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清华大学给章太炎发出聘任书,谁知对方把聘书扔在地上,还踩了几脚。
章太炎国学造诣非常高,被誉为最著名的国学家;他能文善论,对时势政局特别感兴趣,他是天下学士牢记的大师,有儒林盟主之势。
因章太炎性情很“特别”,脾气有点“古怪”,还“毒舌”,谁的帐都不买,是出了名的“疯”,故被称为“章疯子”。
袁世凯称帝的时候,章太炎在学界和政界名望非常大,地位很高,当时很多人青年俊杰都是章太炎的学生。袁世凯害怕章太炎“妖言惑众”,引起学子们闹事,他把章太炎关在龙泉寺,欲杀之而后快。
幸好有一位内史监仰慕章太炎的才华,费了很大劲,终于劝服了袁世凯,放了章太炎。
1925年2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实施一个大计划,要招聘天下一流人才为教授,对聘任的教授有着严格标准,经过仔细筛选,研究组决定了4个人。
“帝师”王国维接到清华聘任书的时候,经溥仪点头,欣然入驻了清华园。梁启超接到聘书,当场就同意了。陈寅恪也是一口答应,并立即从海外归国。
唯有章太炎接到清华聘任书的时候,听到已经聘请了王国维和梁启超为清华教授,章太炎当场“疯”劲发作,拒绝去清华园,他还把聘书扔到地上,不解气地在上面踩了几脚。
原来,章太炎在国外的时候,因为政治上的“革新改良”、“革新共和”等问题,经常跟梁启超打笔墨官司,两人关系势同水火。
而且章太炎公开反对世上有甲骨文的说法,他坚持“龟甲刻文不见于经史”,认为龟甲是极易腐朽的东西,不能长久存在,怎么可能埋在地下3000多年不腐烂呢?
他说“龟甲文很容易作假”,是最不可相信的东西。而王国维被誉为甲骨学的鼻祖,他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是惊世骇俗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可想而知,章太炎不屑于王国维、梁启超为伍,又怎会愿意跟王国维、梁启超一起工作呢?
于是,章太炎失去了在清华园大展拳脚的机会,清华园也失去了一位儒林宗师。
当时的清华教务处长张彭春推举了与他同期留美的哈佛博士赵元任。
赵元任18岁参加留学生考试,400人中录取70人,金榜题名单上,赵元任排名第二,张彭春位居第十名,第二十八名是竺可桢,胡适排在五十五名。可见赵元任有多厉害!
那时赵元任34岁,才华超群,已经被誉为“汉语言学之父”,接到清华园的聘书后,赵元任携带夫人立即回国,入住到清华园。
至此,清华四大教授正式确定,此举获得了校内外很多人赞同,认为这四位教授实至名归。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大多都是因为教育造成的。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但老师只能为学生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素材源自《新语林》《甲骨学五十年》
作者:风轻
编辑:青草
#文化##历史故事#
#海口头条#
延续周末的龙泉走村计划,又拍摄了一些古庙古村门做影像留存。于扬亭东某处,相约前些时日偶遇的村组长前往王氏家族墓园观瞻。墓园前有保存完好的彰显墓主人身份、等级、地位并驱邪、镇墓意义的石望柱与石狮。墓园内有并列着的:宋入籍始祖歲進士崖州訓導王七公墓、宋分居始祖庠士王八公墓。而赫然于前的是皇清誥贈恭人吴母王太君之墓。按照明清时代“夫、淑、恭、宜、安、孺”的诰命制度,恭人对应的是四品。那么这个嫁入吴家又回葬娘家墓地,村民口中极尽哀荣的“王大姑”又是何人?仔细认读乾隆四十年所立墓碑上的文字“男 位和 孫 典 己丑進士翰林……”问题似乎已迎刃而解。依清乾隆朝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方纲所撰《西峰吴公墓志铭》:“国朝百余年,琼人入翰林者自典始也。”、“公以子典官,诰封奉政大夫翰林编修加四级。”。也就是说在吴典进士及第尤其是乾隆三十八年以翰林院编修官职任《四库全书》纂修兼分校官这一时期,父亲吴位和按例受到誥封。同时受到封赠的还有吴典的爷爷吴福(貤封儒林郎)以及墓碑上与位和并列的两位叔伯:必禄貤封儒林郎、必鼎貤封奉直大夫。而王太君正是吴福的原配也就是吴典的亲奶奶。《民国琼山县志·人物志》里吴福记入笃行列传,吴位和记入孝友列传。其中吴位和词条下“八岁丧母,哀毁若成人。及长,悬母像,朝夕瞻拜。事父暨继母能竭力,侍疾衣不解带,亲没先后,庐墓六年。”。从中似乎可以看出作为孝子的吴位和年幼失恃的悲痛以及在有了一定身份地位后,让生母回葬娘家(或康熙六十年王太君去世后王氏家族请葬)而陪伴父亲暮年的继母得以继续长伴父亲直至地下。从地图上看,王氏家族墓地距吴典家族墓地直线距离大约一公里。因手头上没有龙泉吴、王两姓的族谱参照,诰赠品阶高于丈夫子孙又葬于王氏墓地的吴母王太君仍是待解之谜。
抄书打卡
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