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耕读家风代代相传】
我的家乡在鱼米之乡的江汉大平原。懂事后我渐渐发现方圆十几里数我们家房子多,房子大,计有16间大瓦房,三个天井,还有一个用于防御的二层箭楼。
直到读大学后,寒暑假回家与爷爷谈起家世、与退休的父亲谈起家谱,自然谈起祖宗的智慧,现在回想起来,仍令人感慨不已。
据爷爷讲,我们家的房子为曾祖樊纯义所建,建于同光中兴年间,即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所建。
我们为小农,也是耕读世家,家里的男人都是读书人,家里人在一起议论最多的也是读书的事。开始的家仅草屋四间,勉强温饱,直到曾祖考中秀才后家境才好转。曾祖考中秀才后免缴了许多税款,办私塾,做大米生意,从此家里收入稳定,且有了结余。
有了钱就要盖房、买田,在这个时期,老百姓起屋的不少,我们老家像点样的房屋大都是这个时期建设的。也就在这个时期,我们家由樊家屋场的东湾第一个搬到樊沟,在紧挨着一片坟地的东边建房,后来又有两户人家紧挨着我们家的东边盖屋,由于这个新建的湾三面环水、环河流,故取名樊沟。
建房时为秋冬季,因为这时才有空闲的时间,建房的两位大师傅为西边隔河相望的朱坪人,寒冬腊月,我曾祖早晨把师傅背过来,晚上再把师傅背过去,很辛苦,遭了不少罪。
房屋建设分两期,共建了十六间,从此我们家成为小康人家。
家里当时有在册的田约30亩,自己开荒约30亩,后来有了结余的钱,又购买了十几亩地,逐渐成为富农。
当时已兴起做卖买,我们家做大米生意,购制了用牲口做动力的碎米器械,早晨将制成的米用两匹马驮运到沙洋去买,回来时买回稻谷,连夜制成米,第二天再运去沙洋,这个生意我们家做了几十年,经历了我曾祖、爷爷、父亲三辈,直到解放后才停止。
运米的任务经历了我曾祖、爷爷、到我母亲。
我母亲来自大家闺秀,外祖父是曾集院子湾李姓家族有名的绅士,母亲是大脚(裹足很短时间就放足了),在讨论我父亲读书时,母亲毅然挑起重担,与我大姑一起负责来回沙洋运米,以支持我父亲求学。后来我们兄弟四个能读书,都能成为人民教师也是母亲辛勤劳作付出,母亲常说:玉不琢不成器!父亲常对我们兄弟四个说:你们母亲没有读过书,却是我们家最大的功臣!
没有母亲的辛劳做支撑,我父亲不可能到外地读书,更不可能在抗战期间到鄂西读书!
我爷爷当家时,时逢乱世。曾到武汉湖北蚕桑学堂(华农前身)读书,学马科,但武汉战乱,只得肄业。
回家后爷爷便开办私塾,爷爷不事农事,家里劳动力不够,农忙时便请短工。爷爷喜欢打猎,且枪法很准,为了自保,特购了汉阳造两支,一次夜晚土匪抢劫,全家人退到箭楼,爷爷将十块大洋扔出去,大声说:有事好商量,给你们十块大洋,你们走人,否则我让你们一个也活不成!土匪们仗着人多,全部蒙面打着火把,捡了钱不愿退去,我爷爷汉阳造一响,一个火把被击灭,这枪声清脆,土匪知道惹不起,瞬间做鸟兽散。
后来国军33集团军少将副参谋长张克侠驻我家,在樊家屋场开办学兵营,培养中下级军官。
荆门沦陷后,国民党游击队一个中队部驻我家,还以我们湾为依托,与日军交战一天。
在抗战时期,我爷爷结交了新四军侦察参谋尹朝贵。当年尹朝贵仅二十岁上下,安徽人,知识分子,出外执行任务时,时常在我家落脚、休息,并由我爷爷接送。
解放后尹朝贵担任曾集区的区长,荆门县委书记,荆州地区专员。
土改时,按我们家的情况,应该划为地主或富农成份。如果划为富农以上成份,就要失去房屋和大部分财产。我爷爷早知土改的政策,便专程到区公所找尹区长,尹区长给我爷爷算了一笔账,当时有房屋十六间,耕牛两头,马两匹,五大农具齐全,这都不是划成份的主要依据,但如果是富农以上成份,这些大都保不住,是要分掉的。关键是土地,如果超过三十亩就是富农,超过六十亩就是地主,他告诉我爷爷,一定把地处理好。
我爷爷回来后,很快处理了大部分土地。
划成份时,有人要将我家划富农以上成份,尹区长说:他们家的情况我很清楚,没有剥削人(没有雇长工),同时有功于革命,我看应该划中农。就这样一锤定音,所有的财产都保住了。
我父亲解放前读书,有几次想参加革命都被爷爷阻止,爷爷对国民党很失望,对共产党能否得天下也信心不足,因此让我父亲等待,直到50年,我父亲才走出去教书,参加工作。
