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万奕学院派(万奕学院派小区租房)

鱼毒奕说。奕是道光帝的静贵妃所生,文武双全,而且聪明过人,后来更支持洋务运动,和西方人接近,有“鬼子六”之称;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则软弱无能,一副老好人模样,难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有意立他为嗣。孝全皇后为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遂摆下毒鱼宴,企图毒死奕。一天,奕正好来孝全皇后和奕所住的钟粹宫找奕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之母静贵妃,说让奕在自己寝宫里吃饭。临近开宴,皇后偷偷叫来儿子奕,让他不要吃桌上的鱼,并把图谋告诉了他。奕生性忠厚,且与奕关系最好,所以在吃饭时,当奕要夹鱼吃时,他狠命地踩了奕一脚,如此数次,聪明的奕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没有要吃鱼。皇后的图谋没有得逞。这时,皇后宫中的一只猫在桌底下吃了奕吃掉下来的鱼骨头,但吃完没多久,就倒地而死。奕大惊,回家告诉了母亲静贵妃,静贵妃也大吃一惊,忙去告诉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赐死皇后。道光帝虽然不舍得皇后,但母命难违。孝全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保全,只好自尽。——《中国皇后全传》

八大臣在咸丰皇帝去世后,开始履行辅政义务,第一道命令就是公布关于治理咸丰皇帝丧仪的名单。名单中虽有奕訢的名字,但安排明显带有排挤意味:

着派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侍郎杜翰恭理丧仪。陈孚恩接奉此旨,即星速来行在。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周祖培、全庆着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钦此。

表面上这种安排的意思是,咸丰皇帝的丧事固然重要,但京师的安全更为重要。全局衡量,统筹兼顾,似乎以国事重于家事的安排可以让人理解。但从感情角度来讲,奕訢与咸丰皇帝是兄弟关系,尽管国事重要,留守京师责任重大,但八大臣这样安排似乎不顾手足之情。而且北京距离热河并不远,八大臣不让奕訢前往热河,却急调陈孚恩去,明显就是排挤奕訢。

八大臣辅政之初,就将奕訢边缘化。其实,咸丰皇帝临死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诏谕疏章的处理权限问题。这是咸丰皇帝去世后朝廷政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谁才是大清帝国真正主人的问题。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中记载:

两宫乃召辅政大臣入,议诏谕疏章黜陟邢赏事。初肃顺、杜翰、焦佑瀛谓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后持不可,议四日,乃决章疏呈览,谕旨钤印。任用尚侍督抚,枢臣拟名,请懿训裁定,其他简放人员,按照京察暨疆臣密考,拟具正陪数员,在御前掣签,两宫并许可。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在确定辅政大臣的权力问题上,太后与八大臣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经过四天的讨论才最终有结果。肃顺等人意图将权力抓在自己手里,由辅政大臣拟定谕旨,太后只管盖章而不能改动,下级各官员的奏章也不必请太后过目。这个方案当然不能被两宫太后所接受,而且也违背了咸丰皇帝让八大臣辅政的初衷。

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最后议定的办法是:

1.章疏呈览。

2.谕旨钤印。

3.任用高级官员,大臣提名,太后最终裁定;任用一般官员,先提几名候选人,用“掣签”的办法确定人选,由两宫太后批准后才能宣布任职。

所谓的“掣签”,就是任命官员时,由军机处糊名签,后进呈御前,两宫太后坐在旁边监督,同治皇帝居中抽签,先抽中者为正职,后抽中者为副职,然后再由各部抽签分配任职省份,最后对外公布。

七月十七日(8月22日),八大臣联名发布《为发下谕旨以“御赏”“同道堂”方章为符信等事致吏部兵部咨文》和《为按月恭缴钤图谕旨事交内阁片》两项文件,向京师内外各衙门宣布,今后朝廷命令必须有“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才能生效,盖印公文定期交回内阁存档。至此两宫太后与辅政八大臣的权力分配方案总算暂时确定下来。

权力分配问题意味着地位高低之分,由于小皇帝载淳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但太后是钮祜禄氏,这就形成了咸丰皇帝死后的一种特殊局面—两宫太后地位如何区分的问题,也就是血缘与礼法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依据清朝祖制家法,当时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应该尊为皇太后,与钮祜禄氏并尊。但是经过辅政八大臣的研究,钮祜禄氏称为母后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则称为圣母皇太后。

事实上这样的称呼,是仿照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两后并尊”的故事。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穆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李氏是贵妃。万历即位后,尊皇后为仁圣皇太后,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清康熙皇帝玄烨即位后,也是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生母为慈和皇太后。既然曾经有过先例,八大臣这样拟定也说得过去。当时因为钮祜禄氏住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人们称为“东太后”;叶赫那拉氏住在西暖阁,人们称为“西太后”。但这样定名分叶赫那拉氏心中颇为不满,作为小皇帝的生母,她当然认为自己应该居于东太后之上,这也是她后来联合奕訢发动政变的原因之一。

应该说在咸丰皇帝去世后,八大臣对于大清帝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处理得并不得当,至少给人以大权独揽的感觉。从结果来看,排挤恭亲王奕訢,和两宫太后争权以及将叶赫那拉氏排到次要地位,事实上都是孤立自己的行为。不过在那个时间段上,八大臣至少自认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他们将年号擅自更改为“祺祥”,八个人的情绪都很高。

据《热河密札》记载:

自顾命之后,至今十余日,所行均惬人意……然事势大局已定,似不致另生枝节……诸事循照旧章,并无人搀入……循此不改,且有蒸蒸日上之势。

从表面上看,咸丰皇帝去世后的政局因为“热河派”的坐镇,而没有出现震动,未来的形势一片大好,但事实上以八大臣为核心的“热河派”对时局的判断大错特错。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祺祥”这个年号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确定,到十月就被命令废除,共计七十日。在“热河派”正准备大显身手时,被他们推向对立面的政敌们开始联合起来,准备对他们施以重拳。

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太康的儿子仲康挽救政权失败被囚禁,不久便身染重病去世,其儿子“相”继位,仍是没有实权的傀儡帝王。

