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京师吉地(京师吉地 北师大)

一人通勤长椿街,一人通勤顺义(后面可能去中关村或望京办公室,但没谱),娃入学德胜某三校区牛小。目前两套:朝青国美南北两居、新康街附近1居学区房(老人居住帮忙接娃)。目标是自住兼保值增值。如果卖掉国美可以承受1300-1500的房子,如果不卖国美,可以承受900左右高贷款的老公房。有几个选择一直比较迷茫,望指点,十分感谢!问题:

1、国美还有必要留着出租吗?这样就在学区周边高贷款一套老公房,但居住品质可能打折扣。2、美国股市和国内房市哪个更适合继续持有?还是说其实本质是一回事儿?3、因为第二个问题导致买房预算上下差别200W左右,即1300或1500,这样置换还有两个方案可选,应该怎么选择?

第1方案,放弃目前自住,置换升值潜力大的区域小区(具体哪合适求推荐),先出租等将来孩子上大学后自住或养老居住。但这个方案的缺点就是K12阶段可能得频繁搬家,老母亲表示有点累。

第2方案,德胜周边附近或学区内自住兼顾保值增值。又分两个选择:

1)学区内8-90两居,老人接送方便,但两套房子都放在学区上有点担心风险,但生活便利程度可能最好。目前看了德胜里二区、德胜佳苑、京师吉地、北广家园。德胜里二区没小区环境但户型好,德胜佳苑小区环境可以但次卧户型总有些憋屈,京师吉地噪音有点大,北广家园是回迁不太了解居住情况和以后好不好转手。

2)学区周边置换,目前首选海淀、次选朝阳(因为感觉还是海淀升值保值),但是问题是海淀可选盘都不算新且出房少。目前看过北三环中路40号院,文慧园十五十六号公寓和冠城园。40号院是新小区环境但是楼是98年的塔楼,楼道一般吧。文慧园这种70年公寓不知道和普通住宅有没有区别,将来是否好转手。冠城园算是旧豪宅吧,但是物业好维护的还不错,可能只能买的起两居,大平米两居将来是否好出手或者环境不错是否可以考虑养老。

或者您有更好的方案或者小区推荐吗?请指点,谢谢!看了您的很多文章,知道增值和自住通常不能兼得,如果选择自住方案只希望保值增值方面基本跟住大盘就好。

回答:

1. 留不留的看是否自住吧。如果是为了升级自住,那就卖掉,一步到位的置换,免得以后还得换。置换成本约等于三年租金,尽量减少置换次数。

如果确定不自住那就留着,租金和升值肯定都不多话。国美虽然密度大品质一般,但地段好弥补了不足,不吃亏。

2. 美股和中房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老百姓的迷信保值品,也都是政府必保的。但这就看哪个更稳妥吧?我认为是中国大城市的房子,最起码好选择筹码,也拿得住。美国股票那么多,散户的话选哪只?机构的话怎么选?我觉得难度大点儿。

再一个,假定股票翻一番或跌一半,还有信心拿的住吗?可一旦卖掉,万一又错过机会呢?跌了有可能还好拿些,关键是涨了倒不容易拿住。反正我买股票的话,涨的越猛我越不踏实,无论中股还是美股都一样。但房子我拿的挺踏实的,爱涨不涨,越涨我越不怕跌。

这看自己的喜好吧。股票的优势是流动性强,但如果确定是长期投资,流动性强未必是优势,不好卖的才或许更相对稳妥。

3. 1300和1500,没什么太大区别,同一个价格区间,无所谓差不差这200万。这没建议,看自己组合吧。

4. 确定千万以上,那北京没几个板块合适了,也就是望京、西二旗、清河、西北旺、亚运村、太阳宫、新北苑,奥园等等。都是北部,其他的全不合适,虽然能吃下这总价,但流动性差也租金低。当然太阳宫和新北苑也低,西北旺也不算高。

频繁搬家,习惯就好了,孩子每换一次校区就换房,就租在学校门口,能让孩子每天能多睡会儿,就是让孩子少受点儿罪,要不然太累了。这在低年级无所谓,到了高年级和中学就知道优势了。