我们兄弟四人,在祖辈的影响下,全部做了教师,特别是79年我考上大学后,父亲于80年退休,回到老家做了一名田舍翁。到了84年,当地修教育志,我父亲被返聘回市教育局担任《荆门市教育志》主修,后来又参加《荆门市志》的编辑工作。
几十沧桑过去,我敬爱的祖辈都已作古,但我们的下一辈都秉承了家风,好好读书,报效国家,我们下一辈的六个孩子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博士、有硕士,全部都是自己找工作,没让我们操心。如今这些孩子分布于厦门、荆门、西安、杭州、武汉、上海,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令人欣慰。
我一直记得我家的一幅对联:春光普照书门第,幸福常临师道家!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书华36【我们家的耕读家风代代相传】我的家乡在鱼米之乡的江汉大平原。懂事后我渐渐发现方圆十几里数我们家房子多,房子大,计有16间大瓦房,三个天井,还有一个用于防御的二层箭楼。直到读大学后,寒暑假回家与爷爷谈起家世、与退休的父亲谈起家谱,自然谈起祖宗的智慧,现在回想起来,仍令人感慨不已。据爷爷讲,我们家的房子为曾祖樊纯义所建,建于同光中兴年间,即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所建。我们为小农,也是耕读世家,家里的男人都是读书人,家里人在一起议论最多的也是读书的事。开始的家仅草屋四间,勉强温饱,直到曾祖考中秀才后家境才好转。曾祖考中秀才后免缴了许多税款,办私塾,做大米生意,从此家里收入稳定,且有了结余。
制造毒品逾600公斤,两毒贩被执行死刑
两毒贩纠集多人共同制毒牟利,共制出毒品氯胺酮逾600公斤。近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依法对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张某兵、邱某强执行死刑。
经审理查明
2015年九月份,罪犯张某兵与邱某强共谋制造毒品氯胺酮牟利,张某兵联系制毒原料“头料”,购买制毒工具、寻找制毒场所,邱某强联系制毒技师、提供制毒工具清单、购买制毒配料。在制毒过程中,张某兵先后邀约同案犯向某、刘某(均已判刑)等人参与(以下简称张某兵一方),邱某强先后邀约同案犯罗某亮、邱某文、邱某兴(均已判刑)等人参与(以下称邱某强一方)。
具体事实如下:
1、2016年9月,张某兵安排向某借用湖北省沙洋县曾集镇万里村一处房屋作为制毒场所。10月16日,张某兵交付定金后带刘某、向某等人与邱某强等人分别乘车前往河南省范县,购得28袋制毒原料“头料”,运至制毒场所。之后,张某兵将邱某强纠集的邱某兴等制毒技师接到制毒场所制毒。10月20日,邱某兴等人共制成氯胺酮约240千克。邱某强一方分得氯胺酮140余千克,大部分运回广东销售,张某兵一方分得氯胺酮100千克,对外贩卖后于11月初将尚未出售的氯胺酮运到广东交给邱某强贩卖。
2、2016年11月中旬,张某兵等人和邱某强等人共谋再次制造氯胺酮牟利。11月27日,张某兵交付定金后与邱某强等人到江苏省扬州市交付尾款,并安排刘某等人于11月27日驾车到河南省范县运“头料”。11月28日,刘某、向某等人将34袋“头料”运回湖北省武汉市。张某兵、邱某强决定借用湖北省天门市一村民家作为制毒场所。邱某强让刘某、向某购买了一辆厢式货车和制毒工具,安排从广东发来制毒配料,并指使罗某亮将多名制毒技师从广东送到制毒场所制毒。因制毒过程中气味较大,张某兵安排向某、刘某等人将氯胺酮半成品、制毒工具、配料等装车转移到天门市多宝镇暂存,后再次送到湖北省沙洋县某村继续制毒。12月13日12时许,张某兵得知车辆被公安机关监控,立即联系邱某强,邱某强让张某兵通知刘某等人转移。刘某、向某等人将制毒场所内物品转移到厢式货车上,将货车开到沙洋县曾集镇粮管所院内停放,又租车将制毒技师送到天门市,由邱某强送回广东。邱某强安排罗某亮、邱某文、邱某兴三人开车赶到沙洋县曾集镇接取毒品运至广东,当日20时许,罗某亮、邱某兴、邱某文在湖北省襄荆高速五里收费站路口处被公安机关抓获。公安机关从三人所驾车辆上查获14袋氯胺酮黄色颗粒,共计净重388010.4克,氯胺酮含量94.02%。2017年3月1日,张某兵在湖北省仙桃市被公安机关抓获。同年9月3日,邱某强在广东省惠东县被公安机关抓获。
