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婚礼中的纳征是什么意思】,古代婚礼纳采,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历史上古代婚俗讲究的六礼分别是什么?
- 2、古代婚礼中的纳征是什么意思
1、历史上古代婚俗讲究的六礼分别是什么?
古代人的婚俗礼仪也是非常繁杂,一般需要遵从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有好几项我们都能理解成送给女方的彩礼,只是现代人送一次古人分几次送。这种婚礼可不是每个人都结的起的,如果没这个经济实力可能就要打光棍了,不过古人结婚非常看重门当户对,如果男方家庭不错女方也不会差到哪去。这六礼当中肯定存在陋习,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全是陋习,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结婚的流程,一起来看看吧。
从爱情到婚姻,不仅仅是一段情的距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一段风俗礼制的演练过程。婚姻相比于爱情,少了一些浪漫,多了安然和稳固。婚姻并不是一座围城,而是一个要用心去经营的城堡。婚姻从古至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因而婚姻的习俗相对繁杂。
在汉代的婚俗礼仪主要遵循“六礼”,这六礼主要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汉代的婚俗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纳采、问名两项,这是相亲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纳吉、纳征两项,是定亲阶段;第三个阶段包括请期、亲迎两项,是成亲阶段。
在婚俗程序的第一阶段是议婚,这个阶段,男女双方家庭中主事的人要商定一个吉日来相亲,男方将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带回去进行占卜,如果两方的婚姻相合,则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过,也不是男方一方就能够决定双方的婚事的,有很多女方直接就拒绝了男方的聘礼。汉代女子由自己来决定婚事的理念很强,有的女子为了嫁给自己心仪的人,而一直不嫁,最后如愿嫁给自己心仪的对象,成就了一段佳话。在汉代,女子也有冲破父母和社会的偏见毅然和男子私奔的,卓文君就是逃婚私奔的一例。可以看出,汉代女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相对于唐宋时期是强的。
在汉代,男女在选择对方时都有着自己的标准,有的标准是男女统一的,有的方面男和女则不一致。从男方的家庭来看,有的是根据女子美貌的,有的是根据德行和才能的,也有的根据女方所在家庭的门第,有的根据所卜卦中女子的吉祥程度,有的则根据女方的富裕程度。而女方选择男方则根据相貌、才德等。此外,男女双方的议婚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指腹为婚”“政治联姻”。在民间还有一些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现象,有的人家为了骗取多家的聘礼,让自己的女儿反复订婚。有一些士大夫,为了追求门当户对,竟然会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宦官的情况出现,受到人们的嘲笑。这些都是当时一些议婚程序中的丑陋现象。
在汉代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议婚现象出现,有一些贫寒人家可以和一些显贵的士大夫家进行联姻,并在此后得到了对方家庭的照顾和支援。在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些较为富贵的人家不愿意和当朝的权贵和王侯之家进行联姻。这种现象为东汉时期的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人们已经嗅出了腐败落寞的王朝即将落幕的味道。
汉代的婚姻仪式主要是遵循古代的旧礼,在议婚完毕后,男方要带上聘礼,到女方家去求婚,也有带着聘金前往的。《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进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这就是古代的纳征。在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汉代朝廷会采取由官府拨付的办法帮助将要娶亲的人家作为聘礼。汉家公主外嫁少数民族首领,少数民族的必须遵循中原汉族的聘礼风俗。
女方家要为将要出嫁的女儿备置嫁妆。汉代人特别地重视家庭教育,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会告诫自己的女儿到了夫家要以礼待人,要学会同夫家的人和睦相处。在汉代,婚庆的典礼相当隆重,男方家要大肆置办酒席来款待来宾,并一一接受宾客的道喜。汉代朝廷对于酒食的管理非常严格,但是对于婚娶的酒食则是一点儿也不限制,酒肉宴客是汉代婚庆日最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男方家里清贫,女方家也要帮助男方家把酒宴搞得隆重而热闹,否则就是有失礼节。在汉代,皇帝竟然曾经为了酒宴专门下了诏书,从礼的角度讲述婚庆宴客的重要性。这说明,举国上下对于婚俗宴庆的重视。
汉代婚庆的花费特别大,同门第之间互相攀比,婚庆典礼搞得较为奢侈。然而,由于婚俗的聘礼太重,很多的平常人家根本支付不起,只能不娶作罢。
2、古代婚礼中的纳征是什么意思
纳征,也称纳币,古代结婚六礼第四礼。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成也,意即派遣使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纳征,也称纳币,古代结婚六礼第四礼。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成也,意即派遣使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男方常备有礼单和装礼品的箱笼,在媒人和押礼人护送下,由人挑抬至女家。女方则以聘礼中的食品退回男方,称回礼。或女方将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回礼。聘礼数量及种类,多取吉祥如意,数目取双忌单,如束帛为十端,俪皮为成对的鹿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此阶段聘礼,大都以金钱代之。
纳征周人谓之“人币”。周时对嫁娶人币的物质和数量都有明文规定。《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子娶妻,人币纯帛,无过五两。”《郑氏注》云:“‘纯,实继字也,古细以才为声.纳币为细,妇人阴也,凡于娶礼,必用其类,五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得其配合之名,十者,象五行十日相成也。士大夫乃以玄熏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杂记》日:‘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郑玄在这里已把婚礼纳征之意义说得很明白了。周时尚无金属货币,所以用布帛为通货,谓之“币帛”,亦称“细帛”,其数量是以五两为限,就是十匹,色泽数量,都是象征阴阳五行的观念,若以帛两端计长两丈之数,则五两共成十丈,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厚礼了。
