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2、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唐诗宋词里,也许只是因为个人的因素,我偏爱宋词。而宋词里,我最喜爱辛弃疾的词。在初中时,当时的语文老师姓周,每天的早读,喜欢向我们介绍一些词句让我们理解记忆。其中,很有印象的一句,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此,翻阅唐诗宋词选集,就单单喜欢上了辛弃疾的词来。
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其实他是一个武将,同时更是一个爱国的词人。当然,他的出名,却不是武功或者所立下的战场功劳,而是因为他的词作。
主要词作有:《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另外,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含蓄蕴藉,言短意长。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2、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
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毕竟东流去”。诗句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鹧鸪的鸣叫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本文关键词:青山遮不住的上一句,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青山遮不住什么什么什么,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野旷天低树的下一句是什么,青山遮不住 的下一句。这就是关于《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