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头条#
青岛西海岸新区老胶南的人民路,也就是现在的灵山湾路繁华不再。
笔者好久没有路过原来的人民路了。
今天经过,发现变化不小。
黄海酒家改成“有滋有味”大排档也就一两年吧?
现在竟然歇业,对外出租了。
估计连装修带租金,损失百八十万都不止。
若是首次创业的,估计以后慢慢人生路都是在“打饥荒”。
即便小有所成二次扩业的,也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餐饮业,既能让你暴富也能让你输掉裤衩。
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回想当年,从属于胶南饮食服务公司的黄海酒家是多么的辉煌。
老百姓能在那里吃一顿饭,可以吹嘘半拉月。
还是不说了,好汉不提当年勇。
今年年初,黄海酒家对面的按照三星级标准建设的原胶南国旅大酒店改成了西海岸人民医院体检康复中心。

也就半拉年,再往东不远处的原人民银行办公大楼又成了西海岸人民医院皮肤诊疗中心大楼。
好家伙,这是要成为医疗一条街的节奏啊!
医院太繁荣,让人唏嘘。
稍微上点年纪的胶南人对于老人民路的情感,就如同青岛东海岸土著心里的“中山路”。
可以说,老人民路就是老胶南人民心目中的“街里”。
尤其从珠山路到琅琊台路那一段,参天的大水杉树两旁,依次是水产公司,百货大楼,电影院,胶南招待所,电影院,工人文化宫,胶南商业大厦等等。
二十多年前,人民路南的水产公司改造,一楼的“小产权”网点房对外出售,没有产权证,不能贷款。
90多平米,全款六十万左右。
没几年,一套网点房租金26万。
用不了两年半就可以“回本”。
当年的繁荣可见一斑。
好不夸张地说,人民路是当年胶南的迎宾大道,也是普通老百姓吃喝玩,休闲娱乐,“压马路”的“商业一条街”。

喃喃。
这才几年,人民路竟然江河日下,萧条愈演愈烈。
嗨,参天的水杉树越来越粗壮,很是气派壮观。
人民路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
#青岛头条# #青岛西海岸# 周四,坐标胶南区域。
昨天下午去维客对面的社区走了走,好久没走路了,以前基本上就是开车经过,没太注意路边的门头房的变化,现在喝了点小酒走路从东往西走。不走不知道,一走吓一跳,这边的门头房基本上都挂着旺铺出租,转让,没剩下几家开门营业的。这个是孟家滩社区的,只租不卖,集体财产。以前因为面积太大租金基本上在二十万左右。现在经历了三年多的疫情,几乎没人愿意接手了。租金,装修,人工,毕竟也不是个小数目。过了上海路继续往西,同意的也不乐观,这片门头都是个人买了投资的,前几年基本上都赚回来了,现在看看都贴着旺铺出租,不是一家,是一片。好久不走,真是震撼到了,疫情期间可见生意是多么难做。

胶州的二手房房价彻底崩了!2018年的时候1万多,现在5000-6000就有人出手了,估计是抢跑。胶南,即墨也相差不多,特别是西客站,蓝色光谷,智能新区和服装市场周边地区。
二手房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价格高低,是彻底的失去流动性,根本就没人买,无论你价格多么低。
尤其是差的小区和小户型,像青岛风景,城阳星城等,2016年买的,现在保本就有人出手,都不到5000了。。
我买了做啥?别说6000了,你就是降价到3000,我能干啥?只要自己不实际居住的房子,都是负资产。特别是胶州,胶南,即墨等地区根本无法出租。
又不涨价,又租不出去,还要交物业费,我还不去住。
再过几年,要是整了房产税,那可都是负资产。
当年美国一元钱别墅的事情可能要魔幻重现。
我的姐姐王丽君,女,出生于1978年12月23日,农历11月24,高1米58,圆脸,性格温和,说话语气较慢,鼻梁周围有淡淡的雀斑,大专学历,毕业后在原胶南市(现青岛)王台镇中心中学当老师。

