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 袁隆平院士生平介绍做出过哪些贡献
- 2、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
1、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 袁隆平院士生平介绍做出过哪些贡献
追忆千里稻香,致敬不朽丰碑。今天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在悲伤和思念中,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前来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了实现“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宏大愿望,他又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向水稻要高产。
今年5月22日,这位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1岁。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 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作为中稻种植的超高产收成,平均亩产为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稻“三优1号”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得到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新纪录——双季稻周年亩产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为1586.86公斤,也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创造了当地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此外,耐盐碱水稻在广东江门淡咸水地种植,达到亩产501.2公斤/亩;今年还选育出了多个镉低积累水稻新材料,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传奇始于大地,论文写在大地,更多的丰收将回馈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凉梦”,我们一定会让它成为现实。
来源:新湖南
2、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也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本文关键词: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人,袁隆平主要贡献是什么,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呢,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写出,袁隆平主要有哪些贡献。这就是关于《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袁隆平院士生平介绍做出过哪些贡献)》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