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族的由来】,土族的族名源于祖先什么而来,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土族的由来
- 2、一万字读懂土族文化
1、土族的由来
简要回答
土族起源于蒙古人,土族人自称为“蒙古尔”(蒙古人)或者“察罕蒙古尔”(白蒙古),这个自称反映出土族族源和蒙古族的渊源关系。
土族是生活在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人数比较少,大众对这个民族了解得并不多。那么土族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的传说: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格日利特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其部属留驻下来之后,和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
这个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详细记载: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是为这些人的后裔。”
在1604年,佑宁寺落成的时候,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他的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土族长期以来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的部下蒙古军曾到过西宁一带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的记载。互助县时属西宁州治,距西宁仅四十五公里。
土族来源于一部分蒙古人,从语言方面也可以得到佐证。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和蒙古语喀喇沁方言很相似。
2、一万字读懂土族文化
□王伟章
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天刚蒙蒙亮,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渐渐隐去了,东方天际抹上了一层鱼肚白,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宋家村便热闹起来,村里的老老少少穿戴整齐,聚拢到村口,手执燃香和在小树枝尖上挂着的宝盖钱粮,静静等待本村请神队伍的到来。
远远地听见锣声,看见山坳里闪现出几个亮点,忽明忽暗,在山路上飘动。不大一会儿,一人执一把燃香,一人执一面铜锣,二人各执一面大旗,四人抬着从吴张家二郎神庙请来的神轿出现在人们面前。
神轿到达村口,人群一阵骚动。神轿开始接受人群的叩拜,人们焚化宝盖钱粮,燃放爆竹,在一片香烟弥漫中,被接进事前安排好的会场,安放在帐房神案上。神轿共有三座,神轿的排列位置由身份决定,左大右小,中间尊贵。左侧安放着鄂家庙神洪石宝山威灵摩竭龙王神轿,右侧安放宋家庙神洪石宝山威灵摩竭龙王神轿,二郎神神轿被安放在中间位置。
接神人员略作休整后,约十时许,牌头开始集合会手队伍。此时,会手们穿戴一新。老人们头戴礼帽,身上穿白绸长袍外套下搭黑色长袖衫,胸前悬挂着精致的刺绣扇盒,黑色绑腿紧扎裤脚,脚穿新制布鞋,左手拿着各式各样的物件,或执兵器,或持小三角旗,或执笛、箫等乐器,而右手统一执纸扇,显得神采奕奕。鼓手们头戴草帽,帽顶点缀鲜花、钱粮,身穿白衬衣、黑色马甲,一只手斜罩右边,腰系各色彩带,方便左手扶鼓,右手挥击;锣手的打扮,头带类似清朝士兵的红缨帽,身穿较深色长袍,腰系一条彩色绫条;中年旗手头戴挂饰鲜花、钱粮的礼帽或草帽,身穿长袍,左手执大旗,右手执扇或柳梢;儿童旗手也同样戴礼帽、穿长袍,左手执旗,右手执扇或柳梢,在肃穆的队伍中充满了童趣。
队伍按照从老到少的顺序,两列纵队集合成型。在牌头的带领下,开始紧张地演练舞蹈动作,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味道。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远处又传来一阵锣鼓声,原来是鄂家上百人会手队伍正向宋家会场徐徐而来,远望大旗迎风猎猎,锣鼓声阵阵,犹如一支古代征战的军队。
待鄂家会手进入宋家地界时,宋家整顿队伍前去迎接。两支会手队伍相遇,客队鄂家将引路的神轿暂时放置地面上,两队中的老者焚化香表、酒奠、叩首、相互致意后,起轿,锣鼓声大作。主队宋家会手分列两边,客队从中间边舞边向前穿行,向会场前进,气氛由此点燃。