罪犯张某兵、邱某强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氯胺酮,其行为均已构成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在共同犯罪中,张某兵、邱某强提起犯意,分别纠集多人参与,张某兵联系购买制毒原料并安排制毒场所,邱某强组织多名制毒人员并提供制毒配料,二人组织、安排、指使多名同案人员具体实施制毒行为,均系罪责最为严重的主犯。张某兵、邱某强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特别巨大,社会危害极大,实属罪行极其严重,均应依法惩处。
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第五十七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对罪犯张某兵、邱某强均以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宣判后,罪犯张某兵、邱某强均不服判决,提出上诉,经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上报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裁定,核准判处罪犯张某兵、邱某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于2021年6月4日将罪犯张某兵、邱某强验明正身,在指定刑场以注射方式执行死刑。
【来源: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醒您: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1980年,湖北省沙洋农场三场16中队有个23岁的劳改犯,越狱成功后,辗转到武汉买了张火车票直奔北京故宫而来。
彼时新年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礼筹备年货。2月1日上午,故宫像往常一样开门迎接游客,这个23岁的逃犯混在游客中,进入珍宝馆icon,盯着养性殿展柜里的那枚13.6斤重硕大的金印,久久挪不动脚步。
但是很快他离开了故宫,直奔王府井百货大楼而去。当他再回故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珍宝馆里的已经没有什么游人了,工作人员也开始做闭馆前的卫生打扫了。而他身上却多了一个背包,背包里有一副手套、一把改锥、一捆绝缘绳子等简单电工工具。
然后很快钻入珍宝馆门外东南的厕所里,他并不知道,由于之前的武庆辉和孙国范也都是事先藏在这个厕所里,后窗户上被加装了一圈铁丝网。不过他似乎也不白给,他踏上铁丝网直接上了房顶,蜷缩在那里等待工作人员下班。
晚上6点,他脱掉大衣扔在房顶上,从厕所房顶爬到珍宝馆院墙,跳进了院内,借助珍宝馆院子东北侧的畅音阁三层大戏台维修脚手架,爬上了寻沿书屋,从寻沿书屋登上了养性殿东墙,跳进养性殿。打开背包,戴上手套,拿出改锥,撬开一扇窗户,钻了进去,然后用改锥撬坏了金丝楠木展柜,把那颗13.6斤重的金印揣进了背包。取到东西后,不作任何停留,直接原路返回。
本以为天衣无缝,结果他刚上了寻沿书屋的屋顶,就听见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脚步声夹杂着人声:“他跑不了!除非他长了翅膀!”
