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音乐的四字词语】,形容音乐美的四字词语有哪些,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描写音乐的四字词语:形容音乐美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 2、金声玉振:最初形容音乐演奏的成语,为何后来被用来形容孔子?
1、描写音乐的四字词语:形容音乐美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空灵震神
2、晨雾朦胧
3、飘丝如雪
4、绕梁三晖
5、仙弦轻舞
6、馨心淡雅
7、欣步闲庭
8、洋洋盈耳
9、清柔如水
10、莺声婉转
11、黄莺出谷
12、娓娓动听
13、悦耳动听
14、声如莺啼
15、高山流水
16、宛转悠扬
17、抑扬顿挫
18、袅袅余音
19、余音饶梁
20、靡靡之音
21、五音六律
22、丝竹管弦
23、正声雅音
24、弹丝品竹
25、荡气回肠
26、天籁之音
27、扣人心弦
28、品箫弄笛
29、不绝如缕
30、异曲同工
31、改弦更张
32、字正腔圆
33、正声雅音
34、荡气回肠
35、珠落玉盘
36、游鱼出听
37、知音识曲
39、感心动耳
40、惟妙惟肖
2、金声玉振:最初形容音乐演奏的成语,为何后来被用来形容孔子?
有读者问小话,“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谁的?开篇明义,“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孔子的。
“金声玉振”是一个寓意非常美好的成语,是形容音乐演奏时的音韵响亮、鹭港,后来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其实,“金声玉振”最初并不是用来形容某一个人的形容词,这个成语最初的含义只是和音乐演奏有关。
“金声玉振”中的“金声”指的是钟声,《说文解字》对“钟”的解释是“钟,乐钟也。”钟声的特点是“始洪终杀”,也就是在敲击时声音会逐渐地由大变小;玉,古典乐器中的“磐”,《尔雅》解释道:“磐,乐器名也,以玉石为之。”磐的声音特点是“首尾如一”,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
因为“金声玉振”的本意是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有始有终。所以“金声玉振”通常用来声音和音乐,有响亮、鹭港等含义,比如明代文学家谢榛《四溟诗话》中这样写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
用“金声玉振”来评价孔子,最早出自先秦文学作品《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以音乐演奏为比喻,说明孔子是一位集大成的先贤。
自孟子之后,许多儒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这一观点。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
这句话是说,孔子编订六经,修著《诗》、《书》、《礼》、《乐》,这些工作像敲钟一样开始,击磬一样结束,这些工作是集大成之作,既继承了以前的先贤,也超过了以前的先贤。
由此可见,孟子是将孔子和“金声玉振”联系起来的始作俑者。那么,孟子为什么要以音乐演奏为比喻,将孔子比喻成一位“金声玉振”的人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因为“金声玉振”本身就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词汇
第一点,从金声玉振的本义来看,以钟发声,以磬收韵,有始有终,这种有始有终即是一种美德,代表了一种完整,有头有尾,可见始终。所以,孟子说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有条理地开始与结束关乎智圣。
第二点,当磐的使用材质是玉时,金和玉本身也就代表了一种美好,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作为自然物的金和玉常被看作是山川万物之精华,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
古人对于金玉本身就有着一种崇拜,且这种崇拜由来已久,中国的文字中有相当数量的汉字是金部和玉部,这就是金玉崇拜的文化信息的具体体现。
古人经常用“金玉声”或“金玉音”来比喻声音,甚至诗文。唐代诗人钱起起《送李四擢第
归觐省》诗中写道:“齐唱阳春曲,唯君金玉声。”白居易《崔湖州赠红石琴》诗中写道:“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南宋词人汪元量《长相思》中也写道:“空谷佳人金玉音,有谁知此心”。
此外,像金玉满堂、金玉良缘、金科玉律、金口玉言、金风玉露、金枝玉叶等汉语成语,都体现了金玉的珍贵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
第三点,金玉原本是代表钟磐,而钟磐又是礼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雅乐的演奏乐器,玉磐更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大夫以下都不能享有“金石之乐”,也就无法使用钟磐。从这一点来说,钟磐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且还是一种高级身份的象征,代表了等级地位的差别,于是,钟磐又添加了一层高贵的含义与表征。
第四点,儒家把礼乐与德相结合,赋予金声玉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含义,礼生于德,乐生于礼,唯有有德之人才能金声玉振。儒家对于礼乐的规范和要求本质上就是要求君子有德,礼与乐只是为了让君子有德的方法和手段而已,礼在外部约束人的行为举止,乐在内部感化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金声玉振又同时具有乐与礼的两层含义,以之来形容君子之德是非常合适的。这种君子之德自然也是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品质。
二、孟子用“金声玉振”来形容孔子,是一个贴切的、形象的比喻
在西周早期,“金声玉振”是典礼仪式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所以孔子是礼乐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而西周的这一套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的创始人是周公。
孔子认为,周公的礼乐思想及制度是当时合乎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孔子一生崇拜周公,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
其实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是一套等级严密的宗法秩序,构建秩序的方式分别有“法”和“礼”,“乐”其实就是让人们严格遵守秩序并融入秩序。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还广泛地用于祭祀、乡饮酒礼、大射礼、燕礼等场合,是贵族阶级钟鸣鼎食生活的重要内容。鲁国是周文化在东方的中心,很好地保存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孔子对古代礼乐制度的理解具有浓厚的朴素的情感。
礼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渊源,也是儒家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作为礼乐制度的精髓,“金声玉振”成了道德、伦理、人格、理想的音乐譬喻。
但是到了春秋后期,这套礼乐制度因为诸侯的常年(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征战而日渐崩坏,所以孔子发出了礼崩乐坏的感叹。《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语:“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三、孔子的思想与“金声玉振”的结合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传授知识文化和培养道德品行必须相统一的思想。
作为教育家,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礼乐”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认为礼乐文化不是探讨人生是什么的学问,而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为了适应文化下移的潮流,孔子开办私学,传授礼乐文化知识,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人,他在教育学生读书学功课时,处处以礼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不仅言传,还以身教影响着学生,这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今天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后世为纪念孔子,在各地修建了许多文庙,文庙是各地纪念孔子及孔门圣贤的祠庙,是培蕴国学而施教一方的重要门庭。
唐贞观四年,唐太宗为推崇儒学思想,发诏“天下各州县皆立孔庙”,以至“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文庙获得空前的历史发展,所以有的地方有两座甚至更多的文庙。文庙不仅包括祭祀建筑群落,它往往还与官办的各级学宫组织在一起。
文庙不仅是一个“礼”的空间,而且是一个与“礼”互补的“乐”的空间。孔子教诲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按仁的标准来进德修业并学习六艺,使得文庙学宫承载并包容的内涵十分广泛。
文庙中有不少赞颂孔子的牌匾,这些牌匾上一般都有题字,大多是对孔子的思想以及道德的肯定,如:“万世师表”、“教垂万世”、“德冠生民”、“学达性天”、“斯文在兹”、“德配天地”等。
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孔庙,孔庙大门之南有一座石牌坊,该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牌坊上有“金声玉振”四个笔力雄劲大字,这四个字笔力雄劲,是由明代著名文学家胡缵宗亲笔题写的。可以说,这四个字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学养、思想、道德的肯定。
本文关键词:形容音乐美的四字词语有什么,形容音乐之美的四字词,体现音乐美的四字成语,形容音乐之美的四字词语,形容音乐很美的四字词语。这就是关于《描写音乐的四字词语,形容音乐美的四字词语有哪些(最初形容音乐演奏的成语)》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