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岸1292产权(北岸1292商铺)

通惠河是元代人工开挖的一条河,于1292年通航,历经了700多年的历史苍桑。通惠河当年是京城漕运的重要通道,庆丰闸作为漕运码头,通漕粮,千帆竞泊,商船穿梭,曾经呈现“曹舟千渡,帆樯林立,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堪比名嗓一时的南京秦淮河。

“庆丰”二字源于京杭大运河最北段的通惠河“庆丰闸”而得名。“庆丰闸”不仅是我国元代时期重要的水利建筑,而且在古时,这里和什刹海、陶然亭、万柳堂等处一样,都是平民百姓踏青游玩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从南京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南京,往返来时经常在通惠河两岸休息吟诗。

通惠河北岸是建外SOHO的商务大楼,中国航空航天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各大传媒,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实为壮观。

走在通惠河畔,不禁让我想起元明清时期漕运粮船滿载稻米的盛景。时过境迁,昔日庆丰闸漕舟千渡,帆樯林立的景象己逝去,只有通惠河古老的水系依然流淌在京城这片繁华的地上。船闸遗迹今犹在,观望凝神,不免产生思古之情。这是一块静净之地,我一次次向这里走去,与纷杂再见,与喧嚣别离……

苏州,古时称吴。史载,周先祖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仲雍为避位于季历(周文王),南奔荆蛮,即今江南地区,建立吴国。几传至吴王阖闾接受伍子胥“立城邦”的建议,修筑大城,周四十七里,就是今苏州城的古址。这是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

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今天苏州作为吴国的都城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我们按照地理条件来推测,大致可知:第一,长三角地区内,太湖流域东部开发最早,而苏州又处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地带,所谓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第二,吴国虽僻处东南,却有争霸中原之心。今江南运河苏州至镇江段,春秋时已经形成。为吴国北趋中原提供便利。以后吴王夫差即由此水路至邗城(今扬州),又由邗沟北上,与中原霸主会盟。第三,吴人习水,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航行,由苏州顺吴淞江入海,甚为便捷。

所以吴人选择今天苏州建为都城,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这种格局大概维持了千把年。西汉时代长三角地虽然增置了不少县,但都不具备中心城市的条件,而吴县在两汉时期先后都是会稽、吴郡的治所。

第二个中心城市:湖州

六朝开始,在太湖流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第二个中心城市,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古时称乌程县。自东汉末年以来,太湖西南部东西苕溪域渐次开发,生齿日繁,需要增设郡级政区加以管理。于是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划出吴郡、丹阳的九县设立吴兴郡,治乌程(今湖州市)。选择乌程作为郡治的原因是东西苕溪水会合于乌程注入太湖,地理位置重要。

同时三国吴景帝(孙休)封侄孙皓为乌程侯,及皓即位,改葬父(孙和,孙权的太子)於此,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当时吴兴郡管辖的土地很广,除了东西苕溪流域外,还包括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临安、于潜等县。至此,长三角地区中心部分的太湖流域出现了东西两个中心城市。六朝时长三角地区通称“三吴”,后人对“三吴”有不同说法,然吴郡、吴兴为“三吴”之二,是没有不同意见的。

第三个中心城市:扬州

隋唐统一时期,长江下游北岸出现了另一个中心城市扬州(治广陵县)。这是在全国统一、南北水运交通发达的背景下形成的。扬州以其位于长江和运河交会点的地理优势一跃而成为不仅是长三角地区,还是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的第一工商业中心城市。关于扬州在隋唐时期的繁荣,前人记述很多,不多赘述。

于是长三角地区形成扬州、苏州、湖州鼎足而立的的局面:苏州为太湖流域东、北部的中心城市,湖州为太湖流域西、南部中心城市,而扬州如以本区而论,则是长江沿岸的中心城市。这时虽还有润州(治镇江)、常州地区性中心城市,由于周围经济不发达,够不上经济中心的地位。

第四个中心城市:嘉兴

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开发,10世纪中叶,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分吴淞江以南的嘉兴、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海盐三县地置秀州(南宋时改为嘉兴府),治嘉兴县。于是太湖流域东南部又出了一个中心城市嘉兴。以后到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于华亭置华亭府,次年改为松江府。初置时仅辖华亭一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华亭县东北五乡置上海县属之。松江府辖区虽小,却是赫赫有名“衣被天下”棉纺织业中心,而上海又为海上贸易港口,故华亭又成为吴淞江南岸的经济中心城市,这种布局一直维持到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心