《白虎通》对纳征礼物亦有记载,其卷四《嫁娶》云:“纳征玄镇、束白、离皮,玄三法天,维二法地也。阳奇阴偶,阴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仪礼•昏礼》玄维束帛注:束帛,十端也。纯帛不过五两,每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其配合之名。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则每端两丈。……古者两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五两故十端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为五两,一束谓十个,两个合为一卷,是束五两也。”
陈祥送所著《礼书》,对纳征礼物叙述也很详细。他说:“纳征玄续,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氏日:‘束帛,十端;俪,两也.执束帛以致命,两皮为庭实’。皮,鹿皮。《周礼》日:‘凡嫁子娶妻,人币纯帛,无过五两’,释日:‘实细字,士大夫乃以玄续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然考之于史,曰‘锦绣千纯’.则纯匹端也,《周礼》所谓纯帛,乃匹帛也。郑改为绷、误矣。匹帛无过五两,则庶人不必五两,:t大火不得过焉,非谓庶人用细,大夫用玄绣也。先王之制婚礼,其用财不过如此则妇之所饰可知矣.”据以上说法可知,周时纳征财物,有皮帛两种,皮即兽皮,也就是鹿皮;帛就是布帛.其数量常因社会阶级和经济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自《周礼》定制开始,大夫与士,其数量多以兽皮两张,布帛五匹为限。庶民则酌量减少;诸侯则除鹿皮两张,布帛五匹之外,再加大璋,天子更加谷圭.但是姬周之世,聘礼没有用钱的,因为周代的经济制度,仍以皮帛为通货。到了汉代,才通用金属的货币。但衡以周代的生活程度,鹿皮两张,布帛五匹,已经是厚礼了。
从先秦至后汉,纳征礼物多至三十种,且都为贵重物品。杜佑《通典》对汉代纳征礼物及各物之用意曾分别作了说明:“(后汉纳征)礼物,以玄组、羊、雁、清酒、白酒、粳米、援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九子墨、禄得、香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乌、九子妇、阳健;总言之,物之所象者,玄,象天,绒_,法也,羊者,祥也,群而不觉;雁则随阳;清酒降福;白酒欢之由;粳米养食;被米粟盛;蒲众多,性柔,苇柔之久;卷柏屈卷附生;嘉禾须禄;长命缕缝衣延寿;胶张合异类;漆内外光好;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合欢铃音声鹭港;九子墨长生子孙;金钱和明不止; 禄得香草为吉祥;凤凰雌雄伉合;舍利兽廉而谦;鸳鸯飞止须 匹,鸣则相和;受福兽体恭心慈;鱼处渊无射;鹿者禄也;乌知 反哺,孝于父母;九子妇有四德;阳隧成明安身,又丹为五色之 荣,青为色首,东方始。”细读杜佑对聘礼三十物的解释,物物都 具有深远的意义,或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或取各物的特 质,以象征夫妇合好;或取各物之优点、美德,以资策励激劝。 这“三十物”中,虽都具有经济价值,但作用于纳征礼物,则并非 重金主义,而所求的各物所代表的抽象涵义,追求的是心理上的 幸福愿望.。
南北朝隋唐之际,聘礼已大为减少,与后汉“三十物”相比, 仅剩九种,但其中有二种和后汉不同。段成式《酉阳杂姐》释当 代纳征礼物说:“(近代)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宋时的行聘礼物,又与唐代不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载:“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次檐‘许口酒’,以络盛酒,装以大花八朵,罗绢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上,谓之缴檐红与女家,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筋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筋或下小定,大定……下定了,即旦望媒人传语。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追女家。随家丰俭,女家多回巧作之类。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次过大礼。,所谓。许口酒”,就是男家给女家的订婚信物,女家还答的“回鱼筋”,应该是承应这门亲事的表示。“下大小定”和“下财礼”,当是属于纳币,这显然是以财物为聘,已蒙上买卖婚姻的色彩。细察所下的礼物,此时还未提到茶,或许此时尚没有所谓“下茶”、“吃茶”之礼俗。
晚近以来,对“纳征”、“纳币”一般都取通俗之义,而改称“下财”、“聘礼”,或“过大礼”,即男家依照论婚时所议定的:财帛、衣服、布帛、首饰等物,按原议数量在迎娶之前数日,盛饰仪仗送到女家。礼饼及其他食物,女家收受后,必分赠亲友及邻居,以示女儿出嫁有期。
纳征之礼多见于古代小说中。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那日饱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初旬的. 事。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她看定秦观文字,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她。”《情史》卷 i}《胡氏子》:“胡氏乃大喜日二‘冥数如此,是吾家妇矣。’为改馆于外,择谨厚脾仆事之。走介告其家,且纳币焉。女父遣长子及家人来视,真女也。遂成礼而去。后生男女数人,今尚存。”
凌像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杜子中夫妇完婚之后,随即给同窗好友魏撰之作媒,将金员外之千金景小姐介绍于他。约定之后,“先教魏撰之纳币,择个吉日,迎娶回家。”
清时,将纳征之礼又叫过大礼。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到第三日,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续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台,行过礼去。”此处述及的就是“过大礼,也就是古代的纳征之俗。
本文关键词:古代婚礼纳彩,婚礼是古代五礼中的什么礼,古代结婚纳征,古代婚礼纳采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嫁娶之礼。这就是关于《古代婚礼中的纳征是什么意思,古代婚礼纳采(历史上古代婚俗讲究的六礼分别是什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