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

关于【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被汉朝所用得天下四百年
  • 2、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

1、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被汉朝所用得天下四百年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合乎历史潮流的,并且给予了商鞅很高的评价。然而在古代,商鞅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

首先,在《史记》里,司马迁对他评价很低,认为他“刻薄寡恩”。其后,班固可能也受到了该影响,认为商鞅是“衰周之凶人”。到了宋代,苏轼则对他的评价更差。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是苏轼偏偏不信,提出质疑,认为“此皆战国时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_图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商鞅没有行王道,而是选择了霸道。那么问题来了,商鞅为何要行霸道呢?

其实按照商鞅的本意,其最高的理想是实行“帝道”,即是所谓的尧舜禹之道。其次是“王道”,即所谓三代圣王之道。再次才是“霸道”,即所谓的齐桓、晋文之道。何以知之呢?我们不妨还原历史场景,回到商鞅觐见秦孝公的时候。

公元前361年,商鞅这个时候大概30岁了。此前他一直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可是这时候公叔痤已经去世了。公叔痤去世前为了向梁惠王推荐商鞅,不惜让梁惠王杀了商鞅。可是梁惠王根本没把商鞅放在眼里,连杀都懒得杀,并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商鞅因此也就安然度过了一劫。就在这个时候,秦孝公想要壮大秦国,向各国发出了求贤令。他在《求贤令》里说道:“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听到这个消息,商鞅在心里笃定这是一个有为之君,跟着他肯定能成大事。于是在嘴里蹦出三个字“西入秦”,就这样,商鞅满怀理想来到了秦国。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_图

商鞅来到了秦国以后,结交到秦王的宠臣景监,由于景监的引见,终于见到了秦孝公。但是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商鞅一共和秦孝公谈了四次话,开头谈得并不投机,直到第三、四次谈话时,才有了转机。这个地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第一、二次谈话。

很多学者认为商鞅前两次谈话只不过是为了揣摩秦孝公的心思,是投石问路,第三、四次谈话才是真实意图所在。可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根据史书的记载,前两次谈话“未中旨”,到最后一次才“语数日不厌”。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将这四次谈话一一分析,看能不能找出点蛛丝马迹。

第一次,秦孝公接见商鞅,商鞅提出了“帝道”,希望秦孝公能够顺乎自然,垂拱而治。可是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这次会谈也就不欢而散。第二次,商鞅进而提出了“王道”,可是秦孝公还是不感冒,史书记载“未中旨”。这一次又没有切中秦孝公的心意,那么怎么办呢?儒家讲究“得君行道”,即只有得到君王的支持,才能一展自己的抱负。商鞅也深谙此理,所以选择了退而求其次。于是在第三、四次时提出了霸道和强国之术,秦孝公听得不亦乐乎,并将座位主动向前挪,以便靠近商鞅,听得更仔细一些。此后多次接见商鞅,也就是所谓的“语数日不厌”。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

商鞅变法_图

商鞅当时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的,这在《史记》里有记载。尽管司马迁不喜欢商鞅,但不喜欢归不喜欢,司马迁还是极有职业操守的。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秉笔直书,堪为“信史”典范。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是这么记载的,“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通过这段话,商鞅的态度和秦孝公的想法展现的淋漓尽致,可惜后人读得不仔细,忽略了其中的“微言大义”。

我们不妨对之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在商鞅的心目中,不只是希望秦国实行所谓的霸道和强国之术的,而是希望通过实行顺乎自然的帝道和顺乎人心的王道来驾驭这次变法。其实商鞅还是有远见的,我们只以为他好“形名法术”之学,其实他对于黄老之学、儒学,以至于会通诸子百家的杂家之学都有所“好”。如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在《秦时稿》里就认为“商鞅对战国时各派的理论主张均有所涉猎。”事实上,商鞅向很多老师学习过,很多学者认为他曾经向鲁国人尸子学习过。

而《汉书·艺文志》就将尸子列于“杂家”,而“杂家”的特点就是“兼儒墨,含名法”。向如此博学的老师求教,商鞅的学识可见也是渊博的,因此他做事情是有远见卓识的。这就从他四次分别向秦孝公说以“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可以看出,他的学问根底之深。此外,我们读一读《商君书》(今存24篇)就可以看出,其实商鞅的主张都是“霸王道杂之”的。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_图

从《史记》里的记载,尤其是“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可以明显的看出商鞅的无奈和遗憾。可是他还是妥协了,他不妥协又能怎么办呢?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各国国君无一人采纳他的主张,只能自嘲道:“累累若丧家之狗”;孟子也是游说诸侯,可是晚年不得不与“万章之徒退而序诗书”;荀子更是如此,虽然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后也落得个客死兰陵。

商鞅明白,即便是再好的主张,如果没有君王的支持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他不得不妥协。况且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比秦孝公更开明的君主了。尽管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帝道”和“王道”,但考虑到礼坏乐崩的现实,处于大争之世,退而求其次,“杂霸王道”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秦孝公是个有为之君,太急于求成了。如果不依他的想法,那么变法之梦终将成为泡影。秦孝公想要显名于天下,不想“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哪个帝王不是这样呢?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惹得民怨沸腾;乾隆“十全武功”,使得大清日薄西山。这些帝王只想成就自己的伟业,哪管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

秦灭六国_图

由于秦孝公想要快速见效,成就一番霸业。所以商鞅不得不妥协,放弃了最高的理想:帝道和王道,即便是杂霸王道以用之也没有实行。这就注定了这场变法是一场悲剧,即便秦国以落后民族打败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最终也落得个二世而亡。

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我们在汉代可以找到答案。虽然在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何以知之呢?汉宣帝曾经教育太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一语中的,再明白不过了。汉朝“杂霸王道以用之”,使得天下维持了四百年之久,而秦朝二世而亡。如果秦孝公和商鞅知道了会作何感想呢?如果当时商鞅变法“杂霸王道”以用之,那么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素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素,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共两次变法。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

1、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5、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本文关键词: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的事情,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始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在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的。这就是关于《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商鞅变法的精髓没被采用结果秦二世而亡)》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60832/
1
上一篇 齐b小短裙是什么,齐b裙和超短裙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的裙长适合你)
下一篇 word审阅模式,Word中如何使用审阅功能(想让导师愉快地修改你的)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