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到南郡后,“南郡”消失了至少四年,成为了一个地理概念。直到关羽督荆州之后,才再次设立了南郡。
刘备取得南四郡后,虽然与曹仁的南郡之战还没结束,但刘备借助刘琦的荆州刺史名头,在荆州抓紧时间进行了更多的主权声明。
他对部下元勋进行了表彰,以绝北道有功、活动于长江以北的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辽此时也是),继续活动于长江以北。(《三国志·关羽传》)
后来刘备表孙权徐州牧,孙权表刘备荆州牧,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刘备便是荆州名正言顺的主人了。
关羽的襄阳太守一直没变,驻军在江陵城也一直没有变。刘备一直在长江南边的公安,关羽事实就是长江北面的最高统帅。关羽并不是遥领襄阳太守,而是实际控制管理江北南郡(除宜都郡和曹操的襄阳郡)的领地,当时有了刘备的襄阳郡,已无再有南郡存在的意义。
刘备还没入蜀时,吕蒙在寻阳为鲁肃献五策,对付的是“关羽”,而不是刘备。这是因为鲁肃当时为长沙郡东北的汉昌太守,而关羽正是在江陵的襄阳太守,关羽当时就是鲁肃第一线要对付的人。
这也证实了关羽在江北的实际统治地位,并且他当时还重修了被战火损伤的江陵城(《水经注》)。如果当时还有个平级的南郡太守,他是没这些威望和权力的。
北面的襄阳城有曹操大将乐进驻守,南北两个襄阳郡同时存在。刘备把南郡改为襄阳郡,就是向江东和荆州士民宣布自己要继续讨伐曹操,夺回襄阳城,乃至整个荆州。
同时接手南郡后,改名为襄阳郡,可以一定程度地去除周瑜、程普为南郡太守时的影响力。
直到四年后,刘备取得蜀地,拜关羽督荆州(《三国志·关羽传》)。关羽的地位已在南郡太守之上,便可在江陵恢复南郡,并以北伐襄阳郡为目标了。所以开始看到糜芳南郡太守的头衔出现。
所以,刘备借到南郡的前几年里,南郡被分成了襄阳郡和宜都郡,“南郡”成为了一个地理概念,几年后才又重新恢复南郡的郡编制。
#头号周刊##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我在头条搞创作#
韩国投降秦国后,谁驻守南郡
这个人就是内史腾
#头条创作挑战赛# #打开眼界#
汉水为界分南郡,南阳郡,就否定了一切
淯阳侯“古隆中”故居的先天缺陷
#襄阳头条#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张图搞明白汉代汉水是如何分南阳郡南郡
某些人不研究历史地图,不知道南郡和南阳郡如何以汉水为界,以至于闹笑话,抬杠频频发生。更有柿皮舞故意混淆概念,指鹿为马。
本人花大气力整理这个图意在解决上述问题。
本图出自权威网站《观沧海》,腾讯地形图为底图与台湾“中研院”西汉时期荆州刺史部地图叠加起来的,因此该图主体不属于笔者制作。不过,为了让大家看明白地图,本人在原来地图上做一些标注。
从图上可以看出汉水分南郡南阳郡只发生在茨河镇到唐白河入汉水处这一段汉水。
乱聊三国:刘备知人善用,荆州睿智分兵:庞统身亡,刘备久攻益州不克。遂调张飞(廖立)领兵二万陆路西援,赵云(潘濬)领兵一万水路西援。荆州留守诸葛亮(督政),关羽(督军),选才分任南郡、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宜都各郡太守、将军、参军、副将、主簿。各郡独立募训五千郡兵驻守。成立荆州军事基地(募训三万野战部队),任关羽为主将,扬仪为参军,辅匡、刘邕为副将,关平为先锋,主薄为廖化。
为什么刘备口口声声说仁义,但却不归还荆州和益州,经过此事后他又是如何再能口言仁义呢?
刘备借了个南郡,后面入蜀后被孙权偷袭了荆南三郡,带着人回来和孙权拼命,曹操又进了汉中,刘备只能匆忙和孙权议和,割让三郡给孙权,带着人回去抢汉中了,后来又被孙权背刺,折了关羽。估计到这个时候刘备也想明白了,不搞掉孙权,跨有荆益待机北伐的战略是没任何希望实现的,你要跨有荆益,就要随时防备孙权背刺,不能全力以赴,不跨有荆益,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加上孙权夺了荆州后又把刘璋搬了出来,做出一副要进军益州的样子,于是刘备豪赌了一把,然后输了。
深度好文!
