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安门前的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华表的简笔画,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天安门前的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华表的简笔画
- 2、屹立500年不倒!这4根重达20吨的天安门华表,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1、天安门前的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华表的简笔画
简笔画写生,是观察、分析、概括、提炼客观形象的重要手段。目的不在于形神毕肖地再现对象的各种感性特征,而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综合活动,提取客观形象对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对象形态。
操作方法
首先画两个方框,一上一下,就是华表的底座。
然后画出顶部,顶部不要画的太高了,要比底座小一些。
然后将华表的柱子画出来,整个华表的轮廓就完成了。
华表的特色就是柱子旁边有两个小翅膀,将翅膀画出来,不用太复杂。
华表上有很多复杂的花纹,我们简笔画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些花纹也不能被忽略,我们就简单的画一个线条。
整个华表就完成了,接下来再上色,上色我们可以发挥想象,比如蓝色配橙色就很好,我们按照这个构思填色即可。
2、屹立500年不倒!这4根重达20吨的天安门华表,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去北京天安门旅游的人都能看到,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一里一外相距96米。
这4根柱子就是远近闻名的“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它们通高9.57米,直径98厘米,重约20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每一处都很有讲究。
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叫“承露盘”。相传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
“承露盘”上蹲着一只叫“犼”的瑞兽。它是龙之三子,也叫蒲牢,特点是“大喇叭”,声宏远震九海天涯,可以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吼”双目朝天,故叫“朝天吼”。根据华表上蹲坐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名为“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疾苦。
与之相对,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故称“望君归”。这都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说完柱头,再看柱身。它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那么,何为“华表”呢?相传在4300多年前的尧帝时代,每遇交通要道,总会看到路边埋着的一根笔直的木柱,木柱旁还有人看守。原来,这是尧帝设立的“诽谤之木”。在当时,每逢民众有意见,就会寻见诽谤木,向看守之人陈述自己的想法,如果来人愿意去往朝堂,看守人还会给予指引。这根木柱被称作“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远古时期的华表是木头做的,东汉时期开始用石柱做,作用也从警醒、纳谏和指路变成了装饰。今天,华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万事万物说由来,一篇一个小故事(“看文化说由来”第28篇)!
本文关键词:天安华表的图片简笔画,天安城门华表柱简笔画,天安城门华表彩色简笔画,天安城门旁边华表简笔画,天安城门华表图片简笔画涂色。这就是关于《天安门前的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华表的简笔画(这4根重达20吨的天安门华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