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汉语言的声韵有何特点?本文可令你明白平仄好处,写出最优美诗词
- 2、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
1、汉语言的声韵有何特点?本文可令你明白平仄好处,写出最优美诗词
诗与文相异,在于具有声韵之美,能使人反复吟咏,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声韵之美,美在鹭港,诵时金声玉振,听来抑扬悦耳。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非易事。早在南北朝的沈约与刘勰就曾对此进行探讨,并概括了一些艺术方法。随着格律诗的定型与成熟,又有不少新的声韵规律被总结出来,从而促进了诗人们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语音特点以构成诗歌的优美音响。
古汉语字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这四种声调在发音过程中由于有着音高和音长的不同,因而读起来自有刚柔、高下、长短、轻重之别。诗歌创作讲究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就是通过四声的参互调和,以求得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所以诗词作品一旦有违四声相间轮用的格律定式,读来必感蹇吃。
试看下面两首诗:
荒池菰蒲深,闲阶莓苔平。
江边松篁多,人家帘栊清。
为书凌遗编,调弦夸新声。
求欢虽殊途,探幽聊怡情。(陆龟蒙《夏日闲居》)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
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梅尧臣《舟中与家人饮》)
前一首全篇皆用平声,后一首全篇皆用仄声,尽管景物人情都摹写得不错,但由于四声失调,诵读时颇感碍口。
不仅是一首诗全平全仄声调不美,即使是在一句中不作平仄交替,也令人涩口难读。试看清人汪纫兰的《晓起》诗:
木落野鸟散,天高寒风鸣。
远树日未出,重楼山初晴。
寒外雁影乱,江边芦花声。
晓起有静趣,凭阑新诗成。
此诗的一、三、五、七句全用仄声字,二、四、六、八句全用平声字,四声不调,令全诗失去了抑扬悦耳的声调美。
再如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诗的首句,七字都是平声,听起来觉得像小儿学语,口齿不清。就诗歌创作而言,固定的格律定式,已避免了诗句出现全平全仄的可能性,以上诗例显然是诗人有意为之。
但我们必须知道,并不是按照格律填写的诗词就不会有四声失调的问题。古人以为,平声不能究阴、阳之别,仄声不能严上、去之分,则声调依然是不美的。
张炎在《词源》中说,他的父亲张枢作《惜花春》词时,用了“琐窗深”三字,在平仄上虽没违反规则,但读起来总觉不协,改“深”为“幽”后还觉不妥,最后改为“明”字,才协律美听。
尽管,“深”“幽”“明”三字都是平声,但平声分阴平与阳平,“深”字前面的“窗”字是阴平,就得配上一个阳平的“明”字,而“深”与“幽”都是阴平,和“窗”字连缀起来,就显示不出低昂起伏的态势。
上声与去声虽同属仄,但也得互相配合运用,正如万树指出的:“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词律》)
这就要求诗人在创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平仄格式,而必须注意四声的参互配合,做到“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
谢榛曾以“东董栋笃”四字来阐明四种声调的特点。“东字平平直起,气舒而长,其声扬也。董字上转,气咽促然易尽,其声抑也。栋字去而悠远,气振愈高,其声扬也。笃字下入而疾,气收斩然,其声抑也。”(《四溟诗话》)四声抑扬,参互配置,便有疾徐的节奏。古代优秀诗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来加强诗歌音节抑扬抗坠的美感的。
试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全诗读起来可觉声调非常悦耳动听,其原因就是诗人在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四声参互的手法。不妨看一下此诗的声谱:
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其中一、三、五、七句都具备平上去入四声,其余句子,凡有两仄处,都是上去入(或上去,或去入,或上入)交互递用,没有联用两个上声或去声的。这一交替参互的结果,使全诗的声调变化舒疾相间,抑扬回旋,形成了一种难言的声律之美,诵读之,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摩于耳,累累如贯珠。
除了在诗句中尽量求得四声参互之外,古人还十分讲究律诗出句的末一字上去入三仄的间隔轮用。李天生曾经指出:“一三五七句用仄字,上去入三声,少陵必隔别用之,莫有叠出者。”(朱彝尊《曝书亭集》引)
试看杜甫的《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
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联壁,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底”字为上声,“兴”字为去声,“璧”字为入声,“好”字为上声。两个上声,分别用在首句与七句。此是首句不入韵的例子,如果首句入韵,那就出句句脚平上去入俱全了。
试看杜甫的《南邻》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巾”字为平声,“喜”字为上声,“尺”字为入声,“暮”字为去声,四声递用,造成了声调的抑扬动听。杜甫曾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所谓细者,恐怕就是于此而言的。
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指出:“无论五律七律,其最要之法有二,一为每句中四声皆备;一为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句之末一字,不可连用两去声或两上声,必上去入相间。律诗备此二法,读之必声调铿锵。”
上面所举诗例,正合董文涣所说二法。不过从诗歌创作实际来看,前一法因束缚太大,即便诗人做不到,也不算是声病,而若违反后者,则就为声病了。
试看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诗: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因而将五六句改为“深秋帘幕千家月,静夜楼台一笛风”。谢榛所改,吾不敢苟同,但其所说第三、五、七句的末字三上相连,调哑声吞,读来不畅,则是事实。
2、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
1、《七绝·汉字》: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语润民风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红尘。
2、《赞汉字》:零星可比炽日华, 字若珠玑句无瑕。抛珠盾玉揽温煦,诗意娓娓仁韵达。
3、《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显功力, 一字多义添神秘。奥妙皆在“六书”中, 浩繁体现“形音义”。
4、《赞汉字》汪竹柏: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即便言志,又供观赏。
5、《草书歌行》李白: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6、《汉语为桥》:东方有中国,汉语万年长,文字载信息,文明得传扬,南下交趾国,东传飞扶桑,北上古高丽,七渡大西洋。遗泽遍四海,功绩及八方,汉字铸史篇,世代承辉煌。文化得绵延,开来复继往,巍巍大中华,当代更富强。北京开盛会,汉语架桥梁,联络全世界,交流与合作。生活更美好,世界共辉煌。
本文关键词: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8句,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四句,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四年级,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七言绝句,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较短。这就是关于《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关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本文可令你明白平仄好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