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调整部分区域风险等级的通告(第56号) 根据疫情处置进展,经专家组综合研判,从2022年11月13日起,我区部分区域风险等级调整如下:一、将以下区域调整为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管理措施。(一)石壁街:田心北一巷1号、2号、4号、11号,田心北二巷1号、1号之一、2号。(二)南村镇:板桥村南街9号、11号、11号之一、13号、15号、19号、19号之一、19号之二、19号之三,南街八巷2号、南街十巷1号至4号,南街十一巷2号、4号,南街十三巷4号、6号。二、将以下区域调整为临时管控区,实行“除核酸检测或购买生活必需品外,足不出户”等临时管控措施。(一)石壁街东至田心涌、西至地塘北街、南至田心涌、北至地塘北街横巷停车场的围合区域。(二)南村镇东至陈地路、市新公路、板桥涌,南至兴南大道,西至桥西新区一巷、后底岗、乐交路,北至板桥涌的围合区域。
广州市番禺区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延续 据广州番禺发布公众号消息: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发展和防控工作需要,经研究,现决定2022年11月9日发布的《广州市番禺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51号)的实施时间延续至2022年11月16日。
【广州番禺四条街道划定中风险区】@广州番禺发布 通告:根据疫情处置进展,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规定,经专家组综合研判,现将以下区域调整为中风险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管理措施:
一、沙头街
莲湖村:中心路、莲湖一街10号以东,莲湖一街二巷与环村路工业区交界处以南,环村路以西,莲湖大街辅道以北的围合区域。
二、大石街
(一)富石路和乳芳巷以东、宾至路以南、建华路以西、群贤路以北的围合区域。
(二)植村村:植村一路、三路以东,新置路以南,大山东涌以西,北约南街、北约上街以北的围合区域。
三、洛浦街
(一)沙溪村:沙溪涌以东、老涌路以南、幸福北路以西、沙滘东路以北的围合区域。
(二)沙溪村:新沙路以东、东华西路以南、沙溪涌以西、工业路以北的围合区域。
四、钟村街
钟村社区:钟兴路(旧105国道)以东、钟灵南路以西、钟村嘉胜路及金丰时代以南、钟村解放路以北的围合区域。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上区域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将根据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居民朋友如遇生活、就医等困难,可拨打暖心服务热线:
沙头街:020-84870262、020-84890423(莲湖村)。
大石街:020-34787390、020-34784741、020-84795923(植村村)。
洛浦街:020-84587122、13066354552(沙溪村)。
钟村街:020-39185678。
广州市番禺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指挥部
2022年11月9日
#广州爆料##广州疫情#
心结 #大道无方#
作者 大道无方
凝望窗星久不离,霜花织锦如清诗。
乳香橙赤燃丹萼,雪色芳纯放白栀。
两处幽怀人未解,一斑浊绪酒应知。
砚端墨冷愁如是,最爱无凭腻语迟。
耕而陶聊茶:二十九.闷黄工艺造黄茶 (蒙顶山中有黄茶.2)
蒙顶山天盖寺“天下大蒙山”碑述遗刻记:“祖师吴姓,法理真…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唯二三小株耳。”。五代毛文锡《茶谱》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吴理真在宋代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被封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植茶之地封为“皇茶园”。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八·物产·雅州府·仙茶》:“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顶,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种“仙茶”之处。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其七株高仅四五寸;其一株高尺二三寸。每岁摘茶二十余片。至春末夏初始发芽,五月方成叶。摘采后其树即似枯枝。常用栅栏封锁。其山顶土仅深寸许,故茶不甚长。时多云雾,人迹罕到。”。
个人认为,吴理真应该是一个杰出种茶人的具象,是中国茶叶种植史上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名有姓的种茶人,是承载了历代蒙顶山茶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一点是无疑的。究竟其人何如,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去考证吧,我们翘首以观。
顾炎武《日知录》云:“自秦人取巴蜀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军灭巴蜀两国后,壁垒被打破,流行于巴蜀一带的饮茶习俗开始向外传播。西晋张孟阳《登成都楼诗》说蜀茶:“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句亦为唐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用,可见张载之言不虚。“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好一个“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白居易一首《琴茶》道出了四川蒙顶山产茶历史的悠久。
蒙顶山茶在唐时已名冠天下。唐《元和郡县志》里说“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李肇撰《唐国史补》又说“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由上可见,蒙顶茶在唐代已有石花品种的蒸青绿茶,外形有散茶,有方茶,且量少而价高。唐人嗜蜀茶,白居易有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正值春深酒渴的白香山逢新蜀茶寄到,赶紧汲渭水烹煎,欣欣之状,跃然纸上。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的唐代大诗人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里说,当他的蒙顶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了的时候,就心急如火地向在朝中的朋友“乞寄”,“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蜀茶之美可窥一斑。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皇封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上清峰的七株“仙茶”,列为贡茶,并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宋代,万春银叶、玉叶长春茶始现。北宋苏轼的表兄、书画家文同在其《谢人惠寄蒙顶茶》诗里赞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对蒙山茶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蒙顶山又创制名茶“甘露”,比肩“蒙顶石花”。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川总志》载“上清峰产甘露”。看,至此,蒙顶茶的主要当家品种石花、万春银叶、玉叶常春、甘露相继问世,独缺了咱们今天的主角“蒙顶黄芽”。那么蒙顶黄芽是什么时候问世的呢?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寻找到了答案。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道:“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李时珍说,在雅安的蒙顶山产有一种茶,它喝起来比绿茶温和。《本草纲目》约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78年),其时白茶、绿茶、黑茶已明确出现,红茶、乌龙茶还各要约数十、一百多年后才会在武夷山问世,那大家想到李时珍说的这个“温”茶是什么茶了吗?对,黄茶。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有黄茶在蒙顶山诞生了。原料是不是芽茶,李时珍没说,但可以合理推测的是蒙顶黄芽应该是在这个时间点左右出现了。
制作正宗蒙顶黄芽的原料,那还得说是四川本地群体种老川茶。这个品种做出的茶芽头壮实、显毫,色泽黄,汤色黄亮,甜香温和,汤水稠滑。由于芽茶原料细嫩,所以制作起来尤其精细。制作蒙顶黄芽的工艺流程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干燥。
2019年我用高山老川茶做了点蒙顶黄芽,茶青是3月28号开采的,制作时间逾三周。那年精工细作的黄芽茶真是好,茶汤甜淳、粘稠,有微微雪梨香,喝到的茶友都说它堪比“冰糖雪梨银耳汤”。时下,一些外地或早熟品种被用来当做蒙顶黄芽的原料,提醒大家,喝正宗蒙顶黄芽茶,选茶要仔细,品种排第一。
版权声明:本文为今日认证美食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头条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大鹏军菜沧桑往事(22)
袁建东尚在年幼的时候,奶奶将一个家传的木鸽子交给他,对他说,你把这只鸽子保管好,几百年传下来的。幼年袁建东懵懵懂懂地听着奶奶的话,无法理解这只木鸽子的含义。长大以后,他才知道,这只木鸽子是木质雕刻漆器,至少是清代的文物。
跟随兄长学艺的袁建东不仅传承了在香港融入西餐风味的乳鸽制法,还悉心请教家族前辈和当地老厨,潜心研制大鹏所城的古法军菜,将两者融合,新创出今天的五谷芳非遗红烧乳鸽。自此,军菜红烧乳鸽秘笈在大鹏水师兵营流传了500多年后,经过漂泊海外的颠沛流离,最终又重归故土。此时此刻,袁建东想起当年奶奶传给他的那只木鸽子,冥冥之中悟出了其中的神秘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