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大扩张时代已经过去,但房地产行业在我国还是最重要的产业,100年、1000年后还是存在,大部分房企会消失不见,剩下的会瓜分整个产业,也就是剩者为王!
没有一个产业能像房地产一样,能带动上白个产业,而且能带动各个层次的人口就业。
你的生活状态
余丰慧经济学家 新金融专家新一轮经济整体性转型,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等都必须反应敏捷、应对有力,迎接这个巨变。其中,房地产行业转型比其他行业来得更早、更快、更猛烈。经过几年的房产调控,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则大背景下,房企特别是大房企转型能否成功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最近十天全国人民关注的企业核子、恒大、华大全部来自广东深圳,深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产、检测知名企业,推动了全国房地产和核酸产业的壮大。希望深圳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高科技、科教上面。#深圳# #财经# #经济#
有人说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财政收入非常紧张,有些地方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或者借钱发放。有些地方公务员开的工资也开始下降。公务员、教师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资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随着房地产开发进入下行阶段,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找到新的主体财源,全国地方系统更大范围的人群、更大规模的持续降薪才刚刚开始。
前几天我发这篇文章,有好多人说我,公务员,事业编怎么会降薪呢,地方财政收入怎么下降呢,铁饭碗怎么会裁员呢,根本不可能,
我说解决的办法有几个方面,未来地方政府,第一很可能会要降薪,退休工资可能也会说减,年终奖可能不会发了,绩效工资等等会减少。第二,可能要裁员和缩招,现在有点冗官冗费,只有裁员才能减少财政支出,现在部分地方开始实行部位淘汰制,未来可能会打破铁饭碗。第三是全面征收房产税,第四,中央政府扩大发展规模。第五,主要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现在第一财经也提到了土地财政告别高速增长,这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带来的弊端,一个国家不能太依赖房地产,未来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让高新技术成为支柱产业,而不是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
第一财经报道:罗志恒认为,未来土地财政向何处去,要结合未来国家战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及财税改革趋势综合判断。中期来看,随着房地产行业高杠杆、高周转时代终结,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土地出让收入也将回归常态化低增长。
“长期来看土地财政作为时代的产物也必将伴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房地产繁荣的时代转向科技和制造强国的时代,对应的财政收入、支出结构都将发生变化。”罗志恒说。
他表示,未来土地财政的转型应在财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转型重塑税基和财政结构、优化债务和支出结构、政策协调四大维度上发力。
所以现在没有产业支撑的地方,地方政府会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未来的房地产不会像以前那样高速性增长,房地产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了,未来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来带动,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成为创新型和科技强国。
疫情影响收入和消费只是一方面,它并不是主流。影响收入和消费的是建筑行业全方位的委缩,建筑行业带动的上下游行业几十上百个,从业人员何止千万,建材产品及生活用品涉及各个工厂和千家万户,建筑业不景气,随之而来的是工厂倒闭,很多人无工可打,无钱可挣,消费从何而来。这二三十年,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带来的后果就是如比。
池水清翟山鹰说,即使疫情放开管控,中国的经济也不会变好,因为经济不好的根本原因,不是疫情导致的,而是消费不足。~~~~这话没错。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地方在封控,有的几天、十几天,有的几十天。在封控期间,肯定会影响经济,放开后,经济水平只是恢复到了封控之前的状态,不代表变好,是不是变好,要看有没有增长。
GDP超越M国已是国人共同目标。目前中国经济GDP增长的压力太大了,需要房地产产业有所贡献。但并不是非要涨价不可。
经济学家热议房地产前景
房地产拉不起来,即使完全放开疫情管控,大多数人还是个躺平。
现在大小企业都有倒闭的,学历高低都有失业的。全面放开就能好找工作?未必!
钱最好挣的时候就是2013年—2018年,这几年正好也是房地产比较好的时候。
虽然很多人没抓到大的机会,但是不否认,大家多多少少都分了不少羹。再看看现在……
如果让你带着几万块钱回到2008年,你会毫不犹豫的首先买套房,还会选择一线城市。
大多数人之间的差距是没有多大,差就差在了你的朋友、同学阴差阳错在北上广深买了套房,而他现在的价格是你这辈子都望尘莫及。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琢磨琢磨,目前还有什么产业能把房地产替代掉。
#我要上头条# #头条创作挑战赛#
如果人们仍不买房,房地产会被哪个产业替代?
靠高科技,靠芯片吗?产值远远不够,还有哪些大产业吗?
房地产在去年被限制时,仍销售了18万亿的商品房。
而当年销售的汽车满打满算,只有不到5万亿元。
我们即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但大家也只是在现有的保有量上替换,想靠提高购买量和单价会很难。
发展清洁能源也是现在的方向,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费用约2万亿元,全国每年的发电能源成本约2.5万亿元。
按照燃煤发电成本0.32~0.76元/度,光伏发电成本约0.4元/度,以前太阳能是燃煤发电的5倍,现在已经基本差不多了。
而且我们的光伏产业,在经历多年的潜心自研后,已达到了世界先进行列,全球前20强企业中,有15家都是中国企业。
如果不是没面积安装的话,太阳能发电会很快做到大规模替代燃煤发电。
就算加上新能源车,也只能凑够半个房地产,核心还是解决不了替代房地产增长,和土地财政的依赖问题。
近期对房地产的松绑,已经大幅降低了房地产的系统风险,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去库存的问题。
如果人们仍然不买房,又是要控制房价,不能涨,也不能降,维持这个中间值,那经济也会持续的不增长,就像今年这样。
上面接受不了,相信大家也接受不了,所以房地产还需要发展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让它涨,就只能替代它了。
如果单一产业不行,那就多产业组合,高科技+新能源+汽车行业,至少能占到一半以上。
之后解决地方收入的问题,消费会是一大驱动,但短期内要想替代土地出让金的话,还要靠房产税。
但税率又不敢整的征的太高,有人说房产税根本无法覆盖,接下来算算看:
北京市人均居住面积约35平方米,按人口2183万人,就有7.6亿平方米的房子,按照5万元/平方米单价,市值就是38万亿元。
上海人均居住面积38平方米,按人口2487万,总面积9.4亿平方米,同样按照5万元/平方米单价,市值47万亿元。
广州人均居住面积34.6平方米,人口1867万,总面积6.4亿平方米,按照3万元/平方米单价,市值19.2万亿元。
深圳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人口1756万,总面积4.9亿平方米,按照5万元/平方米单价,市值24.5万亿元。
算下来,四大一线城市的市值达到128.7万亿元,如果按照上海实行的税率0.5%计算,一年就有0.64万亿元的税收了。
如果加上新一线城市人口数量1.8亿人,二线城市人口数量2.5亿人,总面积约176亿平方米,按照2.2万元/平方米单价,市值约388万亿元,一年的房产税约1.94万亿元。
仅征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产税就能达到2.5万亿元,远超今年1~11月的卖地收入1.8万亿元了。
而三四五六线城市可以不用收,如果他们收入高了,可以搬到一二线城市,缴不起的,也就可以去到三四五线城市,开展乡村振兴。
这样的话,就解决了房地产发展的替代和土地财政的依赖问题,你感觉,等房地产库存去的差不多了,这个可行性会有多大呢?
#12月财经新势力##房地产# #经济#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