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青藤苑代金券印刷酷似百元钞
网友爆料滨州青藤苑餐饮有限公司发布的代金券酷似百元大钞,从外形看代金券右侧的防伪和中间100的标识及花纹与百元大钞相似处太大,左侧的水印处也用店标代替。右下角的两个防伪也与第五套RMB极像。
来源:滨州CHEN
#滨州青藤苑代金券印刷酷似百元钞# 网友爆料滨州青藤苑餐饮有限公司发布的代金券酷似百元大钞,从外形看代金券右侧的防伪和中间100的标识及花纹与百元大钞相似处太大,左侧的水印处也用店标代替。右下角的两个防伪也与第五套RMB极像。
篱上青藤绕
苑中绿树摇
归心千里远
回眸一瞬间
打油诗
篱笆小院倚山旁
翠竹含情桂吐芳
游子今时回故里
落叶归根泪旺旺
头条圈子学院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三章·元明书法(下篇)
————2021.03.22
(接上期)
(四)、明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书坛上出现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苏州地处交通方便的江南水乡,有繁荣发达的经济市场,同时又是南方的文化中心。文风的兴盛使文人极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地位,不太看重仕途的升迁。他们的文化理想是以复古为号召,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确立自我的文化面目。
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工书善诗,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书法取法最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后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他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最能体现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2、文征明
文征明(1407~1559),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他一生中为官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以诗书画自娱,是吴门书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征明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能自出新意。文征明的楷书有十分深厚的功力,临习法书的数量与质量皆远远超出常人。他的书风严谨,即使写信也总是郑重其事。这使他在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他的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写来温文尔雅,晚年所作于娴雅中加进了苍老的意味。他晚年的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笔法纵横而不失温厚之旨。
3、王宠
王宠(1494~1533),子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富于才学但却久试不第。其书法初学锺王,参以虞世南书,最终形成了温厚高雅的艺术风格。王宠精于小楷,其结体散淡,用笔自如而少安排,犹如神情散淡而韵味清高的仙人,但又有一种温厚和雅的气息贯穿其间。他的行草书用笔质朴,点画分明,方圆变化丰富,可以说深得晋人风味,也与他为人的高风远韵切合无间。
(五)、明后期董其昌、徐渭
时至明末,书坛上大家分立,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董其昌和徐渭。董其昌以温文的书风引导书坛,徐渭则以人生与艺术的交融影响后世。
1、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年与朋友相处,学习书画,并与禅宗大师一起参禅论道。30岁后,他历任清要官职,但多次告退在家赋闲,以书画自娱、交友。
董其昌的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他中年以后所书,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变说明了他的师法古人的深入程度。他学书不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妙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创造了他理想中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2、徐渭
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明,诗书琴剑,无所不通,亦无所不精。他襁褓丧父,多次科举考试皆未及第,以课徒为生。后因学识过人、精通兵法进入平倭大将胡宗宪府中为幕僚,出谋划策,深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奸相严嵩入狱后,徐渭郁迫难
伸,终于疯狂,又在病中误杀妻子而身陷牢狱达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习书度日,并深入研究书法理论,53岁由朋友保释出狱。后曾游历塞北边防,回到绍兴后以书画、课徒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书画作品多作于这一时期。
徐渭很看重自己的书法,自谓“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长于草书,早年书法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用笔挥洒,结体错落无方,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他人生的写照,正如袁宏道所评是“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末的书法家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物,如邢侗、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都能师法古人而加变化,并与董书不相雷同,不求秀雅而求奇倔。黄道周善小楷,学锺繇书风,结体扁方,用笔雄劲,但无锺书的深厚之气,黄书大概可代表这一类书风。
下期请关注:第十四章·清代书法
————
1-3、祝允明 《 东坡记游卷 》
4-9、文征明《赤壁赋》
10-12、王宠 《竹林七贤》
13-14、董其昌 《池上篇》《草诀歌》
15、徐渭 《题菊花图》
头条图片创作者联盟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三章·元明书法(下篇)
————2021.03.22
(接上期)
(四)、明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书坛上出现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苏州地处交通方便的江南水乡,有繁荣发达的经济市场,同时又是南方的文化中心。文风的兴盛使文人极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地位,不太看重仕途的升迁。他们的文化理想是以复古为号召,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确立自我的文化面目。