5.  德胜的学区房不好说,这看自己的判断。哪个小区的溢价率都差不多,2000万以上的能少点儿,其他的都30-40%吧。高峰期阶段应该没问题,2025之后看政策和供需关系吧。

6. 学区房我都没什么建议的,看自己的判断。政策的事儿谁也说不好,高峰期之后怎么走势也不确定,反正是少了不少孩子,看自己从哪个角度看了。塔楼公寓慎选,这价格已经说明走势了,15/16都挺新的,区别就是升值慢点儿。40号院就是普通的学区房了,没建议。

冠城园有点儿悖论,理论上应该是受学区影响小的,也就是能脱离学区而保值。但这几年学区房兴起,老破小受追捧,大户型豪宅就被抢走了一部分份额。应该是风险相对低,高峰期之后也不受多大影响。所以要买的话就买这儿吧,就是塔楼板塔多,选朝向好的吧。是否好出手我不知道,得问当地中介。应该不难,挺好的小区,同档次同地段里应该流动性不弱。

7. 学区房说不好保值增值的,走一步看一步。不过就算不好也没多大影响,最多10%左右的事儿,总不可能低到没溢价的程度吧?像冠城园之类的本身溢价就不算高,理论上没什么可跌的。仅供参考。

如有问题,请点击头像,加关注后点“私信”即可。

明朝皇帝的陵墓为啥选在昌平县

明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簏盆地中的一个黄土山上(后明成祖朱棣改名叫天寿山),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在众多的帝王陵墓中,明十三陵算得上是保存的很好的一座陵墓。建筑雄伟,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保护这个文化古迹,特地把明十三陵设为重点保护文物。

这里三面环山,东有五云山,西有风凰山,北有天寿山,南面又有龙虎二山犄角而立,谓“左青龙,右白虎,犹如一座大门向北京敞开。源自西北地的锥石口沟、上下口沟、德胜口沟、老君堂沟,一到雨季便会在它的东部汇集成一泓碧波,这便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么厉害的风水宝地,依然没有佑朱家子孙千秋万代。所以封建迷信不能信哟!

当我们越过用汉白玉雕砌而成的石牌坊,站在大宫门北望:但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芳草如茵,百花盛开,十三座皇陵掩映于花木丛中,金碧交辉,宏伟而壮丽。而其间的数十个村落,又如点点繁星散布其间,庄稼油绿,果树花香、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村落或叫长陵村、泰陵村,或称长陵园、泰陵园,还有的叫燕子口、德胜口、锥石口的。显而易见,十三陵地区村落的出现与明十三陵有密切的关系。

明十三陵的所在地,原是燕山山脉众多的山前盆地之一。据史书记载,这里在五代时曾有一个窦氏庄。“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旁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明以前又曾有过一个叫康家庄的村子……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决定将京都从南京迁到北平,并将北平改称北京。永乐初年即筹划大兴土木,营造宫殿。与此同时,还派人四处寻觅陵地。“永乐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朱棣命礼部尚

书赵翊和明地理学究廖均卿等前往北京周边择地,最后得吉地于昌平县东黄土山。

永乐七年(1409)朱棣亲临巡视黄土山,并看中了这块“背山面水,山峦起伏,形势险要,又可因山设卡,屯兵戍守”的良址吉地。他下令把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并征调山东、山西、河南、北京和浙江等布政司、直隶府州县民伕工匠来此营建,北京附近的卫所,也都调拨兵士助伇。永乐十一年(1413)陵地筑成。从此明代诸皇死后皆葬于长陵之左右而同为一域焉。依次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恩,形成了一个以长陵为中心的陵区,统称为“明十三陵。

在明十三陵中,规模以长陵为最大,思陵最小。各陵都附设育祠祭署、朝房、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卫等,置于陵下,或左或右,司其职。如“永、昭、定、庆四陵的神宫监多至三百余间,设内守太监一人,神宫监掌印太监12人。

