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关于【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今天八宝盒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内容导航:1、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在古代是如何来的?2、盐是怎么来的1、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在

关于【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今天八宝盒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在古代是如何来的?2、盐是怎么来的1、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在古代是如何来的?

食盐是产量多、分布广的物质。在自然界,水、矿物、动植物体内一般都含或多或少的食盐。动物是需要食盐的,象牛马和鸡鸭之类,虽然不像人们每天吃些食盐。实际上也从食物中摄取食盐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如果拿食盐放在它们面前,也可看到它们舔吃,特别是牛羊,竟以舔吃食盐为快乐。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至于人类,可以说食盐是天天需要的。不但如此,食盐还能制成许多与生产和日用有关的东西,如烧碱(氢氧化钠)、纯碱(碳酸钠)、氯气、漂白粉等等,也间接为人类服务,所以食盐的需要量就更多了。那么我们从哪里获得这些食盐呢?今天就让我们谈一谈有关制盐的历史。

世界上食盐最大来源是海水。沿海地区,常用海水以制食盐。在中国有史以前相传就知道从海水制盐。汉末许慎《说文》说:“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就是相传宿沙氏首先从海水制食盐。宿沙氏是何许人呢?有人说是和神农同时代的人,又有人说是黄帝的臣,反正无法搞清楚,只当它有此一说而已。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原始时代人类还以狩猎为生时候,吃的主要是肉类,因为肉类中含有足够的食盐,所以那时人们对于食盐的要求,还不那么迫切,然而到以谷类蔬菜等农产品为主食时候。那就迫切要求食盐了。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正是衣业逐渐建立的时代,那么人们开始制盐,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吧。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一、食盐史略

商、周朝以前,关于食盐的一切情况,现在不大清楚。《尚书・说命》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在商朝食盐是调味必需品。根据《周礼》,“盐人”这个职官,掌理盐的政令,所管理的有四种盐,就是苦盐、散盐、形盐和饴盐。这些是什么盐呢?苦盐是带苦味的盐,就是含有比较多量的镁盐的盐。据说就是今运城盐池的盐,没有脱除卤汁(中含较多的镁盐)的。

这种盐颗粒较大,《本草经》称它为“大盐”,唐朝称“印盐”,后世称“颗盐”。如果除掉镁盐,那就是品质很好的盐了;但如卤汁滴除不尽,味是带苦的。散盐是细粒的盐,是海水蒸发所得,或者是地上刮扫所得的盐土煎炼而成的。形盐是大块的盐。饴盐据说是产于戍地(可能是指今青海一带)的一种美味的盐,但也有人说是盐中加了麦芽糖的,究竟怎样不甚了解。总之,在战国以前,人民所用食盐,来源和形状等等有好多种。当然那时产盐的地区范围,只相当于现在黄河流域各省。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周初大封贵族、功臣,那灭商有功的姜尚(即俗称“姜太公”)封在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姜尚知道盐是富强国家所必要的,因此大兴盐业。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齐国政治家管仲也致力盐业,盐税收入很多,齐桓公得以称霸与此亦有关系。司马迁《史记》记载战国到汉初的经济史实说:“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这里的盐卤,就是河东池盐。

在汉朝初年,因为边防和其它建设的需要、国用紧张,实行了食盐专卖制度。著名学者桓宽所著《盐铁论》(成书约在公元前70年)可说是那时(公元前81年)由国家召开的一次讨论盐政(铁政)的专家会议记录。会上辦论激烈,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当时盐税是国家总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汉朝以后,各朝代对于食盐的专卖等等措施,总是不放松的。《史记》在“吴王濞传”上说:濞招人钱、煮海水为盐,因此没有其它赋税而国用宽裕,所以后来就举兵反抗中央了。大抵古时靠近产盐区的国家,常比较富庶,而文化水平也较高。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盐业交易图

商、周以及周末的晋国,河东盐池对他们大有帮助,齐国也靠鱼、盐而致富强。当然,一个国家的强盛,并不单靠一方面。但是食盐生产对于国计民生有大的帮助,那是显然的。《盐铁论》反映汉初盐铁生产情况,从这本著作中。知道那时沿海的盐场很多,大规模的有一千多人工作者。又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海盐县、盐官县,这些县都是因产海盐而命名的。

晋朝,东南沿海布满了盐场。阮升《南兖州记》说:

“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渔盐为业……公私商运,充实四达,舳舻东往,恒以千计。”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贩盐图

这段话说明了产盐丰富。船运发达的情况。在南北朝时代。人民所用的海盐有东海盐、北海盐(今渤海)、南海盐(今广东沿海);池盐有河东盐;梁益(今四川)有井盐,西羌有山盐(就是岩盐)。这已和现代差不多了。

唐宋及以后,产盐地区大致还是如此。元、明、清三朝盐的文献比较多了,关于具体制盐的记载也出现了。例如,元朝陈樁的《熬波图咏》,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清朝王守基《盐法议略》,还有许多零碎笔记,都或详或略地说到如何制盐。文献多,也是反映了盐业的进展吧?

