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唐朝诡事录》的洛阳留守是什么官?它与洛州刺史比哪个级别高?
- 2、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1、《唐朝诡事录》的洛阳留守是什么官?它与洛州刺史比哪个级别高?
#头条创作挑战赛##唐朝诡事录#
《唐朝诡事录》中,有个神秘的“洛阳留守”李约,似乎官职挺高,与皇室的关系亲近。
例如洛州刺史高忠义对他很客气,大唐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长公主和他关系亲近。
而且,李约住的留守府,是前隋权臣、越国公杨素的别院,是当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他还圈养有其他国家给唐朝进献的天铁熊等奇珍异兽,敢私种违禁物豹黄。
更诡奇的是,他策划了人面花事件,扰乱了东都洛阳,并且谋图借此颠覆大唐。
他有什么来历和底气呢?
“洛阳留守”是个什么官职?
留守,一般是指皇帝亲征或出巡时,指定太子或亲王留守京城,并有一帮大臣辅佐,代为守国,便宜行事,称为“京城留守”。
在有行都或陪京的朝代,也常设“留守”,由当地的行政长官兼任,统筹管理钱谷、军民、守卫等事务。有时皇帝会直接委派亲信重臣担任此职。
皇帝亲征或出巡时,指定“京城留守”容易理解,毕竟京城是政治中心,需要有人处理日常政务。
而且它是皇帝的老巢,指定可靠的“京城留守”可以防止宫廷政变,免得皇帝无家可归而流亡。
那么,为什么要在行都或陪京也常设“留守”呢?
我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京都,不止一个,有时间先后或者地位主次之分。
就拿隋唐两代为例。
杨坚定国号为“隋”时,定都大兴(今西安市)。隋炀帝继位后,在洛阳兴建东京(后来改称东都 ), 随后干脆迁都洛阳。
隋末,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进而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不久,李渊逼其禅位,正式称帝,国号唐。
同时,隋朝的洛阳都城留守大臣们得知隋炀帝死讯后,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侗为帝,但后来被王世充废黜、弑杀,隋朝正式灭亡。
由这段隋唐之际的历史可见,当时已有太原留守、洛阳都城留守这样的官职,而且都是由重臣担任。同时也可见“双京制”的意义。
李渊称帝时,定都长安。四十年后到唐高宗在位时,在隋朝洛阳宫城的基础上修建宫殿,建都洛阳。
因为长安和洛阳的地理方位是一西一东,因而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
隋唐两代都先以长安为国都,主要是因为开国皇帝在长安起家,根据地在此;后面以洛阳为东都,主要目的是掌控中原地区,以及开发江南的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当然,与隋炀帝的操作不同的是,唐高宗并未彻底迁都,而是将长安和洛阳并列为国都。有了新都城,不弃老都城。
唐高宗曾说:“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长安与洛阳的距离将近四百公里,现在自驾行驶只需要5个小时。
在唐朝,这个距离也不算远。因而,唐高宗时常来往于两京之间办公。当皇帝在洛阳时,就在长安设置西京留守;在长安时,就在洛阳设置东都留守。
到唐睿宗在位时,太后武则天将东都改称为神都。
后来武则天篡唐、以“周”为国号,直接定都洛阳,长居于此。
同时,她将长安作为陪都。由于武则天的籍贯是并州,因而他将并州(太原)改为北都。这两个都是陪都,都设置有留守官。
能称为“都”,它的城市格局、官员体系设置等,都向国都的标准看齐。当然,陪都的规模会浓缩一些。
到唐中宗复位、复辟唐朝之后,将神都改回东都,废北都,恢复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并重”的格局。
《唐朝诡事录》的时代背景,是唐中宗的弟弟唐睿宗在位期间,正值“两京并重”的时代。
可是,《唐朝诡事录》中的洛阳留守李约说了,自己是外族人。他又能怎么担任这个重要职位呢?
通过剧情,我们知道李约的先祖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仰慕中原文化而迁居,在大唐已经生活了几代人。
“洛阳留守”这个官职,便是大唐皇帝赐给他们的官爵。因而李约也以“洛阳人”自称。
洛阳留守与洛州刺史都在洛阳为官,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的级别更高呢?
“洛州刺史”是个什么官职?
刺史,在古代又称刺使。“刺”的意思是刺探、检核,“史”是“御史”之意。因而刺史的最初职能,是监察百官和社会舆情,向皇帝汇报。
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刺史逐渐转变为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
唐朝初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其下再依次划分为州(府)、县。
唐朝在全国设立了三百多个州(府),下辖一千多个县。
从行政管辖面积来看,州(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但在唐朝,州(府)长官的地位和级别,接近于今天的省长。
例如唐朝的州,根据人口数量、重要性等指标,分为三等。
- 等级最低的是下州刺史,官阶为正四品下,与《唐朝诡事录》中的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的级别一样,比礼部侍郎裴坚的级别低一级。
- 等级最高的是上州刺史,官阶为从三品,只比六部尚书低一级。
河南道之下的洛州,管辖今洛阳市及周边地区。也就是洛州的行政管辖范围涵盖了东都洛阳。因而洛州刺史的地位和级别,高于一般的州刺史。
《神探狄仁杰》中的曾泰,追随狄仁杰之后,从一个小县令一路青云直上,很快升为洛州刺史。这在武则天定都洛阳的执政时期,就是天下第一刺史。
《唐朝诡事录》的时代背景仅过了两年,唐玄宗继位,以河南府尹兼任东都留守,京兆府尹兼任西京留守,官阶均为从二品。这个官职的职能,相当于首都京城的市长,标准的省部级高官。
这个从二品的官阶在唐朝已是接近天花板,接近宰相之位。但是唐朝每朝同时设有好几位宰相,因而河南府尹、京兆府尹更有实权。
洛阳留守与洛州刺史的关系和区别
综合上述,洛阳留守如同为皇帝看家护院的大管家,洛州刺史是皇帝家园的地方长官。
这两个官职,职能和地位都很特殊、重要,因而是受皇帝信任、与皇帝关系不一般的大臣担任。而且这两个官职的官阶都相当高,级别接近宰相。
但是相比之下,洛阳留守的管理区域只是洛阳皇城,而洛州刺史管理的区域更大,而且拥有地方众多资源、更有实权。
因而,在《唐朝诡事录》里,权倾朝野的长公主谋图称帝、成为女皇,就不得不把洛州刺史高忠义、洛阳留守李约拉至麾下。
换句话讲,如果长公主起事,这两人就可以基本控制东都洛阳的局势。那么长公主在洛阳登基称帝就便利多了。
然而,这俩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有自己的算盘。洛州刺史高忠义见风使舵,转投太子门下;洛阳留守李约则谋图以人面花事件扰乱洛阳,颠覆大唐。
结果事情败露,俩人都丢了性命。
2、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省长;市长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亦称“监公”,或称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载:张苍“秦时为御史,立柱下方书。”《索隐》注曰:“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集解》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据此可知秦代御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央,另一部分到地方担任监察职务。监御史一般不对县一级的行政事务进行监察。“秦代对县一级的行政监察作为郡守的职责而成为郡守行政权的一部分。”
本文关键词: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苏州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太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长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这就是关于《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唐朝诡事录》的洛阳留守是什么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