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为什么搬出丰泽园,搬家搬出了一个大秘密】
老人家进城后住在中南海的丰泽园,1966年上半年搬到了游泳池!
我们知道,老人家爱游泳,长江、湘江、大海都曾是老人家的游泳池!很多人认为老人家搬到游泳池居住是因为老人家爱游泳。其实这是误解,真正的原因是66年上半年,管理部门利用老人家外出视察的时间,将老人家的住所进行了维修,而事先没有向老人家汇报,老人家回来后很生气,认为维修是浪费,坚持搬家。
众人劝不动,没办法,只好临时改住游泳池。
将游泳池的传达室改成了卧室,休息室改成了办公室兼会客室,衣帽间改为书房,辅助间改为厨房等。
游泳池本是个临时住所,谁知老人家一住就是十年,直到老人家去世。
搬家时,由工作人员、警卫人员组成了搬家的队伍,谁有空谁就参加搬运。搬运用了三辆车,分别是买菜的两辆三轮自行车和一辆锅炉房运煤的独轮车,还有几辆自行车参与。
搬家仅用了两小时就把老人家的衣物、家具搬完了,其中三轮车运家具,独轮车运衣物。
而搬书却用了七天才搬完,有人对书进行了统计,共计有藏书94763册,妥妥的一个图书馆的藏书规模。
老人家一生爱书,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老人家看书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要的书看完盖一枚“毛氏藏书”的印章,这是当年柳亚子专门找人为老人家篆刻的;二是喜欢的书看完后在书的封页用铅笔画一个圈,人们发现二十四史中,有的书上老人家画了60个圈!
1949年4月23日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南京,宣布国民党二十二年统治终于结束。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今天见到了胜利的曙光。毛泽东心潮澎湃,诗意飞扬,当即吟成一首伟大的革命史诗。
毛泽东写完之后又觉得不甚满意,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里。秘书田家英在收拾文稿时,细心地从纸篓中捡了回来,并妥善地收藏起来。
1963年,在编辑出版《毛泽东诗词》的时候,田家英献出了这首诗,毛泽东说: “忘了还有这一首。”
1963年12月5日,毛泽东给田家英的信中专门谈到这首诗: “钟山风雨一诗,似可以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诗是比较钟爱的。
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诗中最有名的一句,而且也是毛泽东自己最满意的,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多次看《霸王别姬》这出戏,并让其他中央领导都去看。每每看到楚霸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与虞姬生离死别,他的睫毛时常抖个不住,眼睛里湿漉漉的。他是很爱动感情的。他曾用一根指头按住李银桥胸前的纽扣,用沙哑的声音说: “不要学楚霸王。我们都不要学! ”
1949年1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见了杨开慧的表弟向三立。饭后,毛泽东的兴致很高,大家在一起聊天,吃水果,气氛非常融洽。这时,刘思齐给毛泽东沏了一杯茶,毛泽东一边喝茶一边给刘思齐讲了一个对联故事。
他说,古时候有两个秀才,一个姓刘,一个姓李,两个人都爱作对联一见面就想对对子。一次,两个人又见面了,商量着对对子,谁对不上来就要受罚。李秀才出了这样一个上联: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刘秀才知道李秀才用了老子李聃骑青牛过函谷的典故,心想: “他想占我的便宜,没门!看我非损他一下不可! ”他略一思索,对出了下联: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
李秀才听了刘秀才的对联,知道刘秀才是自比汉高祖刘邦,对联对得非常高明,不觉感到非常佩服,连说:“高明,高明! ”
刘思齐和向三立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时,毛泽东话锋一转,将学习历史和治国兴邦联系在了一起。
他说: “刘邦出身贫苦,没有多少兵力,没有万贯家财,却能称霸一方,统一天下,并且使汉朝长治久安,其原因主要是他善于用人。他手下有两个重要的谋士,一个是张良,另一个是韩信,这两个人能够为他所用。刘邦的对手楚霸王项羽却是个孤家寡人。当初,他的势力比刘邦大多了,拥有庞大的军队,统治着楚国这块富庶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一世。但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听谋士的进言,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当然,项羽心肠好。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却不肯杀刘邦,刘邦说了几句好话,他就心软了。范增向他进言他却不杀刘邦,而把刘邦放了,等于放虎归山。项羽没有理睬范增的话结果被言中。刘邦逃走后,势力不断扩大,与项羽争雄,结果打败了项羽。项羽被围在垓下,只得别姬自刎。项羽也不善用人,不能招贤纳士。韩信去拜访项羽,项羽却看不起韩信,结果韩信却被刘邦所用,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泽东越说越有兴致,大家越听越感兴趣。毛泽东最后深情地说:“殷鉴不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要记取项羽的教训,切不可骄傲自满,对敌人更不可心慈手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文章取材于《诗人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
1949年3月23日,载着中央领导的11辆吉普车离开西柏坡进城了。车上坐着有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陆定一……
毛主席一行来到香山,都住在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南面,孙中山也曾经住在这里。
中央领导人集中住在这里,主要是方面联络,一起商量大事。
就是住在双清别墅期间,毛主席办好了两件大事。
第一,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吹响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第二,约会各民主党派人士,约会知名人士,讨论召开新政府的政治局协商会议,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这是毛主席带警卫员回双清别墅时拍的照片!
