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哪吒的故事】,有关哪吒的几个小故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关于哪吒的故事:唐朝第一次出现“哪吒”,1500年来,哪吒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 2、关于哪吒的故事,有关哪吒的几个小故事
1、关于哪吒的故事:唐朝第一次出现“哪吒”,1500年来,哪吒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评如潮,票房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电影中,哪吒从出生就注定是“魔”,但却要逆天而行,和命运抗争,最终拯救了陈塘关,十分感人。此电影也掀起了观众对中国神话故事,尤其是对“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从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谈起,来浅析哪吒形象的历史变迁。
二、哪吒的传统形象
哪吒的神话形象诞生较早,早在唐朝时期,哪吒这个名字就已经出现。但人们熟悉哪吒,特别是民间文学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来自于两部明朝的小说,分别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按照创作年代来说,《西游记》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而《封神演义》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前者较早。实际上,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里面有哪吒的相关介绍。
《封神演义》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说法,说哪吒是禅教灵珠子转世,他的父亲是陈塘关总兵李靖,哪吒有两个兄长,分别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亲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产,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个肉球,一怒之下将肉球用剑劈开。肉球里出现一个男婴,带着金镯、肚子上海缠着红绫。后来太乙真人上门收徒,取名为“哪吒”。
哪吒七岁的时候,到东海洗澡,用混天绫搅动东海,龙宫震动,最后哪吒和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来,敖丙战败,被哪吒抽筋。哪吒闯下大祸,被逼偿命,哪吒不愿连累父母,割肉还母,析骨还父,被迫自尽。哪吒死后,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莲花和荷叶给哪吒做了个肉身,哪吒得以“复活”。后来哪吒辅佐姬发,推翻商朝,最后使命完成,成为神仙。其实,《西游记》中对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义》基本相似,只是最后救哪吒的并不是太乙真人,而是变成了佛祖。可能因为《西游记》主要写“佛”,所以用佛祖来收场,比较鹭港。
民间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影响。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哪吒闹海》动画片横空出世,一度风靡国内外,获得国内外多个大奖。这部动画片代表着国产动漫的高光时刻,因此影响力巨大。哪吒“英雄、正义”的形象,激励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时,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国门,在日本动漫、东南亚的一些电视剧中,屡屡出现“哪吒”这个名字。
2003年,国产动画片连续剧《哪吒传奇》首播,也曾一度拿下国内多个奖项,虽然这部动漫最终没有走出国门,但哪吒“励志”的形象对青少年影响较大。另外,随着哪吒文化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也发挥着价值,例如,四川宜宾被誉为“哪吒故乡”,这里不仅有陈塘关、金光洞等地,还建了一座哪吒行宫,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价值。
然而,哪吒的历史形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从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突然出现的吗?显然不是,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哪吒的历史形象变迁。
三、哪吒的历史形象变迁
“哪”是驱邪消灾的意思,“吒”是盘古开天地时的第一声声响,是宇宙起始的声音,象征不可阻挡的意思。哪吒在民间文学、佛教、道教都有独特的地位,在民间,哪吒是正义的化身,被称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称为佛教护法;在道教中,哪吒被称为是莲花太子、哪吒天尊等。哪吒的历史形象可分为:发源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 1、唐朝的哪吒形象——发源期
唐朝汉译佛经,是哪吒神话的源头。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本名为“那吒”,梵文是:NalaKūvara,音译是“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有三头六臂的本领。他的职责是守护佛法、保护世人。随着佛经进入中国后,“那吒”逐渐更名为哪吒。
唐朝时期,大唐和天竺在佛学方面频繁交流,长安的大兴善寺的不空和尚翻译了《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真言》等经书,此经书中曰:
尔时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太子。”
经书中关于哪吒和毗沙门的关系和介绍,被流传出来,被大家广为熟知。到了唐朝晚期,西明寺有传哪吒“显圣”的故事,把哪吒的影响力推向了一个高潮。据郑綮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
