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销售行业,重庆的行业结构基本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中介和销售人员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我本人接触的销售人员也比较多,重庆的销售行业分几大板块,首先房地产行业人员肯定是最多的,因为在中国的2000-2020年,这20年中国走的是土运。所以房地产市场肯定是一路长虹,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生长,其中也包括处于下游地带的房产中介人员。
重庆的房产中介链家和到家了占据了大部分的人员比例,就专业水准来看,链家相较于其他房产中介人员确实要高一个等级。
因为链家本身属于互联网性质的企业,各方面的培训和服务理念要更加成体系,对员工的培养也付出了很多心思,所以当年链家从北京到重庆市场过来的时候,对重庆房产中介的冲击也还是比较巨大的。
而且很多人都说互联网大厂辛苦,996什么的,其实房地产中介也不算个轻松活,基本和外卖小哥是一个工作强度。夏天三伏,冬天三九依然要在外面带看售房,所以这个行业也不乏很多能吃苦耐劳而且比较优秀的人。在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红利的时候,很多优秀的地产人员确实还是找到钱了的,但是现在行业凋零,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收入也大大不如从前了。
经济学家称,假如房价跌回10年前,后果将不堪设想。
到了年底了,开发商也进入了最后的资金回笼冲刺阶段,但没想到有的开发商已经全面的收回了折扣,这是要变相涨价的节奏吗?他们嗅到了什么味道吗?
而这个时候经济学家又出来蹦达了,有个经济学家预测,他说啊,如果房价跌回了10年前,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第一,新房供给将归为零,因为房价太低了,没有了利润,开发商根本不可能再去大量的拿地,也不可能去开发新楼盘,所以新房的供应基本上就接近于0了,而整个房地产市场也仅仅只剩下二手房了。
第二,居住体验感越来越差。因为开发商都不拿地了不建新项目了,没有了房屋的升级趋势,而那些房子随着楼龄越来越老,20年的,30年的,甚至四五十年的仍然有人居住,说实话非常的糟糕。
第三,收入降低。因为和房地产相关的产业真的是太多了,比如什么钢筋,水泥,五金,装修,设计等等,甚至是各大城市的财政收入和支配。这些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而且还有许多建筑市场上的农民工也将彻彻底底的失业,他们根本没有找工作的渠道,和适合他们的工作了。
第四,刚需永远都买不起房子了。很多朋友一直都觉得房价太贵,只有房价暴跌了,他才买得起房,当书才敢买房,实际上房价跌回了10年前,工资收入也会跟着跌回10年前,10年前买不起房子,10年后依然买起买不起房子。更何况房价一旦下跌,刚需更不敢买房,别问我为什么,问问你们自己就知道了。@重庆地产视野 #重庆头条#
现在的房企太多,全国几万家。
相信其中的大多数,未来都会死掉。
但以中国之体量,全国保持三四十家大的房企,还是必须的。
再说一遍:人有了钱之后,天生地都想住大房子、好房子。
再过1000年,房子也是刚需。
美国经济的80%,来自于第三产业,而排在第三产业头一位的,还是房地产。
所以我告诉你美国经济的第一支柱还是房地产,你一定会非常惊讶,但这就是事实。
将来房地产业就是剩者为王。
市场整体会缩小,但活下来的企业,会活得非常好。
战国时代,会慢慢地转向大一统。
很多朋友认为最近这番松绑、刺激政策,只是为了救房企,稳经济,我认为这种评论的格局还是小了。
一般地讲,上市的房企,最少都是区域性的王者。
这时候给这部分企业扩充弹药,客观上会推动这种大一统的趋势尽快地成行。
我想信郁亮之流,会比你我看得更长远。
综上,我支持万科定增,支持资本市场给上市房企递弹药。
许量老师说:写作事业与房地产产业差不多。
李嘉诚说过,房地产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
写作,不论是在头条创作,还是在其他平台发布,都是题材为王。
2008年7月21,我在汶川大地震的刺激之下,酒酣之后,看了《天道》这部电视剧,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写自己作为商人的真实经历了。
那些看到的,做过的,想到的 做不到的四种事情不是非常有趣吗?