他并不知道早在1962年,故宫就已经装了声控报警器了,孙国范就没逃出故宫。而他更没想到的是,他这次事摊大了,因为他这次还惊动了午门外驻扎的警卫战士和中央警卫团的官兵。
不过故宫很大,他穿梭在墙顶上,也找不到出口,慌乱地跑,风声鹤唳,胆战心惊。结果鞋也跑丢了,背包也跑掉了,董一跑,西一窜,竟然不知不觉地跳到了南三所的房顶。
不过南三所共有三所宅院,都是前后三进,形制一模一样,加起来共有200多间房子,这倒也是藏身的好地方。不过他最终在从南三所的房顶跨到房屋旁的矮墙上,被刑警小范用琉璃瓦给打中了,摔进大墙与矮墙间的夹道里,最终束手就擒。
可是诡异的是,他偷的那枚金印叫“珍妃之印”,现在还摆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里。他被抓住的地方叫“南三所”,当年珍妃被囚禁的地方。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枚金印并不是纯金的,而是镀金银印,因为清朝从咸丰开始就已经修改了皇后印玺的规制。
而这个盗宝逃犯的名字叫陈银华,他原打算盗印换钱去香港,最终却要在监狱里过一辈子。
图中被击毙的家伙是一个日本少佐,名叫藤田雄藏,他曾是日本最优秀的飞行员,并在1937年4月,创造了世界闭合线路长距离飞行记录, 是当时亚洲唯一的飞行世界纪录。
1938年11月5日,藤田雄藏驾驶轰炸机跟随机群飞临湖北荆门沙洋县,对刚从武汉保卫战中撤退下来中国军队实施了狂轰滥炸,最终导致三千余名中国军民死亡,大部分房屋被摧毁。
1939年1月31日,他驾驶着轰炸机“天皇号”和其他八架飞机编队再次飞抵沙洋上空,打算故伎重演,同时为沿汉宜公路西犯的日军第13师团部队扫清障碍。驻守在沙洋的中国军队发现日机来袭,架起所有重机枪集中火力拼命扫射。
激战过程中,低空飞行的轰炸机“天皇号”被击中,冒着黑烟迫降在沙洋东北约十公里的襄河东岸。藤田雄藏和大佐渡边广太郎以及四名日本兵从损毁飞机上跳出逃跑,他们打死了一名在河边作业的船民,乘坐抢得的木船企图从襄河顺流逃往汉口。在新城附近被中国军队发现,全部击毙于水面上。
这架“天皇号”飞机后经成都空军第八修理厂的16名技术人员抢修后,于两个月后由飞行员李英茂驾驶飞往宜昌铁路坝机场。
有意思的是,由于飞行过程中覆盖着日本空军标志的黄泥脱落,遭受到宜昌中国防空部队的攻击,这架飞机迫不得已再次迫降在江滩上,机组人员悉数举着双手走下飞机。
在宜昌,这架飞机被重新涂装,更名为“沙洋号”,并于次日飞往重庆。当天下午2点,“沙洋号”安全降落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经过大修之后,列入当时的空军总队服役。#老照片#
挺进大别山后,小谢奉命虎口拔牙,夜袭土匪窝,三个人把一群穷凶极恶的家伙堵在了屋里…
.
.
.
