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之外还有什么】,除了可见宇宙,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宇宙之外”究竟有什么?为什么连科幻作品都不敢妄自猜测?2、宇宙之外还有什么:除了可见宇宙,还存在别的宇宙吗1、“宇宙之外”究竟有什么?为什么连科幻作品都不敢妄自猜测?宇宙究竟有多大?其中是否存在着我们从未见过的文明?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少科幻作品都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幻想,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
不过各位或许不知道,天文物理学中的宇宙指的是我们人类可观测到的这个时空,它是有限的——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说,目前的可观测宇宙的规模大小约为直径930亿光年,这也是目前最受人们认可的宇宙的大小范围。
然而,这终究只是人类使用科学技术所能观测到的最大范围,可观测宇宙并不是宇宙的全部——“宇宙之外的宇宙”是什么样子,我们任何人都无从得知,即便是科幻作品,也不敢对这一点妄加猜测,因为“完整”的宇宙,实在是过于庞大了。
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如同沧海一粟,但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想要走出银河系也是痴人说梦——假如屏幕前的你获得了“闪电侠”般的超能力,能以光速进行移动,那么即便不考虑身体强度、寿命、氧气、进食、体力、睡眠等因素,想要横穿整个银河系也需要十几万年的时间。
而如果将银河系和地球放在一起比大小,那就相当于是用地球比一粒尘埃一样。
不过,这还不是宇宙的全貌——宇宙中星系,星体等可看物,只占宇宙的百分之三左右,此外还存在大量其他的暗物质、暗能量等等。
看到这里,我们是否还有余力想象,“宇宙之外”会是什么?我们就连浩瀚宇宙是否存在边界都不敢肯定,又何谈宇宙之外呢?
当然,没有科学不敢想的事情——目前,科学界中存在着三种较为靠谱的猜测,这是众多科学家的想法整合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吧。
这个观点是现如今受认可程度最高的一种观点——有很多科学家相信,宇宙是存在着明确的边界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太大,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难以观测到。
据说之所以这个猜想在科学界最受认可,是因为目前科学家已通过宇宙微波辐射找到了许多证据,其中包括宇宙被其他宇宙“撞到”的摩擦痕迹。
何为虚无?那就是什么都不存在的虚无空间——根据宇宙大爆炸假说,在发生宇宙大爆炸之前,我们的宇宙就是一片虚无,那么逻辑上来讲,宇宙之外应该也是没有爆炸前的样子,所以也同样不少人认为,宇宙之外为“虚无”。
最后这种猜测听起来让人有些毛骨悚然,有些人认为,或许我们宇宙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整个宇宙就是高级文明的一个实验室,所以宇宙才会如此的有规律,这种猜测虽然非常可怕,但并非没有可能。
话又说回来,无论“宇宙之外”存在着什么,目前我们都无从得知,因为想要探索宇宙,至少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发展到有些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水平,那么还是有希望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不过到了那时,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举个例子,在刘慈欣老师的科幻著作《三体》中,人类就是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幸被“歌者”发现,遭遇了“二向箔”打击,整个银河系都未能幸免于难。
除了外部因素,人类自己的内部争斗也无可避免——像是在笔者最近在玩的一款原创宇宙下的无尽策略手游《无尽的拉格朗日》中,就非常详细地讲述了人类在科技水平飞速提升、走出地球之后,依然避免不了内斗,造成了诸多悲剧的故事。
游戏的背景故事始于“远古地球时代”的末尾,人类在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后,迈出了地球,在太阳系内的生产力得以飞速提升,随后曲率引擎被发明了,人类航行的极限变为了4光年外的比邻星。
之后,科学家们又观测到了彼端是一个数千、甚至数万光年外星系的“空间共振点”,针对空间共振点的保密研究持续了数千年,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研究,而那些稳定的空间共振点,被人们称之为“拉格朗日空间点,并以此建立了可以“星系旅行”的星门。
随着无数星门的建立,串联银河系的巨大交通网“拉格朗日网络”也由此形成,人类文明也由此迈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然而由于利益分配等问题,各势力之间产生了纷争,最终演变成为了惨烈的宇宙大战——众多星域的太空城市和星球设施损毁严重、甚至荒废,由于星门损毁严重,拉格朗日系统也被迫关闭,部分地区的科技水平倒退,进入了“黑暗时代”
好在此时,人类终于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后果,势力代表们纷纷签订了《未央条约》,派出肩负着人类文明复兴重任的开拓者们,前往残破的星门与太空遗迹施行“复苏计划”,玩家正是其中一员,尽情地在银河系中开拓与发展。
可以看出,即便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游戏中的人类目前也未能踏出银河系——至于宇宙之外,还是一个等待开拓探索的未知。
2、宇宙之外还有什么:除了可见宇宙,还存在别的宇宙吗尽管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现有的物理理论、实验数据和天文观测结果都并未排除这种可能性。有人将有关多重宇宙的研究粗略地分成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视界之外的宇宙。第二层面:暴胀的泡泡宇宙。第三层面:量子多世界解释。第四层面:数学结构的多样性。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降格”:先是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接着又得知太阳只是银河系众多恒星中的一员,20世纪前期人们又发现银河系之外还有众多的河外星系。照这样下去,会不会有朝一日竟然发现,人类今日所知的宇宙也降格了,成为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大家族的普通一员呢?
