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变化,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越南使臣眼中的古代中国外交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越南使臣眼中的古代中国外交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越南使臣眼中的古代中国外交形象是什么样的呢?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积极良好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朝贡途中,中国皇帝和官员给予了越南使团非常多的礼遇和照顾,身为使团的一员,越南使臣基本不会对皇帝和官员产生抱怨情绪。
其次,越南使臣两分的去看待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由于越南使臣内化与认同中国创建的朝贡外交等级秩序,这种内化与认同被整合在越南对中国的集体想象物中,使臣构建出复述这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中国政治外交形象。
然而,越南并不是完全背诵朝贡价值观,他们在对这种外交秩序的认识上发展出新的理解,一方面将这种朝贡外交模式当作工具,施加于与周边国家(如占婆、暹罗等国)的外交之上,另一方面将之作为构建民族独立意识的材料。
在对朝贡夷夏观与天下观的辩证当中证明越南在继承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将自身标榜为“中华正统”而与满清统治者相区别,突出自身民族的独特性。这些特性也参与了越南对中国集体想象物的构建,使臣构建的两面性中国形象也体现出这些集体想象物的痕迹。
加之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出发,越南长期将中国作为地缘政治对手,因而在构建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势必产生更多“误读”。
越南使臣眼中的儒家文化
越南使臣来到中国朝贡,不仅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官僚政治进行观察,还会对中国的文化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观察中国文化,对文化现象发表看法,建构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中国形象。
一方面,儒家文化是当时东亚文化圈内占绝对主导的文化,越南作为东亚文化圈内的主要国家之一,其使臣在发表任何文化见解的时候都绝不可能超出东亚文化视域的认知。
另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越南士大夫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自小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深谙儒释道文化典故,越南使臣更是这些知识分子当中的佼佼者,他们将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儒家的纲常伦理、朝贡世界观、科举理念等社会集体想象物当作审视文化事物的“前见”与“滤镜”,去构建中国的文化形象。
越南使臣虽然深谙中国文化,但却来自于不同中国的异国,在面对“他者”中国的种种文化现象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些“前见”的干扰与影响,加之越南特有的民族自尊与文化习俗,对自身文化的独特认识,使得他们眼中构建之中国文化形象也体现了这种独特性。
朝贡体系下的儒学形象
越南对中国集体想象物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等级世界观的接受和内化。在行动上,越南使臣遵守着清政府规定的朝贡年限,定时定期向清政府朝贡,遵守着朝贡秩序的行为准则,在文化方面,越南使臣对朝贡世界观的内化也常常体现在他们创造的中国朝贡形象上。
这些形象描述了一种天下——朝贡世界等级秩序,是越南知识分子深刻理解朝贡等级世界观的最佳体现,但某些形象却不是,它们讲述的是越南在中华文化继承上的独特性、在朝贡体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其中提到两国对同一种世界秩序和文化的不同理解,深刻体现着中越两国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鸿沟。
朝贡等级世界观
越南曾长时间内属于中国王朝,直到968年丁部领带领越南民族独立建国,在独立之后,越南对中国儒学的学习的程度反比以往更高,基于这样的史实,中越两国文化实是一脉相承,这点可以从使臣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中看出。
武辉瑨曾在南宁城发表感想,在《华原随步集》中说自己的使华之旅是:“驱驰不负读皇华”,从中可以看出,越南士大夫自小就学习各种中国典籍,他们精通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典故非常熟悉,前往中国朝贡,是他们见识自己平生所学的最好机会。
正因如此,越南使臣一般对入华之旅抱有某些文化期待,这也就是比较文学中常说的前见。从武辉瑨的评价来看,这次旅途满足了他的“前见”。
同样,段浚对中国文化之评价反映在给道成候成林的诗中,也在《海翁诗集》中说道:“中外车书一家亲”,也就是说,中国与越南车同轨书同文,越南的文物风华皆出自中国,所以“文章宗统出中州”,越南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当中的精髓,并且自豪的称自己为“小中华”。
另一方面,越南内化这样的朝贡等级秩序,也体现在其使臣与朝鲜国使臣的互动当中。例如,1790年在京城期间,武辉瑨与朝鲜国的使臣有过一些互动。
在《东朝鲜国使》一诗中,武辉瑨写道:“海之南与海之东,封域虽殊道脉通,伊昔皇华谁似我,连朝谈笑宴筵中”,评价了朝鲜使臣的服饰“从今制”,而且“续古风”并对其产生了认同,认为越南与朝鲜同为“文献之邦”,都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是“华风正续”。