2004年2月21日(农历二月二)在黄岛区隐珠街道东辛村(原胶南市隐珠镇东辛村)出租屋走失,身份证,手机和钱包都没带,后来家里人在青岛、日照等地方到处寻找,一直没有消息。
2008年我父亲因为过度思念她患病去世,临死前一直放心不下我姐姐,如今我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殷切期盼我姐姐早日回家团圆。
我恳请好心人帮忙转发一下,有认识或者见过我姐姐的联系一下我,让我姐姐早日回家!@头条寻人 @寻人故事
当你还在梦想者藏马山会成为青岛主城区的时候,青岛已经缩回黄岛那块块块。其实自从划拉新区,胶南的空地已经被全部占满,剩下的都是农业红线,没了发展空间,只能缩回胶州湾了,为了发展有些人恨不得胶州湾填平了,可惜上合生不逢时,遇到了疫情也没了风声。你看看胶南存积了多少房子,又成了郊区,工业又搬迁至泊里,小买卖又不让干,实体业又不好,拆迁户一个人四五套房子未来房子,出租都是问题,当然胶南市养老居住的好地方,还是非常适合退休来买房。胶南黄岛分分闭合,时间久了必然还要分开的,毕竟面积太大,使命完成了还会重新划分的[我想静静]#青岛头条#

#青岛头条#昨天有个朋友还是坚持不买房,这个朋友两口子一年的收入20-30万之间吧。从2015年开始我就劝他们买个房子住,总是租房2年左右搬家一次,还有两个孩子上学都是拿着租赁合同上的,而且越搬越远的那种。现在大的在两河路上中学,小的在凭海临风上小学,以前老大在开发区黄埔江上小学,后天因为开发区学位紧张才搬到胶南上的。
我们很多朋友都不解,为什么他们就不买个房子呢,收入还行吧在黄岛,而且错过2015年的低点,感觉他们也不想买了吧!
房子我觉得还是要有的,一年到头的搬家,在黄岛工作生活这么多年,回头两手空空,不知道人家到底怎么想的。
作为一个房产从业者来讲也是失败的,连身边的朋友都劝不了[捂脸]
“最近龙湖和黑卓要开盘,都是大平层,看宣传很不错,要不咱也买套?”

吃早饭的时候,青西新区某高档小区,复姓夏侯处长的太太说道。
“信息挺灵啊?”夏侯处长闷头吃着饭,很随意地问道:“家里有多少存款,够吗?”
夏侯太太说道:“存款有一些,还有两套房子一直出租,十来年了,我想卖了归拢归拢。咱住个大平层,再把现在这套出租好了。”
“这些家务事,你看着张罗就是。”
夏侯处长吃完早餐拿起一张餐巾纸擦擦嘴,回了一句,起身去了洗手间。
最近,龙湖薛家滩项目推出了几栋八层洋房,200来户。
好多中介开始造势,价格又说一万八九的,有说一万六七的。
其实都是在造势,或者试探市场潜在购买者。
朝阳山路和海王路交界处,原来的胶南开发区管委所在地块,闲置多年,据说被胶南地产界“黑马”黑卓地产拍的。
准备建设几栋高层,180—380平精装大平层。

放出试探性价格2.5万每平。
好多条友说,价格虚高,不一定好卖。
这就有点外行了。
有钱人是“啥贵买啥”啊!
便宜?便宜没好货,还不稀罕要呢!
其实,胶南近些年一直缺少这种高端人士“刚需盘”。
消费品里有个名词叫做“奢侈品”。
在国内就是稀缺,高端,奢侈的意思。
笔者一直强调,这个“舶来词汇”应该解读为“富豪生活必需品”。
对于没有钱的人来说,是奢侈,是天价。
对于富豪来说,就是“普通日常用品”。
就如同开篇的夏侯处长,买套房很平常的小事。
要说起来,房子真得是用来住的。
不过,作为家庭个人最大综的商品,房子和车子一样,还可以是拿出来“炫”的。
就如同开桑塔纳、夏利和开宝马、奔驰、劳斯莱斯,虽然都有代步功能,但是,面子是不一样的。

现在,购房的主力是谁?
成规模的私企老板,国企高管,公务员,事业编人员成了主力军。
这部分人群,前些年房价相对低的时候,已经拥有了数套房产。
有的人就会卖掉一些房产,然后购买别墅,大平层等高端产品。
二手房房市场就会释放大量“相对低端”的房子。
而这种房子的接盘侠却根少了。
能买的都买了,买不起的就在农村“平躺”,不进城了。
所以,近期是相对普通的商品房“滞销”。
而在青西新区主城,尤其区政府附近,确实缺少几个“高端刚需盘”。
而这种楼盘,肯本不需要口口相传。
高端人士买楼“从来不看广告”,“内参”已经足够。
请不要自作多情。
不知不觉中,住房市场化二十多年了,大多数居民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有的家庭还拥有多套住房。

