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沙井万科星城# 深圳疫情管控放松的第4天,各个小区核酸点取消了,但上学还是要24小时核酸,商场、菜市场48小时,所以,十几个小区的做核酸的人全都挤到这个唯一核酸点(新桥街道上星路),好热闹啊!好像赶集一样,大家都很开心,小朋友友在周围游玩打闹,哪里像有疫情啊!这么多开心的人在做核酸,他们明知没症状,还是要乖乖地送钱给核酸公司。今天这个点是50000人×3元=15万元到手,有什么生意能日进15万呢?
返乡潮可能真的很难到来。我从深圳打工回来,已经在农村生活了三个月,最近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哪个村子的人,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在外面打工赚钱,我们村交通条件不好,公交车已经停运大半年了,村里的老百姓只能走路去下游的渡口坐渡船上岸再坐公交车,到城里买完生活用品后再从城里坐公交车到江口大桥,然后再坐渡船到对岸,再从对岸走路回家,以上游的碗米坡水电站没有修的时候,村里有客船去城里,老百姓就是坐客船去城里赶集,不管是空着手还是卖农产品,每天早上六七点从村前的码头出去,然后到达县城,中午十二点再从县城回来,每天一班。
现在上油的碗米坡水电站已经修好了,下游的水位非常不稳定,有时候水位已经干枯到河底了,客船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了岸,没有了客船,有了车路,村里也通了公交车,老百姓去赶集更便宜了,去城里卖动一下的方便了,只有早上到家门口等车就可以了,不过后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司机赚不到钱,虽然有地方财政补助,但是司机还是赚不到钱。
回到老家已经有三个月之久,我试着在农村能生活下去,发现农村越来越荒废了,田地抛荒严重,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太难了,在超市工资才有1800块钱,还不包吃包住,自己租房自己花钱吃饭,超市里年轻人很少,都是一些老阿姨,因为工资太低了,年轻人不愿意干。
城里也有一些小工厂,但是工资也不理想,二三千块钱不包吃住的,而且干的人很多,在老家,工作岗位少,钱难赚钱,很多都是年纪大的人在干,而且他们很珍惜这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基本能维持生活。
前段时间有一个老乡从外地回来,他和我一样想在老家生活下去,毕竟孩子已经上学了,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但是老家工作太难找了,找了一个星期都不理想,后来听说镇上有一家食品加工厂在招临时工,然后我和他去做了几天,从八点开始干到下午四点,一个人只赚了几十块钱,因为临时工是计件的,多劳多得,动作快就赚的多,动作慢就赚的少。
我俩都没有做过计较的活,在加工厂动作非常慢,因为小加工厂也是有要求的,做的是穿牛肉串的活,必须要穿好,虽然工作自由,领导也不管,只要自己埋头苦干,但是像我们动作太慢赚不到钱,里面都是年纪大的阿姨在干,她们离家近,干的时间久,每天很早就来到加工厂,因为干久了动作快,一天能赚一百多。
在老家赚钱真难,返乡潮可能真的不会来!#返乡# #农村# #农村身边事# #我要上微头条#
今天有个标题很有意思
深圳楼市十年,有人靠收房租月入百万,有人靠买房背负“千万”房贷
早上车的人在看热闹,晚上车的人在像赶集。
最近,想上车的人不太敢动,到底年前还是年后动,各种判断都有,有人说年前买好,免得年后涨,有些人说年后买,年前还是会跌一跌。
辣条个人的建议,找对房,找合适的房,没有什么所谓的上车时间问题,买对房保值升值的空间才更大。如果找不到也不能停,直到找到为止,如果等就会出现赶集的一幕。
掌握技巧,学习分析,具体实操才能做到无差错。有时候,学习一下,可以让你省略很多无用功,可以避免出现系统性的错误。
下雨天,疯狂赶场~[泪奔]
回到深圳必须开启工作模式~
深圳的何小姐今天一早就打开家里的监控,从家里门口的监控,就看到爸爸挽起两个裤脚,满脚都是泥,肩膀挑着一个锄头,正准备进家。打开视频通话,一问,原来爸爸天刚蒙蒙亮就去田里放水了,家里的稻田秧苗才刚刚长好,需要把水接到田里去,所以爸爸一早就在田里忙活了。
爸爸在门口的监控里,就手舞足蹈的跟何小姐聊起来啦!大嗓门的爸爸,对着远处的摄像头,大声的说起来,生怕女儿听不见!
何小姐的爸爸,将近70岁了,他还种了4亩多田。有时候,何小姐回家的时候就会车尾箱放上几袋农家米。爸爸种的米就是好吃,没有添加,没有抛光。何小姐说:吃着爸爸种的米,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小时候,是家乡的味道。
现在一年也很少回家,爸爸也学会了寄快递,就经常给何小姐寄大米,寄家乡的特产,寄家乡的鸡鸭,快递进村,方便了家里的老母亲与老父亲,总会给城里的小孩寄上一些家乡的特产,估计这也是现在农村的现状,那怎么办呢!孩子不能常常回来,做父母的总是想给他们寄些家里的东西尝尝。
说起这个监控摄像头,现在农村很多人也装了摄像头。何小姐也是给乡下的爸爸,家里装了视频摄像头。何小姐家里爸爸在乡下,何小姐跟妹妹都远嫁,这两年因疫情的问题很少回家。爸爸已经差不多70岁了,不愿意到城里来住。于是何小姐,就给家里装了两个视频摄像头,一个装在厅里,一个装在家门口。虽然用了几千块,但何小雪认为值得。
爸爸一个人在家,又不能经常回家,不放心。装个摄像,有空看看,看看爸爸的状况,真的也挺好的。现在农村很多人都装上了这种摄像头,大家认为有必要吗?