当时的圣驾谒陵,其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其侈奢浩繁的程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仅以万历十六年(1588)上昭陵谒陵一次为例,仅轿夫就达1600名,随驾钱粮大骡车72辆,膳房甜水100辆,其它如吃的、用的等等真是不计其数,而“神官监”就是专司各陵监护、祀陵的,所以离其所监护的陵较近。而“果园”是专侍各陵时季供果的,离陵寝所在地稍远一些。与此同时,在陵域的四周还依山势设有10个隘口: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德胜口、西山口、燕子口、榨子口等,这些隘口都筑有城垣,有的还设有水门,十分坚固。

十三座陵寝除思陵而外,都设有“卫”,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主率领军士防护陵寝。其公署皆在州城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演,有警赴各隘口把截。而在陵域面不远处便是长城。

黄花城镇在天寿山之后,为长陵玄武,为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治(今延庆县境内)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而居庸关在战略上的地位,可谓史不绝书《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金史》则言:“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至于明代,在陵园驻兵不仅是为了护卫陵寝,而且也有保卫京师的任务。

1958年“大跃进”时期修筑的“十三陵水库”对明十三陵地区村落的分布带来了新的变化。毛主席题写水库名。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同志都曾参加过义务劳动的十三陵水库,不仅拦蓄了洪水,使原先砂砾遍地,卵石累累的河床变成了一湖碧波,平远浩荡,也使错落在湖光山色之间的明陵建筑更显得雄伟壮丽,但也因此而淹没了诸如东山口、瓜园(景陵园)、裕陵园、工部厂,龙母庄等村落。这五个村原有的390多户居民除迁往东山口外的朝风庵和西南的石牌坊等村处,还新建了两个村庄。这就是我们在以后所见的南星村和北新村,至于地图上所见到的胡庄,那原是“十三陵林场”的所在地。总之,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延续和发展之后,十三陵附近已经有40多个大小居民区。

1980年的一天,工作人员突然发现雍正泰陵出现了一个盗洞,不由让人们大吃一惊。

考古专家据此推断,泰陵可能遭到了破坏,甚至盗掘,于是组织了一次考古发掘。在正式大规模发掘之前,需要确定盗洞对墓葬的破坏程度,于是先在盗洞附近进行小规模开挖。结果只挖了2米,发现盗洞下面是原封土,也就是说,盗贼并没有破坏泰陵,里面很可能保持完好。面对这样一个情况,现场人员当然不敢做主了。

消息上报后,立刻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要求立即停止对雍正泰陵的考古发掘,并且要求把已经开挖的部分回填、封堵盗洞。最后,这一次考古发掘,从启动到叫停,前后仅仅历时三天。

也正是国家文物局的紧急叫停,使泰陵至今保存完好,否则又将重蹈明朝万历皇帝定陵覆辙。

泰陵是清西陵的第一个墓葬,那么为什么雍正皇帝要葬在西陵呢?

据史料记载,雍正即位的第七年,就命人寻找自己的万年吉地。按照顺治朝的昭穆制度,他应该在顺治的右侧选陵。于是,他先受命勘测的人在东陵的孝陵之旁占卜,选择吉地,但未找到相宜之处。又选择离孝陵、景陵不远的九凤朝阳山,请来精通堪舆的人相度,又以地势布局不好、穴中的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的理由否决。

那么大的陵区找不到理想的葬身之地,这个理由着实难让人信服,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他之后的乾隆、咸丰、同治等为什么能找到合适的吉壤呢?

因为对雍正来说,这些地方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最终,清东陵后面所建造的这些皇陵,虽也可称得上是风水宝地,但都因为些许缺陷,被雍正放弃。

怡亲王胤祥和雍正关系最好,他立刻明白了雍正内心的真正意图,于是声称在易县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发现了“万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荐。

怡亲王在奏章中对那里称赞道:

”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各种吉利的方面都具备。”

雍正没有表态,他心里明白,即使那里再好,也得先过”子随父葬”这一关。况且,还有顺治爷的得昭穆制在那儿摆着呢!

于是,雍正开始了推让:地方虽美,只是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自己心中不忍哪!