那可不可以歇歇,选择平躺?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打脸!
笔者联想到轿车,进入家庭其实比房改还来的晚了好多年。
短短十几年过去,已经有大批淘汰车辆丢弃在小区角落,或者路旁,成了僵尸车,和野草融为一体。
住房更新换代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因为房龄超过了三、四十年后,无论小区环境,还是房屋本身已经开始衰败。
甚至可以用破烂不堪来形容。
青岛东海岸的团岛、西镇,当年都是繁华市区,现在到处都是几十年的老破旧。
大多成了老年人的“养老屋“,或者外地来青打工者的“出租屋”。
老胶南建国后才设立县城,也就仅仅七十多年,琅琊台路往西,海西路往东的老城区,也存在好多老破旧小区。
这些房子,当年都是企事业单位的福利房,后来货币化改革被个人买断。
胶南文化路最西端,有个小区,是当年胶南市委市政府家属院。

笔者近期路过那里,停下脚步看了看,对于当年令人“仰视”的高档社区衰败到今天这个地步,唏嘘感叹不已。
笔者有个“先富起来的老板”朋友,喝着陈年普洱茶,平静地对笔者说:
“不要以为买了新房子,就可以一劳永逸。
房子也有个保质期的问题,超过了二十年,任何房子都会贬值,不要被前几年房价暴涨所蒙蔽。”
你不努力,想平躺,房子都不会答应。
啥也别说了,喝口茶,抹抹嘴,继续奋斗吧。
不为别的,那怕为了居住“改善”。
#青岛头条#火了,彻底火了,号称“用绚烂灯光为青岛地铁保驾护航”的“青岛最牛地铁房”——胶南隐珠的瑞源名嘉康城因为地铁一过,小区楼道的声控灯光纷纷点亮,屡次登上热搜。
昨晚现场蹲守了半个小时,看到13号线呼啸而过,小区北侧几栋楼消防连廊上的声控灯光应声纷纷点亮,确实是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漂亮的风景线”之下,是对居住环境噪声的隐忧。
其实名嘉康城在胶南还是一个卖得颇贵的楼盘,一方面紧邻13号线隐珠站,另一方面,胶南二小、六中就在附近,第三,携名家汇余威,瑞源品牌很受西海岸土著居民认可。
但是楼盘距离地铁太近也是个问题,恰巧位于地铁站一侧,地铁进站刹车出站加速,噪音格外大,能点亮楼道声控灯足以说明,地铁带来的噪声振动达到了一个成年人的步行的声音。这种居住环境你能接受吗?
相信肯定有些人说有学区,这肯定不是问题,但恰恰有学区问题更大。——噪音对孩子学习成长休息的负面影响足以抵消优质学区的带动——你会容忍自己的孩子时刻处于如此环境下吗?故而辽阳路上远洋万和城这样的宰猪盘,纵使拿学区做卖点,我也深深替买了这种楼盘的人感到不值。未来几年辽阳路上快速路一通,周遭吵成什么样,你懂的。

当年曾经在同事租住的胶宁高架/山东路路口的博思公寓做客过几次,那噪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天开窗根本睡不着觉,对此同事表示无奈,但习惯了。
希望名嘉康城、远洋万和城等的楼盘的业主,未来也会习惯如此吧。
青岛城阳区投资买房,为何要尽量避免这三个区域?
1 白沙湾
2 夏庄白沙河
3 高新区
只说投资,或者带着增值空间大可住可不住的人群,不说刚需,也不说前几年买的便宜的人群。
1 白沙湾,后海湾的情况不必多说,10年了蔚蓝群岛、花溪地、滟澜海岸周边,多年的商业业态和学区、医疗一点没有改观,二手房存量大,难以卖高价,蔚蓝群岛甚至最便宜卖到1.1万。
2 白沙河,别看某本土开发商近年来扩张力度大,某生态智慧城中介力推,如果去松岭路、金家岭通勤工作的可以买,当地土著可以买,如果不是,躲远点。

