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那些年在瓦屋李村租房的日子
郑州瓦屋李村,或许好多郑漂的80后应该很有印象。村前一条污水河流过,村子口的胡辣汤1块钱一碗,油条5毛钱一根。
大概是年龄大了点,最近特别的想念年轻的日子,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时候。
我是08年来的郑州高新区,那时候高新区还只有瑞达路和科学大道两条主干道;那时候通往高新区的公交车只有B12和68路;那时候的西四环外,还是一排排村庄。
我在瓦屋李租的第一个房子是个单间,一个月50块钱。窗户朝南,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吊扇。
每天我上班都要把窗帘紧紧拉上,太阳照一天的屋子,跟蒸箱差不多。
我的工作是在一家电气厂做售后,平常不出差的日子,还是挺美的。上班拉一张泡沫板去厂房楼顶,躺下睡觉,看看电子书。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下班后瞪着我50块钱收来的自行车,到郑州大学去和学生们打篮球,那时候郑大还允许随意进出。
打篮球打到下午6点多,再次骑上我的自行车回去。晚饭就在污水河旁边的夜市摊上,一瓶汉斯小木屋或者奥克啤酒,搭配一个凉菜拼盘,加起来6块钱,感觉好爽。
吃过饭,回到出租屋里,端一盆水,在楼梯间的公共卫生间,冲个凉水澡,美美的又是一天。
那时候郑州高新区的房价3000多一平,一多半郑漂从没想过在郑州买房落户什么的,所以,大家的压力都很小,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够花,还能剩下几百,一年到头,存的钱,回来给爸妈买个衣服,给弟弟妹妹诺基亚手机什么的,每年过得都很充实。
不像现在,房子买了,车子买了,有了孩子。负债几十万,每天都要忙忙碌碌,每月工资,连家庭基本开支都不够,年年不如一年。
房地产害人不浅,利用杠杆,套牢了全国的老百姓。大家觉得呢?
“是否可以把租了五年的公租房买下来?”网友反映,本人已于2016年10月申请了公租房,当年配租在李沧区金水龙泽苑至今。现在已租住满5年。听说租住满5年的公租房,经相关部门同意可以购买。现咨询一下是否可以申请购买,在哪办理相关手续?
11月8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答复称,公租房主要用于解决中低收入群体阶段性住房困难。目前受主城区范围内土地资源稀缺影响,为最大程度发挥已建成房源的循环保障效应,同时按照相关政策,青岛市政府尚无出售计划。#青岛头条#
李沧区信联天地,外地投资者来看写字楼租房,摆了客户一道。销售团队不专业,导致外地投资者对青岛营商环境产生一些怀疑。
希望这些部门懂点事,守信才能让外地投资者更安心。#青岛头条#
“我有一件事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市北区有公租房资格证的人这么多,而房源却很少。”网友反映,为什么市南区的人可以来市北区分房子,而市北区的不可以去别的区申请。崂山区和李沧区闲置那么多公租房,为什么不可以分给我们居住?
3月31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答复称,青岛市公租房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原则上市北区户籍申请人只能申请市北辖区内公租房房源的实物配租。市北区是老城区,城区面积较为狭小,城区改造难度较大,而由于历史原因,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人数较多,下一步,将积极督导市北区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上调租赁补贴标准,通过推进从实物和补贴并行逐步以补贴为主的保障方式逐步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青岛头条#
#青岛头条#外地人毕业来青岛5年了,对象也是非本地的,我本科,她研究生,我毕业五年,她毕业2年,我一年13万左右,她一年15万左右,我崂山上班,她李沧上班,都是90后日常花销和租房子一个月得6000开支,两人又一辆17万的君威全款,存款20万左右,父母给了40万,想买房,依然不敢下手,买城阳均价1万5,100平就要150万左右,每月至少还贷5000左右,但是离上班又比较远,想留市区,房价再2.3万左右,学供得小8000千,直接不敢动,担心一但买上房,房贷压死。很迷茫,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龄确没有家,努力搬砖,青岛这座城市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停止步,房价连连上升,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青岛头条#
青岛买房屌丝该如何抉择?
媳妇一直执着于市南中东片区的学区房,但是我始终觉得市南房子太贵了,大的那不是寻常百姓能去买的,小的没法住,还得租房。这几天媳妇卖掉了李沧的老破大,加上存款差不多200万吧,目前发愁买哪了。我名下还有个小房子,目前两个娃,暂不打算卖掉小的了,妥妥二套,这点钱崂山市南新房基本无望,学区的话我更倾向于买浮山后,至少能住,
现在跟媳妇达不成一致意见,
考虑就两点,一是学校,考虑娃上学;二是两居,三居不敢想了;知道头条高手很多,期望大家能给点建议,也欢迎推荐小区
#青岛头条# #青岛爆料# #青岛身边事#
聊聊来青岛的赶集二三事
从2010来青岛,扳手指细数居然来这儿了十一年真的是入乡随俗了,爱吃海鲜偶尔也逛逛当地的农贸集只为买到纯农家菜。
以前租房住李村时不时的李村大集溜一圈,总能买到好货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
后来经朋友介绍买房到高新区,自由职业的我们还是会偶尔逛逛北城集,而这个集就让我去一次记忆犹新一次[捂脸],习惯性的看年龄大的人卖菜就善心大发的想多买点,但却也遇到了老龄买菜的短斤缺两,或者是买菜分几个档次堆,问了价格再拿但无论你拿哪一堆的菜品称的时候都是最贵的[捂脸](明明自己拿的是价格相对适中的),于是买完那次记住这个人,下次看到再好的货也没欲望下手了[大笑],用这种方式被人记住是好事儿吗?
虽然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亏,但正常人遇到谁也不乐意吃不是?今天买的黄瓜又被短斤缺两啦!孩他爹感叹了好几次,那么大年龄居然还会用八两称,七斤多的黄瓜回家不到五斤[捂脸](提手里就觉得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