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丨望庐山瀑布
-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丨望庐山瀑布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者按
媒体作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信使”,担负着承载文化、引领价值、成风化人的使命。我们希望找到符合当代审美、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古”与“今”的对话,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开设了“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栏目,栏目刊登的稿件以诗词景物、意境为线索,将古典诗词赏析、文化背景普及与山水游记写作、个人情感抒发等有机结合,呈现一种“沉浸式诗词赏析”的效果,成为《人民日报》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唤起万千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集萃与延展,与栏目同名的《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 30篇文章,分为“山岳篇”“登楼篇”“临水篇”“胜迹篇”“寻古篇”等五个部分,并充实诗词赏析与地名介绍等内容,力求引领读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诗词的精华与魅力。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山岳篇中的“望庐山瀑布”。
诗词小注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遍观祖国的名山大川,把它们独到的特色,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夸张,有比喻,语言清新自然,浅显生动,短短28个字,把瀑布写活了,写绝了,不但使读者看到了庐山瀑布,也看到了游人对瀑布的惊叹,甚至还能听到飞湍瀑流的喧豗声。《望庐山瀑布》一组二首,另一首是五古,“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为与此诗共传千古的状写瀑布的名句,均妙在于壮阔中见空灵。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赵其钧品鉴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所以这“挂”字也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诗意旅游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庐山奇秀,突出表现在险峰、幽谷、瀑布、云雾等类型的景观之中。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庐山的美:“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千年来,这句名言成为中国人对庐山众口皆碑的评论。
身临其境
匡庐奇秀甲天下
吴齐强
在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庐山的1.6万余首诗词中,这首诗堪称经典。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岁,夏游庐山,作《望庐山瀑布》。诗言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不仅展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更是盛唐气象的文化折射。
耸立长江边、紧傍鄱阳湖,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山路弯弯,一弯接一弯,沿途有美景可观,倒是省去不少提心吊胆。
庐山瀑布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庐山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 米,未见其面,早闻其声。
李白诗中所描绘的瀑布,就是著名的庐山开先瀑布。它是同源异流的东西两瀑。东瀑自鹤鸣、龟背两峰之间奔流而出,由于受到两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过程中,水流散开,形若马尾,故名马尾瀑。西瀑自黄岩山巅倾泻下来,跌落在双剑峰顶的大龙潭中,再绕出双剑峰东,缘崖悬挂数百丈,名黄岩瀑,渐与马尾瀑合流经青玉峡狂奔至龙潭中。在阳光里,瀑布水面泛着银光点点,蔚为壮观。那瀑布水跌落过程中,溅激起的无数水花雨雾,则经山风吹拂,化为阵阵烟云,随风飘入云际。
李白将庐山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其实,一年四季,庐山美景不断。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些诗篇与《望庐山瀑布》一样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诗歌中的极品,也让庐山蜚声海内外。
延伸阅读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顺 道 游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有70% 的水域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其余20% 的水域在江西省上饶市境内,10% 的水域在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汇集赣江、修河、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
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来此越冬。如今,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白鹤等珍禽50多种。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被庐山瀑布落差之大,其壮丽气势所震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景色和鬼斧神工的赞颂,抒发了对大自然秀丽山河的欣赏和敬意。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表达了诗人被庐山瀑布落差之大,其壮丽气势所震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景色和鬼斧神工的赞颂,抒发了对大自然秀丽山河的欣赏和敬意。
诗中的香炉,即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鹭港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本文关键词:《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望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视频,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这就是关于《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丨望庐山瀑布)》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