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读唐诗,需要知道的12个典故!
- 2、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
1、读唐诗,需要知道的12个典故!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后世用桃花源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或指理想的境地。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
——刘长卿《石围峰》
先秦宋玉在《高唐赋》中写道:“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世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其二》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李贺《湘妃》
《史记·八书·封禅书》中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泛指仙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
——杜牧《偶题》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既怜沧浪水,复爱沧浪曲。
——刘长卿《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罗隐《和禅月大师见赠》
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孟浩然《送别崔寅亮下第》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为陶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后指辞官归隐田园。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李白《赠崔秋浦三首》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孟浩然《赠王九》
商山,因“四皓”得名。原泛指秦汉上雒、商(县)之间的南山。传说秦代四位博士因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而隐居此山。汉高祖十二年,四位老人受张良邀请前往长安,扶助太子刘盈,使其免于被废,从此被称为“商山四皓”。
后世遂以商山为隐逸的象征。
南山四皓不敢语,渭上钓人何足云。
——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
行当封侯归,肯访商山翁。
——王维《送陆员外》
乘槎,亦作"乘楂"。典故名,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指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后用以比喻奉使,或比喻为入朝做官。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东去鹤归天。
——温庭筠《李羽处士故里》
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后因用作咏悲伤、二妃及帝王之死的典故。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李商隐《泪》
妾恨比斑竹,下盘烦冤根。
——孟郊《闲怨》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曰:“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
后因彩衣、老莱衣指孝养父母。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知向东阳去,晨装见彩衣。
——权德舆《送卢评事婺州省觐》
周灵王长子名晋,字子乔,聪明天纵,好吹笙,作凤凰鸣。立为太子,年十七,偶游伊、洛,归而死,灵王甚痛之,有人报道:“太子于缑岭上,跨白鹤吹笙,寄语土人曰:‘好谢天子,吾从浮丘公住嵩山,甚乐也!不必怀念。’”
后因以为修道成仙之典。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李贺《天上谣》
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
——鲍溶《怀仙二首》
《列子·皇帝》中曰: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以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李白《江上吟》
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鸟亲。
——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
来源:诗词享读
2、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
1、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在赵国当官。蔺相如比廉颇的功劳大,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数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廉颇计较。后来廉颇感到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以被人雇佣耕田赚钱。一天,他在休息时,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旁一起做工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有钱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笑他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后来用“鸿鹄之志”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3、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毛遂便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前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与楚王讲述了利害关系,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带领全军渡过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都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的锅,烧掉宿营,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后来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来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6、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想要报仇。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直接躺在柴铺上,警示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后来用“卧薪尝胆”表示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刻苦自励,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雄师。后来用”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8、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吕不韦觉得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为《吕氏春秋》。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请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但是偷偷议论的要被处以死刑。先入关的人就称王,现在和父老乡亲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判处死刑,伤人的要坐牢。剩下的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宦和平民都能一样生活。后来用“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10、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认为没有人能够比他还要厉害。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父亲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事关生死的事情,赵括把它说得太简单。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后来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本文关键词:史记中的50个经典故事,史记中的十个经典故事,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内容简介,史记中的5个经典故事,史记中最经典的故事。这就是关于《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读唐诗,需要知道的12个典故)》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