有名无实的夏朝王位实际为穷弈掌控,因为穷羿的独裁,一些拥护夏朝的旧臣又重新聚集到了相的周围,相的势力逐渐大起来,后羿担心相一旦羽翼丰满,兴兵报复,重振夏朝,就派兵去追杀相。在斟灌氏两个同姓氏族的帮助之下,相把都城迁到了帝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濮阳县之南。

后来,韩卓带后羿(非后羿射日的后羿)自立,也注意到了相逐渐壮大,就派自己的大儿子去消灭了斟灌氏并在帝丘将相杀死,当时相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在乱军厮杀之际,她从城中逃回娘家有仍氏,算是躲过了一场劫难。不久之后,她在娘家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取名少康。

有仍氏也是拥护夏朝的诸侯,所以他们对少康母子格外照顾。转眼之间,少康长大成人,做了有仍氏掌管畜牧业的官员。看到少康逐渐长大,她的母亲便把少康的身世和后羿、韩卓如何篡夺夏王朝的本末讲给他听。少康闻知自己的身世后决心报仇雪耻,兴复夏朝。少康学习了各种本领,他在有仍氏管理畜牧的同时也不断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

此时,韩卓听到了一些关于相还有遗腹子少康在的消息,大为震惊,本以为杀了相之后,夏族就被灭绝了。得知少康仍念念不忘复国大业以后,韩卓更是心神不安,他一心想要除掉少康这个心腹大患,于是派出大臣带领人马前去捕杀少康,少康提前得到了消息,逃到有虞氏部落躲过了追捕。

有虞氏也是夏王朝的拥护者,他的首领很热情地收留了少康,并让他做了有虞氏掌管膳食的官员。后来有虞氏首领还将自己的一双女儿嫁给了少康,并分给他土地,让他自己管理。这样,少康就有了和韩卓抗衡的基本力量,过了许多年,少康在自己所辖的领地(今天河南省虞城县东南附近)不断积蓄力量,他广施恩德给百姓,还多方联络夏王朝的遗臣和旧时的子民,少康治理下的领地,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丁兴旺,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块乐土。

过去逃亡在外的大禹后代,纷纷前来投奔,使得少康的力量不断壮大。而这时的韩卓,因为多年来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大失民心,手下的心腹大臣和将士,也早与他离心离德。

少康见复国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他便率领斟灌氏的彝族及组织起来的复国大军,前去讨伐韩卓。

征军护国大军的将士们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作起战来异常勇猛,所向披靡,一路上斩将夺城,直逼韩卓老巢。当少康突然兵临城下的时候,韩卓手下的士兵们看见夏军军威雄壮,士气高昂,都不敢拼命抵抗。两军一交锋,韩卓的军队便溃不成军,韩卓也在乱战中被杀。少康一鼓作气收复了夏的故都,随后又剿灭了韩卓的两个儿子。

自太康被逐,夏禹的子孙历经三代40多年才重新夺回了失去的江山。各地的诸侯看到夏王朝复兴并且更为强大,便纷纷赶到夏都朝贺,向少康表示重新臣服。安抚众人之后,他亲自主持祭祖和祭奠大典,宣布恢复夏王朝的统治。

因为少康在忧患中长大,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十分了解民间疾苦,深知自己是凭借着祖先大禹的威信和老百姓的帮助才得以复国。所以在他登上王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夏王朝。

首先,他重视农业生产,恢复了在太康时废掉的管理农业的机关,其次,他又恢复了水政负责,带领人们修复多年来未曾修缮的河道,得到了人民的交口称赞。

少康反思了父祖失国的教训,他告诫子孙,要像祖先大禹一样,时时关心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不能骄奢淫逸,帝王只有重视自己的德行,才能团结百姓,不失人心。

王朝的历史上,少康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帝王,它使得夏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空前的巩固,使国力得以向着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摆脱了太康以来,夏王朝动荡的政治和社会局面。

在昨天描写金钱帮的文章里我就提出过,上官金虹只要利用好自身的富豪特技,开局全力韬光养晦储备战力,就能够拖死李寻欢。果不其然,在华山派的猛攻下,李园的经济和武装一直发展不起来,上官金虹见两败俱伤之时发起攻击就能坐收渔利。三国志11的侠骨留香世界,武艺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实力标准,但是在国家形态对抗的规则中,经济、后勤以及外交时机的把握才是制胜关键。#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三国志11侠骨留香

十月一日(11月3日),两宫太后连续颁发多道谕旨,大体内容是:

谕内阁恭亲王奕訢着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谕内阁着恭亲王奕补授宗人府宗令;谕内阁着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均着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鸿胪寺少卿曹毓瑛,着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这几道谕旨的下发,意味着建立起以恭亲王奕为核心的“北京派”辅政新班子。十月二日(11月4日),又谕令奕訢补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又谕着他管理宗人府库银,等于让奕訢集政权、兵权、族权、财权于一身。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新人笑旧人哭,在大清帝国生成新的政治领袖之后,并没有忘记先前的对手,只是这种不能忘记并不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慰问,因此北京政变还需要完成最后一个步骤:清算八大臣,查办余党。

无数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一个政治集团倒台后,总会有投机分子踊跃表现出落井下石的样子,希望借此机会立功受赏,而这种做法恰恰给了其政治对手顺理成章进行清算的借口。北京政变也没有摆脱这种套路。

就在两宫太后连下五道谕旨的同一天,少詹事许彭寿上《密陈查办党援等四项事宜折》,希望能够扩大对“热河派”的打击力度,清算其余党以及为“北京派”平反。显然许彭寿这个折子很能迎合两宫太后和奕訢的口味。但两宫太后头脑还是十分冷静的,她们让许彭寿说出谁是“热河派”的余党,防止有人被诬陷,而且谕令官员们不准互相弹劾,以免误伤太多。

两宫太后的这种反应,与其说是为了稳定政局,不如说是为了将对官员如何定性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当时除了下旨首先查抄她们最为痛恨的肃顺的家之外,还在十月五日(11月7日)召集王公大臣对八大臣进行罪名定议,最终形成的处理意见是对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以大逆不道处死。

次日奕訢代拟八大臣罪状,共计八条:

一、不能尽心议和,以至失信于各国,导致先帝被迫逃往热河。

二、阻止先帝回銮,致使先帝驾崩于热河行宫。

三、反对太后听政,拟旨时阳奉阴违,擅自矫诏;尤其是肃顺每次请见两宫,于召对时,言语之间颇为趾高气扬,居心叵测。

四、擅自阻拦太后召见亲王,肆无忌惮,时常暗中采用离间之策。

五、假传圣旨,以赞襄政务为名,诸事并不事先请示,擅自做主。

六、肃顺接奉谕旨后,当面咆哮,目无君上。

七、肃顺由热河回京,私带眷属行走。

八、肃顺善坐御位,善用行宫内御用器物,把持一切事务,宫内传取应用物件,肃顺抗违不进,并声称有旨亦不能遵。

纵观这八条罪状,除了第一条尚且可以讨论之外,其余七条基本算是生拼硬凑,用老百姓的俗语讲:拣鸡毛凑掸子。其中后四条是对准肃顺一人的,当然谁都看得出来这是想要置其于死地。前四条与其说是为八大臣安上罪名,不如说是奕訢对自己与洋人求和的一种开脱,以及两宫太后想要掌握实际权力的一种掩饰。

同一天,两宫太后派肃亲王华封、刑部尚书绵森,前往宗人府传旨,令载垣、端华自尽,将肃顺押往菜市口处斩。随后奕訢拟定其余“热河派”的五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发往新疆效力。不过两宫太后为了招揽人心,只是将五大臣革职,免去发配之苦。

对于“热河派”的余党分别惩处:尚书陈孚恩、侍郎黄宗汉革职并永不叙用,陈孚恩从重发配新疆效力赎罪。侍郎刘琨、成琦,太仆寺少卿德克津泰,候补京堂富绩即行革职。宫内与肃顺等交往密切的太监杜双奎、袁添喜、王喜庆、张保桂、刘二寿等人也从重处分。造办匠役韩套儿、松林、福贵、文浩、常福、玉保等六人因为经常前往肃顺府邸,也被杖责八十。

从这份处理名单来看,“热河派”除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算是精英之外,可谓是根基浅薄。如果不是因为咸丰皇帝让八大臣辅政,或许也只有肃顺尚且能在新朝廷中立足,因此最终失败也是有缘由的。

值得一提的是,“祺祥政变”不仅让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掌握了最高权力,也是晚清政局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政治舞台的上下前后,即将发生新的变化。首先,中央权力发生再分配,由政出一人过渡到垂帘听政与亲王议政相结合的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睁眼看世界的大清帝国统治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洋人在帝国前行的道路中,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就意味着中国开始逐渐融入世界体系之中。南方太平天国依旧声势浩大,这也使得虚弱的大清帝国不得不依靠以汉族官僚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并进而使其逐渐控制大清帝国的权力机构。

集诸多权力于一身的恭亲王奕,由于其“洋味儿”的存在,总结帝国在最近二十年对洋人屡战屡败的经验教训,则必不可少地要引导大清帝国开始向西方学习靠拢。只是由于诸多原因,大清帝国前行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前方将布满荆棘,时刻考验着大清帝国统治者们的智慧与耐心。

清朝入关后:一个皇帝两个年号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用两个年号的皇帝只有两位,一位是入关前的清太宗皇太极,曾用过“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

清入关后,只有同治皇帝拟定过两个年号,一个是“祺祥”,一个是“同治”。

“祺祥”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匡源等拟定的。这两个字出典于《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一语。意思是:水枯曰涸,河流塞住了也叫“涸”;“童”是指山秃之貌,草木不生的山叫童山。“不涸不童”就是说河流畅通,山川茂盛,物阜民丰,故而“诞降祺祥。”

按清朝祖制,年号一般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后颁定。

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在小皇帝即位不久,就忙于拟定年号,主要是考虑经济问题。

原来,咸丰皇帝逃奔热河后,官钱票迅速贬值,银价上

涨,物价昂贵,民不聊生。当时京城许多富商把大量铜钱囤居起来,加剧了现钱的短缺。因此,肃顺等人想立即铸造一批新币,投入市场,使囤居者把铜钱抛出来。

这个年号被两宫太后钦准后,肃顺立即派人到云南采办铜料,开铸“祺祥重宝”大钱。八月初,肃顺等人铸造了一批新钱的样品。这些钱用上好的云南铜料铸就,正面是汉文,上刻“祺祥重宝”四个大字,背面则是这四个字的满文。这钱铸得很精致,就等小皇帝返京举行大典之后,在全国发行。

“祺祥”本来是吉祥之意,但却没给肃顺等人带来任何好运。不久,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诉发动了“辛酉政变”,八大臣被杀的被杀,被放逐的被放逐,这“祺祥”年号和“祺祥重宝”尚未正式颁行,就被政变者扼杀了。政变成功后,奕诉集团掌权,就重新集议改元之事。

为奕诉等人搞政变摇旗呐喊,大造舆论的李慈铭,早已向肃顺改元问题发难,他说:“国朝即位改元,向来都是由大学士及军机大臣先拟定几个年号,然后送给皇帝,由皇帝亲自选定。现在新君还没有继位就先商议改元,不符合祖制。而年号又用'祺祥’二字,文义不顺,且'祺’字古来就无人使用,祥’字唯宋少帝祥兴用之。”后来,经奕诉、文祥等共同商议,最后决定用“同治”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妙处在于会意。在两宫太后看是两宫同治,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间看是上下一心同治,因此让人看了都觉得满意。

这个年号呈给两宫皇太后,慈安没说什么,慈禧则拍手称好。慈禧是很重名位的人,她一直对太后分东西宫,自己名分比慈安逊色而耿耿于怀。今用“同治”二字恰可表示两宫并尊,没有嫡庶之分,这是最令她满意的。当然,她也能体味到“君臣同治”这一层含义,她给奕诉加上“议政王”的名衔,正好是“同治”二字最好的注解。

#大清朝一个皇帝两个年号#

【历史今天。1911年4月26日,清华大学建校】

清华大学的前身叫清华学堂,是1911年清朝政府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初时,现清华大学工字厅、怡春园一带叫熙春园,道光皇帝把这园子赐给他的五儿子奕FDB9,咸丰皇帝为此园取名清华园,又叫“小五爷园”。