举会那天,会手们在清晨就要集合在会场上,以年龄大小为序排列。会前,在身着长袍、手执彩旗和扇子的会头的带领下,会手们敲锣打鼓,擎着彩旗,前往村口迎接外村的会手。两村汇合后,便相互道吉祥,敬酒点烟,载歌载舞进入会场。会手舞为开场节目,是由数十至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在声声鞭炮轰鸣中,鼓乐喧天,会手们开始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纳顿活动以舞蹈和戏剧表演为主。《庄稼其》表现了老农教子种庄稼、学习生产技术的过程,宣扬了以农为本的精神。演员头戴面具,不唱不说,只用娴熟传神的动作表达舞蹈内容,其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幽默诙谐,又具有教育意义,集中反映了土族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五官舞》展现土司接受中央王朝封授的情景,一些村落还演出三国戏《三将》《五将》《关王》等。
最精彩的要数最后表演的舞蹈节目《杀虎将》。跳舞的是土族人民英雄祖先的化身,他身着长袍,手挥宝剑,勇敢地和老虎搏斗,最终杀死了老虎。该舞蹈动作原始,风格粗犷,反映了这个民族勇于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信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
三川纳顿从农历七月十二下川宋家村开始,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由下川到中川,再到上川,一个村接着一个村传递,人们请出本方神像,载歌载舞,祭祀神灵,欢庆丰收。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
而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畔,热烈的热贡六月会早在一个月前的农历六月十六在四合吉村拉开序幕。六月十七,凡参加六月会的全村男性,身着节日盛装,集中上山举行献祭插箭、煨桑祭神活动。举办活动的村庄有50多个,延续至六月二十五左右结束。
热贡六月会祭祀活动以请神、祭神、迎神、舞神、送神等内容构成。歌舞表演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拉什则类似像巴西的桑巴舞,由健壮的青年男子执鼓表演,动作铿锵有力,勇武之中又不乏洒脱。勒什则的舞姿轻盈奔放,向龙神唱赞歌、念颂词、跳舞、上香焚纸,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莫合则是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它是同仁地区三大舞蹈之一,舞者左手执弓,右手持剑,头戴圆形红顶丝坠帽,身佩红绿彩带,头戴虎豹面具,高喊“喔哈——喔哈——喔哈”的口号,舞出“两军交战”的场面,表演形式威武剽悍。此外,各村队伍还要互访,而且在法师的带领下行进。当他们来到邻村时,东家组织全村的人出村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茶饭招待。而后,双方舞队在各自法师的带领下表演,共同娱神。同时,向众人展示其各自舞蹈的独特风采。
最令人惊诧的表演无疑是血祭,上口扦、上背扦、开红山,钢针穿破腮帮,扎进脊背,砍破额头,看似心惊肉跳却无关血腥,关乎的是信仰。法师(当地称为“拉哇”)以“似疯似傻”的表情和动作,传达着神的意愿,指挥着众人的行动。整个表演中,舞的人如痴如狂,看的人汗透衣襟。上口扦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上背扦是将10至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
热贡六月会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其中大量的神秘文化现象,如风傩祭、生殖崇拜等成为学者们研究原始文化的珍贵素材。历史学家认为,其中的巫术和禁忌保留着人类早期的历史风貌。
土乡婚礼进行曲
相对于土族盛大的集体节日,互助彩虹之乡的土族婚礼属于个体节日。
姑娘出嫁时,亲戚朋友聚在院子里围成一个圆圈,一边唱道拉一边向前移动,高亢雄浑的道拉表达着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你听:“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当中缺了一层黄金天。女娲娘娘拔了金蛤蟆的舌头,补了一层黄金天,三十三天才周全。上有一方阿舅贵客迎喜者道拉,下有一方女方阿姑迎喜者道拉。”从天到地,从神到人,他们祝福大家万事吉祥,洪福无边。
在男方的婚礼仪式上,有人两两对唱:“天开黄道,地开万通,花好月圆的晚上,感谢三代尊亲。祖德宗功生贵子,三生良缘配淑女,儿女喜事满堂红,六亲乡党来贺喜。昔日天上降麒麟,今朝堂前迎织女。”“父母亲好比个头顶上的青天,儿女们好比个一座金山,头上无天失光明,纵有个金山也枉然。”颂扬了娘家亲戚,赞誉了新人阿姑之后,还要感谢媒人的一番美意,感谢乡邻的热心帮助。