于是,电脑打开,毫无构思,直接开写第一句话:
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聪明的老板和敏感的商人面对依然狂热的楼市、股市,敏锐的商业触角告诉他们,冥冥之中杀机将至,纷纷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从2007年繁荣的春天开始准备过宏观调控的严冬。
就这样,一写就是到如今,14年了。
当然,一炮走红还有书名很重要:《借贷》系列民间金融纪实小说原名《成都高利贷》。背后的故事就太多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希望与朋友们分享思想和创作感悟。欢迎关注和私信。
过去两年港股经历了最冷的寒冬,2023年将见证港股的春天回来了。
港股本轮熊市呈现“戴维斯双杀”,行情调整的幅度和时间长度均已属于历史罕见。按照收盘价算,本轮恒指自2021年高点截至2022-10-31已下跌53%,调整时长已超过1998年以来的历次熊市。
这轮港股行情调整可归因为三座大山:1)产业政策冲击:互联网和房地产等港股“主心骨”行业的产业政策环境2021年初开始不断规范、趋严,行业盈利逻辑和估值体系遭遇颠覆式调整;2)疫情冲击:疫情反复,压制中国经济预期;3)海外冲击:2022年美国通胀超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
2023年港股将迎来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复苏的机遇期;再叠加海外因素特别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对中国资产的冲击弱化,美债长端利率、美元有望震荡回落,从而,中国股市将迎来做多窗口期。
房价会暴跌吗?
今天早上发了一篇名为“房价即将上涨”的微头条,引来激烈争论!很多人认为房价不但不会上涨,还会暴跌!
如果出现房价暴跌,只会出现经济混乱,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整个房地产下游产业遭殃。最终连锁反应是大家收入都会下降,整个经济面临崩溃!
所以各类调控政策,无论是限购、限贷,还是信贷政策收紧等,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稳地价、稳房价、稳市场。不但不是追求房价暴跌,为了疫情调控放开后整个经济上涨的预期,很可能是保证房价分区域不同程度上涨!
调控到最后,整个房地产市场会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一二线城市房价将保持持续上涨,三四线城市稳定上涨。部分城市以及同一城市的部分地区将迎来暴涨!
欢迎讨论![握手]
韩老师的观点和我其中的一篇文章观点基本相同,一是房价有成本支撑,不可能无限制的下跌;二是当房地产行业倒掉时,一大堆上下游产业将会跟着受牵连,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第三,当失去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时,整个社会的资金将跑不赢物价上涨,只能转移到资本市场,就得承受金融投资的风险。
韩秀云讲经济清华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房价会一直下跌吗?
不能一味靠房地产支撑产业,房地产总有一天会过剩,要多发展其它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民心所向呐[惊喜]
高房价有没有天理,高房价违反经济规律,高房价让人万念俱灰,高房价让人穷困潦倒,没买房之前都是唱衰房人,买了房以后变唱多人!人心不知足,都想占便宜,也都合情合理,有些人涨价不买房,跌价也不买房,却还在恶意唱衰,就有些无法理解了,往往这种人,自己得不到,也看不得别人好,自己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就不太合适了!唱衰房地产,影响一大片,带偏了很多人,让楼市雪上加霜,各行各业受牵连,工资大幅降低,福利基本没有,有人不得不失业,
2022新一线城市排行榜:成都又登榜首,杭州退居第三
这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除了北上广深以外,国内还有很多城市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实力,这让他们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也越来越具人才吸引力,对于这些城市的水平判定,国家给予了“新一线城市”的称号。
和北上广深这些老牌一线城市相比,新县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同样不差,而且他们没有这些老牌一线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此外他们也可以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其他的二三线城市相比,这些城市的建设水平、发展水平更高,人才吸引力也更强一些,不过这些年来国内新一线城市榜单中的竞争也在逐步加剧,今年新一线城市榜单出炉,成都又一次登上榜首的位置,杭州则退到了第3名。
本年度出炉的新一线城市榜单,前三名分别为成都、重庆和杭州,4~6名为西安、武汉和苏州,7~10名分别为郑州、南京、天津和长沙。对于这一次成都再次取得新一线城市榜首的成就大家并不意外,毕竟这些年来成都发展速度飞快,俨然已经成为新一线城市榜首的“钉子户”,不管其他新一线城市榜单名次如何变动,成都榜首的位置仍然稳固。
可成都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在GDP发展水平上,成都即将突破20000亿,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此庞大的经济基础或许就是成都拿下辉煌成绩的一大重要因素。当然能够取得如此可观的发展成绩也源于成都聚集了多个大型集团,比如通威集团、鸿富锦精密电子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他们都是在国内企业排行榜中赫赫有名的巨头企业。
在人才吸引力方面,这些年来,成都不断吸引来自各地的尖端人才,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城市,闲适的生活节奏、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拥有丰富的尖端技术发展空间。
这样的发展条件使得成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高新企业不断吸引年轻的尖端人才,而这些尖端人才在工作时既能为自己赚取财富也可以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大量的人员聚集也给成都当地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房地产盈利水平提升后又会进一步带动成都的GDP增长,这也就形成了成都发展的闭环。
这一次榜单中,除了成都取得榜首成绩引人注目以外,作为互联网发展前端的城市,杭州退居第3名的位置同样令人意外。要知道在此前的新一线城市榜单中,杭州还取得了第2名的成绩,为什么现在却退居到第3名了呢?有着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为何会出现退步的情况?