1944年6月,在曹县一个村子的小楼上,由连队文化教员介绍,谢习进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抗战大反攻
1944年7月的一天,定曹游击支队伏击了日伪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他入党后第一仗。
前一天,部队接到情报,称有一个日伪军大队将到曹县东南龚楼一带扫荡,定曹游击支队领导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打一仗,伏击敌人。
第二天上午,由参谋长王殿禄和政委李化伦指挥,游击支队在曹县东南龚楼一带设下埋伏。
等敌军走入伏击圈后,王殿禄一声令下,游击队轻重机枪猛烈向敌人开火。
枪声四起,敌军摸不清我军情况,乱作一团,胡乱抵抗了一阵,然后仓皇逃跑。
这一伏击战,我军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
1944年8月,定曹游击支队在曹县袭击守东关的日伪军,歼敌200余人。
1944年10月,八路军18团、19团、20团与定曹游击支队联合作战,一举攻克永城东马庄据点,歼顽敌保安旅李子仪部1000余人。
随后,部队又攻克曹县东南大庄据点,歼敌1500余人。
八路军越战越勇,在战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大捷,在我军连续地打击下,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1945年7月,定曹游击支队编入八路军18团,成为正规军。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但不甘失败的日军仍作最后的垂死挣扎,我军又先后在山东曹县、曹州(即荷泽)、东明、民权等地,消灭日伪军数千人,并武力逼迫伪军司令杜淑火线反正。
2、攻克曹州
在攻克曹州(菏泽)的战斗中,我军先用炸药炸开了城们,小谢带头冲进去,这时跟在他后面的教导员喊道:“小谢,你受伤了!”
他边跑边答:“我没受伤。”然后下意识地查看身体,这时他才发现右半边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但他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就对教导员说:“没事,不要紧。”
他与战友们冲进城去,胜利拿下菏泽城。此战,小谢立了一功。
3、参加平汉战役
抗战结束后,八路军18团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七纵队56团。
1945年10月下旬,部队北上,参加了平汉战役,因国民党高树勋部起义投诚,战役很快胜利结束。
4、挺进大别山
1946年底,我军渡过黄河,回到冀鲁豫。47年夏天,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我军在过淮河时,桥被国民党部队炸毁,我军在河面上搭了简易浮桥。
过河时,小谢看见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就站在淮河边指挥。
进入大别山后,大家发现这里的条件异常艰苦,既没有粮食,更谈不上蔬菜,指战员就靠挖野茶、树根度日,没有盐吃,很多战士的腿肿得老高。
因为作战勇敢,又有些文化,小谢被选进教导团学习。
5、捉拿击毙土匪头子
黄安县(即红安县)委在当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为保证县委的工作顺利开展,上级派小谢带一个班前去协助工作。
一次,他们奉县委指令,前去捉拿一个土匪恶霸。
这个土匪恶霸是个还乡团头子,顽固对抗人民政府,暗害土改干部,欠有累累血债。
经侦查,了解到他正住在黄家围子,手里有枪,还养有不少喽啰,手里都有武器。
当时小谢那个班内只有11个人,但再难啃的骨头也必须去“啃”!
经过部署,小谢带6名战士前去,留下4名战士保卫县委的安全。
这天晚上,他们在一名向导的带领下,直奔黄家围子。
到了以后,小谢带着两名战士先摸进去,侦查情况。
那时天色已黑,敌人藏身的屋里有人在说话,他们在外面悄悄靠近房屋,进行抵近观察,发现里面有4个人,向导说其中一个就是那个土匪恶霸。
小谢他们堵住房门,一声大喊:“一班把外门关好,二班作好战斗准备,其余随我上!”
喊声将屋里的人似乎震住了,片刻沉默之后,敌人开始做垂死挣扎,屋门咣当一声,几人拼命从屋里冲出来,并向他们开枪射击。
战士们正在屋门两侧用枪堵着,叫他们破门而出,当即开枪还击,一阵乒乒乓乓,四人被全部击毙,经向导辨认,那名土匪恶霸就在其中。
1948年,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委派小谢到桐柏军区学习医疗知识。