下午的时候,何小姐打开摄像头,又看到爸爸提着个锄头出去了,又去捣鼓他那几亩田去了。
除了自己吃的,寄给小孩的,何小姐的爸爸一年种两造米,剩下的大米还有很多,有时候赶集的时候会拿到镇上去卖。现在有人到村里来收稻谷,也可以把稻谷卖出去,还可以从网上寄出去。
想要吃农家米的朋友,可以试试我们的农家米哦!农家米有两种:一种是农家象牙米,一种是农家丝苗米,都是没有添加,没有抛光,好吃的乡下米。
【《2022年三季度人才流动趋势报告》:实体店拥抱即时零售新业态,分拣员用工需求激增】10月17日,58同城、赶集直招发布2022年三季度人才流动趋势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深圳在求职投递活跃度名列前茅。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2-10-17/detail-imqmmthc1197974.d.html
深圳墟,曾经是深圳本地客家人每逢农二、五、八赶集的地方。深圳墟由客家人建墟,深圳改革开放也离不开深圳客家人、改革先锋——袁庚。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科技之城、是滨海客家城市的代表城市。深圳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更加离不开深圳本土客家文化的包容性。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头条# #客家人#
以前在深圳皮具厂,有一大神,人曰猴哥。那时候猴哥三十多岁,没有老婆,江西人。一次猴哥对我们吹牛,说他老妈去帮他算命,说他35岁要是还没老婆,这辈子就打光棍了。又有人问他真打一辈子光棍怎么过?猴哥说自己不打算活过六十,打工打到四十多就回家,家里还有一片竹林,等他父母死后,就将竹林卖掉,加上自己打了这么多年工的钱,大约十多万,然后每次赶集市去买点肉吃,修修车,把钱吃完就吃点药自己死去。又有人问:你死在家没人发现怎么办?猴哥说:可能自己臭了,身上长蛆了会被发现吧,人都死了,管不了这么多了。众人一笑置之。
后来再也没见过猴哥,但是当初吹牛的这些话却深深映在脑海 。现在看来他算是活的比较通透的。
#深圳头条#
深圳文和友&茶颜悦色,值得你去吗?
其实很早就想聊一聊深圳文和友,无奈种种原因让我欲言又止,直到上个月亲自去走了一趟后我才感觉有资格来具体说一说。
我上班的地点在鸿隆世纪广场,隔壁是和平茂业奥特莱斯商场,然后一路之隔的港岛大厦下面就是深圳文和友,从下楼至文和友诂计也就是一百来米,按理来说我一早就应该去体验了,而事实却是开业四个月后我才第一次进去里面探个究竟。
深圳文和友,从建设之初,就十分引人注目。顶着比长沙文和友大三分之一,比广州文和友大六倍,全国最大......等头衔,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么?
长沙我去过,但我没去过文和友;我在广州念过几年书,但那时还没有文和友。所以仅凭媒体的几张图片实在是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对文和友没有全面的、清晰的概念认识。
深圳文和友从2021年4月2日正式对外开放,深圳河两旁的绿色栈道全挤爆了排队的人群,有那么一段时间,从我上班的九点至下班的六点,我都能看到周围的人依旧在争相打卡,络绎不绝。
听说那杯奶茶叫“茶颜悦色”,黄牛党一度炒到了300元/杯,对于一个不喝奶茶的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之事。
之后的日子,几次特地绕过去文和友,想进去看个之所以然,无奈还是要扫码排队,从保安麻木的眼神和不愿多搭理的语气中得知至少要排2个小时的队才能轮到,均果断放弃了。
出钱、出力还要出气,吃个饭还要排队,不禁口吐芬芳。我想不通那些排队的人群内心是怎么想的,不管哪里,让我排队才能吃上饭的,我都会掉头走人,我不会惯着它。
再去之时已经是无需排队,随到随进。这些都是闲话,聊一聊文和友吧。
深圳文和友的地理位置很好,离老街地铁站G出口只有几十米距离,一出地铁就能看到,透过茂密的树叶,一栋貌似很旧的大楼,大大的字写着“深圳文和友”。
这栋楼以前是烂尾楼,我们苦逼的上班族在鸿隆世纪广场停车要60元/天,而文和友的旧址这里仅需15元/天,尽管隔了一条马路,我们也愿意多走几步路,只因为它便宜。
就是这么一栋旧楼经改造,4层高的独栋+2万平方米,整体是以“深圳墟”为概念,说是融合了什么Y2K美学之类的。
可惜我是个凡夫俗子,不知道这些装逼语汇,如果一定要我形容,很想配一个周星驰那个表情包,那就一个字,绝!