直到1949年7月份,毛主席进城办公才搬到中南海的丰泽园,住进菊香书屋。
#开国将帅#
1954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外甥女娇娇(李敏)到北京饭店看望进京参加全国建筑工程局长会议的舅舅贺敏学,舅舅利用会议空闲陪她玩了半天。毛泽东得知贺敏学来北京了,而且身体很好,特别高兴,就让女儿转告舅舅,请他于翌日晚7点钟来丰泽园做客,还嘱咐卫士长李银桥派车去接贺敏学。
贺敏学在娇娇陪同下来到丰泽园菊香书屋时,毛泽东已在会客室里等候了。这是贺敏学同毛泽东自中央苏区分别20年后的第一次会面。作为战友和亲属,他们的交谈自然、亲切而坦率。
毛泽东关切地询问贺敏学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贺敏学向毛泽东谈了自中央苏区分别后的个人经历,在部队中担任的职务和所参加的重大战役。毛泽东仔细地倾听着,很少打断他的话。其间,毛泽东曾称赞他有“三个第一”: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山第一,渡长江第一。
图~李敏与毛泽东
1944年,毛主席热情地接待了包瑞德等人,包瑞德初抵延安,携带了大量礼品,毛主席接受了包瑞德带来的礼物,并回赠大枣、核桃等土特产品。持续分享毛主席的故事,欢迎关注)
在分配这些礼物时,延安有关部门特意为毛主席留下一部望远镜。因为他们觉得,毛主席几十年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却从来未曾拥有过一部性能好些的军用望远镜,这在情理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望远镜送到毛主席手里,他自然也感到很高兴。这是当时最好的望远镜,外观新颖,性能优越。此后,毛主席便带着它转战陕北,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进攻,并成功地转人战略大反攻。
1948年底,毛主席带着它渡过黄河,率中共中央及所属机构进驻西柏坡。次年3月25日,毛主席又带着它进人筹建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望远镜不再像战争年代用得那么多了。但毛主席每年都还是要用它几回。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足迹遍于大江南北。每次外巡,他都要带上望远镜。
临行前,工作人员将它装进一个大帆布袋里。毛主席视察,工作人员就背着这部望远镜跟随左右。毛主席用这部望远镜远眺过祖国壮丽的河山,欣赏过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场景。
随着岁月的飞逝,延安时使用的这架望远镜无论是式样还是功能都己落伍。工作人员又为毛主席添置了几部新的,但他生恋旧,对跟他多年的“老伙伴"情深意厚,不忍舍弃。即使工作人员劝了又劝,毛主席还是带着它走南闯北。
50年代末,毛主席乘专列南下,途经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他拿来望远镜,瞭望母亲河的百曲千回,气势磅礴,激情满怀。
后来,毛主席数度游览杭州丁家山,伫立在高高的山顶上,无数次地使用这部望远镜浏览杭州风貌。毛主席对于这部望远镜真有点爱不释手。
有一次,他乘军舰从武汉下南京,途中路过一个江心洲前。他让工作人员取来望远镜,舰艇驶至小岛附近时,毛主席拿起望远镜,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军舰驶离小岛已经很远很远了,他还在追着看。
后来,他深沉地回忆说:“我20年代从这儿经过时,这个岛是在船的那一边,现在却这边来了。”陪同人员告诉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疏通长江航道时改变的。毛主席感叹地说:“世界真是在变啊!”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几次带着望远镜游山。在庐山顶上,他用望远镜细细欣赏品味着无限风光。
毛主席晚年,很少外出巡视了。陪伴毛主席达半个世纪的望远镜被锁入丰泽园保管室的柜子,就像它的主人一样,静静地沉浸在对逝去岁月的回忆里。(持续分享毛主席故事,欢迎关注)#怀念领袖毛主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成语典故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之兵,指兵器,形容军事进展顺利,根本没有经过战斗,刀刃上连血迹都没有,就得胜了。
战国时荀况《荀子•议兵》中就有这句话了。它称颂上古时代的几次正义战争:尧伐驩兜(huān-dōu),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zhòu)。它说:他们“皆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远近都来归顺)。”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后主刘禅起草的关于讨伐魏国的一篇诏书中,也说到这句话,并且也以汤伐夏、武王伐纣为例,说:“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商汤在鸣条地方最后战胜夏桀),牧野之师,商人倒戈(周武王在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打败商纣的决定性胜利)。”诏书全文载《诸葛亮集•为后帝伐魏诏》。文中所谓“军不血刃”,跟“兵不血刃”的意思完全相同。
《晋书•王濬传》说:西晋大将王濬,曾两任益州刺史。晋元帝谋伐吴,诏令王濬负责修造船舰,并由王濬统率大军,从四川出发,经长江顺流东下,“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直取吴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接受了吴帝孙皓的投降。
清张弈帆《宦海》第七回:“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