早在明神宗时,神宗的外祖父李伟的园子就叫清华园。“清华”二字就是由此得来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其中美国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

1904年,经谈判交涉,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部分,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

1929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先后有四批学生直接派往美国留学。

1911年4月26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所有办学方法均按照美国学堂实行。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了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管清华学校,将校名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翌年旧制全部结束,完成了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大学的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清华大学于1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工科大学,为祖国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年表

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 预备学校停止招生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8月13日 国民政府接管,改名“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3个学院,14个系

1929年 留美预备部结束,国学研究院停办,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1930年 设立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研究生院

1932年 增设工学院(由土木、机械、电机三系组成)、法律学系和农业研究所,共计4个学院16个系

1933年 设心理、社会、地理三个研究所

1934年 在江西南昌设立航空研究所,在湖南长沙成立无线电研究所

1935年 因不满日军于冀东成立伪政权,爆发由清华学生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 停办法律学系

1937年起,日军逐步占据清华校园

1937年8月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4月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下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院二十六个系。

1946年11月 北京清华园复课,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增设建筑系。

1948年12月15日中共占领清华园

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清华,校长梅贻琦出走美国,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

1950年7月,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任班主任。1951年初正式开始授课。

1952年 经院系调整,废去文、法、理、农学院,保留下建筑、土木、机械、电机四个系

1958年 增设工程物理、工程力学系,恢复化学工程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失去正常教学及科研秩序

1977年 文革结束后,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恢复

1984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清华大学法学院,建立应用技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从精密仪器系分离出来建立工业工程系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在人民大会堂揭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但两校并未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不是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 恢复心理学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求是》杂志总编辑、中央党校副校长等职的邢贲思担任院长。

2009年 成立教育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复建清华国学研究院,由著名哲学家陈来任院长。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改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吴晓灵担任首任院长,央行行长周小川出任名誉院长,刘鸿儒出任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围棋文化# #江西弈派#

2021赛季中国围甲季后赛争冠区比赛

王者之师,上届冠军

江西金达莱环保队

vs杭州队

为我大江西围棋,加油吧!

咸丰皇帝去世后,八大臣由于受命先帝,取得了执掌朝廷大权的合法地位,尽心辅佐皇太后和幼皇帝。八大臣是咸丰皇帝在热河亲自点名受命,因此时人称之为“热河派”。可是当时朝廷内部并不仅仅只有“热河派”染指最高权力,除了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之外,恭亲王奕訢作为曾经也有机会登上帝位的实力派竞争者,在朝廷内也是举足轻重。

事实上从咸丰皇帝即位伊始一直到他去世的十多年间,除了外患不断之外,朝廷内部也是逐渐有了不少积怨,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祺祥政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恭亲王奕訢也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原因在于清朝并不拘泥于立嫡立长的制度,皇帝选择继承人从来都是以贤能为标准。而恭亲王奕訢虽然年龄比咸丰皇帝小,但各方面才能丝毫不比四阿哥奕差,只是因为道光皇帝综合考虑多方面原因,才最终立奕为继承人。

咸丰皇帝奕即位后遵从父命,封奕訢为恭亲王。可是这一册封直到咸丰三年(1853)才正式执行。而且,咸丰皇帝当时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制的决策,那就是任命奕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按照清朝祖制规定,亲王和皇子是不能担任军机大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宗藩削弱皇帝权力。

可是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原军机大臣麟魁、邵灿等人年龄老化,于是咸丰皇帝罢免了他们,将奕訢、瑞麟、杜翰等人充实进军机处。奕訢作为亲王,在军机处地位是最高的。咸丰四年(1854),咸丰皇帝又授奕訢都统、右宗正、宗令等职,这样一来兄弟两人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产生的隔阂,随着奕訢地位的不断提高而一度缓和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兄弟两人再次产生新的矛盾,首当其冲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奕訢生母的封号问题。

咸丰皇帝九岁时失去了生母全皇后,由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抚养长大。咸丰皇帝即位后,给这位静皇贵妃上的尊号是: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奕訢对这个封号并不满意,经常要求加封生母为太后,咸丰皇帝对这个要求不置可否。

事实上,我们可以揣测出咸丰皇帝的真实所想,无非是因为康慈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十多年的抚养过程中,难免表现得不如对亲生儿子那么疼爱。尽管从感情而言,童年经历的一些事情可能难以从记忆中抹掉,但已经贵为皇帝的咸丰皇帝因小嫌而不念大恩之举,未免显得过于小气,而有失帝王风范。

但从奕訢的角度而言,他请求皇兄进封生母的方式也有问题。这一点从康慈临终前奕訢的请封便可以看出来:

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亲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暝。”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

《清史稿》的记载是:

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

咸丰皇帝最终进封康慈为皇太后其实很勉强。奕訢没等咸丰皇帝明确态度,便自行传旨也存在严重问题。于是在安葬完康慈后,咸丰皇帝便罢免了奕訢的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等职,只保留他仍在内廷行走的头衔。这等于是撤了奕訢的全部职务,而且让他在上书房里读书学习,闭门思过。

但是大清帝国时局越来越艰难,使得咸丰皇帝不能再计较个人恩怨,因为奕訢的才能是可以重用的。咸丰七年(1857)正月,兄弟两人一同祭祀先帝道光,可以看作是二人关系缓和的标志。此后,咸丰皇帝又逐渐恢复奕訢的各项职务,一直到英法联军进兵北京,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奕訢全面接管了北京事务。

从奕訢被罢免到后来接管北京事务的过程看,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还是十分看重的,并没有因为奕訢亲王的身份而对他加以提防,这是咸丰皇帝做得很好的一面。但是在如何应对英法联军的问题上,咸丰皇帝与奕訢再次发生了矛盾。

咸丰皇帝让奕訢接管北京事务面对英法两国“办理抚局”,其本意是想暂缓一步,等到大清帝国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后,再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英法。可是奕訢在面对英法时,却是以和局为目的入手。这让咸丰皇帝十分不满。

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59年10月24日),在奕訢递上去的“经过谈判,英法联军已经定期撤出北京”的奏折上,咸丰皇帝朱批斥责了他:

览奏已悉。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唯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咸丰皇帝从维护“大清体统”角度,表示对奕訢办理抚局的不满,实际上是对奕訢一味妥协退让最终导致签订城下之盟的批评。

从奕訢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开始,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感到彻底失望。当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重垂危时,奕訢奏请要来热河行宫探视,咸丰皇帝的批复居然是:

相见徒增伤感,不必觐见。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咸丰皇帝在临终前,要将肃顺、载垣等八大臣列为辅政大臣,而其中却没有奕訢,等于是将奕訢排除在当时朝廷领导核心之外,这让奕訢甚为不平。

还有一天更新云顶之弈S5.5,预测这将成为整个云顶历史上、最糟糕、没有之一的赛季。

已知

本赛季1个玩家,每局游戏,只有拥有1件光明神话装备,从系统随机指派五件中自选其一。

推断

且不说神话装备之间的平衡性(倒霉蛋可能发5件T4垃圾,欧洲人5件版本T0),本赛季最病态的设计,在于:

光明神装发放的时机,居然不是鼓励玩家升高人口之后才能获得;

而是固定于3-6回合,发给全场8名棋手。

这么早的时间点,谁能彻底定死这局打什么体系?谁又能提前预知未来的实际牌序?

物理有神盾、游侠、炮手、征服;

魔法有大眼、卡尔玛、大头、稻草人、提莫;

不同主C拿的装备一样吗?

现在设计师勒令我于3-6盲猜本局大哥,假如拿了A的神话,却只能d到B/C/D,这一局我就去吃屎?

于是乎新的赛季,一定会出现大量正确的版本答案,就是去6-7级就D完的3星骑兵炮手、亡魂刺客等等,甚至回到全员赌3星1费C的黑暗时代

(还记得S3全员赌霞赌波比,设计师紧急削弱吗)

我们把话题上升到:

市面上这么多自动战斗类对弈游戏,为什么大家喜欢玩云顶之弈?

因为爽,因为过去设计师一直在暗暗引导我们比如去8-9级搜个船长+3环一炮炸翻全场;

上8级搜到天选龙王、天使、蛮王、拉夫我就是爹、

9级搜到天选凯隐、瑟提、永恩、沙弥拉、乌鸦我甚至可以成为爷爷。

喜欢赌低费3星的玩家,也可以找到吃鸡卡组,但大方向上让多数玩家,多体会豪华卡组那份暴力的欢愉,才是云顶之弈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可现在呢?

你说天选橙卡太霸道,升9经验从S1的64,涨价到80块,命运之轮都结束那么久了,还要继续阻止玩家掏出橙卡?

一个游戏,是生怕玩家玩爽了还是怎么的?

S5.5将会是云顶之弈历史上最糟糕的赛季

因为你只有去赌低费烂分牌

才能当最关键的那一片拼图出现在3-6时

已能补完你本局体系的最后一片

其他追求华丽的打法,都不过是愚蠢的一把梭赌命罢了

====================

希望早日能看到S5.5包含但不限于下列调整:

1,排位赛中3456名不上分但也不掉分,想上分就请杀进决赛,竞技游戏不为了取胜而战,反而只想低人口恰烂分,就像踢足球永远不带过半场,纯粹拖时间只为让冠军少入几球,这不扯淡吗

2,光明神话装备的获取时机,改为升8级之后的次回合。让玩家有机会升8的当回合知晓主C是谁,不再盲选大哥神装(可以设置光明神话的最晚获取时机,比如4-7或5-1,让6-7级赌低费的玩家也能存活)

3,随机指派的5件光明全部纳入一个特殊背包,在后续游戏中:

备战阶段玩家可在背包内更换光明装备,

但战斗阶段,场上只能持有一件

(即得5、存4、用1)

如此一来,即便3-6就派发光明神装,后续依然能打出即丰富、又平衡、且多变的棋技

让设计师,至少不再站在名为“未知命运”的玩家对立面

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乱世出英雄,各路人马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我们今天聊的这个赫连勃勃,是匈奴人,幼年丧父,被后秦重臣没奕于收养。没奕于对他着实不薄,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在没奕于的推荐下,后秦君主姚兴也很器重赫连勃勃。可这个赫连勃勃为人冷血,先是杀了老岳父,以老岳父的人马为基础,建立了大夏国。后又与姚兴为敌,占了后秦都城长安。他曾派人铸造兵器和铠甲,造成后用箭射甲,射不透就杀铸箭之人,射透了就杀造甲的工匠。对这个人,你们怎么看呢?

在文化发展的有些领域,徽州或许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派别,却也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如自然科学界,徽州是群星灿烂的。数学上有数学大师屯溪人程大位(1533-1606年),他著有《算法统宗》十四卷,最大贡献是将数学从筹码记数发展为珠算计数,确定了珠盘式运算并完善了珠盘口诀,在国内外影响极大;物理学上,有物理学家歙县人郑复光(1780―约1862年),他精通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特别是在光学上贡献最大,著有《镜镜冷痴》五卷,专论光学原理和光学仪器制造,是我国当时最主要的一部光学著作等等,以至有人说,一部徽州自然科学史也就是一部安徽自然科学史。(注: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学发展及其动因初析》,《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85年。)徽州的诗词文学,虽然难以断定它存在一个流派,但至少是存在一个庞大的群体。朱熹本人就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其古诗在南宋堪称第一,(注:胡应麟:《诗词・杂编》卷)传世的就至少有1200余首;祁门人方回(1227―1307年)的词风、思想与辛弃疾相近;明歙县人汪道昆(1525―1593年)不仅官居显位,且其文学造诣颇深,其文学被誉为是明中期文学复古派“后五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布衣诗上,王士祯曾记:“论明布衣诗,极推吴非熊、程孟阳,海内莫不闻两先生皆新安产也。”(注:《新安二布衣诗》,清稿本,藏祁门县博物馆。)有清一代270余年间,徽州至少可称得上词人的就有200多,词万首。在其他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歙县人王茂荫(1798―1865年),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理财和经济思想史专家;休宁人朱升(1299―1370年)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战略思想家,1337年他曾进言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明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黟县人俞正燮(1775―1840年)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和史学家;戏曲家有目连戏集大成者祁门人郑之珍(1518―1595年),有明代著名戏曲家休宁人汪廷讷(1573―1619年),特别是汪廷讷,其不仅作品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同时,他还是一位围棋理论家,著有《坐隐老人弈薮》一卷和《坐稳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5卷;语言学界,除朱熹、江永、戴震等硕儒大家多有研究外,不经名人士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如在徽州方言研究上,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藏室“伯山书屋”(注:笔者2000年以前在黄山市工作期间,曾在徽州抢救和收集一了一万一千余份(部)徽州文书原件,2001年5月19日正式捐献给安徽大学,为此,安徽大学特设“伯山书屋”以藏之。)内就收藏有由婺源人胡昭潜抄,婺源人江湘岚编著的《婺北十二都东山乡音字类》手抄本上下两册和胡昭潜自著《休邑土音》稿本上下两册(注:这四册手抄本书笔者访得婺源同一户人家,另有胡昭潜手抄《照录家乘》、《八音之谱》、收租帐本等。),分类详细、音准,可见徽州民间语言学研究之底蕴;教育学界徽州更是渊源流长,朱熹、郑玉(1298―1358年)、汪克宽(1304―1372年)等都是徽州有名的教育家,当代更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歙县人陶行知(1891―1946年);绩溪人胡适(1891―1962年)是当代文化巨子等。他们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其学术思想,都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内容。