解放后,他转业到沙洋工作,直至1989年离休。
这具躺在木板上的尸体可不简单,他是日本的陆军航空兵少将,担任日军陆军航空兵部部长,还是王牌飞行员,叫渡边广太郎,这是他被击落后遭到当地百姓围殴鞭尸后的照片。
这个渡边在侵华战争中可谓是罪行累累,欠下了中国人民无数的血债。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航空兵科,在七七事变后即亲自驾机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侵华的罪恶之旅。他曾多次指挥并驾驶战机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进行轰炸,包括重庆大轰炸在内的大量中国军民的生命,财产,房屋及大量基础设施等均毁于他之手。
1939年1月31日,渡边驾驶新买的大型指挥战机“天皇号”,率领同行的另外8架轰炸机,向中国守军驻地湖北省荆门地区扑来。他们一路上有肆无恐,认定中国军队既无空中力量,又无防空设施,于是便一边低飞,一路对所过之处进行狂轰滥炸,无数的民房被炸倒塌,无数的平民被炸得血肉模糊,所过之处可谓是哀鸿遍野。
这一幕被驻守在沙洋839团阵地的川军著名抗日将领李秾团长发现,他顿时怒发冲冠,急忙命令手下的四个重机枪营,集中火力对日战机进行扫射。嚣张的“天皇号”由于低空领飞,便第一个中了头彩,其受伤后摇摇欲坠的迫降到了襄河边。
飞机迫降后,渡边竟然率领手下的6人打死了河边的一名渔民,夺取了渔船后准备往江心逃窜。李团长手下的追击部队和闻讯而来的群众在这时候及时赶到,渡边一行人都被击毙在渔船上。
那些被他们轰炸失去亲人和房屋的当地群众也都纷至沓来,对这些罪孽深重的日军尸体投以乱世以泄心头之恨。
渡边等人死亡的消息传到日本之后,引起了举国震动。渡边是日本最著名的飞行员及飞行教官,在世界航空界也是赫赫有名的,对日本来说,渡边的死亡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军队抗战的顽强和决心,给他们蒙下了一层战争失败的阴影。
#恩施头条# #红色故事# #古迹# 村里的古井,贺龙元帅曾饮水于此
村里有两口古井,东边的井口约50公分,深约3米,西边的井口约70公分,深约3米。至于建造年代,我问过许多老人,都说他爷爷辈就有这井。我找遍井周围的石头,没发现任何文字记载。不过通过推测,认为是乾隆末年左右建造的,主要证据是,离东边水井约十米的地方,是一个老屋场,保坎是用麻条石封的,现在是一块茶叶田,地名叫“长五间”,就是当年并排修了五间房子,房子是徐氏到此落业的第一个屋场,后来房子于民国元年烧毁,当时请人看地,认为是连着修五间和土地不匹配,要另选址。所以就没在原址修了,而是退后30米重建的。通过对徐氏起祖碑文考察,发现他们是乾隆五十年由湖南衡州府衡阳县迁至施南府北乡某村落业的,至此,房屋的建造年代确认,那么里它十米远的水井确定为乾隆末年左右,应该问题不大。
话说1928年夏天,村里来了十多人,骑着马,为首的为贺龙。我们村自然条件很差,交通极其不便,信息落后,村民受保长的蛊惑,认为贺是T匪,不知道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所以得知他进村了,所有人藏好粮食腊肉,跑后山躲起来观望。贺龙进村后发现村民都躲起来了,也没进屋,都坐在东边水井旁喝水休息。这时有一个十四岁男孩徐某,因家里穷,胆子大,到水井旁看热闹。贺龙看见这个小孩胆大就问他愿不愿意跟他走,就这样这个徐某就参加了红军,后来一直跟着贺帅长征到陕北,然后又打了八年鬼子,此人没有文化,但打仗勇猛,多次死里逃生,深受贺帅喜爱。鬼子投降后,又跟着贺帅在山西打了两年,可能是看不到希望,还是想家,于1947年在山西前线不辞而别(当了逃兵),虽不识字,居然还回到了家。回来后看着他有点凶,竟然当上了保长,结果只当了一年多就解放了。后来因当了一年多保长,被判劳教二十年,送沙洋农场服刑,直到70年代才回来,后于1986年去逝。至今人们谈起他,都为他惋惜,假设熬过解放后,命运肯定不是这样。
昨天,又来到古井旁,看着井口淹没在杂草中,很是伤感。80年代末,还见挑水洗衣的人络绎不绝,到90年代,慢慢地通了自来水,加上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人家越来越少,如今,周围全是空房子,水井再也无人打理了,它已完成了使命。
本人文化不高,但酷爱历史,爱听摆龙门阵,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文中水井建造年代,长五间烧毁年代,贺龙来的时间都是自己考证的。可惜的是徐某去逝时我才几岁,没有亲自问过他,但间接的问了不少人。他的后人很多,知道这段历史的不多了,我写下来就是为了一个传承!