其实现在杭州回归到第3名的位置并不是下滑速度明显,而是因为对手实力强劲。去年杭州GDP水平为1.8万亿今年上半年杭州的GDP已经达到了9003亿,同比增长了1.2%,所以这样来看,杭州和自己相比并没有退步,反而还进步了。
可与此同时,排在第2名的重庆进步的则要更为明显。重庆作为和成都相邻的城市,也有着同源的文化,所以川渝两地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因为和成都有着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使得重庆也学习到了成都的治理模式,经济上同样受到成都的辐射影响,再加上相关部门为了推进中部地区发展给予的政策扶持都让成都和重庆这两大城市打造出了双城经济圈,这更促进了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再加上重庆当地集结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劲头十足,在此前一年的时间里,重庆靠着这些产业就拿下了20000亿的营收。以至于杭州在与这个城市比平时也展现出了“势头不足”的一面。
但话说回来,虽然此轮在和重庆的比拼中,杭州略逊一筹,但杭州仍然是中国新一线城市中的中流砥柱,在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有着重要地位,再加上他和重庆的差距本身不大,未来这两大城市究竟谁能夺得新一线城市亚军的成绩还不好说,再加上这些年国内很多新一线城市发展变化速度迅猛,未来这一榜单会不会出现大洗牌的局面也很难预测。
总而言之,在这些新一线城市发展变化的背后也展现出了国家总体经济形势不断向前发展的良性局面,未来我们也期待更多城市拿下令人惊喜的成绩。
有些房地产专家不是说了吗,大家有钱一定要多买房投资,一旦如果房价大涨了,我们就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万一如果房价要下跌了,那么大家至少都还有房子在。
我特别支持专家的这个观点,但是,你们这些专家现在居然玩不起了,这就让我有点看不起你们了。
明明说好的万一房价下跌了,你们至少还有房子可以自住。
现在房价真要开始跌了,你们居然来个翻脸不认账,居然说起楼市的不可替代性。
还说房地产行业是支柱产业,房价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都绝对不能跌,还给出一堆乱七八糟的理由,难道房地产专家是都这么不要脸的吗?
第五次经济普查要来了你知道么?疫情三年,我们的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个体工商户更是纷纷倒闭关门,疫情防控逐渐调整,明年是最重要的修复期,所以这次普查意义非常大。
我们知道,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在2004年,第二次普查2008年,第三次普查是2014年,第四次普查2019年,那么第五次普查就在2023年,这事关关各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需动员一切力量做好经济普查,为我国制订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提供准确的依据。
这次普查的重要内容对象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是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也许会调查到你们公司和店面啊!
科普一下,大家必须了解三个产业都包括啥?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这回清楚了吧?