#夏日生活打卡季##历史##文化##自媒体##自媒体创业人#

成毅不算古偶流量,他是实力演技派。真真用演技征服了千万观众。

清朝的皇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叫做“觉罗”。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本家亲戚。 

共有两派七大支也称为“七觉罗”

第一派为兴祖脉下觉罗,是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祖父和叔祖父的支系,共五支,即:

“一祖”德世库支

“二祖”刘阐支

“三祖”索长阿支

“五祖”包郎阿支

“六祖”宝实支

 

第二派为景祖脉下觉罗,是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的支系,共两支,即:

景祖长子礼敦支

景祖第五子塔察篇古支

 这些亲戚们在努尔哈赤时代其实人数不是很多,但是总会做出点幺蛾子的事情。比如,努尔哈赤起兵时,这些亲戚们就联合起来反对。甚至在祖庙约誓要谋杀他。他的妹夫嘉木湖城主噶哈蓍还被族人萨木占杀害。

所以呢在走向和明朝对立的道路上,这些亲戚们才是最先要被收拾的对象。当然在后来的不断的作战中,觉罗各支才逐步归附,只是在战争中基本上都是躲得远远的,让人很心酸。

 

不过,皇太极上位之后,这些觉罗的后裔又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样貌。他们需要不断的立战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整个后金国的体制已经建立,抱大腿这事谁都会,为了自己未来的稳定的仕途和财产分配不得不拼命。

但是这些远亲们和皇族关系已经逐步降低,所以更多地表现出野性和低阶化。有那么几个特殊的情况。

1.从爵位上说,很多人把亲王直到奉恩将军那套爵位称之为“皇族爵位”,而实际上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宗室爵位”,也就是说,觉罗是没有可能拥有这些爵位的。

清代觉罗获得爵位,只能是跟异姓一样的那套公侯伯子男乃至恩骑尉。而且,清代觉罗的爵位普遍低下,觉罗获得过的最高爵位只有三等爵位。另外子爵有三四家、男爵有数家,其余的普遍是闲散觉罗。

2.从居住地来说,大多数的觉罗是居住在沈阳周围的村屯中,而京城中的觉罗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东北生活。

3.不能用钦定字辈。

与远支宗室一样,对于清代皇帝钦定的“胤弘永绵奕载……”这套字辈,是没有使用权力的。直到宣统年间,少数的觉罗才开始自行使用钦定字辈,后来逐步放宽。到今日,很多觉罗后裔都用了钦定字辈,但其实其祖辈都是不用这个辈分的。

4.从经济待遇上看。按清初的规格,觉罗每月银二两,每年米二十一斛二斗。而宗室每月银三两,每年米四十二斛二斗,相对来说差距还是明显的。

清代觉罗普遍势弱,只有极个别的世职家族和仕宦家族,而觉罗的世职家族其知名性也远不如宗室。至于晚清觉罗的官宦世家,如成允家族等,虽然在觉罗中列数名门,但比之钮祜禄氏、那拉氏等氏族的世家,实际上还要弱一些呢。

 不过到了现代,这些居住在东北的觉罗后裔大多喜欢自称为“爱新觉罗氏”,虽然这于礼不合,可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毛病,毕竟300年前是一家嘛。

如今真正的觉罗后裔很多,大约有2万人,多数集中于东北和北京。觉罗在冠姓上尤其喜欢使用肇姓,约占半数以上。曾经有人总结爱新觉罗一姓的冠姓规律,称之为“内金外肇”,具有一定的道理。

要说名人的话,目前有名的也就肇俊哲和金溥聪。不过既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了,也没有什么皇家宗室之说,都是一样是公民,只是人家祖上可能沾上点贵气而已。

 

#极致文史#

咸丰十一年,公历1861年8月21日晚上11点多,咸丰皇帝崩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在此之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死后,自己儿子太小,这江山社稷会走向何处。

他最终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设以协办大学士肃顺为主,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辅的顾命八大臣,外加两宫太后掌管印章的方法来相互制衡。

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这里面有个巨大的漏洞,也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这直接导致了后面顾命八大臣被清算,慈禧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自己对清王朝长达48年的独裁统治。

咸丰十年,公历是1860年,开春的时候,太平天国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咸丰焦头烂额之际,英法联军卷土重来,他们先攻破了天津,从天津上岸,目光所到之处,京城唾手可得。

怎么办?咸丰不想当被捉之君,想想当年宋朝皇帝被捉后是什么命运,他是惊恐异常。反抗吗?失败了呢?议和吗?割地赔款等着他,他不想背这千古骂名。

怎么样都不行,三十岁的咸丰感觉自己是鱼游沸鼎无处去,热锅蚂蚁难逃生。

此时,僧格林沁看出了他的无奈和尴尬,上折子求他去热河避暑山庄打猎,肃顺也赞同,咸丰假装推辞,然后就同意了。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公历1860年9月22日,一行人从圆明园大东门出发,八天后到达避暑山庄。