一个是周边二手房的成交价没有支撑,第二是拆迁改造进度孤立无援,配套更是一言难尽。
3 高新区
以前买的便宜的,算是站住岗了,不能算赚了,目前房子出租难度不小,90平能租到1500算是捡便宜了。
各种传闻问题,更是不必多说了;产业方面的分流,也是问题很大:
高新区未热,上合示范区已来,
陆上高新区未热,蓝谷/胶南海洋高新区已凉,
高新区的地理区位站在宏观发展上没有问题,但是从风&水上属于玄武位,发展不宜快。
所谓的新房少,去化压力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手房10年内将是天量的供应,人口难以聚焦的情况下,问题特别大。
还是那句话,不考虑前些年买的便宜的客户,不考虑自己住方便的情况,投资真的可以说捏一把汗。
#青岛头条# #青岛身边事# #青岛爆料#

#青岛头条#
最近,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房子滞销,唱衰的声音慢慢冒了出来。
有个条友给笔者留言说,十五年后,青岛西海岸的房价会回落到五、六千元。
言辞凿凿,还要立贴为证。
笔者不想辩论,这样无根无据的预测,置气的成分多一些。
改革开放后,咱们国家经济慢慢过活泛起来。
老百姓有了钱,就会考虑改善衣食住行。
不过当年从计划经济过度过来,制造业还不发达。
物资短时间内出现紧缺,好多现在很平常的物资,都被抢购过。
彩电冰箱洗衣机,固定电话,手机,再到后来的轿车。
笔者记得当年本田雅阁,大众途观,刚上市时,需要加价三五万元,才能够提到车。
最最令大家难以忘怀的,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住房市场化。
这个二十多年的房地产市场演绎出来的故事惊心动魄。

放眼全世界,市场经济下,高速发展阶段都会出现各种泡沫。
因为资本都是逐利的,一个行业有钱赚,资本都会蜂拥而至。
衣食住行,住是花费资金最大的,还是具有七十年产权的“不动产”。
前几年,出现过短缺,自然价格水涨船高。
任何商品一旦短缺,有升值空间,就会赋予投资金融属性。
好多投机着也好,投资者也罢,甚至歪打正着买了房子的,都发了财。
不过,市场经济下,过度投资都会出现过剩。
由短缺,到持平,再到过剩,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隐匿的,没人会告诉你具体时间节点。
所以,这些年,出现的好多所谓房地产专家,凭着“说房”、讲课、还发了大财。
在笔者看来,都是忽悠。
笔者对于未来,也有几个基本判断。
1.科技越来越发达,全球经济上升是肯定的,虽然会出现螺旋状。

2.中国在近期内科技、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是大概率事件。
3.全球性的经济温和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4.房子,和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类似,属于大宗商品类。
因此,短期降价是可能的,长期看,还是会上涨,不过是温和的,升降交替的螺旋状。
5.房子的金融属性近期会弱化,这个也是肯定的。
6.国内商品房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肯定的。
7.十五年后,青西新区,工人普遍工资过万是大概率事件。
8.房子降到五千,只会是个人期望而已,绝对不会出现的。
还是现身说法,讲讲自己这些年购房经历吧。
笔者当年在胶南一纺机工作,房改后买下了原向阳路(现东楼路),双珠公园北侧,一纺机家属院的一套两居室房子。
2000年,笔者自己开始创业,当时房子还不好卖,一期房,二期房,单价都不过千。

2002年,笔者略有积蓄,开始考虑买套新房。
当时考察新华路北端的红旗小区,房价九百多,正在犹豫中,卖完了。
2003年,房价开始明显上涨,当年台东花园一千六,樱珠花园单价一千出头,不过每套房要加五万元“手续费”。
笔者考虑再三,又放弃了。
当时,海之韵一期,慧海园一期,算是“豪宅”,单价三千出头。
水灵山路,现在的弘文学校南侧,隆和集团的设计院拆后除盖了一栋楼,院子很宽敞,前后都有停车位,每个单元错开。
浇筑,外墙带保温层,中空玻璃窗,高级压花防盗门,精装修。
笔者看中了位置,一咬牙,买了个三楼,95平大套二,单价3980元,车库单价3000元。
总共花费接近五十万。
2005年,笔者搬家后,有色金属涨价,笔者急于用钱,总价12.6万卖掉了双珠公园北侧那套房改房。

