坝康心社区养老院,迎来了最年轻的入住人员,39岁。
古先生是一位程序员,父母离世比较早,自己单身,不幸的是两年前不小心摔倒后,又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病发时行动不便,难以自己照顾自己。
古先生的姨妈有次与养老院的人聊天,得知养老院是医养的,医生和护士都在,可以给古先生做一些基本的康复帮助,于是古先生选择住进养老院。
刚进养老院时,古先生情绪比较低落,后来开始跟爹爹婆婆们聊天,跟他们一起晒太阳,还主动教爹爹婆婆们用手机,情绪逐渐好转起来。
经过3个月的护理,古先生病情也得到了好转,可以自己扶着楼梯扶手上下楼了,所以办理了出“院”手续。
这个消息曝出后,原本是一个喜剧的情节,却悄悄变了风向。有的网友对养老院接纳古先生表示不满,认为他不满65岁,养老院不应接纳他。养老院回复说,”由于我们还处在试运营阶段,同时考虑到古先生实际情况,因此接收了他 。“
@东湖野客 说
对于此事,我个人的理解其实是支持养老院的!前提是养老院必须有充分富裕的床位,不影响接纳老年人。
其实,社区养老院床位问题,有的地方是一床难求,有的地方则相对富余。对于富余的地方,“古先生入住养老院”,不失提供了一条支撑养老院运转的良方。比如,可以规定在养老院床位富余量满足10个或15%的前提下,可以对外接纳确有困难、需要护理的人员。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单身人口已达2.6亿, 其中难免存在“古先生”,他们同样需要照顾。
最近,重庆一家养老院,入住了一位最年轻的住户,年仅39岁的古先生,古先生入住以后早上6:00起床,晚上9:00睡觉,每天在养老院晒晒太阳,锻炼身体,和老头老太太们一块摆龙门阵。
为什么这么年轻就住进了养老院呢?原来古先生是一名网络技术员,后来患上了膝关节黄膜炎,需要长时间的疗养。由于父母早年患癌去世,自己也是单身,所以就住进了养老院调养。
古先生称刚住进养老院,自己也不好意思封闭了一段时间。住久了以后,就跟老头老太太们也相处的融洽,教他们使用手机,老头老太太们也教他下象棋,跳广场舞。他们也渐渐地相处的融洽,他在养老院也受到了欢迎。
这么年轻就能住养老院也给网友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大家觉得养老院以后不一定是六七十岁的人才可以住进去。还有网友调侃今年25岁了,也想去住养老院了。
【因病#39岁网络技术员入住养老院#:比住医院环境好还便宜】 近日,重庆39岁的“空巢青年”IT男古月成为养老院最年轻的住户。他每天和老人们一起晒太阳、聊天、追剧,提前开启养老模式。古月父母离世早,单身,两年前在家摔倒引发滑膜炎,住进养老院,最初难以接受,封闭自己,如今和老人们相处融洽,还胖了一圈。(身边拍客)
#重庆头条#昨天在养老院看见一位92岁的老人走了。医院打了电话,过了两个小时,他的两个女儿来了,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老人走了,亲人不在身边,还是挺让人难过的。姐妹两联系了殡仪馆,等车来。
姐姐坐下来和我说话:唉,都是没办法才送到这里的,我爸瘫痪10多年了,前几年都是请保姆,后来全失能,只能送养老院,大便要扣,吃饭要打糊,我根本照顾不了。
我自己年龄大了,又是女儿,力气小。他不能坐,四肢萎缩,身体卷成一团,翻身都难,天天躺着褥疮,送到养老院,专业护理,虽然他恨我们,但是所有人都说,我爸能活这么久是照顾得好。上次生病去医院,医生都说这么严重皮肤都没有一块红的,是照顾非常好的。
没有亲身照顾过中风老人,很多人不知道有多难的。还有中风后老人容易抑郁发脾气,不讲道理,这不受病人控制,晚辈只能容忍,我爸当年骂、打,保姆一个月一换,我都处于崩溃中。我没照顾一年后直接离家出走了,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找个专业护理的养老院其实更好。
家里请人有的事可以做,有的事简直没办法做,打针,吃药,不专业还要长疮。父亲在养老院这几年大家都轻松了。
听了我不禁黯然神伤,是啊,人总会老的,能善终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