咸丰跑了,英法联军进入京城,烧了圆明园,抢了无数珍宝。咸丰震惊之余,命令留在京城的奕訢代自己向英法联军议和,由此产生了签于礼部衙门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人在热河的咸丰感觉太丢人了,他不回去,在焦虑和愤怒的情况下生病。但在有病的情况下,他天天喝酒纵欲,喝醉了就狂笑大哭,奔着自杀而去

仅仅过了半年,他就病重将死,他安排后事时,已经手不能提笔,只好命令军机大臣代写,内容就是立皇长子也是他的独子载淳为皇太子,肃顺等人辅政,两宫太后掌印。

因为不是他亲笔所写,所以导致了后来慈禧拿此事做文章,以肃顺等人矫诏定罪,将咸丰苦心安排的格局完全打破,也直接要了肃顺等人的性命。

其实,如果是慈禧,她是无法做到的,咸丰在安排这些事时,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弈訢。

咸丰小时候母亲早死,道光皇帝命令弈訢的母亲养着他。所以,咸丰和弈訢从小是有感情的。但是,道光的立储密旨中犯了个错误,他开始就写立弈訢为恭亲王,然后写立弈詝为皇太子,也就是咸丰。

按说,行文开始要先确立皇太子,哪有先确立什么恭亲王的?所以,人们猜测道光皇帝喜欢弈訢,他有机会成为皇太子。

这直接导致了咸丰心里不爽,一度对疫訢打击夺权。安排后事时,直接将弈訢给忽略了,什么权力都没有给他。咸丰也不想想,他出京避难,直接在避暑山庄住了近一年,京城那边全靠弈訢,他已经团结了京城的官员,形成了京城集团,他这样安排,置京城的弈訢和京城集团于何地?他们能甘心吗?

所以,弈訢和慈禧决定联手,把顾命八大臣给收拾掉,这里面的过程如同小说,非常惊险,过程我们省略,仅说一下恰在这个时候,肃顺又犯了一个非常蠢的错误。

咸丰死,格局立,他的灵柩得送回京城,要不然下面的皇帝,也就是同治皇帝无法登基。于是一行人从热河避暑山庄扶咸丰灵柩回京城。

这个时候已经是初冬,长城口外的风格外的寒冷,肃顺怕小准皇帝给冻着了,就决定自己护送咸丰灵柩,让两宫太后带着小准皇帝,八大臣中,端华、载垣护送两宫皇太后先回京城。

这是一招不折不扣的臭棋,之前他和慈禧已经近乎水火不容。这是亲自给慈禧和弈訢联手的机会,而且给了对方从容布置的时间。

两宫皇太后带着小皇帝回到京城边上,弈訢带着众大臣迎接,两宫皇太后当既就召见了弈訢进行密谈。

回到京城后,又一次召见密谋,并且在去的路上还碰上了端华和载垣,这俩人还不知道发生了啥呢,他们不知道,在里面正商量着怎么将他们的权夺回,并且要了他们的命。

商量完毕,弈訢等人出来就抓捕了端华和载垣。

同时,马上派人捉拿护送灵柩已经来到密云的肃顺,这就是晚清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这次政变,以慈禧和弈訢大获全胜为结束,彻底改变了晚清时期的政治格局,权力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顾命八大臣并没有全部处死,处死的仅仅是肃顺、端华和载垣三人。

辛酉政变,慈禧和弈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倒了肃顺集团,《清穆宗实录》记载,给肃顺他们定的罪名是大逆罪,也就是谋大逆,这是严重到无比的大罪,理由就是他们矫了咸丰皇帝的遗诏,自封顾命八大臣。

如此波诡云谲的运筹,如此惊险的政变,一步踏错,万劫不复。慈禧的果断已经显现。当时,奕訢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

有人说:“汉族只是一个文化上的民族,不是一个血统上的民族”,我看有必要廓清此一观点。

首先,汉族在血统上,从父系上来看是比较纯的。

其次,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祖先。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此北狄”。

《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而在《二十四史·晋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慕容,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黄帝是远古有熊氏部落的酋长。

南蛮的祖先是苗蛮,苗蛮的祖先是蚩尤,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云贵和缅甸等地。而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据《路史•蚩尤传》记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综上所述,东夷北狄西戎是黄帝的后裔,而南蛮是炎帝的后裔,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是从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派生出来的,那么结论就很清楚了一一原来大家都是炎黄子孙。

因此,汉族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上的民族,也是一个血统上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如此。等你把各民族的源头找到了,你就会一清二楚,原来中华民族虽然是56个民族,但都是同一个根上发出来的枝杈。

中国历史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有巢氏和缁衣氏生下燧人氏,燧人氏与华胥氏生了伏羲和女娲,伏羲和女娲生了少典,少典和有嬌氏生了炎黄……,剩下的早就捋顺了,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既然汉族人的血统,公认是炎黄子孙,而周围的少数民族也都是炎黄子孙,那么炎黄嫡传的汉族,与中华民族的其他兄弟民族,还不是同根生长的条蔓吗?

多学点历史吧!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雪山飞狐”胡斐,在三国志11侠骨留香MOD设定的人物基础能力情报,有武器(枪兵)和轻功(水军)两项S级。很遗憾受到原作的时代背景限制,胡斐也不过是肉体凡胎,侠骨留香世界的一流人物都是修仙派,他的战力就显得很一般了。侠少技能的效果只是结合了强运和范围版的昂扬,至于丹心、神行和搬运全部都是脚底抹油,还不如他爹的快刀技能打人疼呢。

三国志11侠骨留香

夏在江西。夏史的流失在于地理位置不在中原,另外周典籍流失。

浙江为越,江西为吴。

江西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豫章郡。

豫,河南简称,象国,象兵长矛。殷商精锐部队是象兵,武王伐纣,象兵在江西旧夷地。

而豫章,意为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汤商代夏,章山。《山海经》记录为中山十一经和南山二经,交点为区吴之山。章山离区吴之山不过五十里。

而湖南岳阳的民间传说,后弈杀巴蛇,说巴蛇从四川逃湖南,后来追上了巴蛇,杀死在岳阳,才有了巴陵。

而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也是巴蛇。说巴蛇原先在洞庭,吃了很多小象,后来天帝就派后弈杀巴蛇。 夏的图腾即为巴蛇,这是后弈代夏,追杀太康的历史。

