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朗诵,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2、宋词版“离离原上草”,通篇无一草字却成咏草绝唱,令人拍案叫绝1、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白居易。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作者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离离原上草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2、宋词版“离离原上草”,通篇无一草字却成咏草绝唱,令人拍案叫绝提到咏草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无法忽视的经典。写此诗时白居易初到长安,年仅16岁,因此诗名声大噪。曾经我们的小学课本中,只截取了前半部分,也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实全诗还有后4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4句才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本期要和大家介绍一首词作,来自北宋名家梅尧臣的《苏幕遮·草》。这首词是咏草诗中的经典,最难得的是全词通篇无一草字却句句写草,如一首谜语词般生动有趣。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当时欧阳修读完此词后击节赏之。能让欧阳修也拍案叫绝的词,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苏幕遮》
北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词的上片可谓是无一句这不离草,从草生长环境开始入笔。一片春草生在堤坝上,含水带露,与远处的房屋交相辉映。雨后初晴,在那芳草萋萋之地,立着一位少年郎,他身穿着青色袍衣,与嫩草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词人由草及人,将我们带进一片绿色的天地。从烟墅和江天等大景描写来看,词人此时被春草的生机所感染的,而立于风中的少年,也是春风得意的。
词的下片用“接长亭”过渡,将目光由近景拉向少年迷茫的远方。“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一语道出少年此时的感情,远游的他不知早就不知归期何时,心中充满着离怨,至此全词由春草的朝气变成了梨花凋落的伤感中。
最后一句也是全词最妙的一句,“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词人抒情点到为止,然后再次将全词拉回到一片萋草碧绿中。一切景语皆有情,因为感情由喜到忧,雨后残阳洒满大地,烟雾迷茫中的春草也由上片的嫩绿变成了深绿色。一个“老”字,一语双关,既指暮色中草色的变化,也暗藏词人的伤春怀人及对岁月匆匆的无限感慨,可谓一字拨千斤。
纵观此词,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虽少了些简练,但却自有独到之处。全词最妙之处在于虚实相间,景在眼前,情在词外。全词以独立于雨后的少年郎的目光为出发点,层层递进,由喜及忧,曲折动人。词人写此作时,明显是有意炫技,词中的露堤、烟墅、甚至少年的衣服都与草有关,可以说通篇都是以草为大背景,但却对“草”字只字不提,正是对宋人主张的“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的完美诠释。这首梅尧臣的咏草词大家喜欢吗?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关键词:《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三百首(全集)。这就是关于《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朗诵(通篇无一草字却成咏草绝唱)》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八宝盒百科》百科知识网站:http://tj.jiuqu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