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江苏兴化,一个19岁的大家闺秀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个20岁的国军第四军的年轻军官。
对方是个老广,年轻多金,文质彬彬,很快俘获了女孩的芳心。可是旧社会,扬州的富商看不起当兵的,但也不敢得罪当兵的,从来都是场面上的交情。所以女孩的娘家人并不认可这份感情。
但是面对母亲的反对,女孩义无反顾地在城里租房与年轻的军官同居,把生米煮成熟饭后,才逼着家人接受了现实。
两人在兴化城里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生活。直到1948年秋,两人的儿子出生后,日子越越来越难了,漫天飞涨的物价,小家庭日益增加的开支,使得微薄的军饷入不敷出。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随着国军节节败退,小伙的队伍要开拔到长江南岸的镇江、丹阳等地。说好了等自己安定下来,就派人来接她们娘俩。
然而这一去,便杳无音讯。没了军官的接济,女孩只能转头问娘家要钱生活。可等到1949年4月,女孩终于回过神来,丈夫不会再回来了。
她带着儿子坐着小船跟着亲戚们去了上海,靠着给人做保姆维生。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大上海没人认识她,自然也没人知道她失踪的丈夫是个国军军官。
为了生活,她很快认识了一个大自己19岁的鳏夫。这个人是在苏州河上摇小船的,但他成分好,有正式工作,还分到了房子。
所以在那个相对特殊的年代,这个男人成了女人和儿子最安全的庇护所,也避免了很多伤害。
若干年后,女人提到这段婚姻时,她说道:“我人不苦,生活也不苦,就是心里苦。别人嫁个老头子,都是为了他的洋房花园,而我为个啥?”言语中,她对这段“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婚姻非常不满。
男人大她19岁,又是鳏夫,但是能娶到如此大美女,所以处处呵护迁就她。日子虽然在她的声声抱怨中度过,但相对而言,还算平静,他们有了两个女儿。
1987年,对岸开放老兵返乡探亲政策,这下子搅动了女人的平静生活。她向国际红十字会填写了寻人申请。
红十字会找了5年,终于找到了当初那个国军军官。到了对岸以后,他自觉回大陆无望,坚持到1960年终于再婚,生下一男两女,但这段婚姻毕竟不是爱情,终于在无休止的柴米油盐的争吵中,于1982年结束了。
1993年7月15日,已经恢复单身的国军军官得知大陆原配寻找自己的消息后,回到上海,打算带走自己曾经的原配和儿子。可此刻女人却还有一个家庭,还有子女。
而女人盼天盼地,终于盼到了原配丈夫来找自己娘俩了,于是急着要跟原配去台湾生活,毕竟当时台湾的生活条件比大陆好很多。可是要跟原配走,首先要把现在的婚给离了。
现在的丈夫倒也没说什么,只要孩子们没意见,你跟他走好了。女人便央着丈夫去离婚。可是到了民政局,才发现他俩当初也并没有结婚证。所以要离婚,首先要先办结婚证。
因为涉及迁台的所需证件,必须要证明她已经是离异单身,然后办理相关申请手续。
所以当她和现在80多岁的丈夫重新办理了结婚证时,丈夫想起过往看着妻子一日旧恩都不念:“我都80多岁的人了,又是结婚,又是离婚,我看是热昏了。”他反悔了,他提出要5000块,才放她走。
丈夫年纪大了,又遇到这么突如其来的事情,思绪有点乱,他不想让她跟着原配去台湾。
她自己是没有那么多钱的,她也不愿意让原配出那5000块钱,甚至一室一厅的公房,她也不愿意放弃。两人最终陷入了争吵,婚最终没能离成。上了年纪的丈夫急火攻心病倒了;而她骂骂咧咧,整天愁眉苦脸。
结果原配丈夫探亲假已到,独自回去台湾,分别时,她和原配像一对刚恋爱的情侣一样依依惜别。
1994年5月,在旷日持久的争吵中,年迈的丈夫自觉自己时日无多了,终于还是心软了,她终于如愿离了婚。在台湾的原配知道后,欣喜万分,立刻携带手续来到上海,跟她办理了结婚证。
但是当时的政策,陆配婚后一年才可申请入台探亲,两年方可申请迁台定居。这也就意味着她虽然和原配办理了结婚登记,但是仍然不可以去台湾。于是两人在上海租了一个10平米的小房子居住,一如当年在兴化城里。此刻两人已经退休,孩子也早已成年,恩爱幸福的生活又重新降临。
1996年,她并未能够如愿申请入台探亲。因为发生了两岸风云突变。他们就一直生活在上海,挤在那10平米的小房子里。而这一年10月,她年迈的第二任丈夫去世了。
一直等到2003年,她迁台定居的申请终于下来了。她终于可以和原配一起去对岸过幸福生活了。有媒体拍到原配和她的照片,才短短10年,原配的头发已经完全花白,龙钟老态毕露(图3)。
故事里的女主角名叫邵玉华(图1右1);她的国军军官原配名叫董万华;她的第二任丈夫名叫张燕生。
虽然时代洪流将男女主人公分开,但对感情的执着,最终又意外地走到了一起,这样的爱情让人感慨。
然而第二任丈夫张燕生(图2)对邵玉华那种隐忍且不善表达的爱,却往往被人忽视,甚至被宠溺当时人忽视,也同样令人感叹。
#扬州头条#扬州的一个废品收购站
不看门头,打死我也不信这是废品回收站。在门口张望了半天还是问了问在路边装车的主人,得到了肯定并取得了主人的同意我进去浅看了一下。这不就是一座小花园么。
老周兴化钓鱼人,二十多年前来扬州从事废品回收业务。从租房子开始到买房子也没用多少年。靠勤劳致富后如今又将宅院重新装修了一遍,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佩服你,老周!佩服你们,中国又一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