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民营房地产企业就出现了大面积的暴雷,接着就是银行大规模的救市,很多人说是因为房地产的暴雷会引发银行大规模的坏账,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是,我要说的是,就这一点,我们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首先,我们看一组数据,2021年,房地产企业的全年融资结构为:
1. 信用债。总规模5490亿,占总融资规模的31.1%;
2. 海外债。总规模2683亿,占总融资规模的15.2%;
3. 信托。总规模5453亿,占总融资规模的30.9%;
4. ABS。总规模3851亿,占总融资规模的22.8%;
那么以上融资渠道的钱都是从哪里来呢?
信用债及海外债很清楚,都是向投资者发行债券,属于一种直接融资,也就是地产公司直接找众多的社会人直接借钱。
信托则是稍微复杂的方式,就是一些信托公司或者金融机构将房地产项目或者资产打包成一些信托产品,然后再将这些产品通过一些渠道卖给广大的投资人,这些产品有些会通过银行来销售,给投资者3-5个点的稳定收益。

ABS对一些人来说会比较陌生,比较常用的就是地产公司让下游供应商以对开发商的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来进行借款,最终的资金来源也是各种金融机构包装的理财、投资产品,所以,借钱给开发商的,依然是广大的投资者。
所以,从整个开发商的融资结构来看,与银行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这个也是地产行业的一个现实,那就是,从2017-2018年以来,房地产项目或者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是很难从银行拿到开发贷、抵押贷等融资,更多的融资渠道是包装成各种产品的信托、理财等,这些产品又直接卖给了广大的投资者。不信下次买理财产品的时候,看看底层资产,有多少是房地产?银行在这中间做做托管、承销等工作,旱涝保收,收取管理费或者销售费用。
一旦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了违约、暴雷,受影响最大的不是银行,而是那些买了信托公司、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以,看看银行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急房地产的?是房地产公司大面积暴雷吗?并不是!而是从项目开始烂尾,购房者出现断供,它才开始着急房地产,因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切切实实与银行相关的。
房地产风险转嫁给投资者!
私人财富学堂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为何城投债基金一枝独秀?
对高负债的周期性行业如地产股的投资风险的分析,好年景日子还行,坏年景就直接要命了

林园 地产行业风险巨大 市场低位时选择与嘴巴相关的刚需头部企业
03:26【地产回暖吹响家居反弹号角?Q4减值风险减弱 大宗业务有望反弹】房地产政策频出让下游家居行业前景开始明朗起来。随着房地产供给端情况改善,困扰家居企业已久的应收账款“暴雷”风险减弱,大宗业务也有望直接受益“保交房”迎来触底反弹。
主要上市公司中,江山欧派(603208.SH)、皮阿诺(002853.SZ)和东鹏控股(003012.SZ)的大宗业务占比靠前,其中,江山欧派和皮阿诺的应收账款和票据隐患突出,今年前三季度,两家公司该项数据占营收比例均在49%左右。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此轮房地产供给端改善对家居业销售产生实际拉动尚需时间,普遍预计陶瓷卫浴等前装环节厂商率先受益,定制柜、软体等后装环节回暖时间靠后。

近日,陶瓷厂商东鹏控股率先公开表示,预计减值风险不会继续恶化,甚至可能会有冲回。相比之下,定制柜等后装环节回暖迹象尚不明显。兔宝宝(002043.SZ)负责人受访称,精装业务订单尚未看到明显拐点,“从最前端反应(传导)过来没这么快,房地产(销售)数据没有明显好转的话,可能还有一个延期装修时间。” 网页链接
楼盘优点问销售,风险看啄木鸟。#上海楼市# #上海买房# #上海金山买房# @复地湖畔和光
楼市的信仰就是去地产化
对于住宅过剩发生系统性风险
我们已经颇有经验教训
“非住宅优势”开发商会更受欢迎,
如购物中心/街区/学校/养老/社区运营,
公寓/办公/文创/产业/TOD等模块
地产永远不会死,只要换个呼吸机
降房贷利率,理财产品亏本。

有专家预计,救楼市促内需的下一步,就是降存量房的贷款利率。估计很多高位上车买房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会松一口气了吧。记得几年前,女儿好不容易考入成都很好的省级三甲医院,本打算社保交满两年,就按揭买套离工作地点近的二手房。可一打听,当时贷款的利率是5%的基础上上浮百分之十五,利率高达6.5%,贷50万,利息就高达52万。而且,当时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二手房房价一路上涨,女儿医院旁一个八成新的小区,一套90平米的房子从限购前的95万,一年多的时间,涨到235万。因为房价太高,感觉压力很大,最后选择回来工作。高房价,高房贷利率,确实磨灭了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奋斗的梦想。