当年16岁的岳元科,60多岁的老父亲肩头和脚上被炸伤了,鲜血直流。和他一起闲玩的电灯公司一位青工的屁股被炸伤,他家在镇上开的一家药铺被炸垮。在商业最繁荣的上下河街、正街,以及乱柴港河边一带,尸横遍野,被炸死、打死数百余人。
当年刚满10岁的周汉忠,住在长林大舞台西头对面。那天上午,他们一家正准备吃早饭,忽然听见飞机声,接着一颗燃烧弹落在长林大舞台上面。一时火焰冲天,敌机仍不罢休,继续轰炸和扫射。周汉忠的背部被炸伤。为了活命,他们全家慌忙穿街过巷,向西边逃去,一路上看见不少人被炸死。其中一个人肚子被炸开,鲜血把刚吃进肚子尚未消化的菜饭都染红了,真是惨不忍睹。
家住在码头街下段与正街接头处的熊质卿,家中父母和两个小孩躲在床下,他和妻子用门板在柜台上搭了一个临时遮蔽体,盖上棉絮躲在下面。只听飞机声已不是嗡嗡作响,而是一种异常刺耳的“呜——呜——”长啸声,紧接着听见周围都是炸弹爆炸声。停炸后,他听见后门外有“哼哼”声,走出去一看,是几位被炸伤的同胞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日机停止轰炸后,上河街、下河街、新街等闹市区一片惨象。上河街“亚利”京货铺和“同华”金银店门口死了不少人,“亚利”的货架上飞满了死人的肉块。这时虽然已是深秋时节,但气温仍然很高。几天后,电灯公司内的一个水坑内浮起不少尸体,穿单衣的,穿夹衣的,穿汗衫的都有,不是缺膀子,就是少腿子,有的脑壳去了半边,有的肚子被炸开,一个个被水泡得又粗又大。树上到处挂着肠子,墙上飞满血肉,景象惨不忍睹。
在大轰炸中,临近汉江边的新河街上的湖南会馆、徐家木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沙洋货仓、颐中(英美)烟草有限公司沙洋货仓、电灯公司、洋码头等建筑物均被炸毁。芦席街、送驾咀、下河街、上河街、向阳门、瓷器街、码头街、正街、坪街、横街、南门街、北门外、太极街等主要街道均遭轰炸,周围房屋损坏60%以上。
大轰炸过后,大街小巷四处陈尸,血腥扑鼻。日机轰炸时,从武汉保卫战中撤退下来、路经沙洋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九集团军数千之众,成了日机轰炸的重点,死伤惨重。善后清点,此次轰炸死难炸伤3000余人。这次惨案给沙洋的老百姓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摘自抗日战争纪念网
看了这段记实,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悟。抗日战争我们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远不是如神剧般的轻松。
对于当年日军的残暴行径,本人的态度是不回避历史、不夸大史实、不鼓动大家仇视日本,但作为曾经受难的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了解这段历史!!!
作为华夏子孙,都该好好了解真实的抗日战争状况,正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以此来警醒后人!!
1939年1月,日寇9架轰炸机出现在荆门上空,地面驻守的第44军第839团果断集中重机枪,把其中一架打落,并俘获了这架飞机,可当大家靠近仔细一看,都惊呆了,这是日本天皇的座机?