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宣遂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也,护法之故。
唐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大多信佛,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又因为晚唐时期受战乱影响,百姓生活疾苦,哪吒在佛寺“显圣”的故事一经传开,大家纷纷信奉哪吒,因此哪吒之名在佛教以外的寻常百姓家中,得到认识。
可见,在唐朝时期,哪吒来源、身世和职责都已经初见端倪,这个时期,被称为哪吒形象的发源期。
- 2.宋元朝的哪吒形象——成长期
如果说唐朝时期,哪吒的名字、职位和身世来源都已经成型,但哪吒的很多故事在唐朝还不够丰富。例如,宋朝的《五灯会元》曾记载:
大同禅师问:“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
这是最早出现哪吒割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情节。当时的意思是,哪吒作为佛教护法之一,将自己的肉身都还给了父母。后来做个故事被《封神演义》等加工,情节更加丰富。
元朝时期,杂技盛行,有一部《二郎神醉射锁磨镜》的杂技:
俺这壁哪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哪吒怒从心上起,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
杂技是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元朝,哪吒“三头六臂”的形象已经成型,而且,这里还说哪吒有“六种兵器”,哪吒的形象日渐成熟和丰满。这一时期,可看作是哪吒形象的成长期。
- 3.明朝的哪吒形象——成熟期
到了明朝,哪吒的形象迅速发展,关于哪吒的著作也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三教搜神大全》成熟,其中第七卷记载: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
这本书将哪吒的身世叙述的比较完整,融合了许多中国的元素,哪吒已经不仅仅是佛教护法,而是中国神话的一部分。对后来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吴承恩的《西游记》成熟,其中第五十回写到了哪吒,并且说哪吒有“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的本领。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成书,哪吒是封神诸将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只是《封神演义》也添加了许多情节,例如说哪吒是道教灵珠子转世等,特别提到哪吒是莲花化身,没有肉体,很多法器对他无解,因此哪吒在武王伐纣中立下赫赫战功。
所以说,到了明朝,哪吒已经从佛教文化中,跳转到民间文化和道教文化中,哪吒的故事全部成型,性格特点也十分丰富。此时的哪吒,给人一种聪慧、神勇、正义的“正能量”形象。
四、哪吒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哪吒文化起始于唐朝,在宋元明时期逐渐发展,逐渐成熟。到了今天,哪吒的传统形象已经固定,对我们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方面,哪吒文化通过漫长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志怪、神话小说有一定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神话体系影响很大。哪吒文化早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在宗教方面,哪吒文化在传入中国之后,和中国的社会元素相融合,早已脱离了传统佛教中的哪吒形象,哪吒在中国佛教、道教文化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哪吒文化和中国的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动。
第三,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哪吒形象对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哪吒的故事通过文学作品、动漫、漫画、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呈现在青少年眼前,他聪慧、神勇、正义的“正能量”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第四,在两岸交流、文旅方面,哪吒文化也有其特有的贡献。如今,哪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作为两岸交流的特色项目,已经举办多届。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下来:哪吒虽然是佛教、道教和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但随着哪吒形象的发展,哪吒已经被重新定义,哪吒的文化值得重视和尊重,哪吒的形象值得尊重和保护。
2、关于哪吒的故事,有关哪吒的几个小故事
哈搭巴
废土、赛博朋克,万万没想到,看完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下文简称《哪吒重生》),我的脑海里会蹦出这些词汇来。
《哪吒重生》这部电影,于我而言太难评说,实是因为本片情节过于无聊,用戏谑的方式一句话总结便是——热血中二少年单枪匹马大战自来水公司。
《新神榜:哪吒重生》海报
但本片又是笔者迄今为止看过的画面最流畅、渲染最给力的国产电影。而其创意也可谓在国产动画里鹤立鸡群,比之翻来覆去的一群羊、两只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虽然本片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养料,但却没有囿于经典,《哪吒重生》里的哪吒是真正意义上的00后大男孩。
当然,笔者不得不说,《哪吒重生》里致敬经典的桥段过于密集且过于明显。比如片中摩托车追逐画面和《阿基拉》没啥不同,尤其是李云祥载着喀莎时。
《阿基拉》剧照
《哪吒重生》剧照
李云祥在荒漠里被水族战士追杀的场景则是《疯狂麦克斯4》的简化版。
《疯狂麦克斯4》剧照。《哪吒重生》里的相关剧照暂未出现,各位不妨到影院亲自体会一番
李云祥觉醒哪吒之后,身后出现的哪吒虚影,我差点以为自己在看《火影忍者》大电影。“啊,这不是须佐能乎吗!”