婚礼仪式上,土族新娘会展示出她的绣品让大家观赏。土族姑娘们从小在其母亲的严格指点下学做针线活。在布谷鸟歌唱的六月天,她们坐在自家的树荫下或田间地头上,在寒冷的冬天,她们盘坐在自家或邻居家的热炕上,用五彩丝线,绣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绵绵情思。她们把诸如五瓣梅花、转魁子、太极图、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图案精心绣在首饰和服装上,堪称是极好的民间艺术品。情扉初开的少女们还会在荷包上绣上可爱的戏水鸳鸯,以此作为信物,送给心上人。美观大方、朴素生动的土族刺绣,浓缩了庄稼人淳朴厚实的情感。
土族人民的待客之道总是真诚又厚道。酒是他们最好的待客之物,土族主人双手端着酒杯,唱着赞美客人、歌颂生活的道拉,那份真情,让人无法推托,也无法拒绝,客人会不由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生怕辜负了他们的真情。
婚宴上饮用的是互助企业产的青稞酒,过去多为农户自产的酩馏酒。互助人善酿善饮。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互助的麻雀也要喝二两酒”这样的玩笑话。酩馏酒其味甘甜,度数极低,和醪糟、米酒极为相近,但若喝过量,三五天醉意朦胧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情。在酩馏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蒸馏酒技术,据说是在300年前山西商人从杏花村带到土乡的。以当地优质的黑青稞为原料,配以黑燕麦、豌豆等,酿造出了别具风味的威远烧酒,得到了青海人的好评,从此,一直畅销不衰。
有歌自然有舞。正如《礼记·乐象》所言:“诗,其言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互助土族民众喜欢在喜庆时刻跳安召舞。有一首《春节祝福》这样唱道:“新年新月新时光,男女老少喜洋洋,庆贺五谷大丰收,六畜兴旺人安康,转个安召索罗罗,盼望明年更吉祥”,这就把庄稼人淳朴美好的愿望表达得完美贴切。
每逢春节或男女成婚之时,男女老少就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围成大圆圈,跳起安召舞,直到把节日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跳安召时,舞者向前弯腰,两手前后左右摆动,起伏转身后退,半蹲旋转,秀丽温柔的女性动作与粗犷豪放的男性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在领唱者的带动下,边唱边舞,曲调高昂嘹亮,舞姿优美明快。特别是女性舞者的五彩花袖,舞起来时,就像无数条彩虹在空中飘动,绚丽动人。你听:“春季里来刮春风,百鸟齐鸣草芽萌。夏季里来百花香,蝴蝶蜜蜂采花忙。秋季里来秋风凉,吹动庄稼似波浪。冬季里来雪花扬,青稞麦子堆满仓。”那清脆动人的歌声,那优美的舞蹈,常常会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说起土族歌舞,还得说说被称为是土族 “梁祝”的爱情长诗《拉仁布与吉门索》。这首长达300多行的叙事诗,情节曲折生动,内容感人至深。
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善良美丽的姑娘吉门索爱上了他哥哥的长工拉仁布,他俩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然而吉门索的哥哥和嫂子却嫌贫爱富,对他们的爱情百般破坏,恼怒的哥哥在阻挠多次无效后,竟害死了拉仁布。按土族风俗,乡亲们要火葬拉仁布,但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尸体竟然不化。吉门索明白拉仁布是冤死的,于是她决定跳进大火陪同拉仁布。跳之前她唱道:“你不着来我知道,盼我一起和你烧,五尺身子舍给你,一块烧到天荒地老。”唱完后,她便纵身跳进了大火,顷刻,烈烈大火将二人化成灰烬。狠心的哥哥更加气羞成恼,把他们的骨灰分开埋在一条河的两岸上,不想让他们在一起。可没过多久,河岸上长出了两棵合欢树,茂盛的枝叶弯曲相连。哥哥看到后越发地气恼,又把两棵树都砍倒了当柴烧。火焰中飞出一对鸳鸯,扑过去啄瞎了哥哥的双眼,然后高声唱着自由的歌,飞过田野,飞向高山,飞向他们常常约会的地方。
当然,土族人民的喜庆日子里离不开轮子秋。轮子秋是他们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起先就是将大马车车轮上下竖立起来,下压重物,上挂悬梯,梯子两端系上绳环即成了轮子秋。经过不断改进,轮子秋采用了专门的材料来制作,使得更加美观结实。在悦耳的乐曲声中,身着七彩袖的阿姑们站在轮子秋上,如燕飞掠,轻盈的身姿,加上甜美的歌声让人在土乡流连忘返。每年秋季打碾过后,土族人民都会在打碾场上进行轮子秋表演比赛,届时青年人踊跃参赛,一派热闹景象。
对于轮子秋的由来,也有一段传说:在很久以前,土族祖先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上天入海,套野牛擒青龙,都没有成功。他又来到平川里,驯服了黄牛,并用黄牛开荒种地,获得了粮食。当他用黄牛运送麦捆到打碾场时,不料车子翻了,朝天的车轮一直在转着,正当一筹莫展之时,他看见两个孩子唱着丰收的歌谣,在飞舞的车轮上旋转。