尽管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现有的物理理论、实验数据和天文观测结果都并未排除这种可能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宇宙学家泰格马克将有关多重宇宙的研究粗略地分成了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视界之外的宇宙。
即使用最先进的望远镜,我们也无法将视野无限地向外拓展。这是因为我们所见的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如果空间静止,那么从大爆炸开始的光所能传播的范围极限就是138亿光年。如果考虑到空间本身的膨胀,这一范围是半径约460亿光年的球形区域。也就是说,此刻我们的视野必然局限于半径460亿光年的范围内,称为宇宙视界。科学家常把宇宙视界之内的部分称为可见宇宙。在可见宇宙之外的宇宙结构既有可能跟我们的宇宙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第二层面:暴胀的泡泡宇宙。
前一层面的多重宇宙可以看作暴胀多重宇宙的一个角落,因为俄罗斯物理学家林德研究发现,暴胀的过程可能永不停歇。暴胀不断地扩大空间的范围,空间中又随机地产生更剧烈的暴胀。这个过程有点像病毒的自我复制。虽然某一范围内的暴胀可能停止,然后形成第一层多重宇宙,但从整体上看,暴胀始终没有完全停下来。暴胀停止的区域夹在暴胀肆虐的空间中,好比一锅开水中的气泡,因此,这个理论又被称作泡泡宇宙。不同泡泡宇宙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物理常数,甚至可能有不同的宏观空间维度。在这个理论中,虽然我们的宇宙年龄没有变化,但整个多重宇宙可能并不存在确定的起始时刻。
第三层面:量子多世界解释。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之一,但是,人们对如何解释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薛定谔方程存在分歧。从数学上看,一个粒子可以处于量子的叠加状态,同一时间既在这里,又在那里。但实验结果总是发现,对粒子进行多次测量,结果要么看到它在这里,要么看到它在那里。为什么理论和实验会存在差别呢?1957年,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埃弗里特三世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每进行一次测量,宇宙就分裂成一些分支,其中一组分支中的实验发现粒子在这里,另一组分支中的实验发现粒子在那里。观察者和粒子并不会意识到宇宙发生了分裂,每个宇宙分支之间互不干涉,独立演化。如果再进行别的量子测量过程,就会产生更多分支。这个理论虽然看上去比较玄,却与现有的实验和理论都没有矛盾,而且它保证了量子力学在数学上的自洽性。
第四层面:数学结构的多样性。
“为什么宇宙中的规律是这样的,而不是别的样子?”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发出诘问。即使将来我们找到了一个全面描述宇宙的终极理论,这个诘问还是存在于理论之外。宇宙的数学结构只有一个吗?泰格马克设想,除了前三个层面的多重宇宙,还存在拥有不同数学结构的多重宇宙。这样的宇宙可以抽象地存在,而不一定要以时空、物质、能量的形式存在。泰格马克举例说,计算机系统就是一个关于0和1的数学结构,并且状态不断地发生演化,这种虚拟世界,也可以看作第四层面多重宇宙的一例。
有人质疑多重宇宙理论无法用实验的方式证明它是否错了——这就叫“无法证伪”,因而不能算作科学理论,但泰格马克认为这只是偏见。他举例说,假如某个多重宇宙理论预言所有的宇宙都不含氧气,但我们却发现了氧气,就能证伪这个理论。除此之外,对于某些未知问题,多重宇宙的解释往往比其他物理理论更加简洁。
本文关键词:可见宇宙的概念,可见宇宙之外,宇宙分为可见宇宙和什么,除了可见宇宙还有什么,可见宇宙与不可见宇宙。这就是关于《宇宙之外还有什么,除了可见宇宙(为什么连科幻作品都不敢妄自猜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八宝盒百科》百科知识网站:http://tj.jiuqu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