见皇帝有难处,众臣工得排忧解难呀!于是,接下来一拨又一拔的人开始劝谏了。他们引经据典,列举自夏禹至唐代一些帝王如何如何独辟陵寝,又如何如何造福子孙等等。

比如说,他们引证汉唐诸帝,虽然都在陕西,但汉代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分别葬在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分别葬在三原、醴泉、乾县,其间相去远的有四五百里,近的有二三百里。这些实例足以证明,历代帝王父子的陵墓可以不建在一起,何况易县及遵化地界与京师非常近,同居畿辅,其地实际上并不远,与古制并无不合。

还有大臣上奏说,陵寝地势的走向与上天的征兆相符合,这关系到国运的兴衰,能够把陵寝建立在上天眷顾的地方,这才能开辟大清子孙的万世基业。

这些大臣们声泪俱下,好像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意,就好像如果皇帝再不纳谏就成了昏君。

经过大臣们轮番劝说,雍正才“朕心始安”,表示出“极不情愿”的样子——好吧,我本来是想随祖、父的,可是你们偏要把我的寿宫安在易县,我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雍正“痛苦”地接受了臣工们的建议,下令在永宁山下动工修建泰陵,这也就有了现在的西陵陵区。

自雍正以降,嘉庆、道光、光绪都将陵寝选在了西陵,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园林。

雄才辈出的湖南临湘张尚阳家族

张尚阳家族出了26个进士,四位宰相。临湘张尚阳家族辉煌无比!

张尚阳(1011-1078),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老街南端张家门碧峰潭。

父亲张实万,康熙年间《临湘县志》载:“张实万其父汉杰公,以往役武昌,道经岳阳,携实万公维舟湘湄,览胜探奇,爱碧潭山水清秀,筑室而侨”。另据乾隆四十六年《碧潭张氏宗谱》载:“及后唐灭梁,汉杰公亦自杀以殉,子三:长实英、次实盖、季实万。实英公于后周广顺二年中王溥榜进士,拜秋官给事中;实盖公举孝廉,皆任龙舟;实万公晦迹韬光,雅意山水,于后唐长兴二年,曲南郡江陵迁徙居临湘县碧峰潭”。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张实万是张汉杰的第三个儿子,在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在随其父去武昌赴任途中,路过岳阳黄盖湖畔的碧峰潭,被这里的奇异山水所吸引,留了下来,还有可能是五代时期兵荒马乱,他无心做官,隐居于此。

张实万生有三子:长子张尚祖,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榜进士,是临湘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仁宗庆历时任河南东京府尹,累官至节度使平章军国事(位同宰相);次子张尚宗,宋真宗参政鲁宗道之婿,赠郎中太史;三子张尚阳,少年时代在家乡入学乡塾,攻读经史,后来,随在朝为官的哥哥赴京深造,拜太史鲁宗道为师,这鲁大师本是张尚祖二哥的岳父,所以对张尚阳教授课业也是不遗余力,加之张尚阳聪慧好学,先前基础扎实,又求知若渴,很快学业锐进,一时声震京城。张尚阳因此被仁宗皇帝看中,挑选为附马。

张尚阳父亲实万公嫡裔中出了26位进士(宋代15位,明代11位),有的叔侄同榜,有的兄弟同榜,实属绝无仅有。这其中,出了四位宰相(张尚祖、张治、张居正、张瑞图),一位哲学家(张载),一位书画家(张瑞图),堪称“中国进士第一门”。戴新武、李子俊所著《中华进士第一门》一书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引起海内外张氏后裔的广泛关注。

仁宗皇帝三次诰封张家

制命仁宗皇帝封紫金鱼袋大夫张实万诰:制曰:朕之弱息,配君贤子,虽曰人缘,实乃天合。今封君之子为都尉,敕建宅第于京师,以遂实家之好。而翁姑之亲,人伦之至,不有封号何以崇本孝思之道乎!特褒封君为紫金鱼袋大夫,赐以紫袍金带“三品”,任封君之妻为夫人,赐以霞服云、裙珠冠金翠。同享富贵,永乐太和。君其体之,服兹宠命。敕命 庆历五年十月初五日 之宝

