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房里,单位公房、回迁房、商品房,区别大吗?想在西单附近买房,看到二手的回迁房单价跟商品房单价差不多,比如新壁街,有点搞不懂。想问问您回迁房能买吗?会影响保值和以后出售吗?
回答:
1、当然区别大啊,不大的话就单独起名字了。其实所有能上市交易都可以叫商品房,连地下室车位和公建都算商品房,只是因为实际的交易形式和税费不同,所以都有小名儿了。
2、打个比方吧,这就跟每年的毕业生似的,都可以叫大学生,但就是分了985211和一本什么的,然后还有博硕研究生。那起点不同,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学历高的发展更好,收入也高些。但如果进入社会后没保持住自身优势,那混的不如低学历的情况也有的是。
再一点,就算学历高的没降低水平,也有可能在某些阶段和学历低的同等待遇。比如公司最近的业务是搬砖,那学历的意义的不大了,没文凭的或许倒有把子力气,至少不端架子。

3、房子也是这种情况,大多数情况下是商品房的居住体验和保值都占优。但如果物业保持的不好,那沦落成回迁房待遇的也有的是。再者,西单的是学区房,在入学高峰期的时候,家长大多争抢更实用的,上学才是第一诉求,那商品房如果不是豪宅,就没什么太大优势。
4、新壁街,这都谈不上什么商品房和回迁房的区别,溢价率都一致,为了孩子上学就买呗,要不然能有什么办法?出售无所谓,只要价格合适就行。保值看什么时候,这两年高峰期大概率没问题,2025年之后看情况吧。金融街的学区好,有可能支撑更强。
仅供参考。
如有问题,请点击头像,加关注后点“私信”即可。
四大一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都去过,谈谈对这四个城市别样认知,希望对有些人有所帮助。
如果要对比的话,是广州的低调对应上海的腔调,北京的局气对应深圳的年轻。

主要从生活体验方面说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
气候:同样是雾霾,北京昏黄,上海氤氲。
北京没有春天,冬天的终结是从漫天飞絮开始的,等反应过来,就已经阳光热烈;广州没有冬天,本地人全副武装的时候,长三角出生的我穿着优衣库薄外套,两周后收进柜子里。
同样处在台风结界,上海人警惕地应对季节更替,广州人左手遛娃右手牵狗一如既往穿过满天桥的簕杜鹃,准备再买盆什么花带回去。
人们的日常话题:这样的情景可能总在同时发生:
东三环沿街的咖啡厅,一哥们儿热烈地跟电话那头聊创业项目,说着下周出差去深圳开会的事宜;
苏州河畔某小区旁的咖啡厅,两位本地口音的家长在和设计师聊二手房改造方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珠江新城地下一层的咖啡厅,中介气质的外地男子在给一位本地主妇介绍投资理财,女子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很耐心。

同样一群人工作在三座城市:
中关村的前同事最近好几个都去了华强北,和大望路的同学约饭要先掂量掂量路程和脚力;
可以很方便地去CJ、看电竞,但上班只能选张江和漕河泾;
BRT和黄埔大道都很堵,科韵路的5号线和客村的3号线都不想挤。
周末活动:
去喝酒还是去晨练,后海可以指两个地方;去西单转悠是因为没得选,去世贸天阶是陪人逛街,开心时在牛街吃串,夜深了在簋街喝酒;
在巨鹿路吃黄鱼或者蟹黄面,在长乐路喝咖啡或者淮海路静安寺逛街,在新天地或衡山路喝酒,哪里都贵,出门前都要打理;
在员村吃串、在北京路排队,在西华路溜达、或者从太古汇逛到花城汇,去哪里都是吃,去哪里都要排队。
关于深圳:
去深圳的次数不算特别多,但每次到达这里都会不自觉跟北京做对比,因为到达这里的第一感受总是年轻,好像做什么事情都能很快找到有类似想法的人,然后迅速找到资源一起试错。而现在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则会感受到城市在老去,以及与深圳截然相反的,恪守传统的发展模式。
总的来说:
在北京会不自觉地思考如何整合资源,把各自的旧东西拿出来,一起想办法推陈出新;在深圳则是不断找风口出BP,拿出新思路快速试验,走不通就换,不断尝试。
类似的,在广州是生活,手里的资源不要主动给人看出来,遇到的任何事情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吃一顿夜宵,要舒服不要活给别人看;在上海是呈现,没有资源也要秀出资源,吃饭是为了释放压力,买买买也是,要彰显不要遮掩。
其他有趣的点:
车陂南的陂和黄陂南路的陂是两种发音;上海的人民公园,如云的游客看本地人替孩子相亲,广州的人民公园,公园前的游客不怎么进去,倒是喜欢和门口的花花草草合影,或者被动漫星城里冒出来少年们淹没在cosplay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