《火影忍者》漫画截图
《哪吒重生》剧照
而李云祥与哪吒元神真正合一的那一刻场景,和《黑客帝国》《超能陆战队》《超体》等片也没啥区别。
这里就放一下《超体》剧照。《哪吒重生》暂未找到相关剧照
《哪吒重生》里出现那么多“经典画面”虽有些煞风景,但好在融得还不算太突兀,就整体而言,本片仍然有着自己的原创性。只是它反而凸显了一个老问题,即《封神演义》这个IP的先天不足。
传为明人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一直是一个矛盾的所在,其书篇幅之巨大、想象之奇特,皆可谓中国古代小说之冠,但《封神演义》无论从哪种维度看,都算不上是上乘之作,四大名著里没它,就算是排个中国古典小说四十大名著,它也铁定挣不了番位。实在是因为此书毫无叙事能力及逻辑。我好有一比,《封神演义》 入宝山而空回,完全糟蹋了那么好的材料。
《封神演义》里的战斗场面,就跟传统相声《报菜名》类似,哐哐哐介绍一堆神仙的名字及法宝,然后就没然后了,解开包袱皮,抖不响一个包袱。
1990年版《封神榜》DVD封面
正因此,后世对于《封神演义》的改编,都可说是费了老鼻子劲儿,却往往讨不了好。袁阔成、单田芳等评书大家讲的《封神演义》就都不如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而在影视剧方面,傅艺伟(饰演妲己)、蓝天野(饰演姜子牙)主演的1990年版《封神演义》,虽有许多80后的情怀滤镜加持,但该剧在笔者看来,仍是耽误了一大批国宝级演员的大好时间,至于TVB版《封神榜》和范冰冰《封神榜》,前者至少是个喜剧,后者简直是个闹剧。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这几年《封神演义》被众多影视公司视为香饽饽,尤其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之后,一些业内人士特能忽悠地将《封神演义》比作“中国的《权力的游戏》”“中国的《指环王》”,这种廉价的攀比方式,相当于硬把我国独一无二的苏州比作“东方威尼斯”一般。
看《哪吒重生》时,我忽然想到了乌尔善导演,这几年他一直在做着“封神三部曲”,他曾在采访中说,“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去把神话和史诗变成当代作品,最重要是找到它的心理学共性。”
在笔者看来,《哪吒重生》也在努力尝试将电影与当代观众心灵契合,无论这份努力最终成功几许,但这份尝试值得我起身鼓掌致敬。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陷入一种误区里,即所谓经典必须原汁原味的传承。若只能如此,那么《西游记》就不应该出现,今人只能以玄奘法师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为准。同理,《三国演义》就更是胡编乱造,陈寿的《三国志》才是唯一的标准,连裴松之的注也都可以忽略不计。
《哪吒重生》里的东海龙王
《哪吒重生》里的龙王三太子和夜叉
《哪吒重生》里的孙悟空
《哪吒重生》设定的世界观原本并不稀奇,在当今世界流行文化里是非常常见的设定——古代的名人、传说中的人物穿越到了现代(魂穿、夺舍、献祭、转世等方式),再次成为英雄人物拯救这个世界。然而在中国内地,自从《魔幻手机》之后,影视剧里这样的故事变得凤毛麟角。
但愿《哪吒重生》之后,我们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作品,神话中的人物不再炒冷饭般在老的故事框架里打转,而是出现在现在,出现在未来,开创属于中国人语境的现代超级英雄。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本文关键词:关于哪吒的故事简短概括,关于哪吒的故事简短20字,关于哪吒的故事简短30字,关于哪吒的故事书,关于哪吒的故事。这就是关于《关于哪吒的故事,有关哪吒的几个小故事(唐朝第一次出现“哪吒”)》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