此后,每年这时,土族人民碾过麦场之后,就要将板车的车轮子卸下来,改制成轮子秋,供全村人来玩耍。除了比赛,老人和孩子尤其要坐上轮子秋转一转,据说这样就可以转去疾病和灾难,以保来年身体健康、大吉大利。
技术高超的人们在轮子秋上面可以做许多高难度的动作,观众看了紧张刺激,而表演者却神态自若,轻松如履平地。
活跃的祭神文化
除了纳顿和六月会,每年的二月二、腊月初八等时间,互助土乡各地都举行梆梆会。和众多的宗教祭祀舞蹈一样,其目的是为了娱神,祈求平安、吉祥。关于其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个放羊娃在捻线山上放羊,常听见:“山开了没有?”的声音反复不断,而四下寻找却不见人影。回到村里后他向别人说及这事,一位老人听了后对他说:“你再上山时带上白馒头,若再有人问,就回答他:‘山开了’,并把馒头掰开。”第二天,他照此行事,顿时山崖裂开,里面闪现出一尊董家娘娘的金身塑像。村里人认为这是神灵现身,是神来护佑他们的,便把塑像请回村里并作为地方神供奉起来,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跳神时进行祭祀。
跳神场所一般设在庙内或庙的附近,场地中间竖立一根三丈三的神幡,象征三十三层天,神幡下埋一尺八深,意为十八层地狱,神幡上插有一个象征日月的馒头,定幡的绳子拴有装上五色粮食、红枣、花生等食品的小包,俗称果蛋子。据说人们抢了果蛋子就会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法师出场时,敲起单面羊皮鼓,发出梆梆声,随之跳起相应的舞蹈,或单人或双人,没有情节,夹杂着武术杂耍动作,技艺高超的法师还能够做各种高难动作,如能从几层桌子上空翻落地,有的还能徒手在油锅里捞东西,表演得越疯狂越惊险,便越受群众欢迎。法师与传说中的“兴奋而狂舞的人”很相似,因此,疯狂是跳梆梆的特色。奇异神秘的跳梆梆,让你窥见人类祖先的祭祀场景和精神世界。
神圣祭祀,夏接冬续。还是在隆务河谷,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年都乎村的土族村落,都要上演被专家称为於菟的跳虎舞。跳於菟是冬季最重要的祭神驱邪纳祥活动。
活动中有七个成年男子被人们打扮成虎的样子,即在他们裸露的身上用黑墨画上虎的斑纹,脸也画成虎面的样子,头发也被竖扎起来,个个显得虎气十足。活动开始时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根贴着汉字经文的不规则木棍,从村外向村里进发。村口有一装扮一新的巫师敲着羊皮鼓,锣鼓手们也敲着鼓,他们还一起念经诵文。七虎到了村口,有两虎留下,其余五虎入村。
进了村以后,五虎就纷纷翻墙入宅,抢夺人家的东西,直到把全村每户人家都抢一遍才罢手。奇怪的是,村民们不仅不怕众虎抢掠,反而被抢的东西越多,他们越高兴,认为这是很吉祥的事情。众虎把抢来的东西挑在木棍上,然后列队从村巷中走到村口。这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村民们就会鸣枪放炮,众虎闻后便惊慌地向村外逃去。众虎逃到村外的河边,纷纷跳到河里,冒着严寒,在冰冷的河水里洗去身上的图纹。据说,这样一切不如意的邪气都被河水带走了,全村一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巫师也会赶到,再一次诵念经文祈祷。
整个活动大约三个小时左右,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面容严肃,显得神秘、庄重。
土族的历史文化
土族自称蒙古尔或察汗蒙古尔(白鞑靼)。有一种说法,土族是从吐谷浑演变而来的。吐谷浑是迁徙到青海的鲜卑族。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鲜卑族从蒙古草原开始大规模迁徙到中国北方。
乙弗部在其首领的率领下,穿越祁连山,占据了青海湖地区,与青海湖的原居民卑禾羌和睦相处。乙弗部就将牙帐设在了布哈河的中游,建立了一个蕞尔小国,史称青海王国。
《北史》载:“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国有屈海(青海湖),周迥千余里,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然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苏子状若中国枸杞子,或赤或黑。”
其后,西迁而来的慕容部吐谷浑北渡黄河,渐次占领了环湖地区,乙弗勿敌国解体,吐谷浑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
吐谷浑国势力范围,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公元540年,吐谷浑夸吕即位称汗,定都青海湖南岸的伏俟城。吐谷浑政权仿效中原王朝推行封建政治制度,使青海中、西部众多羌人部落统一于其政权之下,改变了羌人部落互不统属的状况,并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民族融合体,从氏族社会大跨步迈入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了原始游牧业经济向商品畜牧业经济的转变。