一个视频搞懂中国房地产内在逻辑,看完你就能明白现在发生的一切。
从正面看,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从反面看,房地产也是诱发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策源地。发展至今,房地产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稳定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九筒笔记的视频
九筒笔记再不买理财了//@拿着画笔盖房子: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民营房地产企业就出现了大面积的暴雷,接着就是银行大规模的救市,很多人说是因为房地产的暴雷会引发银行大规模的坏账,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是,我要说的是,就这一点,我们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民营房地产企业就出现了大面积的暴雷,接着就是银行大规模的救市,很多人说是因为房地产的暴雷会引发银行大规模的坏账,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是,我要说的是,就这一点,我们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的误解。首先,我们看一组数据,2021年,房地产企业的全年融资结构为:1. 信用债。总规模5490亿,占总融资规模的31.1%;2. 海外债。总规模2683亿,占总融资规模的15.2%;3. 信托。总规模5453亿,占总融资规模的30.9%;4. ABS。总规模3851亿,占总融资规模的22.8%;那么以上融资渠道的钱都是从哪里来呢?信用债及海外债很清楚,都是向投资者发行债券,属于一种直接融资,也就是地产公司直接找众多的社会人直接借钱。


计划236.57亿港元收购潘石屹公司的黑石集团突发暴雷风险,黑石旗下房地产投资基金BRIET(Blackstone Real Estate Income Trust)被投资者巨额赎回,在没有充足现金可支付的情况下,黑石开始限制赎回额度,一季度最多只能赎回5%的份额,每月最多只能赎回2%的份额。
日前,黑石(BX.N)公开限制了 690 亿美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提款。12月黑石只允许投资者赎回该基金净资产的0.3%。这一操作引发投资者恐慌。

本来,在道琼斯美国精选REIT总回报指数(DWRTFT)大跌19.19%的情况下,黑石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反而获得净回报率高达9.3%,这一超常的数据让投资者很是担心,认为可能存在虚假。
因此,开始大量赎回。
在美国多次加息之后,美国房价开始掉头向下,资产变现不易。在中国,楼市目前也处于全面支持阶段,公开的资产甩卖是以5折起步。如果黑石集团想按投资人要求赎回,就必须变卖资产,一旦变卖,资产打折之后,其价值显然会大幅度低于黑石集团对外公布的价格。
一旦进入打折阶段,黑石集团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因此,黑石集团搞了一个各恒大财富类似的操作,限制赎回,12月黑石只允许投资者赎回该基金净资产的0.3%。比如恒大财富近期就发出通知,将现行每人每月兑付80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兑付2000元。
恒大怎么样,黑石集团可能会怎么样?

这就像银行挤兑一样,越是限制取款,存款人越是担心,希望早点把钱取出来,以落袋为安。随时可取可存,储户反而不着急,放心大胆的把钱存银行。
自此,黑石集团已经正式触发暴雷风险。
目前,黑石集团总资产管理规模(AUM)大约为9509亿美元(6.9万亿人民币),在去年底曾计划以总交易价格约236.57亿港元收购购潘石屹公司而被中国网民所熟知。
今天,6.9万亿的黑石集团也开始触发暴雷风险了,看来,全球房地产都不太好玩了。
政府和银行把房地产风险转嫁给投资者!涉房股票,债卷基金和理财产品不能碰。分散银行存定期存款50万元以下。
蔷薇花开0203#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当前中国房地产经济和行业最大的难题,实际上不是行业债务杠杆风险,而是楼市需求无法支撑房地产经济系统的运转。说白了,就是当下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失去了买房的能力、欲望了。
不要以为暂时用股市取代楼市为房企提供资金就能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长期脱离实体基本面的金融市场,实际上和庞氏骗局是一个逻辑。
解决和修复老百姓收入,稳定就业,提升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这才是中国的房地产经济真正实现复苏的关键,目前的一切利好,本质都是给行业吊命。
朋友圈很多人转发利率优惠会至于年底,从目前市场态势来看,明年一季度应该还会延续该政策。从去年10月份房企陆续暴雷,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在修复市场,主要动作是供给侧调整,保交楼,稳房企,防止房地产风险向金融风险扩散。应该看到楼市仍然处于量价齐跌的状态,行业没有得到完整的修复,考虑疫情叠加,老百姓收入不稳定,限购限售等政策依然存在,需求端异常发力。下一步应该是复苏经济,同步引导需求端调整。
譬如我用100万去买那些相对稳定的地产股票,每年涨10%,相对于地产这个波动性比较大的行业,风险与收益就不成比例。而买入那些弹性比较大的股票,如果股价下跌50%,账面持仓会赔掉50万,但这个时候,我会从低弹性仓位里转过来50万,就变成了还是100万。等后面回归原来股价的时候,我的总投入是150万,总持仓变成了200万,一共赚到50万,收益为33%。股价波动越剧烈,往往修复周期就越短,我的回报率也就越高。
张鸿趋势价投现金为王?那是顶部才应该做的!现在是底部巨域,满仓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