明清时期由于盐商的拥集和漕运的需要,扬州曾一度极为繁荣,“富甲天下”。然而因其周围农村经济凋敝,无经济基础的烘托,一旦盐政嬗变,漕运改折,城市也就随之衰落。而苏州,自唐代以来的千余年间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中心。在上海开埠以前,苏州由于其周围农村、市镇的经济繁荣,始终在长三角地区诸城市中独占鳌头。19世纪中叶列强经济势力侵华,上海开埠,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才出现了新的格局。

【元代台湾岛的狀況】

图片后面两张是18世纪,中、外绘制的澎湖地图。

元代初期,武力极盛,版图横跨欧亚,对国外事务有较多的接触与了解。游牧民族经济既需要对外交换以为补充,阿拉伯商人久擅中外通商之利,在继承南宋市舶制度的基础上,元代也十分重视航海事业和对外贸易活动,台湾近在咫尺,在福建南部和澎湖群岛相继开发之后,自然会引起元政府的注意。台湾在元代仍称作瑠球,《元史‧瑠球传》记载:

 

“瑠球国,在南海之东,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等四路界内,澎湖诸岛,与瑠球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渐低,近瑠球则谓之若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鱼舟到澎湖已下,遇漈风发作,漂流若漈,回者百一,瑠球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番市舶,不闻至其国。”

 

瑠球所指无疑就是今日的台湾,所描述的位置也基本符合于台湾。

 

元代强盛的武力,当然不会不注意到征服台湾。第一次在元世祖二十九年(1292年),第二次在大德元年(1297年),两征台湾。第一次实际未至台湾而返,第二次“擒生口130余人”,并无太大的成果。

 

元代第一次征台由宣抚使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兵部员外郎阮鉴带领六千军马出发,在政策上,先招抚后再攻伐,当年从汀路尾澳(注1)出发,航行半日,远远看见了岛内的山脉,距离还约有五十里,杨祥指称这就是瑠球(台湾),阮鉴则不置可否,杨祥乃亲自带领两百多人乘小舟,带着三屿人(注2)一起登岸,但是岛上的土人听不懂三屿话,而且元军被土著杀死了三个人而返。

 

返途之后到达澎湖,杨祥要阮鉴和吴志斗同意已经到瑠球,但两人均不答应,而吴志斗隔天就失踪了。因为之前吴志斗上书表示,杨祥议征瑠球是要求取富贵等等不利杨祥的话,所以有怀疑是杨祥所害,但是杨祥辩称之前吴志斗说瑠球不可去,所以他是畏罪潜逃,最后吴志斗的妻子去告了官,不过终究不了了之,总之,这次的行动是无功而返。

 

不过这次的征伐,可以让我们知道元代时对台湾的了解程度。杨祥等仅航行半日即至所谓的“瑠求国”,依照三月份的季风是否如此快速到达台湾持保留态度,很可能到达的是今琉球群岛,不过根据张崇根《试论元代招谕瑠球》推断,以文中提到在50里外看到一座长而低的山,很可能就是台湾岛北部海岸的山脉,在当时那里有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泰雅族、平埔族系的凯达格兰族。泰雅族英勇善战,还有猎头之风。

 

另外,在台湾的考古发掘中,北部海岸地带的十三行文化晚期番社后类型遗址,出土了一只元代的飞凤纹壶。发现者台湾文化单位古物审议委员会委员刘益昌教授指出,番社后类型遗物“常和宋、元两代的瓷器一起出土”。飞凤纹壶似乎可作为元军到过台湾本岛北部的物证。按照古代的典章制度,以龙凤花纹装饰的瓷器应是宫廷御用的器皿。其用途,或是元世祖赏赐给杨祥等人所用的,或是他们在与当地民族头面人物打交道时作为信物或礼品使用的。所以,又推断杨祥等人到达的可能是台湾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行程,一行人返回之地是澎湖。

 

注1:周运中《元朝台湾历史新考》汀路尾澳有一说在今澎湖群岛南端的珠母落水社。

 

注2:《元史》列传九十七·外夷三:三屿国,近琉求。世祖至元三十年,命选人招诱之。平章政事伯颜等言:“臣等与识者议,此国之民不及二百户,时有至泉州为商贾者。去年入琉求,军船过其国,国人饷以粮食,馆我将校,无它志也。乞不遣使。”帝从之。另张崇根《试论元代招谕瑠球》认为三屿国可能是今日本琉球鹿耳岛县的奄美群岛中的三个岛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79905/
1
上一篇鲅鱼圈二手房出售(鲅鱼圈二手房出售精装修)
下一篇 兰州租房信息(兰州租房个人房源)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