这次经济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和店面的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能源生产和消费等情况,涉及面很宽,工作量大,动员的力量也多。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经济情况很难,一切回归正常之后,大力扶持实体经济,提振企业信心,安抚个体工商户,你说这次经济普查重不重要吧?#鸿雁聊经济# #第五次经济普查# #经济# #涨知识#
万科要定增了。
最大可以募资400亿上下。
当然,目前还只是提议阶段。
不仅万科要定增了,政策放开后,很多上市房企都想定增。
毛估估,已经有十来家房企表达出了这个意思。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定增融资的行列。
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上升空间还有,但是已经不大。
房地产在中国大干快上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20万亿的大市场,砍掉一半还有10万亿。
赶得上四五个新能车行业。
更何况房地产业的背后,还有水泥、钢材、家电、装修等上百个上下游行业互相勾连着。
加在一起,规模太过庞大。
现在的房企太多,全国几万家。
相信其中的大多数,未来都会死掉。
但以中国之体量,全国保持三四十家大的房企,还是必须的。
再说一遍:人有了钱之后,天生地都想住大房子、好房子。
再过1000年,房子也是刚需。
美国经济的80%,来自于第三产业,而排在第三产业头一位的,还是房地产。
所以我告诉你美国经济的第一支柱还是房地产,你一定会非常惊讶,但这就是事实。
将来房地产业就是剩者为王。
市场整体会缩小,但活下来的企业,会活得非常好。
战国时代,会慢慢地转向大一统。
很多朋友认为最近这番松绑、刺激政策,只是为了救房企,稳经济,我认为这种评论的格局还是小了。
一般地讲,上市的房企,最少都是区域性的王者。
这时候给这部分企业扩充弹药,客观上会推动这种大一统的趋势尽快地成行。
我想信郁亮之流,会比你我看得更长远。
综上,我支持万科定增,支持资本市场给上市房企递弹药。
[眼神防守][眼神防守][眼神防守][眼神防守][眼神防守]
为何广州会选择在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选择放开第一,国家要求各地优化疫情防控,广州有了放开的依据。第二,恒大的进一步爆雷造成了广东经济发展特别严峻,第三,房地产之后广东的又一个重要产业检测产业遭到全国各地媒体的曝光。广州只有放开才能让自己的经济逐渐复苏。#广州疫情消息# #财经# #疫情#
支持疫情放开的,和不支持放开的人
支持疫情放开的人,以私营业主,餐饮业,旅游业,企业,房产中介,外向型经济,公共交通行业,第三产业的人更多。
不支持疫情放开的,以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为主。他们发死工资,不上班也不影响发工资。比如胡锡进,就是一个,他拿退休金,前段时间坚持不支持国家放开疫情管控。
当然,还有一批人,也不支持疫情放开,他们就是靠核酸检测发横财的人。靠疫情发国难财的人,显然希望新冠持续的时间越来越好。
可是,新冠病毒,已经不能引起肺炎症状。弱冠非肺炎病毒,这种情况下,逐步放开,符合广大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好消息,房地产遍地开花,这些房企太给力了,明年又是量价期涨了一年。
真的是太神奇了,2023年绝对是房地产的春天,也绝对是量价齐涨的一年。
大家可以看一下2022年1~11月份各大房企花了多少钱在拿地,你看看他们是有多么重视房地产?
华润地产,前11个月花了819亿人民币买地
中海地产,前11个月花了751亿人民币买地
保利地产,前11个月花了575亿人民币买地
建发地产,前11个月花了544亿人民币买地
招商地产,前11个月花了517亿人民币买地
绿城地产,前11个月花了447亿人民币买地
滨江地产,前11个月花了403亿人民币买地
中国铁建,前11个月花了325亿人民币买地
越秀地产,前11个月花了304亿人民币买地
华发地产,前11个月花了267亿人民币买地
所以你发现没有,楼市依然非常的重要,接下来我们仍然要看好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毕竟它是支柱产业。
你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大钱吗?那就是经济快速复苏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经济会快速复苏呢,那就是楼市春天的到来。
回想过去20年哪一次不是这样的,房价大涨的时候各行各业都能轻松的赚到钱,难道不是吗?@楼市味道 #重庆头条#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发展,都必须有产业支撑。改革开放初,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普遍一村一品。地广人稀的地广,可以发展农业,在南方大多数地方靠那点地糊口都不够,何以养家。国家经济好起来后,路,电,通信等全国一盘棋解决后,各地宜因地制宜地解决产业问题,农民外岀务工也行,但大多数农民有老有小不能离家。大部分县市把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把农民仅有的一点资金吸干,拿着每月3,4千月的工资,要养着5,6千元的房贷。城市周边的土地是最平整,最肥沃的,这是千百年来经过多少代人精心培育的,结果几千亩,几万亩变成了水泥森林。祖祖辈辈在本土的人,居住,创业占用几个平方都不行,因为干不过资本,他们有办法洗白他们占用的土地。
最近看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网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讨论,总觉得大家还在定式思维中转圈,一个是市场派,谈到农村经济发展,就问能赚多少钱,赚一万元要多少时间,一个是空想社会主义派,搞了许多目标,不谈资源支撑,一谈就是国家给。
现实是这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慢了下来,问一下大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没有第三条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