能将一座烂尾楼因地制宜盘活得这么响亮,也确实需要两把刷子才行,不得不让人佩服!
深圳文和友是将八十年代、九十年的深圳生活搬了进来,据说有十万余件老物件。
简单地来说,如果你不知道深圳文和友是什么样的场景,你可以想象一下八九十年代深圳的墟镇,在赶集的那天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在深圳文和友都能感受得到。
深圳文和友就是故意装修设计成八九十年代贫困的“深圳墟”,旧店铺、理发店、歌舞厅、游戏厅、肉菜市场、百货店等等,以及各种特色美食汇集在一起,来这里就是看个情怀,吃个美食。
每个时代的商业空间都会凝集一批符合当下生活主题的内容,让现在00后的小孩体验一下父辈当年生活的背景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与其说深圳文和友是美食的汇集地,倒不如说它是个历史时代背景的城市博物馆,我觉得这样表达后更贴切一点。
我们通过城市博物馆,迎面扑来的就是那股怀旧味儿,直接的体验和消费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和市井记忆,吃的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简单说一下值得推荐的美食:蚝,成为整个深圳文和友的主旋律;想你的夜——臭豆腐;清汤牛腩;八合里牛肉丸;紫苏叶配鳗鱼;鲍鱼鸡........
太多太多美食了,如果你问我:深圳文和友究竟值不值得一去?茶颜悦色值不值得一喝?
既然你都这么问我了,我不正面回答也是不好意思的。带上我,我可以当你免费导游,一定值!
国潮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平时经常能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期待已久的xx品牌终于来深圳了,最近xx快闪店在某商场开了,太好逛了,姐妹们快来呀。
然后附上一张自己ps的美颜拉腿照片,下面评论也都是欢呼雀跃。
我就奇怪了,这些xx品牌,我怎么从来没听过,难道我out了?可别人却都知道?而且名字还都是英文的,但那些英文字母连一块,用英文用拼音,都拼不出来,也不知道是咋拼凑出来的。
后来我上网一查,基本都是小地方人,在家里拍脑袋想出来的牌子。
装修一般都是大玻璃房子,黑白灰性冷淡风格,再找几个半土不洋,穿的水裆尿裤的土鳖,去门口打卡拍拍照,网上一发,这事儿就成了。
比如国庆期间,网上就传,有个火爆上海的xx集市,要来深圳了,吹的是万众瞩目,天花乱坠。
我寻思吹的这么厉害,那就去看看咋回事吧?
结果去了一看,发现都是卖杂牌咖啡、卖气球、卖相框的,就这种农村赶集,在深圳成了潮流。
说到赶集,深圳还流行地摊文化,就是晚上找个草地,车后备箱装着食材,摆摊卖柠檬茶,卖炸鸡排啥的,大姑娘小媳妇晚上不回家,在那一坐能坐到后半夜。
据手博士观察,这些所谓的国潮、土潮,在小城市反而不灵,但是到了国际大都市深圳,反而如鱼得水。
这是不是说明,深圳是中国最土的一线城市?
#美丽深圳#
东门的历史也是深圳的神话
#行者天地#
东门老街,原称为解放路,是老宝安时期最为集中的旺地。这里其实是深圳一个最大的圩镇、集市。
解放路有一个最大的百货商店,五金交电商店,华侨商店,电器商场,还有最大的新华书店及文具店。。。。。。
街市靠南塘市场,都是农村里的农副产品及牲口市场,一杆秤行走天下。每月有几天为“圩日”,赶集的人们每天都很早就挑着农副产品前往,占个好位置,卖个好价钱。
每到圩日,解放路赶集的人特别多,
四里八乡的人们几乎都集中在这里闹市,几家饭店特别红火。
一些骑自行车搭客的“搭客仔”来回穿梭,每天都走好几趟。
几间大商场更是人头挤挤,好不热闹。。。。。。
#深圳历史#
深圳公交车停运、跳站335个站点…
只能说周一的深圳交通,彻底摆烂了,先是地铁停运20多个站,可能有些人都开始研究怎么搭公交了,结果公交车停运更多更猛。
周一的打工人,成了赶场人,赶到地铁站,赶公交站,这一天天的,礼貌吗?#深圳公交地铁停运#
看着你们都发财了!午睡时间都没有一点睡意,就是遗憾加后悔。干脆陪伴母亲午后去阳光下走走看看,透透气吧!
母亲挂念街上赶集的小商贩们,他们的东西都卖完没有?我也是有点好奇。平时都是早晨去逛逛,把需要买的买到手就回家了。
今天陪着母亲再从集市上走一遭。果然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卖完,继续守街,眼神里都是渴望和焦虑。我们也不能再买,隔天就有,不如买新鲜的好。急匆匆地从他们面前走过去了,心里有点愧疚,好奇怪的心思。
还是走在河边看山看水轻松自在。经过河边长廊时,蔷薇开着朵朵红花 ,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分外妖娆。我指给母亲看那些好看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