日本天皇的座机被俘获,消息一经传出,震动日本军部大本营,他们矢口否认,以免沉重打击侵华日军的士气。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当飞机上巨大的日本天皇标志被拍出来,日本军部不得不承认“天皇号”飞机确实被中国军队击落。
1938年,意大利送给日本天皇一个特殊的礼物,一架BR—20新式轰炸机。
菲亚特BR—20轰炸机,是当时世界上排名前五的高性能轰炸机,由意大利制造生产,最高时速44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范围为2750 公里,最大载弹量1600公斤。
日本天皇对这架飞机十分喜爱,花费巨资,将这架飞机改装成自己的座驾,保留了一部分轰炸机的功能,并命名为“天皇号”。
1938年10月,为了测试这架飞机的性能,日本军部召来了其国内最优秀的飞行专家藤田雄藏,由他驾驶这架巨无霸进入中国上空,实施远航测试任务,顺便协助日寇执行轰炸任务。
“天皇号”轰炸机第一次亮相就在宜昌战场,藤田雄藏带着学生驾驶这架飞机,向宜昌战场投下大量的炸弹,给中国军民带来严重的伤害。
在执行完轰炸任务后,“天皇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盘踞在中国的上空不走,持续参加了多次轰炸任务。很显然,日本裕仁天皇对这架飞机强大的轰炸性能很满意,希望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939年1月,日本“天皇”号再次接到任务,率领8架轰炸机从日本本岛出发,历经数个小时,来到湖北荆门上空。
当时,中国军队缺乏高射炮,而本土的飞机也在多次和日寇的血拼中损害殆尽。对日寇来说,中国的上空几乎是不设防的,因此,他们都会把轰炸机开得很低,让轰炸威力保持到最大程度。
这一次驾驶“天皇号”的是日军空军少将渡边广太郎,也是藤田雄藏的学员。
在历次轰炸任务中,渡边广太郎都是“急先锋”,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他驾驶飞机进入战场后,率先向地面投掷炸弹!在“天皇号”的带领下,9架日军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狂轰滥炸,地面上房屋倒塌、血肉横飞,无辜百姓的哭喊声震耳欲聋。
但是,残忍的日寇看着地面上一圈圈漾起的爆炸波,反而激起了屠戮的欲望,振翅飞出战场,打算再次盘旋进入......
地面上驻扎的是国军第44军第839团,尽管没有高射炮,但气愤填膺的李浓团长还是命令战士们,集中重机枪,向空中的日本轰炸机扫射。
顿时,一张密集的火网射向天空!
恰在此时,渡边广太郎驾驶的“天皇号”率先再入战场,被这张密集的火网迎头罩住!
由于是低空低速飞行,“天皇号”没能及时脱离,被密集的子弹狠狠打中,拖着一股浓浓的黑烟,斜斜地向地面坠落!
其他8架飞机见“天皇号”坠落,顿时慌了神,纷纷拉高逃窜。
团长李浓知道飞机中弹后飞不远,马上带着战士们一路追着“天皇”号跑!当追到沙洋县襄河边时,日军的6名机组人员已开枪打死一个当地的渔民,抢夺了一艘渔船,正迅速向襄河下游逃亡。
这6名日寇包括日本空军首席飞行教练藤田雄藏、日本空军少将渡边广太郎。由于6人拒不投降,李浓团长一声令下,他们被射成了马蜂窝!
缴获了一架日军飞机,大家都高兴地前去围观,却都被吓了一跳!
原来,在飞机机头上赫然印着“天皇号”三个大字,而飞机内部的装饰又十分豪奢,根本不是一架轰炸机应有的样子!
难道这是日本天皇的座机?
李浓知道这次玩大了,马上通知国军空军高层前来接收。国军空军少校李英茂,带着一组机械师火速赶来,经简单维修后,立即驾驶这架飞机离开战场,以防日寇报复!
日本军部大本营听说此消息后,十分震惊,立即派出数十架侦察机、战斗机,飞抵战场上空,密集搜寻。可是,地面的痕迹早已被李浓率人掩饰,无奈的日寇只好飞了回去。
一开始,日军本部还矢口否认“天皇号”被俘虏,直到证据摆在他们的面前,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
国军俘获“天皇号”后,把它送到了某基地进行了改装,恢复了原有的、强大的轰炸功能,这架飞机的名字也由“天皇号”改成了“沙洋号”。
在此后的6年抗战中,“沙洋号”屡次出动,不计其数的日本兵死在它的轰炸之下,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一直以来,日本都在为裕仁天皇开脱,对外宣讲他参与战争的程度不深,不是战争罪犯。但“天皇号”轰炸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早已说明了一切。
玩火自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用“天皇号”轰炸日寇,对日本侵略者来说,这滋味恐怕很舒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