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工书善诗,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书法取法最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后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他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最能体现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2、文征明
文征明(1407~1559),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他一生中为官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以诗书画自娱,是吴门书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征明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能自出新意。文征明的楷书有十分深厚的功力,临习法书的数量与质量皆远远超出常人。他的书风严谨,即使写信也总是郑重其事。这使他在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他的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写来温文尔雅,晚年所作于娴雅中加进了苍老的意味。他晚年的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笔法纵横而不失温厚之旨。
3、王宠
王宠(1494~1533),子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富于才学但却久试不第。其书法初学锺王,参以虞世南书,最终形成了温厚高雅的艺术风格。王宠精于小楷,其结体散淡,用笔自如而少安排,犹如神情散淡而韵味清高的仙人,但又有一种温厚和雅的气息贯穿其间。他的行草书用笔质朴,点画分明,方圆变化丰富,可以说深得晋人风味,也与他为人的高风远韵切合无间。
(五)、明后期董其昌、徐渭
时至明末,书坛上大家分立,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董其昌和徐渭。董其昌以温文的书风引导书坛,徐渭则以人生与艺术的交融影响后世。
1、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年与朋友相处,学习书画,并与禅宗大师一起参禅论道。30岁后,他历任清要官职,但多次告退在家赋闲,以书画自娱、交友。
董其昌的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他中年以后所书,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变说明了他的师法古人的深入程度。他学书不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妙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创造了他理想中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2、徐渭
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明,诗书琴剑,无所不通,亦无所不精。他襁褓丧父,多次科举考试皆未及第,以课徒为生。后因学识过人、精通兵法进入平倭大将胡宗宪府中为幕僚,出谋划策,深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奸相严嵩入狱后,徐渭郁迫难
伸,终于疯狂,又在病中误杀妻子而身陷牢狱达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习书度日,并深入研究书法理论,53岁由朋友保释出狱。后曾游历塞北边防,回到绍兴后以书画、课徒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书画作品多作于这一时期。
徐渭很看重自己的书法,自谓“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长于草书,早年书法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用笔挥洒,结体错落无方,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他人生的写照,正如袁宏道所评是“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末的书法家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物,如邢侗、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都能师法古人而加变化,并与董书不相雷同,不求秀雅而求奇倔。黄道周善小楷,学锺繇书风,结体扁方,用笔雄劲,但无锺书的深厚之气,黄书大概可代表这一类书风。
下期请关注:第十四章·清代书法
————
1-3、祝允明 《 东坡记游卷 》
4-9、文征明《赤壁赋》
10-12、王宠 《竹林七贤》
13-14、董其昌 《池上篇》《草诀歌》
15、徐渭 《题菊花图》
泛生活创作者官方圈子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三章·元明书法(下篇)
————2021.03.22
(接上期)
(四)、明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书坛上出现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苏州地处交通方便的江南水乡,有繁荣发达的经济市场,同时又是南方的文化中心。文风的兴盛使文人极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地位,不太看重仕途的升迁。他们的文化理想是以复古为号召,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确立自我的文化面目。
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工书善诗,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书法取法最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后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他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最能体现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2、文征明
文征明(1407~1559),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他一生中为官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以诗书画自娱,是吴门书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征明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能自出新意。文征明的楷书有十分深厚的功力,临习法书的数量与质量皆远远超出常人。他的书风严谨,即使写信也总是郑重其事。这使他在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他的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写来温文尔雅,晚年所作于娴雅中加进了苍老的意味。他晚年的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笔法纵横而不失温厚之旨。
3、王宠
王宠(1494~1533),子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富于才学但却久试不第。其书法初学锺王,参以虞世南书,最终形成了温厚高雅的艺术风格。王宠精于小楷,其结体散淡,用笔自如而少安排,犹如神情散淡而韵味清高的仙人,但又有一种温厚和雅的气息贯穿其间。他的行草书用笔质朴,点画分明,方圆变化丰富,可以说深得晋人风味,也与他为人的高风远韵切合无间。