进了一批铜件,不到半年,价格翻了一番,小赚十来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价开始短期回落。
2009年,笔者投资100W,购买光大集团开发的海韵丽都楼下网点房,上下两层,235平,单价4000元。
没过多久,国家突然出台政策,刺激房地产大开发。
2010年房价开始暴涨。
房子由滞销到暴涨,短短两年时间,就如同过山车一般刺激。
和笔者一同购买网点房的朋友,一转手,赚了80多W。(当年,网点房二手交易没有增值税一项。)
笔者的网点房现在市值小500W,每年租金足以让笔者一家衣食无忧。
2011年,笔者又购买了光大集团在隐珠镇开发的光大银都小区一套房子,多层五楼,套三双卫,128平。
2016年,笔者想卖了换套电梯洋房,单价6700元卖给了一对大学刚毕业年轻老师小夫妻做了婚房。
当年6100购买,简装后每月一千出租了几年。

仔细算下来,这套房子因为贷款较多,亏了十来万。
卖了房子,赶紧去了大学城预订了中铁阅里的房子。
不过后来,售楼姑娘说,房子太火了,不找关系买不到。
笔者不愿意跟风抢购,放弃了。
2019年,在琅琊台路,华润智慧小镇二期购买电梯洋房一套,118平,单价一万一。
今年元旦,就要交房了。
回头看,笔者买过五套房子(其中房改房、网点房各一套),卖过两套房子。
有得有失,笔者不炒房,不贪财,图个安安稳稳。
炒房子,太折磨人,一般人受不了那样的煎熬。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青岛融创茂停车库开始收费,会不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当年,万达王健林在老胶南灵山卫西侧建设东方影都icon项目,声势那叫一个大。
山东省,青岛市的重点文旅项目,号称能改变青岛的城市定位,使之成为世界影视文化旅游名城。

2013年万达集团花费重金邀请一众国际巨星:莱昂纳多、特拉沃尔塔、甄子丹、章子怡,黄晓明,赵薇 等等来灵山卫东方影都造势,现场极为壮观。
滨海大道因为明星的到来,还进行了交通管制。
随后,万达开发房地产,公寓和商铺,宣传的口号极具诱惑力:“和世界级明星为邻”!
更有人忽悠——
清早,沿着东方影都海边漫步,一抬头,擦肩而过的说不定就是范冰冰,或许就是章子怡。
现在看,都是为了卖房子人为制造的“噱头”。
当年公寓楼一万多每平,楼下网点三万多每平。
开盘就大卖,好多北京的金主都来抢购!
人们信心满满,觉得投资东方影都就是投资“未来”。
不过,万达把房子卖差不多的时候,资金链出了问题,无奈宣布青岛万达茂易帜,由融创接手。
万达茂摇身一变成了“融创茂”。

购房者这时候也顾不得“啥茂”啦,投资总得要回报,于是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打广告招商。
可是,打出去“招租”广告后,四下一看,坏了——
人——唻?!!!!!!!
好不容易出租出去一些,融创茂里面招商也还可以,最次没有空闲商铺。
没多久,悲催的消息来了,融创茂停车库开始收费啦。
外行可能不服气,不就区区几元钱嘛,这有啥,咋就会影响人气了呢?
这个不用抬杠,有理不怕争论。
青岛融创茂地处青岛开发区和老胶南中间位置。
开发区有吾悦广场,佳世客,利群。
胶南有德泰,维客,家家悦,幸福茂。
两边都那么多大商超可以“截胡”。
而融创茂附近居民现在还太少,还不足以支撑起来一个融创茂。
那么就迫切需要“外地”居民开车来消费。
可是,融创茂为了自己创收,竟然不顾及租客的利益,开始收取停车费。

会不会是一个臭招,或者说捡了芝麻即将失去西瓜?
也许因为收费,很多离这儿稍远的居民就不原开车选择来融创茂消遣。
毕竟停一次车,最少四、五元,天长日久就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实,收取停车费,好多商超都尝试过,看看每个商超停车场的自动识别杆就知道了。
不过那些商超收费没多久,就因为人气下降,都自动放弃了,识别杆通通成了摆设。
商超老总知道,现在的顾客“惹不起”,免费停车能来就“烧高香了”。
较起真来,青岛融创茂即便要收费,那要区别对待吧。
单纯来蹭车位的你收停车费,合情合理。但是,来消费的是不是可以凭发票抵扣停车费?
这个问题,融创董事长孙宏斌需要三思了。
不要简单粗暴,好不好!
青西新区消费者不好惹,惹火了,捣你肋叉骨。

