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早的颌是怎样出现的】,开颌是怎么形成的,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最早的颌是怎样出现的
- 2、远古发现丨4.4亿年前鱼类化石揭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
1、最早的颌是怎样出现的
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同步辐射CT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复原了一条4亿年前中国志留纪的无颌类盔甲鱼的脑、神经、血管以及内耳等器官。他们发现,盔甲鱼与其他无颌鱼类不同而和有颌鱼类相似,它的鼻囊和主要负责激素分泌的垂体窝已经开始分裂。这一变化为随后有颌类颌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颌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没有颌,人们就不能咀嚼食物,更不能说话。因此,颌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由被动的滤食生活向主动的捕食生活演化的巨大改变,极大地提高了脊椎动物的取食与适应能力。但颌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最早的颌是在何时出现,以及怎样出现的?这些问题很长时间都悬而未决。
2011年,英国的《自然》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家与英、法等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有关脊椎动物颌的起源的最新成果。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同步辐射CT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复原了一条4亿年前中国志留纪的无颌类盔甲鱼的脑、神经、血管以及内耳等器官。
他们经研究发现,盔甲鱼与其他无颌鱼类不同而和有颌鱼类相似,它的鼻囊和主要负责激素分泌的垂体窝已经开始分裂。这一变化为随后有颌类颌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科学家为这条来自中国的盔甲鱼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曙鱼,意为一条为颌的起源带来曙光的鱼。
2、远古发现丨4.4亿年前鱼类化石揭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
志留纪早期五种古鱼的三维复原图。(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我国科学家近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首次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刷新了对有颌类早期演化历史的传统认知。
该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完成,相关成果形成4篇学术文章,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同期在线发表。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化石照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的?科学界长期以来缺乏古生物学证据,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3000万年的巨大空白。
重庆、贵州两地化石库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贵州石阡化石库”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研究团队应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等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
其中,双列黔齿鱼的齿旋将有颌类牙齿最早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有颌的蠕纹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以及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重庆生物群生态复原图。(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朱敏介绍,此次发现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
“可以预见,‘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未来还将继续为解开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做出持续贡献。”朱敏说。(记者张泉)
来源: 新华社
本文关键词:最早的有颌类,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颌的意思可能与什么有关,开颌是怎么形成的,颌的发育阶段。这就是关于《最早的颌是怎样出现的,开颌是怎么形成的(远古发现丨4.4亿年前鱼类化石揭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