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 #金昌头条# #了不起的金昌#关于新城子镇南湾村拆迁款发放的问题!
领导您好!
我是新城子镇南湾村的村民,今年因为村庄在地质灾害项目线上,我们配合政府完成了拆迁工作,房子拆了以后开具了租房证明,后来又让开具购房证明才能打款,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县城购房的计划,只想让拆迁款尽快到位,但是南湾村村委会以没有购房证明为由拒绝发放拆迁款,希望政府能为我们老百姓做主
,
官方回复
2022-11-01 17:21
中共金昌市委督查室
您好,10月26日您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反映“关于新城子镇南湾村拆迁款发放”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经调查核实,新城子镇南湾村五、六社被确定为地质灾害风险区,实施2022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项目。新城子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照《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永昌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精神和省市县有关政策要求,对完成拆除旧宅、旧宅基地复垦和搬迁入住的,每院补助10万元,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搬迁户落实5万元5年期贴息贷款。根据《永昌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采取分散安置的,搬迁对象自行购买商品房,报请永昌县自然资源、财政部门审核,并经永昌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补助资金可直接拨付到搬迁户账户。今年永昌县住建局出台了关于生态地质灾害避险购房优惠政策,对购买住房的搬迁户最高给予总房款20%的优惠,同时符合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贷款条件的还可以享受5万元贷款政策,请您积极与南湾村委会对接,通过购买住房的方式进行安置,提供相关资料后新城子镇政府将及时兑付补助资金。如果您在购房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新城子镇政府将积极帮助协调解决。
感谢您宝贵的留言,欢迎您继续监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用户评价2022-11-05 10:46
不满意
甘肃武威凉州《杨府巷将军府》,凉州太平巷72间房屋的《仙姑庙四知堂》《杨官门杨半城》、《杨业庙》,《杨佑三官神祠》,《杨家河》,《凉州杨家将战鼓》到底记忆了什么?
河西走廊甘州,山丹,肃州,青海西宁,宁夏固原,宁夏永宁,甘肃永靖,甘肃皋邑,甘南卓泥堡,辽东大宁卫,金昌市永昌县杨家将后裔,古浪镇番天祝永泰古城杨府后裔,甘肃武威凉州《杨府巷将军府》,凉州太平巷72间房屋的《仙姑庙四知堂》《杨官门杨半城》是你们曾经的家,请杨家将后裔秉承杨氏先祖清白传家之思想,弘扬杨家将精忠报国之精神,传承杨氏家国情怀之文化,牢记先祖遗训:【常闻大道生育天地,乃生人物,其生生不已之理,万劫无断,但脱尘凡之人少,贪名利之情多,皆愿子孙绵延,世世相传,有能喜施舍,善根深厚者,必生贤能子孙。修身正心,位及公卿,孝亲忠君,超越等夷者,世承宗祧,光前裕后耳。如有奸巧作伪,造业甚者,定生愚痴子孙,狂诈恣肆,流为凶徒,毁尊逆亲,败家废产者,人人耻詈,玷辱门风。嘉谟愿生子孙,良善智慧,善继先人之志,克尽人道,勤读诗书,博览群籍,能上进者。又愿子孙,寻访名师,亲近贤士,有品有德,通国之人,莫不倾服。反是,则祖宗含泪于地下矣。子孙必当惺剔,勿忽慢以为具文。吾杨氏所遗家谱多残缺,今略叙行辈,其远年莫考,无从补缀。先祖相传为宋将业之后,宋亡入蜀,居重庆府长寿县 。迨后祖斌以凉州所掌印,居凉州。】
武威杨府巷是明朝骠骑将军杨嘉谟极其祖上九代将军府,明代凉州杨家将镇守大明边疆270多年,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名扬天下,是北宋杨家将征西,明朝杨家将保家卫国的典范,请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凉州杨家将世袭大将军府,规模宏大 ,一府八院,有(四知堂,忠义堂,杨佑三官祠,上马石,演武厅,武牌坊,杨嘉谟是明朝末年骠骑将军,甘肃镇总兵,蓟镇总兵,山海关总兵,上柱国光禄大夫,杨道顕崇祯元年世袭凉州卫指挥,,分守西宁道参将,崇祯十七年死尽节!
甘肃永昌县明代永昌卫,清代永昌县,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解放前后隶属于凉州卫凉州府武威县,永登县1970年从武威划归兰州,1981年金昌市成立,把永昌县划归金昌。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隶凉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划全省为7个行政督察区,永昌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同年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
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
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
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划属金昌市。
杨文才:据父亲口传,我们这支家族原居住在凉州太平巷地界“四知堂”,这是家族堂号,家族历史首先要从六个太爷说起,之前的已经无从考究。我的太爷共有兄弟六人,太爷们名字为单字,二太爷名字为杨凯,其他人的名字早已失传。大太爷无子,二太爷生子杨永芳,杨永芳生子杨兴元、杨发元,后将杨发元立为大太爷二太爷的共同子孙,一人顶二门的继承人。杨发元生子杨生海、杨生全、杨生荣兄弟三人,这三人始终生活就业在凉州城里,是太平巷历史的见证者。三太爷、四太爷、五太爷外迁,其子孙下落不知事迹,据杨生海生前叙述,小爷在胡宗南手下任副官,解放后去了青海。六太爷儿孙满堂、枝繁叶茂,生三子,分别是杨永景、杨永庆、杨永甲和两位娇女。杨永景是我的爷爷,生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我父杨生元、二叔杨保元。因家族分家,家中无本做生意,爷爷提篮出城遂到乡下双城二队落脚,出城时间估计在1906年左右,到双城油坊庄继业发展,租房租地、新修庄园承包油坊榨油,父亲织布等多种经营。后父亲和二叔也娶妻生子,全家人经营着良好的产业,顺风顺水,家业兴旺发达。1949年新中国成立,家业经过“土地改革”的洗礼,家产被没收殆尽,家庭成分被政府划为富农。后经“土改”复查为上中农,并归还部分财产,土地按当地人均标准又补足八斗地(一斗地等于一亩三分地),家中生产经营是互助组,后进入初级社,高级社,又进入人民公社,吃着集体食堂。1960年因遭受自然灾害,迫于形势,为度饥荒父亲带我们一家八口人迁移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定居,爷爷和二叔全家则留在武威双城老家。我的二爷杨永庆生有两子,分别取名杨炳元、杨海元。杨炳元生子杨复兴,又名杨文玉,在城中就业。次子杨文仲定居在双城五队。杨海元生三子,名字不详,落脚不详。小爷杨永甲生子杨继元,散居在张义堡,后迁新疆,子孙无有联系,不知具体地址、无电话号码,据说与杨生泉家有联系。这就是我们杨家近代的家族基本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