吐谷浑人进入青海高原,不仅带来了蒙古草原的畜种和生产方式,而且合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尤其是创造性地利用青海湖环湖草场和湖中岛屿的自然地理环境,引进波斯种马,改造鲜卑马,培育出龙种马,尤其是名马青海骢。
考古学家在青海德令哈巴音河南岸的郭里木古墓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组吐谷浑人棺板画。画面展示了一位吐谷浑可汗与中亚、西亚的客人把酒言欢的场面。就在吐谷浑抵达青海湖流域70年后,又一支拓跋部鲜卑西迁到青海东部,先后建都乐都、西宁,史称南凉。南凉联合戎人、羌人和汉人,在河湟地区原有的牧业基础上发展河谷农业。
只可惜在与西秦的斗争中失利,南凉三兄弟中长兄秃发乌孤酒后骑马摔成重伤,不久去世;次兄秃发利鹿孤(即康王)设博士祭酒,开科取士,但其在位3年就去世了;三弟秃发傉檀穷兵黩武,他迁都乐都后,都城(今乐都大古城)被西秦乞伏炽盘所破,连他的太子武台也做了俘虏。南凉王朝先后只存在了19个年头就覆灭了。英雄都已归黄土,气凌山岳常峥嵘。偏居一隅的吐谷浑立国长达350年,甚至在魏晋南北朝及隋末战乱中难得地保持了祥和和安宁,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被崛起的吐蕃所灭。
吐谷浑传子吐延,吐延传子叶延,叶延在沙州(穆格滩)建立慕贺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吐谷浑本人活到了72岁,在当时是难得的高寿,并且还留下了60个儿子。吐谷浑逝世后,其长子慕容吐延继为酋长。慕容吐延勇力过人,但生性暴躁,后因争抢草场,被昂城羌族首领姜聪用剑刺伤,“剑犹在体”,便召其大将纥拔泥,吩咐他辅佐年仅10岁嫡长子慕容叶延,说完拔剑而死。公元329年,慕容叶延在沙洲(今青海贵南穆格滩)建总部,设司马、长史等官职,正式建立政权,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国名。因吐谷浑居于青海省黄河以南,故南朝称之为河南国,又因吐谷浑的第七世酋长叫阿柴,故当地其他民族称其为阿柴虏或野虏,后吐蕃族称之为阿柴王国。
吐谷浑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存世352年,传位十九君。而他们同姓旁支的燕国慕容王族,曾如飓风一般刮过,如同流星一般闪耀,但却比他们更早退出历史舞台。应该说,慕容氏的西迁,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吐谷浑被后来崛起的吐蕃人所灭。吐谷浑人随之分流,一部分归隋唐后起的契丹、蒙古族;一部分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还有一部分纳入吐蕃留在青海。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中出土的鎏金王冠和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外甥阿柴王(阿夏王)之印揭开了吐谷浑沉埋已久的秘密。吐谷浑作为吐蕃的附属国,一直延续到9世纪中叶。
唐卡,对生活的最好演绎
民族的迁徙带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包容、交融,而长期碰撞、交融使文化类型多种多样,且互相浸润、涵化,形成了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场域。隆务河畔的吾屯人原是土族移民,也有蒙古族的成分,但他们自认为是藏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们仍然穿土族服装。现在他们中的许多老人在身份证等登记表格上填的仍然是土族,但后来出生的许多吾屯村民在确定族别时选择了藏族。他们长期处于藏族和藏族文化的环境中,几乎全盘接受了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已经很难寻找到土族的印记。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上下吾屯村,这里的人们以虔信藏传佛教和绘制藏传佛教唐卡闻名于世。
唐卡是一种以宗教内容为主的卷轴画,它既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又是佛教、苯教信徒修行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信徒来讲,修缮和供养唐卡是一种积功德的行为,修行者把唐卡画中的圣像作为修行中观想和膜拜的对象而悬挂于家庭佛堂和寺院、庙宇的墙壁或柱梁上。其魅力完全不受尺寸大小的限制,也不受表现形式的影响,它是匠人的劳动成果,也是艺术家的心灵表达,更是宗教信徒们的修行依托和日记。
本文关键词:土族的由来是什么,土族是怎么形成的,土族的由来?,土族的族名源于祖先什么而来,土族发源地。这就是关于《土族的由来,土族的族名源于祖先什么而来(一万字读懂土族文化)》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