(五)、明后期董其昌、徐渭
时至明末,书坛上大家分立,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董其昌和徐渭。董其昌以温文的书风引导书坛,徐渭则以人生与艺术的交融影响后世。
1、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年与朋友相处,学习书画,并与禅宗大师一起参禅论道。30岁后,他历任清要官职,但多次告退在家赋闲,以书画自娱、交友。
董其昌的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他中年以后所书,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变说明了他的师法古人的深入程度。他学书不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妙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创造了他理想中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2、徐渭
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明,诗书琴剑,无所不通,亦无所不精。他襁褓丧父,多次科举考试皆未及第,以课徒为生。后因学识过人、精通兵法进入平倭大将胡宗宪府中为幕僚,出谋划策,深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奸相严嵩入狱后,徐渭郁迫难
伸,终于疯狂,又在病中误杀妻子而身陷牢狱达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习书度日,并深入研究书法理论,53岁由朋友保释出狱。后曾游历塞北边防,回到绍兴后以书画、课徒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书画作品多作于这一时期。
徐渭很看重自己的书法,自谓“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长于草书,早年书法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用笔挥洒,结体错落无方,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他人生的写照,正如袁宏道所评是“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末的书法家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物,如邢侗、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都能师法古人而加变化,并与董书不相雷同,不求秀雅而求奇倔。黄道周善小楷,学锺繇书风,结体扁方,用笔雄劲,但无锺书的深厚之气,黄书大概可代表这一类书风。
下期请关注:第十四章·清代书法
————
1-3、祝允明 《 东坡记游卷 》
4-9、文征明《赤壁赋》
10-12、王宠 《竹林七贤》
13-14、董其昌 《池上篇》《草诀歌》
15、徐渭 《题菊花图》
书法爱好者交流圈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三章·元明书法(下篇)
————2021.03.22
(接上期)
(四)、明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书坛上出现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苏州地处交通方便的江南水乡,有繁荣发达的经济市场,同时又是南方的文化中心。文风的兴盛使文人极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地位,不太看重仕途的升迁。他们的文化理想是以复古为号召,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确立自我的文化面目。
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工书善诗,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书法取法最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后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他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最能体现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2、文征明
文征明(1407~1559),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他一生中为官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以诗书画自娱,是吴门书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征明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能自出新意。文征明的楷书有十分深厚的功力,临习法书的数量与质量皆远远超出常人。他的书风严谨,即使写信也总是郑重其事。这使他在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他的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写来温文尔雅,晚年所作于娴雅中加进了苍老的意味。他晚年的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笔法纵横而不失温厚之旨。
3、王宠
王宠(1494~1533),子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富于才学但却久试不第。其书法初学锺王,参以虞世南书,最终形成了温厚高雅的艺术风格。王宠精于小楷,其结体散淡,用笔自如而少安排,犹如神情散淡而韵味清高的仙人,但又有一种温厚和雅的气息贯穿其间。他的行草书用笔质朴,点画分明,方圆变化丰富,可以说深得晋人风味,也与他为人的高风远韵切合无间。
(五)、明后期董其昌、徐渭
时至明末,书坛上大家分立,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董其昌和徐渭。董其昌以温文的书风引导书坛,徐渭则以人生与艺术的交融影响后世。
1、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年与朋友相处,学习书画,并与禅宗大师一起参禅论道。30岁后,他历任清要官职,但多次告退在家赋闲,以书画自娱、交友。
董其昌的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他中年以后所书,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变说明了他的师法古人的深入程度。他学书不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妙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创造了他理想中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2、徐渭
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明,诗书琴剑,无所不通,亦无所不精。他襁褓丧父,多次科举考试皆未及第,以课徒为生。后因学识过人、精通兵法进入平倭大将胡宗宪府中为幕僚,出谋划策,深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奸相严嵩入狱后,徐渭郁迫难
伸,终于疯狂,又在病中误杀妻子而身陷牢狱达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习书度日,并深入研究书法理论,53岁由朋友保释出狱。后曾游历塞北边防,回到绍兴后以书画、课徒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书画作品多作于这一时期。