宋仁宗皇帝谕祭紫金鱼袋大夫张实万文

朕以儿女之故得谐伉俪,未挹觏公之眉,仅观觏公之子,譬之善绘,或肖人衣冠,亦庶几人之神髓。嗟嗟闻,公髯而泽,颐而美,益削勃谷无峻,营垒有客剥啄。振衣倒履,调谑於楸枰,放浪于山水,选胜酣歌,递进箸七。周族之缓急,而问里之疮痍予长氏有言:人富而仁义附焉,似足征公之素履……特遣礼官祭以牲醴,敕葬吉地,称朕旨意,呜呼!有灵尚享!宋皇佑二年(1050)庚寅十月十五日

在这篇长祭文中,仁宗皇帝对亲家的为人处世高度评价,可谓情深意重。据《临湘县志》载,仁宗皇帝特命朝廷礼官徐通来到临湘祭拜,董襄葬事,立神道,碑有翁仲,石兽列墓前。

制命 仁宗皇帝敕赠特进同平章事张尚祖诰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临泣环宇。仪隆特重平。褒嘉夹辅,枫宸勋高。莫先於崇奖。匪惟夸绩,用以劝贤尔。天章阁侍制河南东京府尹,特进同平章事张尚祖。才追倚马,诗压人头。历升龙图,声名洋溢海甸,累官京辅,德政垂流要荒。深契朕心。宁忘宏命,敬展仙阳之休爰镯圭璋之誉。於戏?龙章凤诏之贲,远绍先灵,焚黄葵告之颁,诏兹来许,益励尔身,以副朕意。敕命 至和二年三月初一 之宝

张尚阳与范仲淹驻防西北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其职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西部战区副司令员吧。皇上命29岁的张尚阳以附马都尉随往,相当于以参谋长的身份协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当时,对于西夏的侵扰,朝廷大多数官员主张出兵征讨。而宋夏交战多年,宋军每战必败。原因就在“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04)。范、张等人根据这种分析,力排众议,上书仁宗皇帝,主张采取防御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骑射的当地百姓补充军队,招还流民兴垦营田,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朝廷采纳范、张的主张后,宋朝的防御力量大为增强,西夏军队无可奈何,同意接受招抚政策,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了庆历议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张实万的墓地在今临湘市聂市镇荆圣村炮铺组八屋后山上,至今保存完好,墓碑上面宋仁宗所撰祭文清晰可见。1992年1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湘鄂等地张氏后人一直把张实万的后裔。

在明朝的16个皇帝中,有一个执政才一个月就死去的皇帝,他就是明光宗。

明光宗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1日登极,9月1日即死去,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个皇帝。

明光宗读书较晚,文化修养也不高。在做皇帝前的39年中,他一直在压抑、孤独和苦闷中度日。

明光宗即位后,没有什么更新朝政,施展治国才能的宏大抱负。

如果说他的一朝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话,那么只能举出两件。

其一是在他父亲去世的第二天,遵奉遗诏,宣布发内帑银200万两,犒赏边方将士,罢除天下矿监税使,起用万历年间建言得罪诸臣。这些举措无疑大得人心。

其二是改变了内阁浙党专权的局面。万历后期,浙党首领方从哲秉政7年,而最后的3年时间,内阁中只有他一人。

光宗8月1日登极后,从8月5日至21日,先后起用史继偕、何宗彦、刘一燝、韩炆、朱国祚等人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同时召还万历时曾翊翼过自己的致仕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这些人中,当时在京师的只有刘一燝、韩炆。两人都是东林党人。刘、韩入阁,使方从哲的势力有所削弱,为天启初年东林党人一度参政创造了条件。

光宗致命的弱点是惑于女宠。在做皇太子期间,为了寻求精神寄托,便沉缅酒色,恣情纵欲。因而妃嫔很多。

光宗即位后,内廷最活跃的人物要算郑贵妃和西李。郑贵妃是神宗宠妃,神宗去世前,留居乾清宫,此时尚未移居。#历史冷知识#

她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女人,深知光宗底里,为了巩固在后宫的地位,就从侍女中挑选8名美姬进献。这8名美姬个个能弹会唱,纤巧动人。光宗欣然收纳,如醉如痴,早把万历时的前嫌忘在脑后。