秦王政二十五年发生在南郡的癸、琐相移谋购案
瓤子的逻辑,南阳郡城宛城不能叫南阳,南郡襄阳隆中倒能叫南阳!生而为人,怎么能无耻到如此地步呢?[打脸][打脸][打脸]//@乐观金桔8k:宛城改名南阳还是格局小了,直接改成长安,这样不用抢,直接十三朝古都!//@上进的河流Ox:再嚎也是假的 ,没用的。
俾众周知周听不蔽#卧龙岗#隆中#元以前没有任何史书记录的卧龙岗拿什么争 中国通史
【快评三国英雄】赤壁战火阻挡住曹军南下铁蹄,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就此告停。曹操败退,却心有不甘,令心腹爱将曹仁镇守南郡江陵,以图来日再取江东。谁料东吴大都督周瑜随即率数万之众强攻江陵城。曹仁登城远望,见东吴数千前锋兵临城下,遂遣部将牛金急募三百兵士迎敌。见牛金艰难奋战,仍有被围歼之险,曹仁不顾左右劝阻,披甲上马,与数十骑前去营救。奋勇奔突,冲出重围,曹仁竟救得牛金,进而击退吴军凯旋。长史陈矫见状,与左右齐呼:“将军真乃天人!”曹仁勇冠三军,曹操壮其志,封其为安平亭侯。
曹仁屡致高位,却绝非仅因宗亲之故。他少年时喜好弓马,不拘礼节,掌军后奉法甚严,就连曹丕教导弟弟曹彰时,都说统军当如曹仁。在东汉末年烽火四起、群雄并立之际,他暗结上千青年,周旋于淮河、泗水之间,后追随曹操任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在曹操破袁术之际,曹仁斩获颇丰。在征徐州时任骑兵统领,为大军前锋,数次击破陶谦各部。后伐吕布,拔句阳,生擒其部将刘何。及至黄巾平定,迎天子于许都,拜曹仁为广阳太守。曹操以曹仁英勇武略,令其以议郎身份督军。曹操所部遭张绣追袭,战局不利,士气低下。值此关键时期,曹仁激励将士,奋勇还击,终于大破张绣。
官渡之战前期,汝南黄巾降将刘辟率部叛曹投袁,刘备受命率部袭击颍川,诸县纷纷倒向袁绍。形势危殆之际,又是曹仁劝导曹操:“诸县以为我部不能援救,趁刘备大军压境之际纷纷倒戈,乃顺势而为。可刘备新领袁绍部众,并不能为其所用,击之可破。”曹操从其言,遣曹仁率骑兵迎战,果然击溃刘备,又收复诸县。在鸡洛山,曹仁大败袁绍部将韩荀,后又与史涣烧了袁绍运粮车。
围攻壶关,曹操下令“攻城后,皆坑杀之。”城内将士奋死抵抗,连月攻克不下。曹仁建言,围城必阙,否则城内将士死力守城,终非良计。曹操又从其言,果然守城将士投降。后固守南方江陵,与周瑜敌阵一年方弃城而走。后为安西将军,征关中、守潼关,于渭南大破马超。后又平冀州之叛,转而驻居巢以防孙权。
后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驻守樊城。即便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仁不为所动,誓死守住樊城。待徐晃援救,与其里应外合,击退关羽。及至曹丕为魏王,拜曹仁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州军事,进封陈侯。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先后拜曹仁为大将军、大司马。次年十月,孙权复叛,曹丕亲率各路大军伐吴,遣曹仁率数万步骑进攻濡须口。曹仁不听蒋济劝阻,为朱桓五千将士诱击而败,未几便去世。
作为曹魏宗亲名将,曹仁智勇兼具、意志顽强、能攻善守,每每能于危殆之际出良策、激将士,使得战局转危为安,最终取胜,因而深受曹操父子信赖器重。然其晚年,骄傲轻敌,不纳忠言,终致所败,颇为可惜。
我承认刘备对独镇荆州的关羽有适度的制衡,这个也很正常啊,但是糜芳和傅士仁也太不给力了吧,刘备让你们镇守南郡和公安,没让你们投靠东吴吧。叛徒谁都瞧不起,这才是糜芳后来在东吴郁郁而终的原因。
这才是赤壁之战前的真正状况示意图,有人又要喷了,说地形有了,但不美观,没有标面积、人口等等。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下。但并没有完全占领荆州,只是占据江北荆州一部分即南阳郡、南郡。刘备、刘琦仍据有江夏郡,而江南荆州四郡太守已经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按照诸葛亮规划,此时刘备有三个选择,要么西进入川,但显然不现实,兵力太少;要么奔往东吴与孙权结盟,最后确实走了这条路;还有一条路,就是投靠苍梧太守吴巨,然后借助吴巨力量占据士燮的岭南,打下一片天下。吴巨原是刘表部下,与刘备交好。如果孙权拒绝收纳刘备或者直接降曹,刘备只能往南逃而投靠吴巨。说不定那时真就出现一个南汉国了。不过最终鲁肃劝刘备,说吴巨是个庸人,不要去。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孙刘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
#头条创作挑战赛#
奉劝你们仔细读一读古文,看看古人两郡以汉江为界究竟是啥意思?《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中"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从上文中可以清楚地说明,古人基本没有详细地域范围的概念,他们说的南阳郡丶南郡,其实说的是郡治(郡府所在地)!秦朝把南阳郡府设在汉江以北,就是在今天(唐朝)的邓州南阳县府所在地!而南郡府设在汉江以南,就是今天(唐朝)的荆州府所在地(江陵)!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之襄阳“古隆中从来与南阳无关
01:00河南人是不是分不清南郡和南阳郡?
刘表治荆州当时没有什么襄阳郡,襄阳仅是南郡所辖的汉江上的一个渡口而已,当时荆州治所还是南郡,南郡首府为江陵。所谓襄阳郡那是后来魏晋时的事了!关羽镇守荆州就在荆州城(江陵城),这是历史实事!湖北民间有句俗话说:铁打的荆州,纸糊的樊城(襄阳),也说明襄阳难付荆州盛名也!//@小鸡腿肉:笔者请多读历史书![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三国时期荆州治所在襄阳!荆州(江陵城)只是荆州的一座城池啦!
南阳人不要再给他们争辩汉水是东汉南阳郡与南郡的边界了!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这个话是在三国时期的227年,那这个南阳当然是三国时的南阳。他们襄阳非要把诸葛亮说的南阳反逻辑地解释为东汉南阳不可!不这样他们古隆中就抱不成南阳的大腿 。
红旗79658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之必须特别声明一点,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才是正道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