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春节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英语版,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除夕春节来临,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别忘了讲给孩子听
 - 2、关于春节的传说
 
1、除夕春节来临,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别忘了讲给孩子听
文|凝妈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子过得真快,眼瞅着就到了除夕,马上进入春节的高潮阶段。小区的树上都挂上了彩灯、相邻两棵树之间挂上了灯笼,大门外贴上了福字,大花盆里的绿叶红花焕然一新,还听到了零星的鞭炮声,节日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

现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儿时过年的景象中,孩子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在过年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接受知识和观念,积累多年以后,能影响终身。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要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几十年后依然保留着清晰的春节记忆,就别忘了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
年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含义不同,时间也不同,多次更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年的叫法:
上古时代,年被称为“腊”。
尧舜时期,叫做 “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
夏代称为“岁”,有长一岁的意思。
商代称为 “祀”, 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
周代开始称之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时期称为 “上日” “元日”。
汉代称为 “正日”,
魏晋时期称 “元正” “元辰”。
1912 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节”。

过年的时间:
最初,人们把冬至这一天定为新年。
秦始皇把新年改到了十月初一。
汉朝,春节是一段时间的总称,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阶段。
民国时期,把农历的新年叫做“春节”,这才是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所以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春节也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孩子们一把正月十六开学,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传说
给孩子讲过年的传说,可以开启儿童心智,调动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他增长见识和智慧提供养料。

过年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都讲给孩子听一听。
版本一:
年是怪兽,头上长巨角、身上有鳞片、牙齿和爪子很锋利,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从沉睡的海底中苏醒,伤害牲畜和人类。
有一年,当大家准备外逃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采用贴红纸、点蜡烛、烧竹子的做法把年兽赶跑。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就开始流行起了贴对联、守岁、放鞭炮的习俗。
版本二:夕是怪兽,年是小孩。年用红绸子,在人们烧竹竿的配合下,把夕赶走。人们为了庆祝胜利,才有了除夕和过年的叫法。

这两个传说可以通过看两个动画具体了解,详见春节陪孩子看3部国产动画片,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品味浓浓年味儿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习俗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说 : “习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可以说,有了习俗就有了传承。
1、贴春联、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来自过年的传说,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现在有的家庭也只贴一个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服,右边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现在人们都想有福气,平安、健康、快乐都是幸福的表现,贴福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2、吃年夜饭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 “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 ‘年夜饭’。”
春节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节都纷纷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饭。年夜饭相当丰盛,鸡鸭鱼肉都有,有美好富足的寓意。

饭菜再多,也少不了饺子。饺子一般是白菜馅、豆腐馅,这是很有讲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财”谐音,有发财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谐音,豆腐水饺表示“兜福”“都福”“都富”,也会富有的象征。有的还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谁就有福气。
3、守岁
苏轼《守岁》: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吃完年夜饭,人们开始拉家常,现在是看春晚。直到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以后才去睡觉。我们小时候,是十二点后,就开始放鞭炮庆祝过年,然后再去睡一觉。

守岁是和过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给孩子传递的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
4、穿新衣
《酌中志》 “立春之时,无贵贱……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春节前,都去理了发,换了发型,准备好新衣服。春节这一天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预示着生活的无限美好。

5、压岁钱
压岁钱中的岁同“祟”谐音,“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压岁钱的本意是一种祝福,保佑来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一年都很美好。
压岁钱要包在红纸包中,很郑重,非常有仪式感。现在开始流行电子红包,仪式感就不那么强烈了,给孩子还是要使用真正的红包比较好。
6、拜年
正月初一去拜年,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的好机会。
拜年就是长辈带着小辈去亲戚朋友家拜会,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过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有的地方则用鞠躬来代替,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禁忌
在小时候,过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不能随便哭闹、不能乱讲话,要不然会被爷爷奶奶批评,说“这样不吉利”。每当想说话的时候,舌头都要在嘴里绕三圈,生怕说错话,带来晦气。
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一,说话都要谨小慎微。一些表示没有、完了之类的词不能说,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说“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认为垃圾会把运气和财气带走。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没人打扫。
还有的地方讲究初一不动刀切菜做饭,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真的不用做饭,除夕包了好多水饺,还有之前做好的现成饭菜,只需要加热一下就好了。
当然,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一些了,不过习俗总是要让孩子知道的。

过年不仅是有很多娱乐活动、有美味可口的饭菜、有大把空闲的时间的节日,也是教育孩子拥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的节日。通过给孩子讲述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过年文化,传承、沿袭下去。
2、关于春节的传说
简要回答
有关春节的传说包括:古时候有种怪兽叫年,到了农历三十就出来危害人间,人们发现放鞭炮可以吓走这种怪兽。还有贴春联,老鼠嫁女、接财神等传说。
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来临之际,人们都合家团聚,点鞭炮,贴春联,贴门神,那么有关这些习俗最初来历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

贴春联的传说
春联最初的来源就是上面所说的神荼郁垒,五代时人们开始将连语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宋朝开始春联变得普遍,明清时期兴盛,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全城百姓贴春联,还亲自出游欣赏,后来文人也将写对联当做文风雅事,成为社会时尚。
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是民间传说。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

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
本文关键词:关于春节的传说或故事有哪些,关于春节的传说300字,关于春节的传说200字,关于春节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和风俗。这就是关于《关于春节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英语版(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