徐渭很看重自己的书法,自谓“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长于草书,早年书法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用笔挥洒,结体错落无方,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他人生的写照,正如袁宏道所评是“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末的书法家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物,如邢侗、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都能师法古人而加变化,并与董书不相雷同,不求秀雅而求奇倔。黄道周善小楷,学锺繇书风,结体扁方,用笔雄劲,但无锺书的深厚之气,黄书大概可代表这一类书风。
下期请关注:第十四章·清代书法
————
1-3、祝允明 《 东坡记游卷 》
4-9、文征明《赤壁赋》
10-12、王宠 《竹林七贤》
13-14、董其昌 《池上篇》《草诀歌》
15、徐渭 《题菊花图》
零基础绘画交流圈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三章·元明书法(下篇)
————2021.03.22
(接上期)
(四)、明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书坛上出现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苏州地处交通方便的江南水乡,有繁荣发达的经济市场,同时又是南方的文化中心。文风的兴盛使文人极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地位,不太看重仕途的升迁。他们的文化理想是以复古为号召,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确立自我的文化面目。
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工书善诗,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书法取法最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后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他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最能体现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2、文征明
文征明(1407~1559),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他一生中为官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以诗书画自娱,是吴门书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征明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能自出新意。文征明的楷书有十分深厚的功力,临习法书的数量与质量皆远远超出常人。他的书风严谨,即使写信也总是郑重其事。这使他在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他的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写来温文尔雅,晚年所作于娴雅中加进了苍老的意味。他晚年的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笔法纵横而不失温厚之旨。
3、王宠
王宠(1494~1533),子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富于才学但却久试不第。其书法初学锺王,参以虞世南书,最终形成了温厚高雅的艺术风格。王宠精于小楷,其结体散淡,用笔自如而少安排,犹如神情散淡而韵味清高的仙人,但又有一种温厚和雅的气息贯穿其间。他的行草书用笔质朴,点画分明,方圆变化丰富,可以说深得晋人风味,也与他为人的高风远韵切合无间。
(五)、明后期董其昌、徐渭
时至明末,书坛上大家分立,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董其昌和徐渭。董其昌以温文的书风引导书坛,徐渭则以人生与艺术的交融影响后世。
1、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年与朋友相处,学习书画,并与禅宗大师一起参禅论道。30岁后,他历任清要官职,但多次告退在家赋闲,以书画自娱、交友。
董其昌的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他中年以后所书,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变说明了他的师法古人的深入程度。他学书不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妙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创造了他理想中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2、徐渭
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明,诗书琴剑,无所不通,亦无所不精。他襁褓丧父,多次科举考试皆未及第,以课徒为生。后因学识过人、精通兵法进入平倭大将胡宗宪府中为幕僚,出谋划策,深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奸相严嵩入狱后,徐渭郁迫难
伸,终于疯狂,又在病中误杀妻子而身陷牢狱达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习书度日,并深入研究书法理论,53岁由朋友保释出狱。后曾游历塞北边防,回到绍兴后以书画、课徒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书画作品多作于这一时期。
徐渭很看重自己的书法,自谓“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长于草书,早年书法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用笔挥洒,结体错落无方,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他人生的写照,正如袁宏道所评是“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末的书法家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物,如邢侗、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都能师法古人而加变化,并与董书不相雷同,不求秀雅而求奇倔。黄道周善小楷,学锺繇书风,结体扁方,用笔雄劲,但无锺书的深厚之气,黄书大概可代表这一类书风。
下期请关注:第十四章·清代书法
————
1-3、祝允明 《 东坡记游卷 》
4-9、文征明《赤壁赋》
10-12、王宠 《竹林七贤》
13-14、董其昌 《池上篇》《草诀歌》
15、徐渭 《题菊花图》
书法交流圈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三章·元明书法(下篇)
————2021.03.22
(接上期)
(四)、明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书坛上出现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苏州地处交通方便的江南水乡,有繁荣发达的经济市场,同时又是南方的文化中心。文风的兴盛使文人极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地位,不太看重仕途的升迁。他们的文化理想是以复古为号召,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确立自我的文化面目。