朝鲜国使臣曹判书也随机附和道:“家在三朝东复东,日南消息杳难通。行人远到星初动,天子高居海既同”,他声称越南与朝鲜虽然身处极东与极南,但同在“天下”,都拥戴同一个天子:中国皇帝。过了几日,越南使团先回圆明殿,朝鲜国使臣再过两天才启程。
因此武辉瑨再次送朝鲜国使诗一首,写道“不歧南北与西东,圣道柔怀道各通。雅契一朝萍水合,斯文千古气声通”,意思是说不管是东南西北,“圣道”的“怀柔”都一样播撒四方,“我”与你们萍水相逢,虽然讲话各异,但彼此可以用汉文字来交流,真是十分默契,这段话是朝贡体系世界观被越南士大夫内化的最直观体现。
说明在越南使臣的世界观中,“朝贡”是非常合理的国际外交体系,他们为自己是朝贡体系的参与者而感到自豪。之后,朝鲜使臣回到圆明殿,附和武辉瑨写道:“君自岐南我海东,想看脉脉点犀通。”
意思是说越南和朝鲜在衣冠方面十分相近,虽然讲着不同的语言,但双方同为深受儒家文化沁润的朝贡国家,可以用汉字交流,这也是两国同居“海内”而“声气同”的深刻价值认同。
武辉瑨此后再次写诗给朝鲜使臣,说:“未见神交初匪舊,可知君子异而同”,“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内在”相同,这里的“同”指的就是儒家文化根基。在此之后,武辉瑨又第四次写诗送给朝鲜副使李校理,称与他的邂逅为“奇”:“我世南那君世东,生前契合似相通。
两家亲上遭逢舊,二十年前把握同”,武辉瑨还特地作一首诗送朝鲜礼部主事吴进士:“海外星槎万里通,称桃班上接虞工,从古文章原自合,矧令冠服有相同”,说我们两国的士大夫,不仅服装有相同,连文章都是一脉相承(中华)。
越南使臣自始至终对跟朝鲜国使臣交流抱着极大的热情,每次朝贡必跟朝鲜国使臣交流。除了武辉瑨,阮偍、潘辉益也多有跟朝鲜国使臣交流的诗作。
甚至1795年,阮偍跟朝鲜国使者也多有互动,有诗句“衣冠古制有相同,,对面对凭说话通”,意思是说两国使者衣冠相似,都用汉字交流沟通,有“异地同风元自古,日东文物似天南”等感叹朝鲜越南两国文物相似的诗句,也有“箕东不以异南交。孔门礼乐原相舆”等说两国都是儒家文化继承者,都是“孔门后裔”,表达深刻认同的诗句。
阮偍说朝越两国“东国南邦人一天”,即虽然地处东与南,但同处于“天下”之中,这里体现了越南使臣心中的儒家朝贡世界观。
此外,潘辉益也有许多与朝鲜国使臣黄秉礼、曹判书、徐浩修、李百亨、朴齐家等人交流的诗作:“居邦分界海东南,共向明堂远驾骖。同风千古衣冠制度,奇遇连朝指掌谈”,潘辉益表示,两国虽然分居东南两地,但都为了朝贡远道而来,同样沐浴着柔怀之“圣道”。
一同遵守朝贡体制规范,又说“容况迢迢出岭南,薰风无意送征骖。友声岂为三韩隔,文脉从知四海覃”,诗作表达的意思,无非也与其他使臣所说的相同,同样传达了越南士大夫内化了的儒家朝贡观。
综上所述,越南使臣的朝贡等级世界观,大多体现在他们跟朝鲜使臣交流的过程当中,越南使臣表达了对朝鲜使臣的深刻认同,即认为两国都是“中华”之正统继承者,传承着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礼仪与知识,两国在朝贡等级秩序中处于同一个位置(与中国最亲密的朝贡国),双方服饰相同(同承明制),且同处儒家文化圈,都使用汉字,让越南使臣对朝鲜国使臣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简要回答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后期出现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对外交往都是很重要的,固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停滞不前就是退步。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详细内容
汉朝外交特点
(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唐朝外交特点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
(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对外交往的彤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4)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
宋元时期外交特点
(1)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2)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明清时期外交特点
(1)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如郑和下西洋。
(2)出现华侨潮,促进南洋的开发。
(3)自16世纪起,日本和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4)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5)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6)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同时出现罪恶的鸦片贸易。
(7)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本文关键词: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材料,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表格,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变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简述。这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变化(越南使臣眼中的古代中国外交形象是什么样的呢)》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