两代夏主都是往江西跑 。

而江西在上古是经济强省,好像山西在明清时候的经济地位。

而滕王阁,星宿分野,龙光射斗牛,以江西丰城对玄武斗牛,这是伏羲八卦。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 乾卦在南,三星堆,朱雀。 苍龙在东,广西苍梧。坤卦在北,江西。白虎在西,河南荥阳。虎符,战争之地。

而殷商甲骨文从来没有夏,除了羌人之战,最多提到的是和虎方的战争。 夏对殷商来说就是虎方,而妇好是殷商虎族,两虎相争。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皆为殷商军制。和江西吴城遗址,末代夏王,开始的地方就是结束的地方。江西吴城遗址拥有和三星堆一样的三土堆封印 。西周姜子牙所为,封印殷商遗址。

而江西民间有着对玄武,龟和蛇,最完整的解释。龟控制蛇,蛇服从龟 。

安徽禹会村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启的出生地。大禹出西羌,出自太史公《史记》。大禹是羌人部落,而鲧部落是羌氐,共工部落治水单位。帝舜夺鲧部落的姓,大禹部落继承了鲧部落。而白马藏族就是鲧部落,四川金沙遗址为西周扶植,羌氐,对鲧部落被夺姓的历史控诉。西周,金沙,都是炎帝部落,尚红。禹夏是羌人,尚黑,北帝 。殷商尚白,西帝,帝喾。 夏商周是三股力量。

龙山文化并不是山东发源,而是杭州良渚。陕西石峁,是帝舜之密都,4300年前 ,就是我们一直丢失的历史 。帝舜,先商,等于虞夏。

帝喾,帝舜,先商,殷商。

炎帝,共工,鲧,西周,金沙。

北帝,大禹,夏启。

后来的大禹陵在浙江绍兴,而舜帝陵也在绍兴。

夏启打败伯益“河南象国”后,能去哪里建都。只有江西 。按伏羲八卦,斗牛对江西丰城,夏之阳城,江西宜春。

三国志11南明抗清[我想静静]朱由崧怎么如此烂泥扶不上墙,我郑家水军大力相助,竟然南京还被满清干到只剩500兵力。苏州不是还有12000人,你倒是派个车子运过来啊[我想静静]#慢品经典老游戏#

三国志11南明MOD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驾崩慈禧太后亲自起草了一份将肃顺等人解任的密谕(见图二),派心腹送给在京城的七叔子(奕環)。

从这封密谕中,我们见到被民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慈禧“书法”。

首先,慈禧太后的字真的不能冠以“书法”二字,她的字迹歪歪扭扭,看不出有任何书法功底,只能叫会写字而已。

其次,从这份密谕中可以看出,她的汉文基础相当差劲。密谕共237个字,其中有错别字12个,连上重复出错的共计达16处之多。

比如:“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

一共23个字,却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

所以,她本人自知水平有限,故在密谕最后,写上“求七兄弟改写”几个字。

那么,她垂帘听政之后,需要常常亲拟手谕,是不是有进步了呢?

同治三年(1865),太平天国灭亡,一个小官员弹劾慈禧六叔子奕䜣,慈禧心中暗喜,她想借此机会杀一杀奕䜣的威风。

等奕䜣进来以后,慈禧直接开口说有人弹劾他。奕䜣位高权重又功勋卓著,没有想到竟有人敢弹劾他,情急之下,他口气很强硬地问道:“是谁?”

这当然不是一个当臣子应该问的话,更不是遭到弹劾后该有的态度。于是,慈禧与小叔子合作三年的蜜月期结束,她亲自拟写了罢革奕訢的上谕。

跟三年前相似,字同样写得七歪八扭。上谕不过226个字,有错别字13个(图三)。

不过,她也知道自己写得不咋地,所以在交给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等人时,她不好意思地交待道:

“诏旨中多有别字及词句不通者,汝等为润饰之!”

可见,她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在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在其六十寿诞上,凡大臣奉赠寿礼,她一律以“御笔之宝”回赏,并在字画上加“万岁”二字。由于数多量大,且书法功底了得,令皇亲国戚疑惑:太后哪有这等功力、精力?

原来,在光绪十五年,才女缪嘉蕙被选入宫,作为慈禧太后的“伴闲”。慈禧太后常令缪嘉蕙侍其左右,随时教她画画,或为她代笔作画,并将其代画的花鸟虫鱼、山水条幅、人物扇面等赏赐给宠臣亲宦。

原来,大内深宫之中,还有一流的捉刀手潜伏呀!

缪嘉惠人称缪先生,是个寡妇。据《清史稿》记载:“(慈禧)思得一二代笔妇人,乃诏各省觅之。嘉惠工翎毛,花卉,秀逸清雅,小楷亦楚楚合格,四川督抚乃驿送之京师。慈禧召试大喜,置诸左右,朝夕不离”。

入宫后,慈禧对她极其恩宠,免其跪拜之礼,赏她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让她做福昌殿供奉。

自此,凡是慈禧所赏大臣花卉扇轴等物,均嘉惠手笔。她所回赏大臣们的“墨宝”,其实全是

缪嘉蕙创作的,她只不过盖了一个印章而已。

也就是说,慈禧本人绝不是一个被有些人吹捧的什么优秀书画家,至多就是一个初学者水平。

那么,慈禧太后花这么多精力投入到书画创作当中,是为了附庸风雅、欺世盗名,还是从内心里真的喜欢呢?

其实,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她并不需要去讨悦任何人,也不需要附庸风雅。客观地说,她只是靠写字绘画自我娱乐,是从内心里喜欢华夏文化。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

“斯人已逝。虽然非多是少,但并不能因此就让她本来已经少的“是”也给抹去,让她“全非”。属于她应得的那个部分,我们就给还她吧。”

但无论如何,慈禧太后留下来的那些“寿”字也好,“平安富贵”也罢,看似功底深厚,其实绝非出自她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72556/
1
上一篇北京 公租房(北京公租房申请工资标准)
下一篇 杭州万象城网站(万象城浙江)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