大致上,汉以前,河东盐被认为是最好的盐。这里制盐不用火煮,而是依靠自然蒸发、分离结晶的。河东盐的制法,据宋朝苏颂说,是在盐池开地,灌以池水,遇南风急,一夜就生成食盐。这种制盐情况,可能从尧舜时代到明、清朝都是如此。大概是在春天把池水放进盐地里,任它自然蒸发,到了夏秋时候,空气干燥而温暖的南风吹过,蒸发更快,终成过饱和状态,又经夜间一冷,所以立刻析出盐来。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古代加工海盐图

二、海盐的制造

从海水制盐,大概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开始了。虽然食盐是生活上所必须。国家也从它取得大宗财政收入,然而海盐的具体制法,记载却不多。大致在宋朝以前,说到海盐制法,多只寥寥数语。元朝,特别是明朝以后,就不是这样了。明朝末年,宋应星《天工开物》记海盐的制造是很详细的。现在大略介绍于此:看海边地势高低,有三种做法。

地势高,潮面不能完全淹没的,是在地上铺上稻麦藁灰和芦茅灰一寸光景,压使平匀,以吸收海水,到明天中午,扫取灰盐,用海水淋卤,再行煎炼(蒸发)。如地势不太高,潮面可以浅浅淹没,等到潮水过去,明天日晒半天,就扫起煎炼。第三种情况是很低的盐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砂于席苇之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砂渗下坑中。撤去砂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这一段话,很不易懂。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海水制盐图

宋朝苏颂也有同样说法(金刻本《政和本草》),大概是宋应星据前人的记载而转录的,“卤气冲灯即灭”似更不会是事实。关于淋卤,《天工开物》是这样说的:掘两个坑,浅的深一尺光景,深的七、八尺。浅坑上用竹木架着芦席,席上铺着“盐料”(就是扫来的灰盐、砂盐等),四周高起成一个圈子把海水浇在盐料中间。这样盐料中的盐就随海水淋入浅坑中,后又流入深坑中。深坑中的卤,再入锅煎炼。

煎炼就是用火力蒸发,所用器具是铁盘,但也可用竹篾制的盘。元朝“熬波图”上说:“盘有大小阔狭,薄则易裂,厚则耐久。浙东以竹编,浙西以铁铸,或篾或铁,各随所宜。” 可见因地区不同,用铁盘或用竹盘是不一定的。随着蒸发的进行,卤水渐渐浓厚,终于析出固体食盐。这里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水完全烧干,一种是随时把食盐捞去,再加新卤水,再蒸再捞。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古代蒸盐图

以上所谈的是用燃料蒸发海水以制食盐。但也有别的地区利用风日蒸发的。究竟用哪种方法,就要看具体情况了。这不但中国如此,全世界也都如此,凡是燃料便宜的地区总用燃料,因为比日晒快得多了。在明末,长芦(河北省滨渤海西南一带盐区)、福建、广东已经用日晒法制盐,而江苏、浙江还用燃料。据邢润川的考证,长芦的晒法,是从福建传来的,时代最退不会晚于1522年。

三、土盐和井盐的制造

在河南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北部这一相当广阔地区,也就是历代常常受着黄河改道灾难的地区,其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分,俗名“盐碱土”。焦裕禄同志领导人民征服盐碱地的河南兰考县,就在这地区的西端。在这种土地上,庄稼不能正常生长,只有某些杂草和柽柳稀疏地长着。解放以来,经过多方研究,改变盐碱地成为可种庄稼果树的土地,已获得成功了。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为什么土地上会有这么多盐分呢?有人解释,这是因为在极长的岁月里,不断向堤防两边渗出的黄河水和泛滥的河水,不断蒸散水分而遗留盐分的结果。这个解释是有道理的。山西省汾河中下游和内蒙古一些地区的盐碱地,也是因相似情况而形成的。今沿海地区(例如江苏苏北)也有盐碱土,那是从海里涨起来的沙地,所以盐分就多了盐碱土中的盐分,并非全是食盐,还有芒硝(硫酸钠)、硝石(硝酸钾)、碳酸钠等物质。因为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可从它们采取的物质也不一样,当然食盐总是主要产品。

在天气干燥时候,这种盐碱地上,常结出薄薄的白霜来。连土扫耙在一起,放在三合土地面上,用井水(那种地区,井水全是成的)浇注,溶出的盐液,在浅槽里受风日浓缩,终于析出食盐来。这种盐一般颗粒细,所以古时有散盐、末盐等名称:因为混有泥土,也常带黑色。宋朝苏颂说:“滨州有土盐,煎炼草土而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药。”明朝李时珍说:“并州河北所出,皆碱盐也;刮取土煎炼而成。”可见宋、明朝,制土盐是用火力蒸发的。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现在再谈谈井盐。井盐今只限于西南省份,最早是秦代(大约公元前250年)有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李冰在蜀开掘盐井。今四川省岷江和沱江间一带(以自贡、富顺为其中心)是盐井和火井的密集地区。从战国到现代,一直生产大宗食盐,供今西南各省应用。近来成都附近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描刻了汉代盐井汲水制盐的情况。

