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头条#奇葩,一个二婚带娃女人的择偶标准,让我差点惊掉下巴。
院子里今年后季开学时住进个女邻居,看样子有40岁左右,带着一儿一女从县里农村到西峰,专门照应两个孩子在城区上学。
后来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这个女人今年39岁,三年前与男人离了婚,男人净身出户。今年儿子考上西峰城区一所高中,她带着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从农村来到西峰租房照顾两个孩上上学。
这个女人长相一般,就是人们常说的见面熟,与谁都能聊几句。男孩上高中周内吃住在学校,只有上小学的女孩需要每天接送。
这个女人空闲时就喜欢到处闲逛,四处托人给她再找个男人。昨天,竟让我帮忙给她找个丈夫,当我听到她的择偶标准,差点惊掉下巴,半天没有回过神。
这个女人的择偶标准真是奇葩,对男方的要求是:年龄在45岁以内,五官标致,国家干部(必须县级以上),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在西峰城区必须有两套120平方米以上的电梯楼房,有辆50万元以上轿车,彩礼16.8万元,零花钱每月8800元。
我竟无言以对,真不知道这个女人哪里来的自信,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条件,还会提出这样奇葩的征婚标准。对此事朋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庆阳头条#庆阳市西峰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成为每学年开学季的热门话题,牵动着许多外来务工家长的心。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心仪的小学,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起早贪黑到校门口排队,争取一年级入学名额。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原来的留守儿童跟着父母进城,但小学入学问题一直是个问题。
现在西峰城区及城郊小学,需要入学的一年级生源多,班额大,学校资源有限。现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政策,在划片就近上学的同时,优先保证在片内有常住户口,或者有房产证的新生,招录完有户口和房产的新生外,在有空额的同时,才招录流动人员的子女。如果满员,可以调剂到城区或城郊其他小学。
这几天,在西峰主城区小学的门口,每天都有许多没有城市户口、没有房产,在城区打工,租房暂住的家长和孩子,整天扎堆在排队,为孩子争取入学名额。如果争取到入学资格,就不用跟着孩子搬家到调剂的学校周边去,可以安心务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愿这种现象能够早日得到改变。
2021年甘肃庆阳镇原县急需紧缺人才引 进待遇,事业编制,住房补贴博士20万,硕士或“双一流”本科15万,二本以上高校毕业生10万,一次性安置费2万。
给予事业编制,享受正式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经济增速下行的另一个趋势,就是身边考编的人多了起来。
教育类
部分高校公费师范生,如果在当地任教6年,每月发放租房补贴1000元,合计7.2万。6年服务期满后继续在当地任教的,可以享受15万元住房补贴,分3年付清。
部分高校是说教育 部直属师范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6所。
教育类急需紧缺人才,服务满5年后可以享受住房补贴。如果是博士研究生,给予20万元;如果是硕士研究生,给予15万元,分5年付清,同时都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安置费。
医学类
如果是博士研究生,可以享受20万元住房补贴,分5年付清,同时一次性给予2万元安置费。
如果是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可以享受15万住房补贴,也是分5年付清,同时一次性给予2万元安置费。
如果是二本以上其他全日制医学类本科生,可以享受10万元住房补贴,分5年付清,同时一次性给予2万元安置费。
#庆阳头条#
一位校长身兼多职撑起学校的一片天!近日,甘肃庆阳的一个村办小学,仅剩一名学生。村委会表决:哪怕有一个学生,也坚持到最后。
“来来来,你们快过来看看,这是啥?”视频中,一名校长手拿几个菱角招呼三个学生来到自己身边。
“是牛指甲!”一名学生拿到手里认真看看,有些兴奋地说。
“哈哈哈!”听到这个回答,校长和另外两个学生开怀大笑。
接着,校长把菱角掰开,给三位孩子一一品尝。三个孩子兴奋地直说:“甜甜的,脆脆的,好吃,太好吃了!看到三个孩子的表情,校长也忍不住咬了一口。
好温馨的场景,好亲切的互动!
殊不知,这名校长身兼数职,上课,做饭,接送学生,打扫卫生,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对此,村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因异地搬迁,现在村里人不多。学校原来有3名学生,一名上六年级的,2名上三年级的。因为那名三年级和六年级的是一家的孩子,他们去镇学校上了,所以现在只剩一名了,过年也可能转学了。
所以,有可能年底学校就关了。
看到这个报道,心里挺心酸的,一个校长支撑了学校的一片天,一个学生决定一个学校是否关门。
在看看县城和市里的学校,人满为患,一个班有的60多人,有的甚至80多人。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从村里到县城或者市里的学校上学,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托关系,送人情。
有的为了能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不惜花2-3万,甚至更多。可真的上重点就能学习好吗?农村的孩子真的就无前途吗?
未必,就拿我们孩子班级来说,初一时全校7年级33个班,除了几个翻转班人少,每个班都62人以上,大多都是算借读生,开学时还签了借读协议。
也就是说,明年中招不能占人家学区房学生的名额,人家480分就能上,借读生起码500-510分。
而班级里有太多家长是从农村来的,为了孩子,家人轮流在市里租房照顾孩子,农忙时再回去,寒暑假再回去,可孩子真的再重点就能学习好吗?
看孩子班级,大概有20多个孩子成绩很差,每次测试有很多都在20分,甚至不到20分,有的40,50分,每每看到那些排名,真的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觉得着急,别说孩子的家长了。
房租,生活费,资料费,牛奶钱等等,一年下来可能是他们农收的一半。
如果明年中招有高中上还好吗,如果在1000名之外。注定和高中无缘,那时,孩子回家种地吗?家长什么心情?
很多时候,家长都有攀比心理,人家谁谁谁家庭条件不如自己就去县城上学了,人家谁谁谁去县城后成绩就上去了,人家谁谁家孩子等等,可惜这一切都是人家的,和自己有啥关系呢?
回想自己小时候,走路几里地去大队办的学校上学,风雨无阻,从来没有埋怨过,就想着有学上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现在的孩子呢,换个学校,家长不惜成本,人力,资金,终于进入自己想进的学校了,可有多少能主动学习,从心里感激父母所作的一切呢?
有的孩子甚至认为,学校是你选的,钱是你花的,成绩好是你想要的,可我一点都不想。
这一切的背后,根源是什么呢?值得我们深思。#头条创作挑战赛#
退休之后,回到土地上去,乡村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昨天雨大风大,我下定决心负气出走,本来结婚30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绝不负气出走,一旦家里有了冲突,我都牢牢占据着温暖、明亮的大卧室,不负气出走,偶然出走了,仍然自己找个台阶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