她又竭力笼络西李,仅仅数日,居然胶漆相投,无所不言。贵妃想做皇太后,西李想做皇后,于是由西李出面,向光宗恳请。光宗最初还有些犹豫,但怎禁得宠幸再三乞请,便含糊应允。一日挨一日,仍未下册立的谕旨。

8月10日,郑贵妃再次托西李催请,可巧光宗身染重病,一时不便进言。12日,光宗病情未见好转,郑贵妃已急不可待,便以探病为名,又同西李催请册立日期。光宗面对两个女人软磨硬泡,只得强撑着身子出殿,召见方从哲,命令从速具议。方从哲自然一一应允。

可是当把旨意传饬到礼部,却受到礼部侍郎孙如游的抵制。孙如游气忿地说:“先帝在日,并未册封郑贵妃为后,且今上又非贵妃所出,此事如何行得!”接着上疏谏止。

郑贵妃自然不肯罢休,还要催促,无如光宗病势日重,便在十四日派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光宗的病由宣淫而起,用药自当培元固本,文升诊视后却谓邪热内蕴,当服通剂药。何谓通剂药?就是清内火的牛黄、石膏、麻仁之类。

光宗掏空之躯那禁得住这杀伐峻剂,服药之后,顿觉腹痛肠鸣,泻泄不止,一日一夜竟至三四十起。一连几日,光宗一泄如注,委顿不堪。

光宗的病情很快传到朝廷之上,大臣们无不惊诧。郭妃、王才人两家戚畹对西李专宠早就不满,现在更是走遍朝臣各家,泣诉光宗危急情状,言说郑、李勾结,包藏祸心。

于是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均为东林党人)倡言于朝,并与吏部尚书周嘉谟(东林党人)一起往见郑贵妃兄子郑养性,责之以大义,要他劝说贵妃移宫,并请收还封后的成命。

养性迫于压力,入宫禀闻。郑贵妃见人情汹汹,人言可畏,只得移居慈宁宫(嘉靖时建,专供前朝妃嫔居住),封太后之旨也就作罢。

30日,光宗再次召见大臣。首先传谕册立西李选侍为皇贵妃,接着嘱托臣僚辅佐皇长子朱由校为帝,最后谈到自己的寿宫。

群臣闻听光宗安排后事,不知所措,只得称颂圣寿无疆,何遽至此?

光宗又问道:“有鸿胪寺官进药者安在?”原来在此之前,鸿胪寺丞李可灼言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李可灼被宣至,诊视后与御医及诸臣商榷。

大学士刘一燝言其乡两人同服,一益一损,非万全药。礼部侍郎孙如游言说,天子关系至大,不可轻用。可是光宗决计服用,于是当着众大臣将药服下。此药乃红色,故称“红丸”。光宗服用红丸后,四肢和暖,思进饮食,遂命再进一丸。次日五鼓,宫内传出急旨,召大臣火速入宫。

当大臣急急忙忙赶到宫内,只听得哭声四起,光宗已经命归西天。

“红丸”究系何物?何以第一丸服下安然无恙,第二丸服下遽然而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光宗在位1月而亡,有许多棘手的问题尚待大臣处理。一是如何纪年。当时有人主张削光宗年号泰昌不纪;有人建议去神宗万历四十八年,以本年为泰昌元年;还有人建议明年为泰昌元年,后年为熹宗天启元年。最后采用了御史左光斗的意见,以当年8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8月以后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启元年。

二是寿宫问题。此时神宗尸体尚未埋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建一座新的地宫。后来朝臣们在议论中想起了一座现成的陵址,那是景泰帝在位时为自己营建的。英宗复辟后不久,景泰帝死,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于是原建的景泰陵“陵工废,基址堙,人谓之景泰洼”相传是块吉地。

天启元年(1621年)3月重新修缮,8月完工,9月初一葬入光宗。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77517/
1
上一篇吉安永丰(吉安永丰解封通告最新)
下一篇 五一广场(五一广场房价)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