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工书善诗,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书法取法最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后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他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最能体现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2、文征明
文征明(1407~1559),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他一生中为官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以诗书画自娱,是吴门书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征明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能自出新意。文征明的楷书有十分深厚的功力,临习法书的数量与质量皆远远超出常人。他的书风严谨,即使写信也总是郑重其事。这使他在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他的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写来温文尔雅,晚年所作于娴雅中加进了苍老的意味。他晚年的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笔法纵横而不失温厚之旨。
3、王宠
王宠(1494~1533),子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富于才学但却久试不第。其书法初学锺王,参以虞世南书,最终形成了温厚高雅的艺术风格。王宠精于小楷,其结体散淡,用笔自如而少安排,犹如神情散淡而韵味清高的仙人,但又有一种温厚和雅的气息贯穿其间。他的行草书用笔质朴,点画分明,方圆变化丰富,可以说深得晋人风味,也与他为人的高风远韵切合无间。
(五)、明后期董其昌、徐渭
时至明末,书坛上大家分立,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董其昌和徐渭。董其昌以温文的书风引导书坛,徐渭则以人生与艺术的交融影响后世。
1、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年与朋友相处,学习书画,并与禅宗大师一起参禅论道。30岁后,他历任清要官职,但多次告退在家赋闲,以书画自娱、交友。
董其昌的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他中年以后所书,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变说明了他的师法古人的深入程度。他学书不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妙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创造了他理想中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2、徐渭
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明,诗书琴剑,无所不通,亦无所不精。他襁褓丧父,多次科举考试皆未及第,以课徒为生。后因学识过人、精通兵法进入平倭大将胡宗宪府中为幕僚,出谋划策,深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奸相严嵩入狱后,徐渭郁迫难
伸,终于疯狂,又在病中误杀妻子而身陷牢狱达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习书度日,并深入研究书法理论,53岁由朋友保释出狱。后曾游历塞北边防,回到绍兴后以书画、课徒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书画作品多作于这一时期。
徐渭很看重自己的书法,自谓“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长于草书,早年书法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用笔挥洒,结体错落无方,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他人生的写照,正如袁宏道所评是“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末的书法家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物,如邢侗、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都能师法古人而加变化,并与董书不相雷同,不求秀雅而求奇倔。黄道周善小楷,学锺繇书风,结体扁方,用笔雄劲,但无锺书的深厚之气,黄书大概可代表这一类书风。
下期请关注:第十四章·清代书法
————
1-3、祝允明 《 东坡记游卷 》
4-9、文征明《赤壁赋》
10-12、王宠 《竹林七贤》
13-14、董其昌 《池上篇》《草诀歌》
15、徐渭 《题菊花图》
才华当然容易带来好运气,但假如盖世才华遇上不停喝水塞牙呢?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富有全面才情的人,但人生之惨酷程度,远超颜真卿!
年轻时人皆他为诸葛亮,活到后来终究成了他自己!真如他者,史上无一人!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军事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等别号。
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
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
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他中年学画,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故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他自己尤以书法自重。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袁宏道等称赞他的书法“笔意奔放”,“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翻到徐渭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草书白燕诗卷》,录自赋《白燕诗》四首。该诗卷为后三首。
释文:西飞岁岁侯青阳。花发名园何处藏。天子郊禖呈瑞色。主人台榭有辉光。轻翰掠雨绡初剪。小尾流风练愈长。万里东归看易没。海天元是白云乡。一时伴侣自应稀。海路空长遇亦非。汉将玉门投老入。赵妃雪夜待人归。孤回夏日摇寒雪。渐下秋空见羽衣。却说朱门无可托。玉楼天上任高飞。素壁红芳照苑墙。冲花泛羽唼群芳。霜迷万瓦单栖渺。草绿千堤片影凉。云母屏深低袖。水晶帘动拂流黄。西园蝴蝶浑无赖。暗粉飘尘上海棠。白燕四首。书似镇南朱内史一笑。天池徐渭。
我们将《徐渭白燕诗全卷》 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
欲购专业级《徐渭白燕诗全卷》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徐渭白燕诗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