盐井上有高架,架顶有滑车,四个盐工,两两相对在汲盐水。盐水用管子翻山越岭送到盐灶的盐缸里。灶有五眼。分置五只锅,由盐缸打盐水到锅里。灶前有工人在添柴扇风。这画砖充分反映了汉朝制造井盐的情况。用火井的火来蒸煮盐井的盐水,早见于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和《后汉书・郡国志》。《华阳国志》说,江阳县有“富义盐井”,所以今富顺盐井,大约在三国时代就已有了。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井盐生产的成功,和掘井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上述的汉画像砖,可知汉朝在汲水方面已用机械。掘井的钻具虽还未找到确实文献资料,但想来当是用铁制的,而且是借助于机械运动的吧?

关于盐井的深度,南北朝宋时,刘微叔《异苑》说:“蜀郡临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火井想来也和盐井差不多深吧?唐朝杜光庭《道教灵验记》说“今陵州盐井,直下五百七十尺,透两重大石,方及咸水”。在宋朝,盐井有大口、小口和细腰的三种。

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

在清朝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中说到犍为、富顺盐井“盐井沿山皆有,高下深浅不一,自百数十丈至三四百丈”。关于清朝盐井和制盐的情况,还有吴绍伯的《自流井图说》一书,说得很详细。又据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四川省井盐生产的县数,秦3,汉16,晋16,唐64,宋52,元15,明27个,所以大致可以说,唐宋时代,井盐生产最盛。

以上各种土法制盐,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我国才了有精制食盐工业,就是把粗盐精制为“精盐”以供食用,同时又生产一些副产物。

2、盐是怎么来的简要回答

盐的来源:海盐生产,一般采用日晒法。 井矿盐生产,主要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不同的矿型采用不同的采卤方法。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采用采掘法或滩晒法。

盐是我们每天都会食用的一种调味料,那么你知道盐是怎么来的吗?下面就来一起说一说。

详细内容

在中国,盐的起源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其为“盐宗”。盐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物质,由于易溶于水,因此常被雨水带进河川再流入大海。据统计,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盐大约有1.1亿吨,而全球海洋所含盐分约4500亿吨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状况,盐又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四种。 人类采盐最早使用的方法是从含盐量高的干涸河床或湖床刮下盐结晶块。但没多久人们便发明了较复杂的产盐方法。

第一种常用的盐是海盐。海盐的取得主要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适合的海边开发盐田,依靠日晒和自然蒸发,从而使盐分析出。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海边都出产海盐,如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盐的大产地。

早期非洲许多地区的居民都是从含盐量高的盐土中采盐。他们在盐地里挖出许多约2米深的盐井,含盐的地下水冒出后,经蒸发便析出盐晶,井盐便这么开采出来了。世界上著名的井盐产地还有中国的自贡、波兰的魏里奇卡等。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存在含盐量较高的湖泊。而采集湖盐最有特色的地方当属非洲塞内加尔的瑞特巴。当地人制盐的方法很简单,湖边各村庄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搭乘小船,将几百个塑胶桶放在湖里,排成圆圈,从空中俯瞰下来就像一条七彩缤纷的项链。而后利用赤道的烈日将桶里的湖水晒干,于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层洁白的盐。

开采矿盐比利用盐田晒盐的方式晚许多。波兰的考古学家曾挖掘出一些将盐土加热析出结晶盐的用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天然盐矿,如伊朗、伊拉克、美国西南部、澳大利亚和玻利维亚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盐丘和盐山,如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约有300座圆形盐丘;巴基斯坦境内有绵延的盐山等。

如今,在许多靠自然条件难以产出足够用盐的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发出一些新的制盐方法,其中以“电透析法”最受欢迎。所谓电透析法就是在直流电压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海水中盐的浓度提高约7倍,再予以蒸发结晶从而产出高品质的精盐。此法目前在日本和台湾被大量使用。

生产盐的方法1、海盐生产,一般采用日晒法,也叫“滩晒法”,就是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通过纳潮扬水,吸引海水灌池,经过日照蒸发变成卤水,当卤水浓度蒸发达到波美25度时,析出氯化钠,即为原盐。2、 井矿盐生产,主要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不同的矿型采用不同的采卤方法。提取天然卤的方法有提捞法、气举法、抽油采卤、深井潜卤泵、自喷采卤等方法。3、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采用采掘法或滩晒法。采掘而言,有些湖经过长期蒸发,氯化钠沉淀湖底,不需经过加工即可直接捞取。

本文关键词:大海里的盐是怎么来的,人吃的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请问盐是怎么来的,亚硝酸盐是怎么来的。这就是关于《盐是怎么来的,年是怎么来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食盐)》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八宝盒百科》百科知识网站:http://tj.jiuquan.cc!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66454/
1
上一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是什么(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下一篇 保育员是做什么的,保育员是做什么的需要证吗(请不要叫她们“阿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