西海岸滨海大道又又又又又添大型商业综合体
滨海大道南侧,唐岛湾恒大金沙滩地块要建一座10万方体量的商业综合体
这是嫌滨海大道不够堵吗?[呲牙]
唐岛湾步行街现在是什么样子难道心里没数吗?[泪奔]
据说是为了服务啤酒节,带动周边消费,这样想的话似乎也合理,毕竟啤酒节期间的人流量巨大
薛家岛片区商业配套命途多舛,三圆综合体,华联缤纷港,没有一个能顺利起来的商业
胶南板块同样如此,舜宁烂尾,红星爱琴海撤资
商业项目非常难,经济下行压力大,电商冲击,疫情叠加,消费能力又跟不上
很多热点旺铺挂牌出租半年多都难觅商家
商业类项目这么难,滨海大道这么拥堵,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的,在滨海大道上,大搞商业开发呢?

#青岛头条# #青岛爆料# #青岛身边事#
古镇口大学城,青岛未来的教育高地,没有之一。
关于大学城的筹建,说来话长,要追溯到张大勇任胶南市委书记说起。
2004年2月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准胶南大学城设立,规划占地面积26.5平方公里。
这是个啥概念?折合成亩数就是四万亩。
还没有概念?
填海人造岛屿,星光岛知道不?那个够大了吧,开车转一圈也得十几分钟,不过才2400亩。
整个古镇口大学城接近17个星光岛那么大。
这还不算后来的靠近张家楼的中国外经贸大学的近千亩土地。
回忆往事,为了引进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一教育资源,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历经十几载春秋。
中间几度停滞。
当年,来自哈工程的筹备组在胶南阳光大厦办公,张大勇安排专人对接:
“有啥问题和要求,直接向我汇报,有求必应。”

市委一把手亲自抓,老胶南“求学心切”,也算是诚意满满。
现在,三沙路东西两侧,占地两千多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一期工程建成,并于今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批研究生正式入园学习。
到了现在,好多人对于这个项目仍旧“嗤之以鼻”,不就是个“产学研基地”吗?
务实的人笑了,你就那么在意“名字”吗?
哈工程,是船舶工程专业全国最著名的一所大学,首任校长是赫赫有名大将陈庚。
这所大学,对于哈尔滨市,甚至对于黑龙江省,再放大一点,对于人口流失严重东三省都是很重要的。
因此,能够引进建设两千多亩的哈工程“高端人才产学研基地”。
不是已经很荣光了吗?
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好不好!
知道跨省办大学分校有多困难吗?
即便是深圳,引进北京的几所大学的教育资源,也都是“研究院”的形式。

所以说,在名字上“咬文嚼字”,“纠结不清”的不是流氓就是文盲,直接没法沟通。
17年,历经几波人的努力,现在你来古镇口实地观摩,大学城已经初具规模,并走向了快车道。
城发集团投资的公共体育馆,公共体育场,公共图书馆,公共海洋展览馆等,规模都很恢宏大气,时尚前卫,不是单独一所大学能够承担的。
由当地国企投资承建大学公共设施,然后出租,让所有大学共享。
这是很科学很时尚的举措,多方共赢。
中国远洋海运大学依托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扩建而成。
建成后将把位于青岛东海岸老市区的远洋船员学院将整体搬迁过来。
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也把中科院青岛海洋所整体搬迁至大学城。
胶南瞬间就多了几百名教授级海洋研究员,还有多名中科院院士。
作为一个曾经的小县城,能够“虹吸”东海岸老城区高端人才过来。
你敢说不牛?
中国海洋大学古镇口校区占地2800亩,全部建成后,立马会升级为中国海洋大学最大校区,成为主校区指日可待。
青岛高校资源如此大的挪腾,有没有“恍若隔世”的错觉?
“水往低处流了?”
当然了,东海岸老城区也不必惊恐。
笔者早就说过,东海岸过于拥堵,把一些大学,研究院外迁,未必是一件坏事。
东海岸早应该“浴火重生”。
对于,古镇口大学城,咱们高兴之余,是不是徒生自豪!
谁还敢再瞧不起古镇口?
谁还敢说老胶南“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